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人级
会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中央考试。会试在乡试后的第二年春天在礼部举行,所以会试又称为礼闱,又称为春闱。应考者为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取中后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会试后一般要举行复试。
清代会试于春季在京师贡院举行,试期多在三月,所以也称春试(春闱);因由礼部主持,也称礼闱。会试每三年一科,逢丑、未、辰、戌年举行;遇乡试恩科,翌年之会试即为会试恩科,是年正科或提前或延后一年举行。会试考试、阅卷、场规和考试内容等基本同于乡试,唯第一场《四书》三题由皇帝钦命。
会试分三场举行,三日一场,第一场在初九日,第二场在十二日,第三场在十五日,亦先一日入场,后一日出场。三场所试项目,四书文、五言八韵诗、五经文以及策问,与乡试同。
(第一章)哲学知识
一、单选题
1.“厚德载物”的出处是。
A.《论语》B.《孟子》C.《易经》D.《象传》
2.以下哪个典故与庄子无关。
A.庄周梦蝶B.鼓盆而歌C.安知鱼乐D.紫气东来
3.《论语》是一部儒家经典,《论语》因何而得名,对此解释错误的是。
A.《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B.昔仲尼既没,仲弓之徒追论夫子之言,谓之《论语》。
C.“论语”就是把“接闻于夫子之语”“论纂”起来的意思。
D.后人给其加上的。
4.《中庸》将学问的次第分为五个阶段分为五种,这五种学问的正确次第是。
A.明辨之、审问之、博学之、笃行之、慎思之
B.博学之、慎思之、审问之、明辨之、笃行之
C.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D.笃行之、博学之、明辨之、审问之、慎思之
5.尹文,齐国人,著名的哲学家。以名家思想为主,综合道法,亦不排斥儒墨,著有《尹文子》一书。
A.春秋时期B.战国时期C.西汉D.东汉
6.关于天人关系,庄子的观点是。
A.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B.万物皆备于我
C.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D.天人之际,合而为一
7.对于人类来说,时间具有双重意义,一是以钟表为代表的外在时间,客观时间,在此时间中,人类本身是作为工具本体出现的,永远受到奴役,不得自由;而时间的另一种含义是人的内在时间、情感时间,在这个时间中,人类是作为情感本体出现的,能够得到真正的自由。下列名言中最能体现时间的内在性和情感性的是。
A.百川东到海,何日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B.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C.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D.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8.在唯物主义的方向上朴素地解决了物质和精神的关系,其精气论在中国唯物论发展史上有重要意义。
A.曾子B.管仲C.孟子D.庄子
9.,人称“明道先生”,开创“洛学”,建立了以“天理”为核心的唯心主义理学体系。
A.程颐B.程颢C.周敦颐D.朱熹
10.“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句话出自于。
A.《老子》B.《春秋》C.《论语》D.《孟子》
11.“既来之,则安之”,这句话出自于下列哪部经典。
A.《尚书》B.《论语》C.《中庸》D.《大学》
12.中国古代伟大的逻辑学家提出了著名命题:白马非马。
A.管子B.杨朱C.严君平D.公孙龙
13.总结了前期法家的经验,形成了以法为中心的法、术、势相结合的政治思想体系。
A.李斯B.韩非C.荀子D.孟子
14.他是春秋战国人,他喜读老子之学,以官代名,老子出函谷关时给他留下《道德经》5000言,列子曾向他学射箭,他教导列子不仅要能射中,还要知道为什么能射中,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不管射箭,做学问、为人都是如此。
A.墨子B.庄子C.关尹子D.管子
15.道家思想在我国影响深远,请问历史中的哪一时期最接近道家所主张的无为而治?
A.文景之治B.光武中兴C.贞观之治D.开元盛世
16.《公孙龙子》是战国后期名家代表人物公孙龙的著作。后人对其进行了注释,下面哪一本不是对《公孙龙子》的注释本。
A.《公孙龙子注》B.《公孙龙子集解》
C.《公孙龙子校诠》D.《名实论》
17.“鱼,亦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句话出自哪本典籍?
A.《孟子》B.《荀子》C.《庄子》D.《韩非子》
18.孔子门徒众多,但他最得意的弟子只有一位,《雍也》也对孔子的这位弟子进行过如下描述:“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这位弟子是。
A.仲由B.冉有C.颜回D.季路
19.《中庸》提出的行为目标对于经世致用、为人处世、探索真谛、提升境界等社会人生的方方面面,不无益处。这些行为目标是什么呢?
A.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B.不愤不发,不悱不启
C.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D.制天命而用之
20.战国末期,以下哪个人物综合商鞅的“法”、慎到的“势”和申不害的“术”,以集法家思想学说之大成。
A.子产B.管仲C.韩非D.李悝
21.他的哲学思想是“无为”,即不做那些违背本性,背离自然,束缚心灵的事,如儒家所追求的礼制,他说“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他是。
A.庄子B.老子C.荀子D.牟子
22.他的哲学思想是主张空,无为,清静,独立处事,他认为物产生于无形,并变化不居,任何事物都不是完美的,包括天地及圣人,人要掌握并利用自然界的规律。他的著作被道教奉为经典之一,唐朝诏告他的著作为《冲虚真经》。他是。
A.老子B.庄子C.列子D.墨子
23.我国古代流传至今很多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如自相矛盾、滥竽充数、守株待兔等,这些人物出自以下哪个哲学人物的著作?
A.老子B.鬼谷子C.庄子D.韩非
24.纵横家是中国战国时以纵横捭阖之策游说诸侯,从事政治、外交活动的谋士。以下不属于纵横家代表人物的是。
A.邹衍B.苏秦C.张仪D.鬼谷子
答案:
1.答案:D。《周易》包括经和传两个部分。《易经》记录了卦词和爻词,卦词为周文王所作,爻词为周公所作,《易传》为孔子所作。《周易》中《象》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大地厚实载物生长发育,君王仿效大地,以厚德养育万民,君王按科学规律办事。
2.答案:D。“紫气东来”出自刘向的《列仙传》:“老子西游,关令尹喜望见有紫气浮关,而老子果乘青牛而过也。”“安知鱼乐”出自《庄子·秋水》;庄子妻子过世时,他鼓盆而歌;庄周梦蝶的故事为后人所喜爱,表达了人生如梦、故国与亲友之思以及恬淡闲适之情。
3.答案:D。《论语》真实地记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论语”这一书名是当时的编纂者给它命名的。
4.答案:C。《中庸》原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作者为孔子后裔子嗣,是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论著。宋、元以后,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博学之、慎思之、审问之、明辨之、笃行之”,意为:做事要广泛地学习、仔细地探究、谨慎地思考、明确地辨别,最后要切实实行。
5.答案:B。尹文,齐国人。战国时代著名的哲学家,属稷下道家学派,他们的思想具有调和色彩,对后期儒家思想有深刻影响。他认为,要做到“无为而自治”,名实相符,就要坚持做到“仁、义、礼、乐,名、法、刑、赏”这八条。他的形名论思想,为研究我国逻辑思想很有帮助。
6.答案:C。庄子,名周,“南华真人”,战国时期宋国蒙人,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他在《庄子·齐物论》中所说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境界,就是一种“天人合一”境界。
7.答案:B。此话出自《论语》。孔子把奔流不息的河水比喻成为了对象化的情感客体,孔子可以借此观照自己,体验存在,肯定人生。他把过去现在和未来真正融为一体,难以区分。在此,人类面对死亡时的虚无感才变成“有”,废墟、古董、艺术品所蕴含的“无”(即对人类本身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不能当饭吃不能当衣穿)才变成了“有”。
8.答案:B。管仲,名夷吾,又名敬仲,字仲,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颍上(今安徽颍上)人。精气是构成万物的最小颗粒,又是构成无限宇宙的实体,说明了世界的物质性。在唯物主义的方向上朴素地解决了物质和精神的关系,把物质摆在第一位,认识的对象存在于认识的主体之外。其精气论在中国唯物主义宇宙观发展史上有重要意义。
9.答案:B。程颢,字伯淳,人称明道先生,原籍河南府(今河南洛阳),湖北黄陂人,宋代大儒,理学家、教育家,封“先贤”。程颢与其弟程颐世称“二程”,他们一起开创的“洛学”,奠定了理学的基础。他潜心教育研究,论著颇巨,形成一套教育思想体系,提出教育之目的在于培养圣人。
10.答案:C。这句话出自于《论语》,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意为:人如果没有长远的谋划,就会有即将到来的忧患。这也就告诫我们要未雨绸缪,不要老看眼前的事物,而忘却了人之所以积极奋斗的远景期待。
11.答案:B。这句话出自《论语·季氏》:“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原意是既然把他们招抚来,就要把他们安顿下来。后指既然来了,就要在这里安下心来。
12.答案:D。公孙龙,诸子百家中的名家,一向以诡辩著称。其中心论题是所谓“名”(概念)和“实”(存在)的逻辑关系问题,所以名家也称“辩者”“察士”。他提出了诡辩论的命题“白马非马”。事物和概念都是有差别的,所以概念与概念之间也绝没有联系。白马”与“马”这两个概念不同,因此它们之间毫无联系,从而推断出:“白马”不是“马”。他从根本上说是割裂了一般和个别、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13.答案:B。韩非,战国晚期韩国人(今河南新郑,新郑是郑韩故城),法家的创立者,荀子的学生。韩非著作吸收了儒、墨、道诸家的一些观点,以法治思想为中心。韩非着重总结了商鞅、申不害和慎到的思想,把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和慎到的势融为一本,形成了以法为中心的法、术、势相结合的政治思想体系,适应了中国一定历史发展阶段的需要。
14.答案:C。“关尹子”周·春秋战国时期的人.是以官代名而已。关是指老子出函关的关,守关的人叫作关令尹,名字叫作喜,所以称为关令尹喜,后人尊称为关尹子。著有《关尹子》。
15.答案:A。文景之治是西汉文帝、景帝两代四十年左右的时间政治稳定、经济生产得到显著发展的“盛世”,最接近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
16.答案:D。《名实论》是《公孙龙子》中的一篇,主要讨论名与实的关系。
17.答案:A。这句话出自于《孟子》,意思是:鱼是我想要的东西,熊掌也是我想要的东西,(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够得到,(只好)舍弃鱼而选取熊掌。生命也是我想要的东西,正义也是我想要的东西,(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够得到,(只好)舍弃生命而选择正义。
18.答案:C。颜回为人谦逊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他异常尊重老师,对孔子无事不从无言不悦;以德行著称,孔子称赞他“贤哉回也”,“回也,其心三月不违反、仁”(《雍也》)。可惜颜回不幸早夭,但后世却给他极高的评价,自汉代起,他就被列为七十二贤之首,有时祭孔时独以颜回配享。
19.答案:A。中庸之道要求人对待事物的不偏不倚的认识和行为原则,凡事“过犹不及”,做过了头和没有达到同样不可取。而达到中庸,就必须要广泛地多方面学习,详细地询问,慎重地思考,明确地分辨,踏踏实实地实行,这种“知行合一”就是《中庸》所提出的行为目标。
20.答案:C。春秋时期,管仲、子产即是法家的先驱。战国初期,李悝、商鞅、申不害、慎到等开创了法家学派。至战国末期,韩非综合商鞅的“法”、慎到的“势”和申不害的“术”,以集法家思想学说之大成。
21.答案:B。这句话是老子说的,“无为”即不妄为,顺其自然。
22.答案:C。唐朝诏告《列子》为《冲虚真经》,北宋加封为“至德”,列为道教的重要经典之一。
23.答案:D。《韩非子》是先秦法家学说集大成者的著作。这部书现存五十五篇,约十余万言,大部分为韩非自己的作品。当时,在中国思想界以儒家、墨家为代表,崇尚“法先王”和“复古”,韩非子的法家学说坚决反对复古,主张因时制宜。
24.答案:A。邹衍是战国时齐国人,是阴阳家,非纵横家。
二、多选题
1.“儒学十三经”是儒家文化中重要的十三部文献典籍,下面哪些不属于十三经?
A.《周易》B.《荀子》C.《诗经》D.《老子》E.《孟子》
2.下面这些名篇哪些出自《庄子》?
A.《逍遥游》B.《齐物论》C.《养生主》D.《骈拇》E.《盗跖》
3.荀子哲学思想有哪些特点?
A.从社会脉络方面出发B.重视社会秩序
C.反对神秘主义的思想D.重视人为的努力
4.关于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春秋时期开始出现B.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C.吸收了其他流派思想D.清朝李贽是离经叛道的儒家代表人物
5.朱熹关于“理”的哲学思想有其独特之处,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其局限性表现为。
A.将传统社会的伦理价值观念绝对化
B.想要探索万物却有着一定的局限性
C.能够任意地探索世界万物
D.能够正确地、相对地认识伦理观念
6.历史上的《易经》,据说有三种,即所谓的“三易”。这“三易”包括。
A.连山B.归藏C.麟经D.周易
7.以下哪些人物是唐代的唯物主义思想家?
A.柳宗元B.刘禹锡C.李翱D.韩愈
8.下列属于古代唯物主义哲学家的是。
A.老子B.王充C.李觏D.嵇康
答案:
1.答案:B、D。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唐代,设三《礼》(《周礼》《仪礼》《礼记》)、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连同《诗》《易》,有“九传”之称。后又增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形成了封建社会具有特殊地位的“十三经”。
2.答案:A、B、C、D、E。《庄子》在公元3世纪到5世纪的魏晋时期产生重大影响,它和《周易》、《老子》一起并称“三玄”,在中国文学史上也有重要的地位。《庄子》在唐代正式成为道家的经典之一。《庄子》共三十三篇,分“内篇”、“外篇”、“杂篇”三个部分。《齐物论》、《逍遥游》、《养生主》属于内篇;《骈拇》属于外篇;《盗跖》属于杂篇。
3.答案:A、B、C、D。荀子,名况,字卿,又称孙卿,战国末期赵国猗氏(今山西安泽)人,儒家代表人物之一。他在孔子的哲学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哲学观点。其思想偏向经验以及人事方面,从社会脉络方面出发,重视社会秩序,反对神秘主义的思想,重视人为的努力。在孔孟的基础上,他提出了“礼”,重视社会上人们行为的规范。
4.答案:A、B、C。儒家思想是春秋末期思想家孔子所创立。汉武帝时,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儒学成为正统思想。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儒、道、佛相互融合,成为封建主义的统治思想。李贽是明后期“异端”进步思想家,他指责儒家经典并非“万世之至论”,揭露道学的虚伪,反对歧视妇女和压抑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