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高考对考生文字表达能力要求很高,它要求考生运用尽量少的概括归纳性语言再现史实、提炼和表达观点,且做到条分缕析、要点突出。而事实上绝大多数考生总是下笔千言,离题万里,或一味罗列史实,不得要领,或不扣题意,思维混乱。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学习“限字数训练”,特点是:“言简意赅,要点齐全。”凡问答题、材料解析题,答题必不能超过限定字数。这样,考试题的“标准答案”便成为学习的榜样,思维的明晰和文字表述的准确能力自然就提上了日程。
通过“三限”训练,可以明显发现不同学生解题能力的差异、特点:有的注重数量,而得分较少,有的注重质量而又未完成题量。这样就可进行个别辅导,有效引导,以全面训练,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与应试技能。
七、语文高考的能力要求与试题特点
高考,是每一位高中生都要面对的一个人生门槛,顺利地跨过这个门槛,进入理想的大学深造,是我们大多数同学的梦想和目标。而要实现这一梦想与目标,学好语文这门课是必要的条件之一。然而,学得好不一定就必然考得好,要想考得好,我们还应当对高考语文试题的特点和具体要求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我们才能有针对性地去进行学习和复习,从而也才能取得较为理想的成绩。
1.语文高考的具体能力要求
语文试题中的能力要求,从学科能力看,主要是阅读能力与写作(表达)能力。但这种表述从测试角度看是模糊的,不够具体全面。高考语文命题专家借鉴国外布鲁姆的研究成果,结合我国语文考试的实际,研究出语文测试的五种能力层级,比较科学准确地描述了语文试题所考查的基本能力。这五种能力层级是识记、理解、分析综合、表达应用和鉴赏评价,下面分别予以阐述和说明。
(1)识记能力
识记,即识别和记忆,是一个人各种能力中最重要的、最基本的能力。没有记忆,就没有理解,就没有应用。语文试题中的识记能力主要考查语音、汉字、文学常识和名句名篇等。在试题中大致占总分的7.7%,如高考试题中的第1、2题等,一般都是考查识记能力。
(2)理解能力
理解是在识记基础上高一级的能力层级,指领会并作简单的解释。例如文言文和现代文阅读中的字词语句的理解都是这一能力层级,试卷中的其他更高层级的题目也是以理解为基础的。理解能力体现在试题中,主要是考查认识是否正确。
(3)分析综合能力
分析指分解剖析,是在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根据一定的标准,运用一定的观点、方法,把整体分解为部分,以获得新的认识。综合指归纳整理,是把部分归纳为整体,把分解的聚合成要点。高考文言文阅读的最后两题和散文阅读等,一般以考查综合能力为主。
(4)表达应用能力
表达应用是指对语文知识的运用,是以记忆、理解、分析综合为基础在表达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在语文试题中,应用能力主要体现在单项语言知识和写作等方面。单项的语言能力如辨析并修改病句、扩展语句和压缩语段等,写作能力近年来一直用一道大题(60分)来考查,侧重考审题、立意选材、篇章结构、语言运用、表达方式和驾驭常用文体的能力等。
(5)鉴赏评价能力
鉴赏能力指对阅读材料的鉴别、赏析和评说,是以识记、理解、分析综合为基础,在阅读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与应用能力的不同表现在应用是“输出”,鉴赏是吸取。过去高考语文题中很少有鉴赏性要求,近年来,鉴赏题越来越受到命题人的关注,在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中可以考,在文言文、社科类作品中有时也可以考。如1999~2001年高考试题中的第8~10题、第四大题等。
2.语文高考试题的主要题型
题型是用来考试的题目类型。高考题型主要分两大类:选择题与非选择题。选择题又分单项选择题和多项选择题。单项选择题的特点是答案是给出的、客观的,具有惟一性。多年来,高考语文第Ⅰ卷的题目都采用四选一的单项选择题,共三道大题。2002年,语文考试说明调整后,第Ⅰ卷仍为单项选择题。语文试题中的多项选择题一般安排在第Ⅱ卷的第四大题。
非选择题包括简答题、填空题、古文翻译、写作等类型,安排在第Ⅱ卷,共三至四个大题。
简答题是语文试题中的重要题型之一,主要用于对文学作品(一般是散文、诗歌)的考查;语言表达题也可采用简答题的形式。其特点是答案具有多样性,能反映答题人的思维过程和主观意识。高考鼓励考生作开放性的、创新性的回答,但一定要有根据。
填空题可以用来考名句名篇、文学常识,也可以用来考语言运用。前者要求准确、严密,一字不差;后者要求简明、连贯、得体。
古文翻译则是2002年恢复的一种“老题型”,有关具体要求后面将有专文讨论。
写作则是一种常规题型。
不同的题型有不同的答题方法和要求,复习中不仅要注意各种题型的测试内容和特点,努力积累做题经验,更要讲究答题规范和技巧,养成良好的答题习惯,这是提高语文高考成绩的必要条件。
3.2002年高考语文试题的特点
从应试角度看,考生需要了解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语文试题的结构
从结构方面看,近十几年的高考语文试题,大多是分Ⅰ、Ⅱ卷,其中第Ⅰ卷近年来一般都是20个小题,每个小题3分,共60分;第Ⅱ卷有10个左右的题目,共90分。全卷的题量由35道、32道逐渐稳定在近三年的28道。
2002年,高考语文科考试说明作了较大调整,在试题结构大致不变的前提下,一是增加了一道大题,使过去的6道大题变成了7道;同时减少了小题数量,由过去全卷28道小题调整为26道。二是减少了选择题,增加了主观题。第Ⅰ卷由2002年以前的20道减少到15道,赋分由原来的60分降为45分,第Ⅱ卷由2002年以前的8道增加为11道,赋分由过去的90分增加到105分。
(2)测试内容的构成
从测试的内容看,语文试题主要由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阅读、写作三大板块构成。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包括语音、字形、词语(包括实词、虚词和成语)的理解和运用,病句的辨析与修改,语言简明、连贯、得体,扩展语句,压缩语段,变换和选用句式,仿用句子和修辞等;阅读包括文言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文学作品(如诗歌、散文等)四大类别,受试题整体容量的限制,近年来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方面的文章一般作为轮考的内容,即在每年的试题中只选二者中的一种来考;写作近三年来一直考一种特殊形式的材料作文——话题作文。
(3)对考生能力的要求
从能力要求看,为了选拔出真正有学习潜能的新生,近年来,高考命题由知识立意转向能力立意,以考能力为主。这一命题原则在试题中的体现主要是考查学科的重要的主要的能力,即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根据2002年考试说明的要求,语文试题150分,其中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34分,占试题总分的22.6%;阅读(包括古诗文、现代文)共56分,占试题总分的37.4%;写作60分,占试题总分的40%。读写所占的分数共116分,占试题总分的77.3%。显然,阅读、写作是语文试题中的主体部分,是学科能力考查的重点。
(4)语文命题的选材特点
从选材看,除了一些记忆性的内容外,语文命题一般不会直接从教材取材,有些涉及教材的内容如语音、汉字、名句名篇等,一般也就在10分左右,大多数内容都选自课外。所以,不论是语文学习还是语文复习,都应注意联系社会生活实际,课内外相结合。
(5)测试的热点
2002年语文高考有三大热点,即古文翻译、古诗鉴赏、名句名篇。
古文翻译由选择题变为主观题,这种要求虽然在20世纪80年代的试题中年年出现,但由于近十年一直未采用这种形式,而且赋分又由3分增加到5分,当然会受到广大师生的关注,从而成为热点。
诗歌鉴赏从1993年初次在试题中出现,不论是考古代诗词,还是考现代诗,大都采用选择题形式。2002年将由选择题改为主观题,怎么设问,怎么解答,这不仅仅是对命题人的考验,也会成为广大考生关注的热点。
“名言名句”在2002年的试题中将恢复考查,赋分4分,名称也将更准确地改为“名句名篇”,反映了命题人注重知识积累的理念。
(6)测试的难点
不论是平时的模拟测试,还是近几年考生高考答卷的情况,都反映出试题中的难点仍将是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中的成语、病句辨析,文学作品(主要指散文)中的分析概括。这些问题之所以成为难点,既有考生掌握知识是否牢固的问题,更有思维是否严密的问题,也有心理因素。这些内容在语文后期复习中都应引起足够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