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国学大师告诉我们的人生心得
12153700000036

第36章 【南怀瑾】毋从得失计输赢(1)

祸福只在一念间

南怀瑾为人一向淡然,不匆忙不惊慌。他常说任何事情都有它的两面性,没有绝对的好事与坏事,关键是看你如何从不利的一面当中看到有利的那一面。南先生还举了《庄子·人间世》中的一句话来说明:

“故解之以牛之白颡者,与豚之亢鼻者,与人有痔病者,不可以适河。此皆巫祝以知之矣,所以为不祥也。此乃神人之所以为大祥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古人祈祷神灵消除灾害,总不把白色额头的牛、高鼻折额的猪以及患有痔漏疾病的人沉入河中去用作祭奠。这些情况巫师全都了解,认为他们都是很不吉祥的。不过这正是“神人”所认为的世上最大的吉祥。

这是一段庄子式的滑稽幽默,却把人生之道看得十分透彻。庄子引用古代人的迷信来说明,一般人认为不吉利的东西,但“神人”却认为这种“不吉利”反而有益无害。比如说,一匹头上有白毛的马没人敢骑,反而因此免去了一辈子的奴役;一头鼻子高高翘起的猪不会被杀掉作祭祀,才会好好地活到老。所以,世人认为不吉利的,在上天看来却是大吉大利。

人\生\折\射

从前有一个国王,除了打猎以外,最喜欢与宰相微服私访。宰相除了处理国务以外,就是陪着国王下乡巡视,他最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有一次,国王兴高采烈地到大草原打猎,他射伤了一只花豹。国王一时失去戒心,居然在随从尚未赶上时,就下马检视花豹。谁想到,花豹突然跳起来,将国王的小手指咬掉小半截。回宫以后,国王越想越不痛快,就找了宰相来饮酒解愁。宰相知道了这事后,一边举酒敬国王,一边微笑着说:“大王啊!少了一小块肉总比少了一条命来得好吧!想开一点,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国王听了很是生气:“你真是大胆!你真的认为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吗?”“是的,大王,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国王说:“如果我把你关进监狱,难道这也是最好的安排?”宰相微笑着说:“如果是这样,我也深信这是最好的安排。”国王大手一挥,两名侍卫就架着宰相走出去了。

过了一个月,国王养好伤,又找了一个近臣出游了。谁知路上碰到一群野蛮人,他们把国王抓住用来祭神。就在最后关键时刻,大祭司发现国王的左手小指头少了小半截,他忍痛下令说:“把这个废物赶走,另外再找一个!”因为祭神要用“完美”的祭品,大祭司就把陪伴国王一起出游的近臣抓来代替。脱困的国王欣喜若狂,飞奔回宫,立刻叫人将宰相释放了,在御花园设宴,为自己保住一命、也为宰相重获自由而庆祝。

国王向宰相敬酒说:“宰相,你说的真是一点也不错,如果我不是被花豹咬一口,今天连命都没了。可我不明白,你被关监狱一个月,怎么也是最好的安排呢?”宰相慢慢地说:“大王您想想看,如果我不是在监狱里,那么陪伴您微服私巡的人,不是我还会有谁呢?等到蛮人发现国王不适合拿来祭祀时,谁会被丢进大锅中烹煮呢?不是我还有谁呢?所以,我要为大王将我关进监狱而向您敬酒,您也救了我一命啊!”

这个故事中的宰相是一个明智的人,他能从事物的不利中看到有利的一面,并始终认为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这无疑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智\慧\点\拨

南怀瑾认为,正是因为有些人不能正确地看待自己的利与不利,没有正确认清自己的价值,没有好好地活在这个世界里,才会自己给自己找麻烦。人生中难免遭遇一些利害得失,学会辩证地看待事物的两面,就会少一些挫折感,你的人生也才能轻松愉快。

毋从得失计输赢

权与势,是人性中占有欲与支配欲的扩展,很少有人能够跳出权势得失的圈子。正如明朝无名氏在其所著《渔樵闲话》中所写:“为利图名如燕雀营巢,争长争短如虎狼竞食。”人常常被得失所左右,一时的成败得失、争短论长,常常让人陷入欲望的陷阱。

佛经中说,凡是对人世间一切物质世界的事物沾染执著、产生贪爱而留恋不舍的心理作用,都是欲。情欲、爱欲、物欲、色欲,以及贪名、贪利,凡有贪图的都算是欲。只不过,欲也有善恶之分,善的欲行可与信愿并称,恶的欲行就与堕落衔接。得失的欲望对于每一个人都是情感宣泄和精神的需求,是消解生活乐趣的方式。得可以是荣耀,失可以是尺度,只要正确对待二者,“欲”也就不是罪过了。古来智者皆可看淡得失,愚者才去斤斤计较。

南先生说,“不尚贤,使民不争”是消极的避免好名的争斗;“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是消极的避免争利的后果。虽然消极,但却是遏制人类欲望滋生的一种方法。生生死死,死死生生,世间的一切总是继往开来、生息不断的,得与失,到头来根本就是一无所得,也一无所失!所谓死者已矣,钱财名利生不带来,死了也拉不进棺材,看似是你的,其实早已经成了别人觊觎的东西。

有首小诗说得好:“不要说你得到的太少太少,不要说你失去的太多太多,多的还会化成少,少的还会化成多……”得失的几率是说不准的,说不定什么时候就拥有很多,而过了一阵之后就一无所有了。欲求在此时就成了大负担。然而,许多人仍看不透这其中的本质。

人\生\折\射

一个叫艾莎的传播人非常贪心,什么都追求最好的,拼了命想抓住每一个机会。有一段时间,她手上同时拥有13个广播节目,每天忙得昏天暗地,她形容自己:“简直累得跟狗一样!”事情都是双方面的,所谓有一利必有一弊,事业愈做愈大,压力也愈来愈大。到了后来,艾莎发觉拥有更多、更大不是乐趣,反而是一种沉重的担子。她的内心始终被一种强烈的不安全感笼罩着。

1995年,“灾难”发生了,她独资经营的传播公司被恶性倒账四五千万美元,交往了7年的男友和她分手……一连串的打击直奔她而来,就在极度沮丧的时候,她甚至考虑结束自己的生命。在面临崩溃之际,她向一位朋友求助:“如果我把公司关掉,我不知道我还能做什么?”朋友沉吟片刻后回答:“你什么都能做,别忘了,当初我们都是从零开始的!”这句话让她恍然大悟,也让她勇气再生:“是啊!我们本来就是一无所有,既然如此,又有什么好怕的呢?”就这样念头一转,没有想到在短短半个月之内,她连续接到两笔很大的业务,濒临倒闭的公司起死回生,又重新动了起来。

历经这些挫折后,反而让艾莎体悟到人生无常的一面:费尽了力气去强求,虽然勉强得到,最后留也留不住;反而是一旦放下了,随之而来的是集聚更大的能量。

艾沙学会了“舍”。为了简化生活,她谢绝应酬,搬离了一百五十平方米的房子。她索性以公司为家,挤在一个10平米不到的空间里,淘汰不必要的家当,只留下一张床、一张小茶几,还有两只作伴的狗儿。艾莎赫然发现,原来一个人需要的其实那么有限,许多附加的东西只是徒增无谓的负担而已。

患得患失的人,一生总是很苦恼,对取舍疑虑不决,本来拥有一些自己并不需要的东西,却又费尽脑汁想使这些东西不减反增。其实,得与失只有一线之隔,意以为得,就是得意;意以为失,就是失意。颜回居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也能得意在其中;秦王统一六国,兼并天下,也能失意于其间。说到底,总是内心蠢蠢的欲望在作祟。

依据老子的本意,要使得人们真正做到不受私欲主宰,必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如此这般,在现实社会谈何容易?难就难在无欲与虚心。正因为不能无欲,因此老子才教给人们一个消极的办法,只好尽量避免,“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智\慧\点\拨

人生一世,劳苦一生,为儿女、为家庭、为事业,最后直到生命之火燃尽,仍找不到生命的答案。明知道到头来终是一场空,却也跳不出世俗的羁绊。人在旅途,同为劫灰过往客,又何必在一时的输赢得失中斤斤计较?

莫以成败论英雄,毋从得失计输赢。

大师生平简介

【辜鸿铭】

辜鸿铭(1857~1928),字汤生。我国著名的国学大师,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作出了卓越的贡献,除多部译著外,先生还著有《中国人的精神》、《心灵生活》等多部著作。20世纪初,西方人曾流传一句话:到中国可以不看三大殿,不可不看辜鸿铭。先生的魅力可见一斑。

辜鸿铭先生在《心灵生活》一书中提出:中国人最优秀的特质是他们过着心灵的生活,像孩子一样生活时,却具有为中世纪基督教徒或其他任何处于初级阶段的民族所没有的思想与理性的力量。他将成年人的智慧与孩子般的纯真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过着一种“心灵的生活”。

【蔡元培】

蔡元培(1868~1940),浙江绍兴人,汉族,原籍浙江诸暨,民主主义革命家和教育家。曾任教育总长、北京大学校长、人学院院长、中央研究院院长等职。他为发展中国新文化教育事业、建立中国资产阶级民主制度作出了重大贡献,他提出的“五育”(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并举的教育方针和“尚自然”、“展个性”的儿童教育主张,在当时引起了很大反响。

蔡元培先生作为我国近现代史上著名的人文大家、教育家,不仅在哲学、文学、美学、心理学和文化史等方面作出了很大成绩,而且为发展中国新文化教育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被毛泽东主席誉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章太炎】

章太炎(1869~1936),初名学乘,字枚叔,后改名绛,号太炎。浙江余杭人。清末民初民主革命家、思想家、著名学者,研究范围涉及小学、历史、哲学、政治等等,著述甚丰。

章太炎先生曾被称为“民国祢衡”,鲁迅先生说他“首先是个革命家,其次才是一个大学问家”。他敢于对清朝皇室、“民国总统”破口痛骂,大有击鼓骂曹之豪情;他曾和孙中山先生并肩战斗,煮酒论革命;他一生培育英才,鲁迅、胡适、黄侃等名人都是他的门下弟子。他称得上“誉满天下”——“七被追捕、三入牢狱,而革命之志终不屈挠”。他的绰号是“章疯子”,但在他“疯”、“癫”、“狂”、“骂”的背后,显现出的却是学者的敏锐、思想家的洞见、革命家的胆识和国学大师的智慧。

【梁启超】

梁启超(1873年~1929),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学者,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资产阶级宣传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

梁启超先生还是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作为戊戌维新运动领袖之一,他的政治观点和个人思想都在当时社会引起了广泛影响。梁启超先生曾在《呵旁观者文》中写道:“天下最可厌、可憎、可鄙之人,莫过于旁观者。”他的这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令人钦佩不已,也是我们每个人应该具有的品质。

【王国维】

王国维(1877~1927),字伯隅、静安,号观堂、永观,浙江海宁人。近代中国著名学者,杰出的古文字、古器物、古史地学家,诗人,文艺理论学,哲学家,国学大师。著有《人间词话》等名著。

作为中国近代著名的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从事文、史、哲学数十载,是近代中国最早运用西方哲学、美学、文学观点和方法剖析评论中国古典文学的开风气者,又是中国史学史上将历史学与考古学相结合的开创者。他在学术研究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李叔同】

李叔同(1880~1942),法号弘一,世称弘一大师。祖籍浙江平湖,清光绪六年(1880年)九月二十日生于天津河东地藏庵一官宦富商之家。1942年10月13日圆寂于泉州。

李叔同是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前驱,近代史上著名的艺术家、教育家、思想家、革新家。作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早期启蒙者,他一生在音乐、戏剧、美术、诗词、篆刻、金石、书法、教育、哲学、法学等诸多文化领域中都有较高的造诣,并先后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艺术人才。名画家丰子恺、音乐家刘质平等文化名人皆出其门下。他是中国近现代文化史上一位极富传奇性的人物,更是一位不可多得的艺术全才。同时,弘一大师做人也做得完美至极,其风骨、才骨、傲骨都深令时人敬仰。他的大智大慧,值得人们反复地咀嚼……

【鲁迅】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为豫才,我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世界十大文豪之一,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的一面旗帜。他的著作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等。

鲁迅先生以笔为武器,战斗了一生,被誉为“民族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堪称他一生的精神写照。他的一生是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挣扎奋斗的一生,他用自己的笔尖持社会正义,反抗强权,保护青年,培育新生力量。他的一生是坚贞无畏的一生,毛泽东主席在《新民主主义论》中说道:“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

【钱玄同】

钱玄同(1887~1939),浙江湖州人,原名夏,字中季,少号德潜,后更为掇献,又号疑古、逸谷,笔名浑然。常效古法将号缀于名字之前,称为疑古玄同。“五四”运动以前改名玄同。语文改革活动家、文字音韵学家、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著名思想家、学者。在新文学运动、新文化运动、国语运动、古史辨运动以及音韵学诸方面都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任何人的学术成就都不是孤立取得的,都不可能与其人格无关。凡是跟钱玄同先生结交过的人都能感受到,他是一个个性十分鲜明的人。他为人正直,生活俭朴,论学无门户之见,与人交谈时话多而急,庄谐杂出。“打通后壁说话,竖起脊梁做人”就是他的处世原则,从中我们可以窥见一二分国学大师的智慧。

【陈寅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