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曾国藩——权谋人生
12063300000003

第3章 修身立德铸造精神(3)

正是因为人的心理具有这种隐秘性,《大学》才讲”诚意“,有诚意才可取,才能交流、共事或生活,不然的话,这只能伪饰或欺骗;然而,在生活中谁都不承认自己是不诚实的,即使他真的在欺骗别人,他也要显得是真诚的;一方面他确实不真诚,另一方面他极力显示真诚,这就不能不从事说谎或伪装;他能骗得了别人,可骗不了自己,他是自己真诚的唯一的审判者,所以君子才要慎其独也。

曾国藩说,能够做到慎独,就可以内省不疚,可以对天地、质鬼神,可以泰然处之,可以快乐、满足、欣慰、平静。慎独就是真诚,真诚就是快乐。难怪孟子说,反问自己是真诚的,就是最大的快乐;难怪荀子说,没有比真诚更好的养心方法了。

慎独,”是人生第一自强之道,第一寻乐之方,守身之先务也。“曾国藩如是说。

于是,曾国藩对自己有了严格的”修法十二课“的仪式条款:

一、持身敬肃。衣冠外貌保持整齐,心思神情端正严肃,时时刻刻都要警惕、检查自己的念头、举止中有无背离义理之处。平日闲居无事的时候宁静安泰,保养德性,一旦投于事务之中则专心致志,不存杂念。精神状态清澈明朗,就如同旭日东升,光彩照人。

二、静坐养性。每天不限什么时候,要拿出一定时间用来静坐养性,反省体悟自己天性中隐现的仁义之心。正襟危坐,凝然镇定,如同宝鼎一般沉稳。

三、早早起床。天色初亮就赶紧起身,睡醒了就不要再恋床。

四、读书专一。一本书没有读完时,不要再看其它书籍。东翻西阅随意读书,对自己的道德学问毫无益处。

五、阅读史书。丙申年购置了一套《二十三史》,家父对他训诫说:”你为买书去向人借钱,我不惜一切替你赔补还账,你若是能够仔仔细细地读一遍,才算是不辜负我的一番苦心啊!“自此之后,曾国藩每天都仔细读上十页。

六、说话谨慎。对此要时刻注意,这是修身内圣的最重要的工夫。

七、保养真气。真气存蓄于丹田之中,彻里彻外光明正大,所做所为毫无羞于对人说之处。

八、爱护身体。十二月接到家父的手书说:”节制操劳,节制欲求,节制饮食。“应该时刻以此作为健体却病的准则。

九、每天都应获知新学问。每天读书时将自己的心得记录下来,如果刻意从书中凿空,求取深意,那就是偏私他人。

十、每月不可荒疏旧技能。每月写作几篇诗文,以此检验自己积存义理的多少,葆养真气强弱。却不能完全沉溺于其中,因为这最容易使人玩物丧志、隐没本性。

十一、写字。饭后写半时辰的字。所有文字方面的交际应酬,都可以作为练习写字的机会。凡事不可留待第二天去做,事情越积越多,就越难清理。

十二、夜晚不出屋门。它使人耽搁正事,精神疲惫,务必戒除。

曾国藩给自己定立了修课原则,为此,他在一生中坚持写日记,把每天的所做所为,认真检讨,如实地记录下来。他的日记,一直写到临终的前一天。综观他写下的100多万字的日记,其内容有相当一部分是自警自责的语句。

要做到自警自责,反省尤为重要,这也是个人修养,慎独之大功。

4.抱残守缺而不求全责备

曾国藩说,君子处顺境,兢兢业业,常觉天之过厚于我,我当以所余补人之不足。君子处困境,也兢兢业业,常觉天之厚于我,其实并非真厚也,而是与更困难的人相比,才觉得优厚的。古人说,处困境看不如我者,指的就是这种情况。乐天知命,才能无忧。

年有四季,岁有轮回。人生在世,有顺境,也有逆境,有飞黄腾达日,也有潦到落魄时。这就要求你宁静、平和,淡然处之。所谓”居上位而不骄,居下位而不忧。“(《周易》)

曾国藩曾认真研究过《易经》,探索过盈虚消长的道理,从而懂得人不可能没有缺陷。他说:”日中则昃(太阳偏西),月盈则亏,天有孤虚(指日辰不全),地阙(缺)东南,未有常全不缺者。“

《剥》卦,是《复》卦的征兆,君子认为是可喜的。《咸》卦,是《女向》卦的开始,君子认为是危险的。事物就是这样彼消此长,福祸相依,所谓苦尽甘来,绝处逢生,山穷水尽,柳暗花明。所以,在大吉大利后,就是大凶大难时。

人人都喜欢吉利,本能地回避凶难。那么,有没有办法保持吉利,回避凶难呢?曾国藩的办法是悔改、收敛、抱残守缺。他认为在大吉大利时,通过悔改可以走向吉利。一般人只知道有了过错才需要悔改,而不知道取得了成绩还需要悔改。这件事我明明没有过错,从何悔改?也许这件事你确实没有过错,然而别的事情就没有过错了吗?难道你从来就没有过错吗?

悔改是什么?曾国藩说,”悔者,所以守其缺而不敢求全也。“有一点残缺和遗憾就让它有一点残缺和遗憾,不要求全、求圆、求满,这就是抱残守缺。很多人不明白这一点,一味追求大获全胜,功德圆满;可是一旦大获全胜或者功德圆满,那凶险和灾祸也就随之降临了。所以清代朱柏卢劝诫子嗣:”凡事当留余地,得意不宜再往。“

5.修身之道贵在刚柔相济

孔子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曾国藩正是把”恕“当作”夫子“的一项重要的修养目标。”恕“,是对人而言的,自己不愿意做的,不要强求别人做。”忍“,则是对自己说的,”好汉打掉牙,和血吞“,便是善于忍。”恕“、”忍“,都包括在”柔“字之中。曾国藩一生刚强,却又极重柔道。他说:”近来见得天地之道,刚柔互用,不可偏废,太柔则靡,太刚则折。“曾国藩之孙婿、曾纪泽之女婿吴永曾经口述一段故事,由此可说明曾国藩刚柔并济的修身之道。这一故事是曾国藩的门生李鸿章说给吴永听的,当是相当可靠的。李鸿章说:

我的老师的秘传心法,有十八条”挺经“.这真是精通造化、守身用世的宝诀。我试讲一条与你听。一家子,有老翁请了贵客,要留他在家午餐。早间就吩咐儿子前往市上备办肴蔬果品,日已过午,尚未还家。老翁心慌意急,亲至窗口看望,见离家不远,儿子挑着菜担,在水塍上与一个京货担子对着,彼此皆不肯让,就钉住不得过。老翁赶上前,婉语曰:”老哥,我家中有客,待此具餐。请你往水田里稍避一步,待他过来,你老哥也可过去,岂不是两便么?“其人曰:”你叫我下水,怎么他下不得呢?“老翁曰:”他身子矮小,水田里恐怕担子浸着湿,坏了食物;你老哥身子高长些,可以不至于沾水。因为这个理由,所以请你避让的。“其人曰:”你这担内,不过是蔬菜果品,就是浸湿,也还可将就用的;我担中都是京广贵货,万一着水,便是一文不值。这担子身分不同,安能叫我让避?“老翁见抵说不过,乃挺身就近曰:”来,来!然则如此办理,待我老头儿下了水田,你老将货担交与我,我顶在头上,请你空身从我儿旁岔过,再将担子奉还,何如?“当即俯身解袜脱履。其人见老翁如此,作意不过,曰:”既老丈如此费事,我就下了水田,让尔担过去。“当即下田避让。他只挺了一挺,一场争竞就此消解。这便是”挺经“中开宗明义的第一条。

关于这第一条的”用意何在“,吴永说,他当时听了,”殊不甚明白“,但他”仔细推敲,一般地讲,天下大事在局外议论呐喊,益处不大,必须亲身加入,挺身负责,才有成就事业的希望“.吴永肯定老翁”躬自入局“,算是对这个故事的深意的一种理解。近有人说,这个故事说明了心欲取之,必先与之的意思。这也是一种理解。其实,曾国藩说的”挺“,是刚强坚韧之谓,儿子与京货担子站着、挺着。他们强则强矣,韧则韧矣,可是谁也达不到自己的目的。唯有老翁婉言相求,又欲亲自脱鞋下水,却一下子解决了问题。他对京货担子的”恕“,和自己委身下人的”忍“,使他顺利地达到了目的。曾国藩把这种忍让的”柔道“包括在他的”挺经“中,不仅说明处事必须刚柔互用互济,而且进一步说明,外表的柔,有时正是骨子里的刚的不同形式的表现。从这一故事看,曾国藩的”挺经“确是”守身用世“的宝诀,可惜其他十七条已不见传。

6.靠清廉达致鬼伏神钦

曾国藩初出办团练,便标榜”不要钱、不怕死“,为时人所称许。他写信给湖南各州县公正绅耆说:自己感到才能不大,不足以谋划大事,只有以”不要钱,不怕死“六个字时时警醒自己,见以鬼神,无愧于君父,才借此来号召乡土的豪杰人才。曾国藩”不要钱“,是秉承了他祖父曾星冈的家训的。道光十八年(1838年),曾国藩已成进士,入翰林院。他十二月回家,贺客盈门,连日不绝。事后,祖父对他父亲麟书说:”宽一虽点翰林,我家仍靠作田为业,不可靠他吃饭。“同治五年六月,曾国藩与九弟均已封爵开府,他想起这一庭训,深情地对弟弟说:”这一句话最有道理,从今当以此话为一生的教导。“曾国藩曾发誓说:

予自三十岁以来,即以做官发财为可耻,以宦囊积金遗子孙为可羞可恨。故私心立誓,总不靠做官发财以遗后人。神明鉴临,予不食言!

曾国藩做京官十四年,收入是微薄的。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六月,他放任四川正考官,得到了他生平第一笔高额薪俸,十一月回京后不久便寄银一千两回家还债和馈赠亲戚。他给祖父母写信说:

孙所以汲汲馈赠者,盖有二故:一则我家气运太盛,不可不格外小心,以为持盈保泰之道。旧债尽清,则好处太全,恐盈权生亏;留债不清,则好中不足,亦处乐之法也。二则各亲戚家皆贫而年老者,今不略为资助,则他日不知何如。自孙入都后,如彭满舅曾祖、彭王姑母、欧阳岳祖母、江通十舅,已死数人矣!再过数年,则意中所欲馈赠之人,正不保何若矣!家中之债,今虽不还,后尚可还;赠人之举,今若不为,后必悔之!

他这封信是与祖父的思想相通的,得到了祖父的支持。

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七月,他又写信给诸弟,要求置办义田以济贫民。信中写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