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高中生如何有效地提高学习成绩
12050800000007

第7章 高作文写作水平的有效方法和技巧(1)

作文能力的培养,是离不开素材的积累与收集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若是平时不学习,不积累,再好的想法,再精巧的构思,也无法将其变为文字,更谈不上精彩了。这便要求我们平日应多看书、多练习、多记忆。

——〔中〕冰心

一、观察和积累是写好作文的基础

观察与积累既是构成写的能力的重要因素,也是写作的前提条件。

1.学会观察

要想写好作文,首先要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只有善于观察,才能积累写作素材,激发写作灵感,写出有特色的好文章。要想培养、提高观察能力,就必须要养成观察的习惯,善于观察,善于发现。“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要经常观察生活,积累素材,这是写好作文的基础。

学会观察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1)明确观察的要求

进行观察有以下几方面的要求:

①要细致、全面、客观。细致,这是观察最起码的要求,只有细致才能观察得具体、深入。观察不能只看个大概,看个轮廓,要精细地辨别,特别是不要被表面现象或突出的部分掩盖了细节,掩盖了本质。比如观察一朵花。有的学生看了以后只能说出红的花绿的叶,很鲜艳,很漂亮。再具体追问一下,才能说出花的大小和有四五片花瓣,别的就说不出来了。而有的学生却能说出,花开得有铜钱般大小,五片边缘带锯齿形的花瓣红得有些发紫;花瓣边缘颜色深,底部则逐渐变浅,花心上有细小的花蕊,细得像发丝似的,等等。前者观察十分笼统,所以说不出具体印象,后者的观察就比较细心了。有位老师为了帮助学生克服观察粗浅的毛病,作了个小实验,他在讲台上准备了一只打开的墨盒,让学生们也把墨盒打开,然后他要求学生注意观察他的一举一动,并尽量地进行模仿,看谁模仿得最正确。只见他用食指蘸上墨给学生看一下,然后把手指按在脸上。于是学生也照他的样子去做。当学生把手指都按在脸上以后,他便低下头又快速重复了三次上面的动作。当他做完了抬起头来的时候,脸上一点墨迹也没有。可学生们却不一样了,脸上没有墨迹的只有几个人,多数人脸上都按上了黑指印,有的人按了一个黑印,有的两个,有的三个,还有些人按了四个黑印。原来老师按脸的时候将食指换成了中指,而脸上按上黑印的学生只注意到按脸的大动作,没看到换指的小动作,有的人中途发现时,脸上已经按上了黑印了。而脸上没按黑印的学生观察就比较细致,注意到了老师的每一个细小的动作。实验之后,脸上按上黑印的学生接受了一次深刻的教训,观察也比较细心了。

全面,就是要观察事物各个方面,即前后左右上下里外,从整体到部分,各部分之间的联系等以及发展变化的过程,都应观察到。例如观察人民英雄纪念碑,就不能只看正面不看侧面和背面,只看碑体不看碑座,只看形状不看其材料和构造等,另外还要看到它在天安门广场的具体位置,与其他建筑物之间的关系等等。

客观,就是在观察中不能掺杂任何主观的、感情的因素,不能用自己的主观意识代替事物的客观情况,也就是不能想当然。比如有的学生描写夜空景象,写成“皓月当空,繁星满天”,这就是想当然了。其实“皓月当空”时,虽然也有星星,但在明亮的月光中许多星星的光亮已经显现不出来了,只能是“月朗星稀”,绝不会是“繁星满天”。

②观察时要注意事物的特征。就是指要抓住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个别的、特殊的性质。观察事物特征的时候,既要注意显著的部分,也要注意隐蔽的细节部分;既要全面观察,也要作细致观察。这样,才能把握事物的特征。另外,还可以通过比较的方法来从同中发现异,从异中发现同。

达·芬奇学画蛋,就是要画出鸡蛋在不同角度观察时的差别。法国著名作家莫泊桑在开始学习创作时,他的老师——大作家福楼拜曾让他到街上去观察十个马车夫一天的活动,然后描写出他们各自不同的特点。莫泊桑后来说,他之所以学会创作,全靠福楼拜这样的训练。

抓住事物特征就要仔细观察,不断向事物内部探索,形成敏锐的洞察力,以便对事物有独到的发现和深邃的认识。就像阿累在《一面》中对鲁迅的描写一样,他虽然只在内山书店与鲁迅匆匆见过一面,但他能一下子抓住鲁迅外貌的特征,由远而近地进行刻画,形神兼备地表现出了鲁迅的战斗精神和对青年一代的关怀。

抓住事物特征的一个比较好的方法,是在观察中注意对事物进行比较,在比较中看到差别,看到变化。观察时既要注意到事物的全貌,又要注意到它的各个组成部分及相互间的关系。这样,既可以掌握事物的整体,又可以避免笼统与模糊的印象。仅仅看到事物的皮相,那不是良好的观察力,只有透彻地看清事物的细节,看清事物的内部联系,看清一般人没有看到的微妙之处,那才称得上是良好的观察能力。

③要把观察与思考结合起来。观察虽然主要是一种感知活动,但它并不是单纯的感知,不是消极被动的注视和观看。不然的话,就只能使观察停留于事物的表面和孤立的特征之上。积极主动的观察就是要边观察边动脑思考,注意寻求每一个细节,不放过任何特殊之处,在对比中找出特点,以便由此及彼,由表及里,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使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从平常现象中发现不平常的东西,从表面不相干的事物中找出其内在的联系。例如杨朔在参观养蜂场时,不只看到了那些嘤嘤嗡嗡的蜜蜂沸沸扬扬忙碌的景象,而且看到了蜜蜂那种从来不争、不计较得失的品格。“对人无所求,给人的却是极好的东西”,这是作家认真思考的结果。因此,在观察中要认真思考。

④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学习观察也要像学习其他事物一样,从简单的事物开始做起,特别是从观察身边那些不起眼的、点点滴滴的细小事物开始,踏踏实实、仔仔细细地观察。由小到大,由近到远,由静到动,由物到景,由景到人,由易到难,由表及里,使观察力逐渐得到提高。如果一开始就选择复杂的事物作为对象去观察,有时会感到无从着眼,不但效果不会好,而且也容易丧失信心或满足于现状。而从身边熟悉的事物开始,难度较小,便于把握,然后再逐步扩大,由近及远,家庭、班级、课内、课后、校内、校外、生活学习、物品器具、植物动物、自然景物、社会风情,都可以作为观察对象。

⑤记观察笔记。“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对观察的结果和所获得的认识,要及时记录下来予以保存。一是因为当时看得清,看得细,印象深,及时记录能够保存详细具体的材料。不然,过后淡忘了用时还得重新观察,而有些事情过后是很难重新观察到的。二是记录的过程还可以重新整理和深入进行思考,有助于认识的进一步提高。

观察笔记以写清楚、写具体为准,形式不拘一格,成形的短文,零散的记录,观察的结果,自己的看法和认识,总结观察的经验和体会,等等,都可以写,但都应注明观察的时间、地点,观察的方式、角度等,为将来写作提供可靠的材料。

(2)掌握观察的方法

常用的观察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顺序观察法。客观世界虽然是纷繁复杂的,但又都是处在有“序”的运动之中,任何事物都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的。我们在观察时,就要注意事物的这种“序”,按照事物的“序”去进行观察,这样就可使观察有秩序,能够完整、全面,不至于有所遗漏,并能逐步深入下去。事物的“序”也是多种多样的,通常所见到的事物的“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因果顺序、主从顺序、强弱顺序、大小顺序、多少顺序、总分顺序等等,事物不同,顺序也会不同。如课文《海上日出》,观察海上日出,就是按时间顺序;《人民大会堂》,观察人民大会堂,就是按空间顺序。当然,观察事物的顺序也不是固定的,同一事物,观察的目的不同、要求不同,观察的顺序也可能不同。例如同是一台自行车,如果是顾客选购,则先看外观,看整体,然后再看各个部件和构造;而厂家检查自行车的质量,往往是先看构造和部件,然后再看外观,看整体。这两种顺序都不会影响观察的效果。

②比较观察法。单独观察某一事物往往不易发现事物特点,但如果把它与其他事物放在一起观察,有个参照物作对比,那么它的特点就会突出出来。比较观察法就是在观察中,把相近或相反的事物放在一起,比较其异同,从而找出事物特征的一种观察方法。通过比较也有利于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比较的对象既可以是不同的两个物体,分辨异同;也可以是同一物体的前后不同时期、不同位置、不同方面的比较,从而揭示其发展变化或不同的侧面。

③提纲观察法。这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观察方法,适用于观察比较复杂的事物。这种方法要求在观察之前先制订观察提纲,列出观察目的要求、观察的内容和顺序等,然后按提纲逐项进行观察。这样可以使观察更加有条理,更加全面。

在实际观察时,还可对提纲内容进行调整,补充提纲中遗漏的项目。

2.善于积累材料和选择材料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写文章也是一样,再好的水平,没有生活积累,没有素材,是无法写出东西来的。写文章必须有充足的材料,材料来自平时的积累。著名作家秦牧说过:“一个作家应该有三个仓库:一个直接材料的仓库,装从生活中得来的材料;一个间接材料的仓库,装书籍和资料中得来的材料;另一个就是日常收集的人民语言的仓库。有了这三种,写作起来就比较容易。”这“三个仓库”,就是积累材料的三条途径,“直接材料的仓库”,就是说要经常写观察笔记;“间接材料的仓库”,就是说的要勤写读书笔记和卡片;“语言的仓库”,就是要把随时听到、看到的优美的句子和生动的词语记下来,写作时就可以根据需要使用。有的学生预备了专门的词语手册来积累词汇,对丰富语言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中学生们除了通过上述方法积累写作材料外,还可以利用下列途径不断丰富自己的素材仓库。

(1)注意周围的环境,发掘生活的新意

从平常的生活中发掘出新意来,需要一种锐利的目光,需要一个敏感的心灵,需要某种天真,需要某种好奇心,任何现象只要有这种感觉去感知它,就会产生许多语言来。这些语言如果能够记录下来并加以必要的整理,则生活中的素材就会层出不穷。写作文时,由于作文题总会或多或少地与生活联系,这样,就不会出现无言以对、无感可发的窘况。

(2)阅读优秀的报刊,摘录有用的句子

一个人通过思考,能够想出一些比较好的语言来,但是“三个臭皮匠,抵个诸葛亮”,学习别人好的文章与好的语言,本身就是丰富自己语言的一个有效办法。高考复习时由于时间紧不可能再阅读长篇名著,而阅读优秀的报纸与杂志就是一条比较好的捷径,比如《读者》《中国青年报》《青年文摘》等都是优秀的报刊,经常阅读,不仅可以丰富自己的语言,还可以捕捉到时代的信息,了解到当代青年的精神风貌与现实问题,这样,就有了更多的材料可供写作。

有了素材的积累,写作时,还有个选择材料的问题。文章的主题明确以后,怎样来表达这个主题,用什么来表达,这就是一个选材的过程。材料选得好,就能够明确恰当地表达主题。反之,如果选材不恰当,就不能够把中心意思表达明白。

选材要注意以下两点:

(1)首先要注意选择健康向上的材料

中学生写的作文一般都不脱离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应该注意观察身边的人和事,选用能反映周围同学、老师学习和生活的材料,反映中学生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这一类的材料往往比较具有表现力,也较容易驾驭。

(2)围绕中心选择真实、新颖、典型、精当的材料

从相当丰富的材料中选取最具有代表性,最能揭示中心思想的材料。而且,一般情况下,只有新颖的材料,才能给人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陈旧的、很多人写过的材料,往往缺乏感染力,很难写出新意来。

二、提高写作能力的“四四法”

应试写作能力是每个高中阶段的同学必须具备的综合运用语言、及时组织材料、在规定的时间内写出合格文章的能力。这种能力,并非是短时间内可以学成的,它是一个学生从小学到高中长期学习、大量阅读和经常训练的结果。从某种意义上说,经过十几年的学校学习阶段,作为一个高中毕业生,如果还没有具备应试写作能力,那你就很难说是一位合格的高中生。

在应试写作训练中,应遵循综合性、创造性地运用语文知识和技能进行书面表达的训练原则,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一般来说,写作能力包括审题(命题)的能力,立意的能力,搜集材料的能力,选材和组材(布局谋篇)的能力,语文表达的能力,修改作文的能力等。下面介绍的“四四法”,就是上述这些能力逐步形成和熟练掌握的必然过程。

1.写作能力发展的四个阶段

一个人写作能力的发展,从小学到中学乃至以后,大体分为四个阶段:

(1)起步阶段

①小学低年级,在识字、写字、说话、阅读的基础上,从口述到笔录,连词造句,开始二三个句子,并连句成段(表达一个完整意思的句群)。练习方式是先说后写,写作内容比较浅显,表达意思十分简单。

②小学中年级,用文字写一个场景、一个人物肖像和一件简单的事等。篇幅加长,懂得写文章的难度。这阶段基本完成从口述向笔述,从句、段向篇章的过渡,开始注意文章的构思。转变的趋势表现为从不切题到切题,从不能分清段落到分清段落,从写简单句到比较复杂的复句等。

(2)初级阶段

小学高年级,写作范围扩大,联想丰富,能分别运用记叙、描写、说明等表达方法,注意围绕中心选材、组材,思路日趋条理化,从自然的开头结尾向多样化的开头结尾发展;从平铺直叙,不善于表达思想感情向初步借物抒情发展。有一定的文字表达能力。初步掌握记叙文写作的一般要求和写作方法。

(3)中级阶段

从初中到高中一年级,能运用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对写作素材加以提炼和概括,确立明确的中心思想;运用五种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注意应用修辞手法,词汇、句式、章法的储备日益丰富。运用语言材料比较熟练,文字表现力加强,有布局谋篇能力。

(4)熟练阶段

高中及以后,能处理内容复杂的材料(如人物多、场景变换多、头绪繁、事件容量大、论说事理较详等),综合而熟练地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夹叙夹议、议论中抒情、抒情中议论等)。文章立意有一定深度,结构完整,逻辑严密,词汇丰富,写作速度快,文章较有文采,并出现向创作发展的趋势。

2.培养写作水平的四种综合能力

在应试写作训练中,应培养四种综合能力:

(1)培养审题立意的能力

审题正确,全面地理解题意,审明内容范围、文体限制,确定文章写作的重点,做到不离题、不偏题。立意要能吃透材料的精神,能透过材料提炼一个正确的主题。

(2)培养组织和结构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