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经济的思想萌芽可以追溯到环境保护运动兴起的20世纪60年代。1962年,美国生态学家蕾切尔·卡尔逊女士发表了《寂静的春天》,文中描述了由于人类滥施农药,美国鸟语花香的环境正存在极大的危险,“大地的绿色斗篷”正被严重污染。这一著作在当时如石头落在平静的湖面上激起了千层波澜,敲响了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危害资源和环境的警钟(在这本书发表后第二年,卡尔逊死于乳腺癌。然而,她的警示在美国和世界各地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她的书被翻译成14种文字)。同年,美国经济学家K.波尔丁第一个提出了“循环经济”概念,他认为,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性增长经济(即“资源一产品一废弃物排放”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即资源一产品一废弃物再资源化)。K.波尔丁的“宇宙飞船理论”就是循环经济理论的早期代表。他将人类生活的地球比做太空中的宇宙飞船,要靠不断消耗自身有限的资源而生存,如果不合理开发资源、肆意破坏环境,一旦资源殆尽,地球就会被毁灭掉。K.波尔丁指出,地球如果不向宇宙飞船那样走向毁灭,就要树立一种新的发展观:第一,必须转变过去那种“增长型”经济为“储备型”经济;第二,改变传统的“消耗型经济”,而代之以休养生息的经济;第三,实行福利量的经济,摒弃看重生产量的经济;第四,建立既不会使资源枯竭,又不会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能循环使用各种物质的“循环式”经济,以取代过去的“单程式”经济。这一理论可以作为循环经济思想的早期萌芽或代表。然而这一经济视角的产物当时并未得到过多的关注,既没有受到主流经济学家的重视,也没有得到环境学家和政府官员的注意。其后,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在世界范围内的实施和末端治理弊端的日益显现,使人们逐渐意识到可持续发展的实现还应当从经济、社会等角度予以全面考虑。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西方工业国家开始探索用环境污染的源头预防和全过程治理代替末端治理,并逐步采取了“污染预防”、“废物最小化”、“减废技术”、“源头削减”、“零排放技术”、“零废物生产”和“环境友好技术”等新的污染防治措施。
1989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为促进工业可持续发展,在总结工业污染防治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了企业层面的循环经济——清洁生产的名称,并制定了推行清洁生产的行动计划。
1990年,在英国召开的第二次国际清洁生产高级研讨会上,正式推出了清洁生产的定义:清洁生产是企业内部对工艺和产品不断运用综合性的预防战略,以减少其对人体和环境的风险。1992年,清洁生产正式写入《21世纪议程》,并成为通过预防来实现工业可持续发展的专用术语。大量的实践表明,清洁生产可以达到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目标。此后,在联合国的大力推动下,清洁生产逐渐为各国企业和政府所认可,并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1998年,在第五次国际清洁生产研讨会上,清洁生产的定义得到进一步的完善:
清洁生产是将综合性预防的环境战略持续地应用于生产过程、产品和服务中,以期增加生态效率并减少对人类和环境的风险。对生产过程,要求节约原材料和能源,淘汰有毒原材料,减降所有废弃物的数量和毒性。对产品,要求减少从原材料的提炼到产品最终处置的全生命周期的不利影响。对服务,要求将环境因素纳入设计和所提供的服务中。2002年,世界环发大会决定在世界范围内推行清洁生产,并制定行动计划。
几乎在清洁生产名称提出的同时,企业间的循环经济——生态工业园区也问世了。1989年,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的研究部总裁罗伯特·福罗什和负责发动机研究的尼古拉斯·加罗布劳斯在《科学美国人》杂志上发表题为《可持续工业发展战略》文章中,首次提出了生态工业园新概念,文章说,在这个园区里,许多企业通过产业链使得一个企业排出的“废物”或副产品,转变为另一个企业需要的“营养物”或原料,这样,任何企业都能做到零排放。这个概念的提出为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极大地推动了生态工业园区发展。目前,国际上工业生态系统运行最为典型的代表是丹麦卡伦堡生态工业园区。
(第四节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一、可持续发展涵盖了循环经济理论
(一)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含义
可持续发展是经济、社会、资源、环境诸要素的整体协调发展,其基本含义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造成威胁的发展。江泽民曾对此作了深入浅出的解释:“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要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的利益。”“不仅要安排好当前的发展,还要为子孙后代着想,决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可持续发展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经济可持续发展,这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内容,整个发展不能以牺牲后人的利益来满足现代人的利益。
2.社会可持续发展:人类在了解自然和社会规律后,达到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
3.资源可持续利用:可更新资源的利用要限制在其承载力的限度内,并通过人工措施促进可更新资源的再生产,对不可更新资源要提高其利用率,同时积极开辟新的资源途径,维持基本的生态过程和生命支持系统。
4.环境可持续性:发展的同时要保证环境系统的协调发展,资源和环境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和条件,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是人类持续发展的首要条件。人类确定自己的消耗标准必须在生态环境可能的范围内。因此,发展目标不只在于经济效益,而在于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一致性,衡量可持续发展的指标必然是经济、环境、社会三方面指标的统一。
5.全球可持续发展:加强国际间多边合作,建立巩固的国际合作关系,解决全人类共同面临的各种问题。
(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
目前,可持续发展主要有以下理论。
1.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是系统论。可持续发展最初源于系统论的思想,运用系统论思想看待持续发展问题,才能使之得到较为完美的解答。
2.人地关系理论。人是地球这个自然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人与自然是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也是相互促进的关系。人与自然环境系统间有自我组织和自我调节的功能,但其调节功能是有一定限度的,超出限度会使其恶性运行,系统发展难以持续。
3.生态系统理论。生态系统理论将人纳入生态系统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人类占据主导地位,但不能摆脱受自然生态过程的制约。生态系统理论主要研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承载力、系统变化机制,保证持续农业、资源环境的持续利用、保护生态环境、生态恢复,创造良好生态环境。
4.资源环境价值论。即环境和资源的经济化运作,就是以经济的观点研究、评价环境、生态资源的保护和开发,以适当的投入产出核算体系来测算资源的消耗并指导其保护和再生产,最终把环境与资源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从新的角度来审视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和效益。
5.经济学的理论和基本原理。用再生产理论研究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的相互关系,社会再生产过程由经济再生产和自然再生产、人口再生产组成。这三种再生产之间存在着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只有人口、社会、经济、自然的和谐发展,三种再生产才能顺利实现,从而实现社会再生产的不断循环并周而复始的进行。
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可持续发展对循环经济的贡献在于从代际的长远角度出发,分析生态环境资源的真正价值和整体价值,并通过制度分析方法建立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为循环经济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目标体系。由此可见,可持续发展涵盖了循环经济理论。
二、循环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和实现方式
(一)循环经济的涵义
循环经济是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其实质是以最小的资源消耗、最小的污染获取最大的发展效益,从而达到资源节约、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三赢”的目的。
(二)循环经济的三个基本原则
在循环经济中,要达到“三赢”的目的,必须遵循三个基本原则,即减量化(reduce)原则、再利用(reuse)原则和再循环(recycle)原则,简称“3R”原则。
“减量化”原则是循环经济的首要原则,也是最重要的原则,它属于输入端方法,是用较少的原料投入达到生产或消费的目的,也就是说从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的物质量,达到从源头上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减量化原则要求企业在生产经营阶段,产品体积小型化、产品重量轻型化,在消费阶段,它要求产品包装简单朴实而不是豪华浪费。
“再利用”原则属于过程性方法,它要求产品和包装容器能够以初始的形式被多次使用,尽可能延长产品和包装物的资源利用时间,提高其资源利用率,避免过早地转化为废弃物。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再利用原则要求对同类产品及其零配件、包装实行兼容性、配套化生产,以便于同类产品相互利用和再次使用,延长使用期限;当产品更新换代或增加生产时,相关的零配件和包装物并不淘汰,可为新产品继续使用。此外,还要求建立规范的废旧物品回收利用机制,鼓励、引导消费群体改变产品使用方式,将自己不再需要的物品返回市场体系,安全地再参加到新的经济循环中去。
“再循环”原则属于输出端方法,它要求产品和包装物在完成使用功能后能够以再生资源的形式被多次和反复循环使用,而不是一次性消费,使用完就是垃圾,以减少最终废弃物处理的处置量,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回收利用和废物综合利用。如将一些废旧塑料、金属、玻璃回收后制成新产品,废纸被回收后制成纸浆,农业和城镇生活废弃物根据其特性堆肥、生产沼气,缺水城市的市政中水回用;对于不能再用但含有贵重金属的电子产品及其元件,只要符合基本的经济和技术条件,拆解后提炼回收等等。所以,在循环经济的理念中,没有“废弃物”这个概念,所有的“废弃物”或者垃圾都是“放错了位置的资源”。
以上三个原则构成了循环经济的基本思路,也被称为循环经济的基本行为原则或最重要的实际操作原则。发展循环经济,必须坚持综合运用3R原则,而不是简单的循环利用,否则,那就不是循环经济了。三大原则在循环经济中的重要性不是并列的,第一法则是减量化原则,只有它决定着循环经济的主要目的。
(三)循环经济的特征
1.循环经济是一种“新的发展理念”。循环经济既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也体现和谐社会的要求,这是对传统模式的根本变革。
只有在这种理念指导下,才有助于实现《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讲的“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最终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因此,我们既要改变现有的生产模式,也要改变已有的消费模式,还可以给人口控制、疾病防治、城市建设、交通控制、防灾抗灾等社会管理活动带来新的启示。
2.循环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方式”。第一,循环经济具有低开采、低消耗、低排放、高利用的特点。由于传统经济是一种“资源一产品一废弃物排放”的直线式运动,对资源的使用是粗放的和一次性的,形成了高开采、高消耗、高排放、低利用的特点。而循坏经济则是“资源——产品——废弃物再资源化”的循环式运动,资源重复使用率高,具有低开采、低消耗、低排放、高利用的特点,如同党的十六大报告对新型工业化所表述的“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
换言之,发展循环经济也就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过程。
第二,循环经济更加注重经济增长质量。它一方面通过绿色GDP指标体系反映出来;另一方面通过减少无效益的增长和破坏性的增长体现出来,例如靠产品过度包装、假冒伪劣产品带来的经济增长是一种无效益的增长,靠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带来的增长是一种破坏性的增长。不管是无效益增长,还是破坏性增长都不是循环经济,循环经济的本质内容要求必须达到三赢的目的,少任何一赢都不是循环经济,所以,循环经济新在更加强调经济增长的质量。
3.循环经济是一种“新的污染治理模式”。传统经济关注环境污染和破坏问题,但它属于生产过程末端治理,即通过环境处理技术对生产过程末端产生的废弃物进行处理,以减轻经济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危害,是一种补救措施。实践表明,末端治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环境污染问题,而循环经济做到了源头预防和全过程污染控制,是从根本上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属于标本兼治。所以,发展循环经济本身就是重要的环境保护措施。
4.循环经济是一种“新的资本循环形式”。传统经济以金融资本、人力资本、物质资本的循环为主,唯独没有自然资源的循环。而循环经济注重向自然资源投资,突出自然资源的作用。把资源、环境列入经济增长的投入要素,让自然资源也持续不断地循环起来,改善人和自然的关系,为可持续发展、资源的永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提供保障。
(四)循环经济是一个大系统
循环经济是在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大空间的范围内配置资源,从而实现经济、资源和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目前,循环经济这个大系统主要包括三个层面:一是小循环,指的是企业层面推行的清洁生产,通过企业内部各工艺之间的物料循环,使上一道工艺的废料变成下一道工艺的原料,从而达到少排放甚至“零排放”的目标。二是中循环,指的是生态工业园区层面的循环经济,一个企业排出的“废物”或副产品,转变为另一个企业需要的“营养物”或原料。也就是说,一家工厂的废气、废热、废水、废渣等不用的东西成为另一家工厂的原料和能源。与小循环相比,“中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