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答案:D。在这四种职业中,“士”,也就是读书人是最高级别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农”其次,是封建经济的根本。而我国是农业社会,历来就有“重农抑商”的政策,所以“工商”属于最末流。
10.答案:D。前115年,汉武帝收回了郡国铸币权,由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从此确定了由中央政府对钱币铸造、发行的统一管理,这是我国货币史上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的一次重大演变。铸币权收归中央,对稳定各朝的政局和经济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11.答案:B。我国古代农业的最主要生产方式是铁犁牛耕,春秋战国时期产生的。它的出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和井田制的解体,促进了封建主义经济的发展。
12.答案:C。相传石榴是在西汉时由张骞引入中国的。据有关专家考证,石榴的原产地在伊朗的扎格罗斯山。这里正是古代的“安息国”。“安石”即“安息”(今伊朗)之音变。石榴首先传入我国的新疆,唐朝时期称为西域,汉代传入陕西,再从陕西传布全国各地。
13.答案:C。唐朝和五代十国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北宋后期南移的趋势大断加大,最终在南宋时实现南移。在南方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连年战乱使得北方的经济受到严重破坏,到南宋时期,南方经济超过北方,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
14.答案:B。早在2400多年前,吴国为北伐齐国争霸中原,在江苏扬州附近开凿了一条引长江水入淮的运河(称邗沟),到隋炀帝时,据说炀帝为了到扬州看琼花,也为了南粮北运,开凿京淮段至长江以南的运河,全长2000多公里。到元朝时,又先后开凿了三段河道,直达杭州。京杭大运河为我国经济的南北交流起到了巨大作用。
15.答案:C。泉州在我国古代海外贸易发展史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唐末五代,泉州港已不时有船舶往来。北宋时期,泉州港在海外贸易中的重要性明显提高。到了南宋时期,超过广州,成为全国最大的海外贸易港。在元代,它已成为当时全世界最重要的贸易港之一,与埃及亚历山大港齐名。
16.答案:C。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商品经济空前活跃,明朝中后期,在江南一些丝织业发达的城市,在丝织行业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在全国范围内,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腐朽的封建制度严重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17.答案:B。一条鞭法,把原来的田赋、徭役和杂税合并起来,折成银两,分摊到田亩上,按田亩多少收税。一条鞭法,简化了赋税征收手续,客观上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作用。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有明一代,一条鞭法未能认真贯彻执行。
18.答案:B。黄宗羲,浙江余姚人。明末清初经学家、史学家、思想家、地理学家、天文历算学家、教育家,亦有“中国思想启蒙之父”之誉。他反对传统重农抑商,强调“工商皆本”。
二、多选题
1.王安石变法,经济方面的措施是。
A.青苗法B.募役法C.租庸调制D.方田均税法
2.唐朝繁华的大都会有。
A.长安B.洛阳C.扬州D.成都
3.下面哪些是商鞅变法中的经济措施?
A.废井田、开阡陌B.重农抑商
C.统一度量衡D.奖励耕战
答案:
1.答案:A、B、D。北宋时期,大臣王安石发动的旨在改革北宋建国以来积弊的一场改革。在经济方面,他颁布了方田均税法、均输法、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市易法和募役法。对于增加国家收入,有着积极的作用,但王安石急于求成,推行过急,最终遭到反对而失败。
2.答案:A、B、C、D。唐朝时长安和洛阳十分繁华。当时商业繁荣,以扬州、成都(即益州)为东西两个商业中心。唐后期扬州成为全国最繁华的工商业城市。经济地位超过了长安、洛阳。
3.答案:A、B、C、D。商鞅,战国时期政治家,法家代表人物。商鞅对经济的改革是以废除井田制、实行土地私有制为重点。这是战国时期各国中唯一用国家的政治和法令手段在全国范围内改变土地所有制的事例。主要内容如下: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奖励耕战,统一度量衡。这些措施的颁布为秦国经济的发展和国力的强盛奠定了基础。
三、填空题
黄瓜的原产地是印度,后来传入中亚。汉朝出使西域带回来的。
答案:
答案:张骞。黄瓜原产印度,张骞出使西域时带回中国,当时称之为胡瓜。东晋时,揭族人石勒做了后赵王,他不满汉人把北方少数民族称为“胡人”,为避讳“胡”字,便改名为黄瓜。
(第七章)教育知识
一、单选题
1.西周天子和诸侯国所设大学分别称为。
A.辟雍和泮宫B.太学和乡学
C.大学和小学D.国学和小辅
2.最早总结了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明人伦,对后世影响十分深远。
A.孔子B.荀子C.孟子D.庄子
3.孔子的教育思想用现代人的眼光看来是十分先进的,他不仅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想文化教育,还经常对学生进行与实践有关的素质教育。他在自己的课堂上就开设了“礼、乐、射、御、书、数”六门与素质有关的课程,这六门课程被后人称为“六艺”。其中的“御”指的是。
A.武术B.礼仪
C.驾驭马车的技术D.为官之道
4.古人很重视品德教育,《孟子·梁惠王上》中就有过“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其中的“悌”指的是。
A.孝敬父母B.兄弟友爱C.尊老D.爱幼
5.孟轲的教育体系中,他将“五伦”教育放在了很重要的位置上,他所倡导的“五伦”分别是。
(1)父子有亲(2)长幼有序(3)邻里有信(4)君臣有义(5)同辈有礼(6)朋友有信(7)夫妇有别
A.(1)(3)(5)(6)(7)B.(2)(3)(4)(5)(7)
C.(3)(4)(5)(6)(7)D.(1)(2)(4)(6)(7)
6.中国现代学校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其实早在孔子时代,他就已经将这五方面作为教育的重点。但他对这五方面的侧重点各有不同,那么,孔子是将哪个方面作为教育的重点呢?
A.德B.智C.体D.美E.劳
7.下面的教育思想与孟子无关的是。
A.循序渐近,欲速则达
B.专心致志,持之以恒
C.环境和教育会对人性产生影响
D.“学”“思”结合,读书存疑
8.晋朝时期,出现了与太学相区别的面向高层官僚子弟的学府,开启了中央官学教育分别士庶的先例。这样的学府是。
A.大学B.国子学C.书院D.辟雍
9.国力的强盛,吸引了一大批来自周边各国的留学生和学问僧来求学,中国政府有文字记载的批量接收外国留学生,始于隋朝。最早派人来华留学的国家是。
A.日本B.朝鲜C.越南D.印度
10.书院是中国古代教育史、学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教育组织形式,从哪个朝代开始,它开始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组织形式而出现在历史舞台上?
A.唐代B.宋代C.元代D.明代
11.“鹿鸣宴”是古代的一种宴席名称,举行这种宴席的主要目的是。
A.为了庆贺乔迁之喜B.为了庆贺升迁之喜
C.为了庆贺高中举人D.为了庆贺高中状元
12.武举考试始于哪个朝代?
A.隋朝B.唐代C.元朝D.明朝
13.“舍法”是哪个朝代创立的?
A.元代B.宋代C.唐代D.明代
14.韩愈认为,教师的基本任务是传道、授业、解惑,他是在哪篇文章中提出这样的观点的?
A.《答李翊书》B.《进学解》
C.《张中丞传后叙》D.《师说》
15.《经学启蒙》的编撰者是。
A.朱熹B.吕本中C.陈淳D.颜之推
16.《幼学琼林》最初叫《幼学须知》,又称《成语考》、《故事寻源》,是中国古代儿童的启蒙读物,其作者是。
A.邱睿B.程允升C.李瀚D.徐子光
17.明朝万历年间出现的一本典故大全似的儿童启蒙读物是。
A.《增广贤文》B.《声律启蒙》
C.《龙文鞭影》D.《幼学琼林》
18.明代蒙学教材中称得上纪传体历史读本的是。
A.《增广贤文》B.《声律启蒙》
C.《幼学琼林》D.《五字鉴》
19.《笠翁对韵》的作者。
A.孔子B.吕得胜C.李渔D.周兴嗣
20.曲阜有“三孔”,这“三孔”分别指的是。
A.孔子孔府孔庙B.孔府孔庙孔林
C.孔子孔墓孔庙D.孔府孔墓孔庙
21.科举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因为采用了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被称为科举。科举考试出现于何时,又是在何时消亡的呢?
A.从三国到清末B.从隋朝到清末
C.从三国道元代D.从隋朝到元代
22.现代教育十分注重启蒙教育,其实,从古代开始,就出现了专门为学童编写的书目,当时称为“蒙养书”或“小儿书”,简称为“蒙书”。以下不属于“蒙书”的是。
A.《三字经》B.《千字文》C.《诗经》D.《千家诗》
23.自古用来选拔官吏的科举制度形式非常烦琐,很多人为了取得一点功名一直到垂暮之年依旧科考不辍,《儒林外传》中所描绘的秀才范进就因为一朝中举而至于疯癫。范进是在哪个考试中中的举人呢?
A.童生试B.乡试C.会试D.殿试
24.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一直都存在着男尊女卑的观念。开始打破这种观念,主张实行普遍平等教育的是。
A.洋务运动B.新文化运动
C.太平天国运动D.五四运动
答案:
1.答案:A。辟雍又作璧雍,是西周天子专门为教育贵族子弟而设立的大学,取四周有水形如璧环为名。泮宫(pangong)是诸侯国所设的大学名。《礼记·王制》:“大学在郊,天子曰辟雍,诸侯曰泮宫。”
2.答案:C。孟子,战国时期鲁国人(今山东邹城人),名轲,字子舆。他在《孟子·滕文公上》里说:“夏曰校,殷曰庠,周曰序。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教育所要达到的根本目的就在于“明人伦”。也就强调尊卑、长幼次序。
3.答案:C。“礼”指的是礼节,即今天的德育,包括五礼: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乐”指的是音乐,包括六乐:云门、大咸、大韶、大夏、大镬、大武等古乐;“射”指的是射箭技术,包括五射:白矢、参连、剡注、襄尺、井仪;“御”指的是驾驭马车的技术,包括五御:鸣和鸾、逐水曲、过君表、舞交衢、逐禽左;“书”指的是书法,包括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数”指的是算法九数,即九九乘法表。
4.答案:B。孝悌,孝,指对父母还报的爱;悌,指兄弟姊妹的友爱,也包括了和朋友之间的友爱。
5.答案:D。《孟子·滕文公上》:“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6.答案:A。孔子在教育弟子在德、智、体、美几个方面都得到发展的时候,把道德教育放在了教育的首位。
7.答案:C。这是墨子的思想,孔子既强调教育的绝对作用“性相近,习相远”,又坚持命定论“为上智与下愚不移”,墨子认为这样的教育理念是荒唐可笑的,他便由此而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认为环境和教育对人性会产生影响。
8.答案:B。晋武帝咸宁二年(公元276年)始设国子学,与太学并立。国子学之教育对象乃属于更高级统治者之子弟。国子学设博士五人,正五品上。掌教三品以上及国公子孙、从二品以上曾孙为生者助教五人,从六品上。掌佐博士分经教授。直讲四人,掌佐博士、助教以经术讲授。
9.答案:A。日本从开皇二十年(公元600年)至大业十年(公元614年)派“遣隋使”达5次之多。公元608年开创派留学生来中国学习的先例。史留其名的日本来隋留学生共13人,多为汉人后裔。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为学习先进文化,促进国家发展,日本频频向中国派出“遣唐使”和留学生。
10.答案:B。起源于唐代,兴盛于宋代,宋朝出现了私人或官府设立的供人读书、讲学的处所,有专人主持,宋代书院以讲论经籍为主,著名的四大书院就出现在这个时期。
11.答案:C。从唐代开始,中进士者就会“行乡饮酒礼”,歌《鹿鸣诗》;明清继续沿用就系,由巡抚主持鹿鸣宴,宴请中式举人和内外帘官,歌《鹿鸣诗》,并作魁星舞,以示庆贺。
12.答案:B。作为封建社会人才选拔方式,武举考试晚于文举,始于唐武则天长安二年(公元702年),只考查身材、体力、骑射等方面。宋朝时又增加了军事知识和军事理论的内容,皇帝亲自出面主持武科殿试则是从宋仁宗天圣八年(公元1030年)开始,这一年始设武状元。明朝时考试内容更细化为,清朝时是武举考试最完备的时期。考试制度、内容和录取,更加全面和公正。历史上一共进行过约五百次武举考试,
13.答案:B。王安石建议神宗,于熙宁四年(1071年)创立太学生三舍法,三舍取士与科举考试并行。将太学生分为上舍、内舍、外舍三等。建立了一套品德与学业兼顾、平时考查与升舍考试并重的升舍及诠选制度,试图将国家选拔人才与培养人才统一于学校。
14.答案:D。“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15.答案:C。陈淳,宋朝漳州龙溪人,朱熹晚年得意门生。他比较关心儿童教育,从儒家经典中,辑出关于人伦、品德修养等方面的内容,用三字韵语的形式,编成此书,让儿童习诵。对儿童来说,是儒家经典的启蒙教育,故曰《经学启蒙》。
16.答案:B。《幼学琼林》是明清广泛流行的儿童蒙学读物,它的内容十分丰富,包罗了天文地理、君臣父子、婚姻家庭、衣食住行、制作技艺等传统知识,是一部微型的百科全书。此书全用偶句写成,文字精练、对仗工整,便于诵读,书中的历史故事、成语典故,现在仍在被传诵。
17.答案:C。原名《蒙养故事》,明代万历年间萧良有撰写的。该书广泛地汲取了前人的若干蒙书的材料,融入了二十四史中不少人物典故和神话、小说、笔记,是一部集自然知识、历史掌故于一体的骈文读物,是一本典故大全。全文四言一短句,上下两句对偶,各讲一个典故,逐联押韵,是一本重要的蒙学读物。
18.答案:D。明代李廷机所撰写的。原名为《鉴略》。据古史资料所写,以五言诗句韵语叙述从上古到元明代的历史,在传统蒙学丛书中别具一格,可称得上是一部专述我国社会政治历史发展的蒙学读物。此书广泛吸收了正史、神话、传说和一些逸闻趣事,行文言简意赅,叙事条理分明,特别适合儿童阅读记忆。
19.答案:C。李渔,名渔,字笠翁,一字笠鸿、谪凡。祖籍浙江兰溪下李村,生于雉皋(今天江苏如皋),明末清初杰出的戏曲和小说作家,他仿照《声律启蒙》写了旨在作诗的韵书《笠翁对韵》。此书用了大量典故,对于儿童学习诗文声律与对仗非常有用。
20.答案:B。孔府是世袭“衍圣公”的时代嫡裔子孙居住的地方;孔庙是我国最大的祭孔要地;孔林是孔子及其家族的专用墓地。
21.答案:B。中国的科举制度意在选才,萌芽于汉朝,始创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废除于清朝末年,在中国的历史舞台上活跃了1300年。
22.答案:C。我国古代蒙学教育通行的教本为“三、百、千、千”,即《三字经》、《百家姓》、《千家诗》和《千字文》,《女儿经》、《教儿经》和《童蒙须知》等也在其列。《史籀篇》是著录于史册的最早的蒙学课本。
23.答案:B。选项童生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之后才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B选项乡试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元;C答案会试每三年在京城举行一次,因为是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最后录取三百名,称为贡生,第一名叫会元;D选项殿试是科举制度最高级别的考试,前三名分别为状元、榜眼和探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