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中国经理人谋略大课堂
12016500000012

第12章 经理人与用权谋略(4)

对于经理人来说,如果发现部下有这样的人,就有必要提高警惕。无论他为公司作了多大的贡献,多么有闯劲儿,都要客观地分析他的建议,了解他的工作进程,逐渐减弱他的影响力。

当然,由于自负的人多富有进取心和创新精神,也会提出异想天开的计划。可是,这种人的计划一旦提出来,他不顾客观条件,不管该计划是否周密完善,是否可行,都坚决地、迫切地去实施,由此给公司事业带来的损害是无法估量的。此所谓“一着不慎,全盘皆输”,老板不得不手忙脚乱地补窟窿。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人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国外成功企业通常的做法是,对做得非常出色的经理一般给予调离。理由是,他做得太好了,不可能再超过自己了,该走下坡路了。这种做法值得借鉴。因为企业任用人才总是以过去的经营业绩为依据,眼光停留在过去,而不是面向未来,预见未来。

所以,经理人对过度自信的部下,一定要高度警惕,千万不要被他们过去的功劳遮住了眼,不可过于谦让,过于骄纵。一旦骄纵谦让,势必更加滋长其骄傲自负的心理,以后想改造他们都非常困难,而且由于这种人自负过度,办事草率,就容易给公司带来其他意想不到的严重后果。

同时,对那些自负的员工,经理人要主动地教育。很多自负的人本是出众的人才,他们很有创见,并且多具有进取心,老板不应扼杀他们的热情,扼杀他们的创造精神。要“动之以情”地团结他们,“晓之以理”地教育改造利用他们。对于他们的具有创见性的规划,要肯定其合理的部分,对其不合理的部分要使其信服地指出。一则让其明白不切实际的想法,二则要完善规划,使其更加周全,更加符合客观实际,有利于顺利实施,并创造效益,开拓企业的发展新局面。

实践证明,经理人这样做,不仅对自负的部下有好处,对企业更有利。一来企业能够采纳他们的合理建议赚到钱,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二来有利于带动其他下属为企业的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

需要注意的是,自负的人往往也很难改造,因为他们自以为是,认识不到错误的严重性,他们对老板的引导有很强的抵触感,有时,会认为老板小题大做,吹毛求疵。因此,如果改造这一部分人,必须有相当的耐心和恒心,而且要具备改造艺术和技巧。在劝说无效的情况下,也可以让他们尝尝失败之痛。

在失败面前,经理人再及时耐心地教导他们,促其反省,以便让他们明白自负对自己、对公司所造成的严重损失。然而,切不可使他们的信心丧失。

2给贪吃者巧节食

也有一些关键人物,往往会在某个关键时刻向经理人递交辞呈。究其实际用意,其料是在跳“草裙舞”。遇到这种情况,经理人同样不能大意,须认真对待,更要妥善处理。

首先,经理人要衡量一下此人在公司的作用。如果他对老板、对公司非常重要,他的辞职会使老板失去一个得力助手,那么,唯有与之谈判,彼此都作出一定的让步,满足他的部分愿望,例如升职、加薪等。但从这一刻起,老板就要毫不犹豫地适时削弱其权力。

经理人千万不要觉得自己高高在上,无人可及,别人对自己不会形成多大的威胁。“不就是想多赚点钱吗,公司给得起”,“不就是想要官吗,封你就是了”。这些都是错误的。因为,人的欲望是无法满足的。当然,这并不是提倡领导过分刻薄吝啬。

正确的做法是,面临这种情况,经理人可以把某些重大任务交付另一个下属,但对那个表现过于自负的员工仍要表现出依然如故。可以派他兼管更“艰巨”的任务,让年轻得力的下属接管他原有的一部分重要工作;或是过一段时间,以设立分公司、开展新业务为由,把他派往外地工作,或以考察学习为由让他出一个较长时间的差。如此等等。

实践中,类似的办法还有很多,要根据公司的实际情况采取比较灵活的方式。但总的原则是,对他“礼贤下士”,发挥他的作用,同时又不能放心大胆地使用,而是要小心提防,做事不再倚重他才行。

3提携“知耻而后勇”者

令经理人困苦的还有,一些员工是企业中的“后进分子”,浑身上下都是毛病。但有一点令人欣慰,那就是他们能“知耻而后勇”。因此,作为领导,对这些“知耻而后勇”的人必须抱以诚恳的耐心,投入足够的热情,去帮助和提携他们。果真如此的话,不仅能笼络其心,使他们在工作中不拖后腿,甚至还可能成为支持经理人、帮助企业的重要力量。

实践中,“提携”这些的方式有很多:

一是提升职务。这是最明确的,也是为人所认同的一种提携方法,但要看被提携者的才干才行,扶不起的阿斗反而会害了你的企业,成为负担。

二是调整职务。这不一定是升职,但可让被调动职务者的才干充分发挥,而不致“闷死”。

三是给予助力。让被助者可以独立自主地做某些业务,不捆绑他的手脚,可以磨炼他的才干。

四是帮助解决困难。一分钱可以逼死英雄汉,如果某人真是英雄,那么就帮他解决困难吧。

五是在悬崖前拉他一把。遇到有圈套嫌疑的险情时,要及时明告他、提醒他或暗示他,使之他免于毁灭或受伤。

六是鼓励他。在他遇到灰心的时候、遭遇逆境的时候、被小人打击的时候,要在精神上支持他、鼓励他,让他振作起来。一旦他在业务上取得新成绩,哪怕是很小的成绩,就表扬他、奖励他。

当然,在提携“后进人物”时,也必须做好相应的心理准备:

一是承担风险的心理准备。看人不可能百分之百准确,有时也会把庸人看成将才。二是承担流言的心理准备。“提携”的动作如过大过广,会被人认为是在培育势力,甚至引起别人的反感和抵制,在大的团体里这种情形尤其是常见。三是提携的目的在于“点石成金”。公司多些“金子”,就是增加公司的“含金量”。

实践证明,老板若事先周密地确定了用人、了解人的方略,在运作中施用其谋略而不露形迹,那么,用人的艺术就可以不断提高,而且最终会“独具慧眼”。而受到相应提携的人物,也会格外地兴奋。因为他们感到自己得到了领导的宠爱,这种非同寻常的宠爱会给他留下刻骨铭心的记忆,使他终生难忘。就为了这种意想不到的荣耀,他也会永远地忠诚于这位领导,甘愿为这位领导效劳。

4既打又压,调和功臣

对于许多经理人来说,企业中那些“功高震主”的功臣,令人又敬又怕又恨。对这些人最好的方法就是放宽肚量,明宠暗抑,笼络有加,有效利用。相反,若是对其耿耿于怀,不能容忍,又找不到合作的较好方式,结果自然是两败俱伤,无论是对老板,还是对功臣都没有好处。

作为一个经理人,必须清楚,如果要抑强,最重要的是采取合适的手段。如果对功臣发兵问罪、极力铲除的话,其带来的后果是无法弥补的。这样,下属和员工就会认为,老板是个心胸狭窄、“过河拆桥”的人,为老板工作,吃力不讨好。真心地为他卖力,说不定也会步前人的后尘。试想,如此下去,谁还会为公司尽力呢?

况且,在当今“君择臣,臣亦择君”的年代,那些“有功之臣”根本就不怕解雇。此处不留人,自有留人处。他们总能找到合适的单位和工作,既能发挥特长,又能造成催人奋进的激励环境。这正如孙权不用庞统,庞统可以投奔刘备一样。少了得力助手,就等于竞争对手多了骨干。当手底下的得力员工纷纷跳槽时,公司就会面临重大危机。

果真面临这种情况,聪明的经理人就要采取两手策略:

一方面,想方设法留住有功之臣,同时又不怕他功高震主。功力十足的老板是不惧“功高震主”的下属的。有绝好的意见,就采纳、嘉奖;有专业特长,就尊重他、施恩于他。就是说,不管功臣能者多么出色,怎样扮演“大将”角色,经理人总是稳坐在“统帅”的位置上。

另一方面,有所为有所不为,紧紧把握住公司的发展方向和重大决策,不遗余力地挖掘人才,培育人才,用好人才,使自己的公司成为强大的“人才集团”,形成“千帆竞技,百舸争流”的大好局面。“长江后浪推前浪”的态势一旦形成,即使一两个干将走了,也会有更多的得力人才顶上来。

在这里,我们可以学习国际上一些著名公司的做法。如松下电器公司创始人松下幸之助破除门户观念,以其独有的敏锐眼光和判断能力,破格提拔山下俊彦为经理人。山下俊彦秉承松下幸之助的遗风,重视有才干的“少壮派”,亲自破格提拔22名具有战略眼光的新董事。当年,该公司经营状况就由“守势”变“攻势”,5年后,利润翻了一番。而前通用汽车公司总裁史龙·亚佛德先生则说:“你可以拿去我全部的资产,但是只要你把我的组织、人员留下来给我,5年之内我就能够把我所失去的所有财产赚回来。”

5巧用“三角形”原理

现实场景中,也有一些企业管理人员常喜欢玩弄权术,搞一些“贰臣争宠”的把戏,让手下在自己面前争来斗去。这些经理人多会认为,这样才能有效地控制下属,牢牢地保住自己的位置。同时,下属的这种“争宠”行为也特别能够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事实上,有意造成下属之间的相互对立、甚至争风吃醋的做法——以为如此一来就可更好地掌控他们的想法,是很幼稚的。试想,下属在自己的公司里闹对立,只会白白地消耗自己手下的力量,增加内耗,这对于公司的发展不会有丝毫好处。

所以,聪明的经理人,不能无视下属在公司里搞对立,在出现对立情绪的时候,应当尽力去调节它,这样才能够达到一个公司整体利益的最大化。

有远大前途的老板也一定会努力创造大和的局面。中国人常讲“和为贵”“和气生财”“道不同,不足与谋”;而西方人则崇尚三权分立,相互制约。应当说,中西方两种观念都有道理。内部不团结,企业则亡;职责不清,企业则乱,最终而亡。由此,对下属之间的对立与争斗,老板不能不防。老板应以“和”来统领部属,鼓励部属可以有不同意见,但不允许因此而闹对立。数理知识告诉我们,三角形不易变形,是最稳固的图形。从战备角度来说,“战略大三角”也是最稳固的战略互动模式。老板如果想让部属相互制衡,最好也能促成三股势力,以达到必要的稳固的制衡。

不过,如果老板发现部属逐渐形成两方对立的局面,应该警觉地及早培养第三势力,以使对立双方的情况发生改变。当然,无论如何,派系纷争必然造成混乱、内耗,对老板都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老板应该积极提倡以和为贵,不允许部属树立派系斗争,互相倾轧。这才是最高明的管理方法。

当然,若在防不胜防、让部属有机可乘的情况下,当劝阻无效、严重对立必然出现又不易消除一方的情况下,老板就必须当机立断,培植第三势力,以期相互牵制。在现今高压政策不太流行和“众怒难犯”的情况下,老板培养第三势力,以合理的方式介入,应该是很理想的方式。

然而,有一点必须指出,一个现代的经理人应该深知,即使通过培养势力,达成下属的制约互动,也仍然是下策。只有想办法让大家同心协力,才是上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