书城养生您不可不知的500个健康误区
12162900000024

第24章 就医用药误区 (1)

第五章 就医用药误区 (1)

没有病不必体检

很多疾病在发病初期的症状并不明显,有的甚至没有症状,像高血压、糖尿病。每年定期体检可以帮助你及早发现、及时治疗。因此,医师建议每年做一次全面体检。

人到老年后,人体内的骨质开始流失,因而易发生骨质疏松。骨质疏松是一种全身性疾病,其特点是骨的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骨质疏松的初期症状主要表现为全身骨痛和无力,而以腰部、骨盆、背部的疼痛最为常见,许多人误以为是腰椎疾病。骨质疏松一旦发生,难以逆转,所以早期发现和预防十分重要。40岁以上的人群,如腰部、骨盆、背部出现持续性疼痛,则需检查骨密度,提早防治骨质疏松。

妇科检查外阴、****检查,子宫、双附件触诊及宫颈细胞学检查等对早期宫颈癌的发现很有帮助。已婚女性至少每两年检查一次。

在常规的体检中,多是做空腹血糖的检测,一些人认为空腹血糖正常就没有问题了,其实并不一定如此。因为有时空腹血糖值虽正常,但餐后2小时的血糖值却高于正常值。当空腹血糖正常,餐后2小时的血糖水平大于或等于11.1毫摩/升时,应考虑为糖尿病(需另一天再次证实);当空腹血糖正常,餐后2小时血糖水平在7.8~11.1毫摩/升时,称为糖耐量减低。糖耐量减低是“临床糖尿病”的“后备役”。因此,中老年人体检时如果忽视了餐后血糖的检测,就难以及时发现糖耐量减低人群或早期糖尿病患者。40岁以上,有糖尿病家族史、肥胖、有高血压的人,除检查空腹血糖外,还应做餐后血糖的检测。

在日常生的生活和工作中常出现心悸、胸闷、易疲劳等现象、此时如果做心电图往往可发现有心律失常、心肌缺血等表现。常有心悸、胸闷等症状的人,应到医院做心脏检查,以及早发现心脏疾病。

许多脑部肿瘤及脑梗死的患者,早期并无明显症状,因此病情不易被发现。如果在每年的体检中能够做一次头部CT检查,也许就可以及早发现病情。经常头晕、头痛的人,应做头部CT检查。以及时发现并防治某些疾病。

有资料表明,35~50岁年龄组的癌症病死率,已居该年龄组各种疾病死亡的第一位。50岁以上的人,如条件允许,每年最好做一次有关癌症的检查。

通过眼底检查不仅可以查出眼部疾患,还可以及时发现身体其他一些部位的疾病。如观察视网膜动脉是否硬化,可了解脑动脉硬化的程度。45岁以上的人,应每年检查眼底一次。对近期发现视物模糊并伴有头痛患者,更需做眼底检查。

口腔检查不仅可以查出牙齿的疾病,还可发现某些疾病、糖尿病和维生素缺乏症的指征,以及发现面部结构、咬合、唾液及颞下颌关节的异常。最好每半年进行一次口腔检查。

感冒恢复了就不会再被传染

引起“感冒”的病毒实际上有成百上千种。不同的病毒袭击人体的免疫系统会产生不同的结果。由于我们自身有抗体,所以它们中的绝大多数都不会对人体产生影响。如果你在感冒期间体内已经对某一种病毒产生了抗体,你就不会再传染上由同一种病毒引起的感冒。但是,如果你的家人或朋友患上感冒是由于多种病毒的综合作用,而其中又包含了一种你体内并不存在对应抗体的病毒,那你就极有可能在恢复的过程中再次被传染。尽管表面症状也许完全一样,但引起你这次感冒的病毒已经同上一次有所不同,所以同样的药物在你身上产生的效果也会出现差异。避免这种反复传染的方法是经常彻底地洗手。尽管许多人相信感冒是通过空气传播的,但事实却是,和一个感冒患者冲你打喷嚏比起来,握手同样会使你传染上感冒。同时你还要注意多喝水、多休息,这都是避免再次染上感冒的好方法。

孩子近视没关系

调查显示,我国小学生近视率为26.96%。初中生为53.43%。高中生则超过72%,居世界第二位,发病人数居世界之首。其原因既与孩子学习负担重、升学考试压力大有关,也与对视力不良的预防措施不得力有关。有些学校做眼保健操可有可无,有些家长只顾孩子学业,不重视孩子用眼卫生。视力下降是有许多早期迹象的,如眼睛疲劳,看书时间一长,字迹就会重叠串行,抬头再看面前的物体,有若即若离、浮动不稳的感觉;知觉过敏,在发生视疲劳的同时,许多孩子还伴有眼睛灼热、发痒、干涩、胀痛;原来成绩好的学生会对学习产生厌烦情绪,听课时注意力不集中,反应也有些迟钝。这些变化在眼科上称为“近视前驱综合征”,此时应及时到医院诊治。但令人遗憾的是,多数家长忽视了这些先兆,有的就给孩子滴一些眼药水,耽误了早期治疗。儿童出现近视时,应先散瞳再行验光,证实为真性近视后才能配镜,并要注意验光的准确性和眼镜质量,不能随便配戴质量不合格的眼镜。有些孩子经常偏食挑食,使眼睛生长所需要的营养供给不足。对患了近视的孩子,要辅以食疗,少食酸甜食品,多食一些健脾养胃和补益气血的食物,如胡萝卜、菠菜、小米、玉米等。

“眼皮跳”是疾病先兆

俗话说:“左眼跳财,右眼跳灾。”然而,这一说法并没有科学依据,“眼皮跳”实际上是人体某种疾病的前兆。在日常生活中,许多人都有这样的体验,在某个时间内眼皮会突然跳动起来,无法控制,短则数分钟,长则数星期。绝大多数人只局限于上眼皮或下眼皮的跳动,但有少数人眼皮跳动则逐渐加重,或许从单纯上眼皮或下眼皮跳发展为上下眼睑同时抽动,甚至发展为同侧面部肌肉的不自主抽动。眼皮跳实际上是反映人体健康状况的一个报警器。对绝大多数单纯眼皮跳的人说来,最多见的原因是用眼过度或劳累、精神过度紧张,比如用电脑时间过长、在强光或弱光下用眼太久、考试前精神压力过大等。此外,眼睛屈光不正、近视、远视或散光,眼内异物、倒睫、结膜炎、角膜炎等也可导致眼皮跳。绝大多数因眼肌疲劳、精神紧张等导致的眼皮跳动,只要通过放松压力、适当休息就能得到恢复。如果因屈光不正出现眼皮跳动,通常进行视力矫正就可以得到缓解。如果有眼部疾病,通过眼科医师治疗也能治好。如果眼皮跳动逐渐加重,导致眼睑痉挛或面肌抽搐,主要病因在颅内,则需要神经外科医师进行治疗。

减肥能短时间见效

调查显示,95%的被调查者曾经使用过减肥保健品,18%左右的人曾使用过减肥药物。他们中50%以上的人都是频繁地更换减肥产品。51.8%的人使用某一产品的时间少于2个月。许多人减肥都希望在一两个月内立即见效,如果减不掉多少,就立即放弃这种产品,更换其他产品。其实,短时间内迅速减肥是不利于健康的。调查表明,有31%的被访问者希望迅速减掉10千克以上体重。其实,如果是30~40岁的人,能够保持体重不增加就是减肥了。减肥是综合作用的结果,是一个长期过程,减肥产品应该与合理膳食、增加运动结合进行。而调查显示,有45%的减肥者不考虑用锻炼的方式和控制饮食的方式来辅助减肥。即使在知道应控制饮食的人群中,也有约41.6%的人认为只吃水果、蔬菜等素食,不吃油腻的东西就可减肥。运动和饮食控制都是减肥的必要辅助。在服用减肥产品的同时,应该每天保证有1小时的中等强度运动,以消耗体内多余的能量。在饮食上要讲究膳食平衡、多样化,而不是单一地不吃主食或不吃肉食。即使是糖,它对于肥胖也是无罪的,但不可吃得过多。

想减肥就得服用减肥药

服用减肥药是时下流行的减肥方法,很多肥胖症患者总希望通过吃减肥药来减轻体重,再加上现在许多减肥产品广告夸大其词,使心急的减肥人士误以为光吃减肥药就能恢复苗条的身材,于是,既不去医院,也没有经过医师的指导,就随便根据广告,找点药来吃。减肥并非一日之功,也绝不是吃几粒减肥药就能达到目的的。而且,减肥药物都可能有各种不良反应,不同种类的药物,不良反应也各不相同。常用的食欲抑制剂可引起轻度的失眠、口干、头晕、抑郁、乏力、便秘、恶心等,有的则可能引起血压升高和心动过速,还有的可能引起药物性肝损。减少肠道脂肪吸收的药物可能引起腹泻、脂溶性维生素吸收不良等不良反应。泻药可引起机体脱水,严重时还会导致电解质紊乱。更何况很多肥胖患者服用成分不明确的所谓减肥偏方治疗肥胖症,危害就不言而喻了。

治病应找特效药

患者总是希望能用上立竿见影的特效药,让自己的病痛早日痊愈、康复。他们对那些特效药的广告更是深信不疑,即使药品价格很贵,亦在所不惜。尽管有些特效药不乏一定的危害性,却仍颇有市场,通过各种促销渠道不断流入患者手中。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一是许多患者对长期应用常规药物治疗不奏效,感到失望;二是认为常规的药物不良反应多;三是对新药还不认识,愿意侥幸一试。另外,有一些人们比较熟悉的、具有急救作用的药品,往往也被称为特效药。例如治疗心绞痛的硝酸甘油,是冠状动脉痉挛性心绞痛的首效药,显效快,给药一两分钟后就能立即中止发作。但是,它有血管扩张的不良反应,会出现颈部、面部红赤,搏动性头痛、直立性低血压等症状。硝酸甘油还可用于急性心肌梗死的抢救,但应注意限制使用剂量,否则会因血压骤降而导致心肌供血不足,反而加重梗死症状。

过期药品但用无妨

药品生产的日期一般采用六位数,前两位数表示年,中间两位数表示月,末尾两位数表示日,如“080118”即表示此药是2008年1月18日生产出来的。如印有“080118-2”即表示此药是2008年1月18日第二批生产出来的。药物的有效期,是经过一系列科学实验,观察其在一定存储条件下,从生产出来之日算起,一直能够保持药效的时间而制定的,一般以整年计算。过期药品原则上不能使用。但是,如果药检部门重新鉴定合格后可以使用。家庭用药,一般数量很少,不值得送检。所以,发现药品已过期就不要再用了。在家庭中,冒险使用过期药品是危险的,因为患者一般难以知道药品在实际上是否已变质,毒性是否增加,万一用的药品已变质,则后患无穷。在家庭中,发现已过期失效或已变质的药品应及时处理掉,不可与正常药品存放在一起,以免误用。对于没有标明失效期的过期或保存时间较久的药品,应视为过期药品一同销毁。

润喉片随便吃

每种润喉片的作用机制各不相同,不能随意服用。有的润喉片含有碘化铵或季铵盐类表面活性剂,有杀菌作用,主要用于细菌引起的咽喉炎症。但是对口腔黏膜组织的刺激性很大,不宜长期含服。另外,对碘过敏的人不宜服用,否则会发生过敏反应,出现呼吸急促、面色苍白、口唇青紫等症状。哺乳的妇女也不要服用此类润喉片,碘可经乳汁影响幼儿生长发育。有的润喉片以刺激黏膜分泌为主,可生津止渴,在市场上很常见。但是,它不适合病毒性咽喉炎,因为病毒有刺激局部黏膜分泌的作用,引起鼻涕、咳嗽等,这时最好使用具有收敛作用的含漱剂,如复方硼砂溶液,它还有清洁、镇痛、杀菌的作用。另外,用嗓过度导致的咽喉肿痛,最好的方法是噤声休息而不是使用润喉片。

直接用药瓶服药

中西药有水剂、糖浆、酒剂等瓶装的药品,一些人图省事,或在旅行途中,打开瓶盖直接喝药,这样既不科学,也不卫生。用药瓶直接喝药,药量不准,服少了不起作用,服多了又会产生不良反应,甚至中毒。尤其是儿童、老年人,用瓶直接喝药更是危险,一是易打碎药瓶,浪费药物;二是易咬碎瓶口,误服玻璃碎片,造成食管出血,甚则使静脉曲张的食管大出血。用药瓶直接喝药,还会使口腔的细菌带入瓶内,使药水变质。正确的方法是按医师嘱咐或瓶签上的说明剂量,将药倒在小勺或其他容器里,用开水冲服。这样既安全又卫生,更重要的是药量准,药物浓度低,温度适中,对胃及食管刺激较小,有利于健康。

内服药可改外用

有的人自己把青霉素等抗生素注射剂改为滴眼药,这是十分危险的,容易引起眼睛疼痛,出现结膜水肿、视力障碍等不良反应。有些女患者为了治妇科病,把口服的红霉素或甲硝唑等药片直接塞进****。其实这些口服药不含有发泡剂,置于****内疗效甚微,甚至是徒增痛苦。有些医师将舌下含服用的药物让患者口服,结果疗效大大降低。如抗心绞痛药硝酸甘油片,舌下给药吸收迅速完全,血药浓度高,能迅速缓解心绞痛。而口服给药则吸收缓慢,且易在肝内失活,血药浓度极低,疗效仅为舌下含服的1/10。故在用于缓解心绞痛急性发作时宜采用舌下含服,而不宜口服。

胶囊可改为冲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