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一反三,方得真知
在读书治学上,陈寅恪先生多次强调,做学问不能蜻蜓点水般一带而过,而要反复揣摩、举一反三,如此方能触类旁通、事半功倍、求得真知。
我国的古圣先贤孔子也早就有过这样的治学观点,《论语·述而》中有:“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思是: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再反复地给他举例了。这句话其实就是想告诉人们一个简单的道理,人们在经过学习后,应当做到举一反三,如果不能做到这点,别人再怎么教也没用。
人\生\折\射
保罗和史蒂芬一同外出游玩。到了目的地后,保罗在酒店里看书,史蒂芬便来到熙熙攘攘的大街上闲逛,忽然他看到路边有个人在卖一只玩具猫。
保罗随意地抱起猫,猫身很重,似乎是用黑铁铸造的,然而,聪明的保罗一眼便发现,那一对猫眼是用珍珠做成的。他为自己的发现狂喜不已,便问道:“这只猫卖多少钱?”卖主答:“3美元便卖。”
保罗说:“那么我就出1美元买这两只猫眼吧。”
卖主在心里合计了一下,认为比较合适,就答应了。保罗欣喜若狂地跑回旅店,笑着对正在埋头看书的史蒂芬说:“我只花了1美元,竟然买下了两颗大珍珠,真是不可思议!”
史蒂芬发现这两个猫眼的的确确是罕见的大珍珠,便问保罗是怎么回事,保罗把自己买猫眼的事情讲给他听。听了保罗的话,史蒂芬眼睛一亮,急切地问:“那人现在在哪里?”
史蒂芬按照保罗讲的地址,找到了那位卖猫的人,说:“我要买这只猫。”
卖主说:“猫眼已经被别人先行买去了,如果你要买,出2美元就可以了。”
史蒂芬付了钱,把猫买了回来。保罗嘲笑他道:“兄弟呀,你怎么花2美元去买这个没眼珠的猫呢?”
史蒂芬却坐下来把这只猫翻来覆去地看,最后,他向服务员借了一把小刀,用小刀去刮铁猫的一个脚,当黑漆脱落后,露出金灿灿的黄金,他高兴地大叫道:“保罗,你看,果不出我所料,这猫是纯金的啊!我们可以想象,当年铸造这只猫的主人,一定怕金身暴露,便将猫身用黑漆漆了一遍,就如同一只铁猫了。”见此情景,保罗后悔莫及。
史蒂芬笑道:“你虽然能发现猫眼是珍珠,但你却缺乏一种思维的联想,分析和判断事情还不全面。你应该好好想一想,猫眼既然是用珍珠做成的,那么猫的全身会是不值钱的黑铁所铸吗?”
从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只有养成举一反三、深入思考的习惯,才会激发出智慧,才会更幸运。
智\慧\点\拨
创造性思维是大脑思维活动的高级层次,是智慧的升华,是大脑智力发展的高级表现形态。如果我们在思考问题时能够运用这样的思维方式,那么知识和财富的宝库将会在不经意间向我们打开。
专心一意,才能事半功倍
陈寅恪先生作为中国近现代史上著名的国学大师,在历史学、古典文学、语言学等方面都卓有建树,其知识面之广令人赞叹不已。但陈先生强调自己虽然涉及的领域较多,但在学习时最主要的是做到专心一意,他说人在同一个时间只能做好一件事情,我们也只有将有限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一件事情上,才能将这件事情做到最好。在做一件事情的同时又做另一件事情的结果,则只能是两件事情都做不好。学习容不得半点马虎,只有做到专心一意,才能事半功倍。
人\生\折\射
在做事情时,一心不能二用。孔子说“术业有专攻”,意思就是说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门道”,之所以需要专攻,是因为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为了把一件事情做到最好,就需要我们集中我们的力量,一心一意地把一件事情做好。
有这样一个人,他从小文科成绩都是红字连篇。他的读写速度很慢,英文课需要阅读经典名著时,他只能从漫画版本下手,以求过关。他常常说:“我的脑袋里有想法,但是却没有办法将它写出来。”后来,医生诊断他患有识字障碍。之后他凭借优异的数理成绩,进入美国名校斯坦福大学就读。他发现商业课程对他而言比较容易,于是他选择经济学为主修,在英文及法文仍然不及格的同时,全力投注于商学领域,获得MBA学位。毕业时,他向叔叔借了10万美元,想自己创业。他于1974年在旧金山创立的公司,如今已是世界五百强企业,拥有26万多名员工。
他就是施瓦布,嘉信理财的董事长兼CEO(首席执行官)。现在,施瓦布的读写能力仍然不佳,他阅读时必须念出来才行,有时候一本书要看六七次才能理解,写字时也必须以口述的方式,借助电脑软件完成。
一个先天学习能力不足的人,何以能成就一番事业?施瓦布的答案是:由于学习上的障碍,他比别人更懂得专注和用功。
“我不会同时想着18个不同的点子,我只专注于某些领域,并且用心钻研。”他说。这种“一次只做一件事”的专注态度,也体现在嘉信27年的历史中。当其他金融服务公司将顾客锁定于富裕的投资者时,嘉信推出平价服务,专心耕耘一般投资大众的市场,终于开花结果。之后,随着科技的进步及顾客的成长,嘉信于每个时期都有专心投注的目标。它在许多阶段的努力成果,成为业界模仿的对象,在金融业立下了一个个里程碑。
因此,无论做任何事,心无旁骛地完成自己已锁定的目标,才是当务之急。任何在某一事业上有所成就的人,都是对自己所做的每一件事情极其专注的!
智\慧\点\拨
人一生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极其有限的,如果我们想去成就一件事情,就必须将自己仅有的时间和精力集中地投入到一件事情中去。对于我们的学习来说,更是如此,只有一心一意地去学,才能获得渊博的知识。
学习是件终生的事情
陈寅恪先生1921年曾出国留学,其间他勤奋学习,积累了各方面的知识,而且具备了阅读梵、英、法、德和巴利、波斯、突厥、西夏等八种语言的能力,尤以梵文和巴利文特精。文字是研究史学的工具,他国学基础深厚,国史精熟,又大量吸取西方文化,故其见解深为国内外学人所推重。及至后来双目失明之后,他仍锲而不舍,悉心钻研,穷十年岁月,写出《论再生缘》、《柳如是别传》这样的巨著。陈寅恪先生一直强调学习是件终生的事情,人不可一日无学。他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他勤奋的学习态度和执著的治学精神不得不令人由衷钦佩。
《礼记》里有句话叫作:“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只有终生不倦地学习,才能时时保持进步的状态。中国古代思想家朱熹在论学时也说道:“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源源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学问才会不断有新的境界。
人\生\折\射
中国古代曾有“江郎才尽”的故事,就是警示人们要有不停学习的精神。
南北朝时期,梁朝有个金紫光禄大夫,名叫江淹。江淹年轻时家境贫寒,好学不倦,诗和文章都写得很好,成为当时享有盛誉的作家。中年为官以后,有一天晚上,他梦见一个自称郭璞的人对他说:“我的五彩笔在你处多年,请你还给我吧!”江淹听了这话以后,到自己怀中去摸,摸到了五彩笔便还给了郭璞,从此以后,江淹写诗、文便再也没有优美的句子了。
据史学家考证,江淹确有其人,他的诗文到后来退步是真有其事,但他一落千丈的根本原因并不是上面说的那个还五彩笔的传说。他早年家境贫寒,所以学习刻苦,“留情于文章”,而且非常注意向前辈中有成就的人学习,“于诗颇加刻画,虽天分不优,而人工偏至”,也就是说他虽缺乏做学问的条件,但却加倍去努力、去钻研。他的成就,不是天意神授,而是来自于勤和思。勤奋不怠,好学不倦,这就是他前半生誉满朝野的根本原因。到了后半生,官做大了,名声也大了,他认为平生所求皆已具备,功名既立,需及时行乐了,于是由嬉而随,耽于安乐,自我放纵,再不求刻苦砥砺了。他自己说他性有三短,其中的“体本疲缓,卧不肯起”、“性甚畏动,事绝不行”等就属于“随”的劣性。“随”导致他事业心消磨,他只“望在五亩之宅,半顷之田”,什么治国平天下的雄心壮志都烟消云散了。后来诗文褪色,“绝无美句”,这是必然的结局。
智\慧\点\拨
学习是一件终生的事情,它也正如逆水行舟一样,不进则退。有大学问的人,贵在勤勉和持之以恒的努力;在一点成就面前就沾沾自喜、满足现状,再聪明的人也会有江郎才尽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