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在这块60英尺长、20英尺宽(20英尺即65米)的伊玛姆土地上,牛顿发现了莫索林上惟一基本未遭毁蚀的雕刻品与建筑石的遗存。从出土时拍摄的照片上,我们可以看到这些物品。照片上还留下这样一个出色镜头:那个脸上长着黑胡子的牛顿,正斜靠在北边围墙上,满意地注视自己最后实质性的发现。照片上的建筑石包括北部围墙的上层砌石、角锥顶上的阶石及连接各圆柱的框缘梁上的碎块。但更重要的还是那些雕塑品。从这块不大的区域内,获得了在当今大英博物馆所能看到的几乎所有大型雕刻品。它们包括:建筑物顶部车组塑像上马的雄壮的前部与后部躯体;巨大的男女肖像雕塑,很明显是哈利卡纳索斯的统治家族成员,尽管毫无证据,牛顿仍然坚信是莫索罗斯和阿特米茜娅;几个和城堡围墙上一样的狮子塑像,只不过它们保存得更好些;一个精美的阿波罗神头部,为莫索林众多的立体雕塑中惟一的一尊神像。同时发掘出来的还有其他66个塑像及塑像残部,尽管它们都大于实在物,但还是属于20个不同题材和规格的雕塑主体。丰富真实的历史见证表明莫索林的雕刻装饰是多么的奢华!
围墙附近的遗存也为这个建筑物的复原活动提供了很有价值的参考。有理由认为,那些雕塑品有可能被安置在较高的位置上,以致当建筑倒塌时能坠落或被甩到围墙之外。一个雕塑放得越高,落到这里的可能性就越大。这种解释已被遗存物所证实。我们已知的放得最高的雕塑——驷马车和狮子(其中找到三个塑像和19个碎块)恰巧在这里,三种人物塑像中规模最大的“莫索罗斯”和“阿特米茜娅”及其他类似造型的残片也都在这里。而中间规格的雕塑这里就只有头和身体的残部,而没有脚了。根据从别的地方得到的残片,我们了解到还有一种和真人同样大小的造型,但此处一件都没有。由此推断,和实物一般大小的雕塑被放置在莫索林的最低部分,低到不能落到牛顿发掘时仍有两米高的围墙的外边。其他雕刻则根据规模大小逐渐向上放,两倍于实物的驷马车则被置于建筑物顶部。伊玛姆土地上的出土物中,包括了这个建筑少半面上的雕刻品,给重新认识它的装饰提供了重要的直观参照。
牛顿也尽量地把他能携带的建筑石运回英国,目前这些石头被陈列在伦敦大英博物馆的贮藏室里,供人们研究,以期最后得出结论,公布于众。它们中有许多角锥顶上的阶石,其中一个角落石很有用处,它告诉人们建筑的长边和短边石阶踏板的宽度是不同的:54厘米宽的踏板可能是短边上的(西边和东边),而43厘米较窄的踏板则属于较长的南北两边。
掌握了这些尺码和数据,再参照普林尼提供的角锥顶石阶数(24)和圆柱数(36),牛顿和他的建筑师普兰试图合理地复原莫索林的上部和角锥顶,但他们发现,他们很难给建筑配上形制各异的立体雕塑与浮雕,其中一个主要困难就是缺乏精确的基座平面设计图和底部建筑尺码。牛顿的皇家工程队采用了维多利亚铁路测量队的开凿和填补技术即“采矿法”,使得在整个工程中不必将四角区剖开。不管怎样,在普兰甚至还未到达之前,大部分工作已经完成,并被填好,这个严重缺陷到1966和1977年之间,克利斯蒂思·杰普生进行新的发掘时才得到弥补。
4.莫索林的重现
如果说在伊玛姆土地上发现大量残存雕刻品是牛顿发掘的主要收获,那么杰普生的突出成就就是清理并清晰地勾勒出基座的平面结构,同时还获得了那里遗留的其他建筑和雕刻残片。
综合平面图展现了基座区的主要特点和基址坑同北部、东部围墙及通道入口间的联系,而一些遗存就是在东部围墙中央发现的。虚线指示着在牛顿发掘之前覆盖其上后被他买来拆除的房舍。四角区上的巨大圆锥形废物堆是牛顿用来阻止他离开后人们在上面进行建筑的,然而不久一座新舍还是在伊玛姆土地的遗址上矗立起来。
可以看到,墓室并没有位于整个建筑平面的中心,而是偏向西北角。这个布置可能是用来对付将来的盗墓人,更有可能是为了和先前的一个墓放在一起,那个墓的主人是哈利卡纳索斯的阿特米茜娅一世。她曾经于公元前480年在塞拉米斯湾战役中与波斯国王薛西斯并肩战斗反对希腊人。莫索罗斯期望用这种方法加强名不副实的所谓王统血缘联系。从西南角的石阶可以看出,早于莫索林的重要陵墓确实曾经存在过,不过它已被莫索林的地基所覆压。
四角区西部凿进岩石里的宽阔石阶向下一直通到墓室的入口,显然这是为莫索罗斯下葬修筑的。挡住陵墓通道的庞大绿石至今仍然存在,牛顿进行发掘时,它依旧位于原处。人们把它掀翻,发现在它的下底分布着许多的镂痕和暗榫,使其推进来后便于放置。石头前部和顶部的凿痕则不过是后来试图闯进行窃的强盗们的徒劳之举。在巨石前边、石阶脚下,有一大堆石块,牛顿曾认为是坍塌的墙。杰普生把它们搬开,看到它们根本不是什么墙,而是祭奠用的牺牲品的遮蔽物,这些牺牲品大概是莫索洛斯入殓后供奉于此的,包括几只全羊、几只鸡和鸽、一只鹅、一些精宰的牛羊肉块和相当数量的鸡蛋。这种对逝者的祭祀方法与中东葬仪的渊源关系反而比希腊更近一些。
基底的最重要的建筑特色就是利用了像城堡西南角和东北角上那样的绿色火山石。这些石头可以使人很容易看到莫索林平台的基底上遍布的凿穴,它们揭示出了基底的大小尺寸,即长边38米,短边32米。按照一希腊尺合32厘米计算,正好与普林尼所提到的440英尺周长相吻合,而边长为3840米和32米,恰巧等于120和100英尺。
为建筑复原提供的另一重要参考就是杰普生在基座区发现的一些建筑石。其中一些角锥顶的宽阶石碎块上,留有给雕塑提供的凿穴,证明狮子塑像是放在角锥顶的底部。还有一些用蓝色石灰石制成的雕像底座的碎块,很容易看出是来自平台部分,上面铸出了前缘和安放雕塑用的穴槽,表明那些无支撑物的立体雕塑是被摆在平台向外的突出部位上,并倚靠着平台的墙壁,它们很可能并不在同一平面上。有大约20块这种碎块留下来,大多数是属于和实物同样大小的雕塑上的。其中有一块显得特别重要,它提供了台阶完整的突出部分。它仅有72厘米,相当窄,说明它上面的雕塑和墙靠得很紧,像三角顶上的一样,用蓝色石灰石制成的面石进一步证实了平台的某些部分是由这种浅色石头构成的,以和旁边的白色大理石及色彩斑斓的雕塑相映衬。
在杰普生的发掘过程中,还有其他两个关键性的发现,一个已经简略地提到,就是圆柱之间轴距的估算。根据城堡中发现的完整的框缘柱,得出这个距离正好是3米。如果我们倾向于普林尼的观点,假定有36根圆柱,各边分别为11根和9根,那么平台上部边长最大的就是32米和26米,同底部边长相比,每边向里缩进3米,使整个平台侧面成梯形状。一个梯形的平台正好符合古查德的描述“爵士越向下挖,底部就越大”。另一个发现就是也了解到从平台到柱列之间过渡带建筑石的顺序,证实了阿蒙森中楣位于平台上部,柱廊的正下方。如果符合实际的话,那它正好是116米周长,其中约四分之一保存下来。
10年前发现的一幅莫索林窄侧面复原图,展示了该建筑物上各种雕塑品的一种可能安排。
该图融会了以上讨论的各种不同来源的素材。角锥顶台阶数和圆柱数取自普林尼,由此整体高度达到140英尺(1英尺32厘米,计合4480米),其中平台60英尺高,柱廊375英尺,角锥顶225英尺,驷马车及其底座20英尺。符合这个设计的还有以下数据项:角锥顶台阶的级高和级宽(级高30厘米,级宽则最下面一级60厘米,其他的长边43厘米,窄边54厘米);圆柱间轴距(3米);陵墓底座宽(窄边32米);平台底部石阶突出部位(72厘米),以及雕塑和中楣的规格尺寸。一些雕塑品的位置已经得以确定:驷马车在顶端,狮子在角锥顶底部,阿蒙森中楣在平台上部,与实物同样大小的战斗场面雕像则在平台下部。在柱列顶部的镶板上还装饰着刻有提修斯功绩的浮雕。其他雕刻品的位置还有待商榷。但如果我们同意所有的雕塑与中楣均被置于建筑外侧,那么可供随意改动位置的空间就很有限。
我们确知,在爱奥尼亚风格的柱顶盘上没在中楣,所以现存的两块未确定位置的中楣中,反映拉庇西人和桑塔人战争场面的那块似乎可能属于驷马车组的底座,而反映赛车场面的则有可能曾嵌在柱廊后面内壁的上部。这样,在莫索林的三个主要建筑结构的顶部,都装点有镂饰的中楣。
在未确定位置的立体雕塑中最重要的就是巨大的人物塑像,它们构成一个宽广系列,反映加里亚的统治家族及其祖先,其中保存的最完好的则是被称作莫索罗斯和阿特米茜娅的两座。
这些塑像理所当然应被安放在柱列间的显著位置上,但目前还缺乏与此有关的证据,也不知道它们是否有底座。
侧面图上的其他立体雕塑,很明显是大都模仿三角顶雕像的风格被倚墙放置在平台的窄边上。问题是从地面算起平台一共有多高有多少级,这还不得而知,无奈只能凭臆测行事。由于雕塑有3种规模,从与原物一般大小一直到原物的167倍,有人认为应该把它们放在三处平台的突出部位上,这样从平台底部到顶部的台阶上才会有足够的空间,然而杰普生目前则坚持平台是两级而不是三级,雕塑摆放的应比上面的复原图更加紧凑。由于平台上的雕塑惨遭霍斯庇泰勒斯爵士毁坏,现仅存数量众多的小残片,所以两种意见都缺乏充足的证据。是否可以考虑:将表现狩猎和祭祀场面的巨型雕塑放在最上层,将表现有骑兵参加的希波战争景况的雕塑放在最下面,因为它们与真物一般大小。还有一些默立的人物雕塑,有男有女,属于中等规模类型(也称作大于真物的类型),安排在两组的中间。平台的各级高度按3∶4∶5分配,以与上面摆放的雕塑大小相契合。
除平台外,其他部位还有许多遗留问题。如站在角锥顶顶端马车上的人是谁?把它放在建筑的最高处又是什么意思?从马的雄壮、车体的巨大来看有些像波斯总督的仪仗,或许是一个在某种说教下代表莫索洛斯的神秘物,但它是个人还是个神,还是介于两者之间?没有任何史料表明莫索洛斯曾把自己看做是一个神,但以一个希腊人的眼光看,把驷马车组放在这么一个崇高的位置上不言而喻就是神化。其他问题还有,平台顶部的狮子是一对对放置还是成一线对称排列呢?通常认为后一种意见较有道理,因为其中一些狮子的头扭向一侧,它们可能是两边的领头狮,但不管怎样,确实还没有能够令人信服的证据。在以弗所附近的贝莱维,有一座比莫索林稍晚的建筑叫希罗思,上面和狮子塑像类似放置的格立芬(希腊神话中的怪兽)就是成对儿排列的。但值得注意的是,它们两者中间夹有一个花瓶,这在莫索林是从未有过的。
###二、照亮人类心灵的灯塔
1.误听的“神之子”
位于埃及德尔塔西北海岸的亚历山大灯塔得名于亚历山大港之前的一个小岛,名叫费罗斯岛,它就被建造在这个小岛上,并按照习惯以这个小岛的名字而命名。
费罗斯岛是由露出海面的石灰岩组成的,比起四周的沙地和尼罗河的冲积地来,它有一个较为坚实的地基。荷马在史诗《奥德赛》里首次提到了这个岛,并用了费罗斯这个名字(后来普林尼在记述中也重复过)。荷马说,费罗斯距离埃及本土有一天的海路,这显然不大确切。传说美丽的海伦曾与帕里斯到埃及,但是,她对这个岛深感厌倦,因为那里除了海豹以外什么也没有。她第二次探访这个岛是在10年以后,这次是在她丈夫墨涅拉俄斯的陪同下从特洛伊回家途经此地。墨涅拉俄斯在这里发现一个老人,就问他:“这个岛叫什么名字”老人回答他说,叫费罗阿斯。墨涅拉俄斯听错了,问:“是费罗斯吗”老人肯定地回答说是费罗阿斯,但他带有埃及口音,听起来像波柔台斯,这一次,墨涅拉俄斯又听错了,听成了波柔特俄,这是他所知道的一个海神的名字,波塞顿曾赐与其预言。这样,由于那位老人的误读和墨涅拉俄斯的误听而形成了这个岛的名字——费罗斯,以波柔特俄斯作为它的保护神。并且,在回到希腊以后,墨涅拉俄斯还把这个故事加以渲染,连那些曾使海伦感到厌烦的海豹都变成了出没于海滩的仙女。
公元前332年,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三世(亚历山大大帝)从波斯人手中“解放”了埃及。波斯是在公元前343年打败埃及30世王朝的尼克坦尼保二世后获得在埃及的统治权的。亚历山大在进攻波斯王大流士之前只在埃及呆了几个月,但是,他却对全埃及乃至整个西方文明产生了持久的影响。当亚历山大到达埃及时,费罗斯岛只是简单地被作为海神波柔特俄斯的家乡,它只是一个靠近德尔塔西口海岸的小岛屿,一条连接外海和内湖玛瑞特斯湖的海上走廊,上面点缀着一个名叫瑞刻特斯的小渔村。公元前332年的秋季,亚历山大率部从古埃及首都孟斐斯(位于开罗以南)沿尼罗河西岸开向康纳波斯,这是一个长期使用的河港,直通向西部沙漠中的锡瓦绿洲。亚历山大以其敏锐的目光立刻就发现了这个小渔村的重要价值,并命令把它作为一个城市,命名为亚历山大城,在许多以亚历山大命名的城市中,这是命名最早的一个,也始终是最重要的一个。亚历山大继续向前进发,终于到达了他的目的地——锡瓦绿洲,据说它是爱门最大的朝圣地。在圣殿里,亚历山大经历了一些痛苦而难忘的个人经历,最后主管僧侣敬他为神的儿子。据普鲁特史说,那位僧侣尽力用希腊语对亚历山大说:“O,Paidion”——意为:“噢,我的儿子。”但却说成了“OPainDios”——意为:“噢,宙斯的儿子”。这给了亚历山大一个深刻而持久的印象,他后来自认为是宙斯——爱门的儿子,因而他对波斯的战争也几乎成了一种讨伐或一场圣战。埃及人接受了亚历山大作为他们的法老并承认他是神的儿子,这对他们并没有什么困难,因为这符合他们君权神授的传统。在亚历山大死后发行的一种钱币上,亚历山大戴着马其顿王冠,上面插着公羊角,作为宙斯——爱门的象征。对于他们,公羊是神圣的。
2.“费罗斯”——“灯塔”的代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