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20几岁要懂点社交礼仪
12153100000044

第44章 日常交往礼仪

不要过度在乎“我”

俗话说“十里不同风,八里不同俗”,“进门见礼,出门问忌”,就是要求我们在具体使用日常交往礼仪时,一定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因人、因事、因时、因地而恰当对待。

一家公司招聘员工,最后要从三位应聘人员中选出两位。于是这家公司出了这样一个题目:

假如你们三个人一起去沙漠探险,在返回的途中,车子抛锚了。这时,你们只能选择四样东西随身带着。你会选什么?这些东西分别是:镜子、刀、帐篷、水、火柴、绳子、指南针。其中帐篷只能住两个人,只有一瓶矿泉水。

男士甲选的是:刀、帐篷、水、火柴。面试经理问他:“为什么你第一个就要选刀?”男士甲说:“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这帐篷只够两个人睡,水只有一瓶,万一有人为了争夺生存机会想害我呢?所以,我把刀拿到手,也就等于把主动权抓到了自己手中。”

女士乙和男士丙选的四样物品一样:水、帐篷、火柴、指南针。女士乙解释说:“水是必需品,虽然只够两个人喝,但可以省着点儿,也需会遇到绿洲,这时便可以用瓶子装些水;帐篷虽然只能容纳两个人睡,但是可以三个人轮换着来休息;火柴也是路上必不可少的,晚上可以用来点火取暖;而指南针可以用来辨别方向,这样即使在风沙很大、看不见物体的时候,也能走出沙漠。”

男士丙给出的解释与女士乙相同。

最后,男士甲被淘汰出局。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总是强调“自我”的人,永远不会是人群中最受欢迎的那一个。只有心中有他人的人,才能被人们接纳,人们才愿意跟他成为朋友、知己。

很多时候,不用“我”做主语,并不是需要我们时时刻刻都在为别人做事,总是要自我牺牲,而是多考虑一下别人的感受,多说“我们”,就能够拉近与对方的距离了。

有位心理专家曾经做过一项有趣的实验。他让同一个人分别扮演专制型、放任型与民主型三种不同类型的领导者,而后调查这三类领导者所在团队的情况。

结果发现,采用民主型方式的领导者,他的团队中团结意识最强。同时研究结果也指出,这些人当中使用“我们”这个词的次数也最多。

事实上,我们在听演讲时,演讲者说“我……”带给我们的感受,远不如他说“我们……”带来的感受好,因为采用“我们”这种说法,可以让人产生团结意识。

小孩在做游戏时,常会说“我的”、“我要”等,这是自我意识强烈的表现。这在小孩子的世界里或许无关紧要,但若长大成人以后仍然如此,就会给人一种自我意识太强的坏印象,那么他们的人际关系也会因此受到影响。

人的心理是很奇妙的,同样的事往往会因说话者的态度不同,而给人以完全不同的感觉。因此善用“我们”来制造彼此间的共同意识,对促进我们的人际关系将会有很大的帮助。

说“我”跟“我们”的差别,其实就在于听者的感受。说“我们”,听者心里高兴,对自己有好处;说“我”,听者心里不高兴,对自己没什么好处。既然这样,聪明的人就应该多说“我们”少说“我”。

那么是不是不能说“我”呢?当然不是,只是要把握好机会。平时积累了很多人情资本,在关键时刻勇敢地把“我”说出来,也会取得让人满意的结果。

礼仪点睛

人们在工作、生活中很容易产生矛盾,轻则导致双方关系紧张,重则大打出手,甚至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所以掌握一些与人相处的技巧很重要。

1.与人为善,礼貌待人,尊重对方

人的本性都是善良的,没有谁喜欢整日挑争端,惹是非。你敬别人一尺,别人会敬你一丈。遇到矛盾你首先高姿态主动给别人讲明你那样做的原因,是你的错就主动给别人道歉,争取取得对方的谅解。道歉时一定坦诚真心,尽最大努力把误会消除。别忘了,结交一个真诚的朋友很不容易,需要数月甚至是几年,但是失去一个朋友却会在顷刻之间。所以对你认准的朋友不要轻易放弃自己的努力,要用真诚打动他,让他知道你的确在乎他,只不过是一念之差误解了他。

2.换位思考

当与人发生冲突时,个人由于当时的情绪难以控制很难做到换位思考,所以一定要暗示自己冷静下来,不要意气用事。

3.与人方便就是方便自己

俗话说:“送人玫瑰手留余香。”友谊是日积月累起来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你主动关心帮助别人,你有困难时相信别人也会帮助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