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国学大师告诉我们的人生心得
12153700000006

第6章 国学大师说做事

【冯友兰】做事贵在坚持不懈

一个人需要的不是把握全部,而是只执著于一点,坚持下去,才能最终实现自己的目标。

物极必反,将事做到恰到好处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弊则新,少则得,多则惑。”其想要表达的重点,就是冯友兰先生所概括的“事物变化之一最大通则,即一事物若发达至于极点,则必一变而为其反面”,也就是中国人常说的一句话:物极必反。

这一古人从自然现象中领悟到的朴实道理虽早已达到了人所共知的程度,但真正能引以为戒的人却并不多。

人\生\折\射

智伯瑶本来是个非常聪明的人,差一点就一统中原,可是因为不明白物极必反的道理,最后他聪明的脑袋就被“反”成了夜壶。

春秋时期,中原霸主晋国经过常年的争霸战争,国势渐渐衰落,实权由六家大夫把持。他们各自为营,相互攻打。后来有两家被打垮,剩下四家——智、赵、韩、魏,其中智家势力最大。

智家的大夫智伯瑶野心不小,对其他三家的土地虎视眈眈。于是他对三家大夫赵襄子、魏桓子、韩康子提出每家都拿出一百里土地和户口来归给公家,其实是想借公家的名义来霸占其这些土地。

智伯瑶的不良居心早就暴露了,大家对此也心照不宣。但是这三家当时还没有坐在一条船上,韩家首先割地给智家,魏家一看这形势,也不敢得罪智伯瑶,于是最后只剩下赵襄子寸土不让。火冒三丈的智伯瑶立刻命令韩魏两家一起攻打赵家。寡不敌众的赵襄子最后带着兵马撤退到了晋阳,也就是现在的山西太原市。

智伯瑶围攻了晋阳城两年多也没有攻克下来,有一天,他去城外查看地形,突然有了办法——把绕过晋阳城向下流的晋水向西南边引来,就可以淹了晋阳城。这个办法果然奏效,智伯瑶得意得昏了头,带着韩康子和魏桓子去显摆他的金点子。韩康子和魏桓子暗自吓了一跳,因为他们两家的封邑旁边也各有一条河道。智伯瑶正好提醒了他们:说不定有一天他们也会遭此厄运。

正好赵襄子派人偷偷摸摸找到韩、魏二人,三家一拍即合,决定反过来结盟攻打智伯瑶。可怜的智伯瑶还在做着黄粱美梦的时候,被赵襄子一刀砍下了脑袋。赵襄子还是觉得不解气,又把智伯瑶的脑袋做成沥水用的容器,“夜壶”这项发明就是由此而来。

虽然现实生活中的人们不太会遭遇如智伯瑶的悲惨下场,但在物极必反的规律之下,所有人都是平等的,都必须承受“过度”所带来的后果。

《尹文子·大道》上有一个故事:

齐国有一个姓黄的老相公,他有两个女儿,都长得十分漂亮,堪称国色天香。但这位黄公每与人谈起他的两个女儿,总是“谦虚”地说:“小女质陋貌丑,粗俗蠢笨。”这些话被一传十、十传百,以致他两个女儿的“丑陋”远近闻名,直到过了婚嫁的年龄,仍无人求聘。后来有个鳏夫,因无钱再娶,无奈之下,便到黄公门上求婚。黄公因大女儿年龄已大,也不再考虑是否合适,便一口答应了。婚礼完毕,这位新郎揭开新娘的盖头一看,不禁大喜过望,原来自己娶到的竟然是一位绝代佳人。消息传开,人们才知道黄公言之不实,于是一些名门子弟竞相求娶他的小女儿。

齐国黄公本想得到一个谦虚的美名,但由于他谦虚过分,反而耽误了女儿的青春,实在是得不偿失。

如想避免此类事情的发生,唯一的办法便是把握好物极必反中的那个“极”。这个“极”的界限究竟在何处,冯友兰先生作出了回答:一个可以适合一切事情的界限,是无法划出来的。就像我们平常吃饭,吃得适当,就对身体有益,吃得太多反而会生病。究竟什么样的分量才算合适,那是因人而异的。

智\慧\点\拨

或许我们无法明确每件事的“极”在哪里,但只需细细品味,还是能发现只要用心把握,照着平易的大路走,将事情做到恰到好处,一样能避开物极必反的魔咒。

跨越障碍,坚持就是成功

坚持,一个再简单不过的词汇,但也是一个鲜有人达到的标准。在冯友兰先生看来,“我们在一生中,所想做的事不一定都能成功,而尤其是新兴的事业,那更没有把握了……所以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遇到失败,千万不要灰心,仍然要继续做下去。”他也正是秉持着这份坚持,才收获了在哲学领域的成功。

其实,他曾经历的也和绝大多数的人一样。做一个开始的决定,总是很容易,但当事情逐渐地发展下去时,人们会发现越来越多的问题出现了:没有时间、外界干扰、条件不允许……

分歧也在此产生。很多人开始动摇,开始心存疑惑:我真的能做完这件事吗?接着,开始气馁、灰心丧气,随后便是退缩与放弃,成功就此夭折。冯友兰先生则不同,他和其他获得成功的人一样,面对诸多的阻挠与困难,仍然坚持不懈地继续下去,跨越一个又一个的障碍,最终迎来了期望中的成功。

人\生\折\射

他5岁时就失去了父亲,14岁时从格林伍德学校辍学,开始了流浪生涯。他在农场干过杂活,干得很不开心。他当过电车售票员,也很不开心。16岁时他谎报年龄参了军,但军旅生活也不顺心。服役期满后,他去阿拉巴马州开了个铁匠铺,但不久就倒闭了。随后他在南方铁路公司当上了机车司炉工。不料,在得知太太怀孕的同一天,他又被解雇了。接着,有一天,当他在外面忙着找工作时,太太卖掉了他们所有的财产,逃回了娘家。随后经济大萧条开始了。他没有因为老是失败而放弃,而是一直非常努力。

他曾通过函授学习法律,后来因生计所迫放弃。他卖过保险,也卖过轮胎。他经营过一条渡船,还开过一家加油站。但这些都失败了。有人说,认命吧,你永远也成功不了。

有一次,他下定决心躲在弗吉尼亚州若阿诺克郊外的草丛中,谋划着一次绑架行动。他早就观察过那位小女孩的习惯,知道她会在下午两三点钟从外公的家里出来玩。同时,他又深深地痛恨着此时的自己。可是,这一天,那位小姑娘没出来玩。因此他还是没能突破一连串的失败。

后来,他成了考宾一家餐馆的主厨和洗瓶师,要不是那条新的公路刚好穿过那家餐馆,他本会在那里取得一些成就的。接着他就到了退休的年龄。他并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到了晚年还无以为荣的人。成功之鸟,总是在不可企及的地方向他拍打着翅膀。

他一直安分守己——除了那次未遂的绑架,但他只是想从离家出走的太太那儿夺回自己的女儿。不过,母女俩后来真的回到了他身边。时光飞逝,眼看一辈子都过去了,而他却一无所有。要不是有一天邮递员给他送来了他的第一份社会保险支票,他还不会意识到自己已经老了。政府很同情他。政府说,轮到你击球时你都没打中,不用再打了,该是放弃、退休的时候了。他们寄给他一张退休金支票,说他“老”了。

那时,他身上的一种东西愤怒了、觉醒了、爆发了。

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遇到失败,千万不要灰心,仍然要继续做下去。

冯友兰

他说:“呸!”

然后,他收下了那105美元的支票,并用它开创了新的事业。而今,他的事业欣欣向荣。而他,也终于在88岁高龄大获成功。这个充满毅力、到了该结束时才开始的人就是哈伦德·山德士,肯德基的创始人。他用他的第一笔社会保险金创办的崭新事业正是肯德基。

山德士正是凭借着不懈的追求,才换来了成功的人生。其实,胜利者往往是能比别人多坚持哪怕只有一分钟的人。试想一下,如果当初冯老为生计而转学法科,如果当初冯老在哥伦比亚大学中途放弃,如果当初冯老因社会环境而停下学术的脚步,便一定没有后来的学术成就了。所以即使精力已经耗尽,能用最后残存的一点点能量支撑下来的人,就是最后的成功者。

智\慧\点\拨

很多时候,成功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遥远。大戏剧家莎士比亚说:“千万人的失败,都失败在做事不彻底,往往做到离成功还差一步,便终止不做了。”这样的失败,无疑很令人扼腕。其实,我们与成功只有一步之遥,这一步便是坚持不懈、锲而不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