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风水占卜改命
12015300000023

第23章 改命篇(6)

不要以为死亡是别人的事情,我们每个人都要把死亡看得很近才行,不要以为它的到来遥遥无期,所以可以游手好闲、忘乎所以,或者忽视生命的真谛,贪欲太强,执著利益,为人也好不到哪里去。你永远不知道你自己的死期,因为这是天机;你也不要把自己寿命高估——不能因为临时的健康无恙,就得出自己会长寿的结论。寿数表面似乎和健康有关,实际上又关联不大,因为寿数的果,取决于你生生世世造下的因。假如你明白了这个道理,你会很快脱胎换骨,人格转型。你会放弃急功近利,放弃争强好胜,放弃斗嘴、滋事、嗔恨、嫉妒……生命短暂,我们都很快会走到生命尽头,没有什么可以带走,一切贪欲最终带不来幸福和安逸,反而是烦恼和痛苦。我目前感觉很幸福,原因不在于物质,而在于心境。知足、奉献、关爱他人,这才是我人生的追求。未知生,先知死,不失为一件好事,心态的巨变慢慢在改变我们的命运,让一切朝着一个顺心的方向前进。

我妈妈去世的那一年我很受刺激,尤其是在殡仪馆火化的时候,他们让我按那个电钮,那一刹那我晕过去了,到现在一想到还心有余悸。我觉得我们几乎每个人都要经历过把二老送走的那一天,而以前双亲都在的时候总觉得离自己很遥远,没想到有一天我也是没有了妈的人。好在自己有了儿女,感觉还好很多,如果没有兄弟姐妹和子女,妈妈一走会感到孤独很多。自从把妈妈送走了,我也开悟了很多,特别是看到人火化的那一个小时,生不带来,死不带走,一个人孤零零地躺在棺材里,被送进火化炉。一按按钮,就听到熊熊烈焰燃烧起来,一个小时候我那亲爱的妈妈就成了一堆骨灰。一想到那一幕,我觉得人这一生有什么可追求的呢?房子、汽车、职位、钱、衣服?以前自己还很有事业心,特别想大干一番,自己开公司,规模要扩大,还要融资,还要上市,到处跑市场,有时候还忽略了家人。现在才觉得这些都不重要,有时间还是和家人多多在一起,否则突然有一天发现已经来不及了。

——加拿大自由职业者张梦云

我父亲是87岁那年走的,距今已经十七八年了。虽然87岁是高寿,但是对于我们做儿子的来说还是觉得很遗憾,没有活过90岁。我跟别人说父亲去世对我打击很大,很多人不理解,觉得87岁走的,很有福报啊。他们不理解无论父母多大年纪走的,对于儿女都会带来痛苦,因为没了就永远没了,总觉得没有孝顺够,总觉得有那么多遗憾,没有多和老人在一起。父母都没有了,就觉得自己在这世界上没有了依靠,而成为我自己的家庭的依靠,对自己的妻子和儿子更多了一分责任感。人们说“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准确地来说我是父亲去世以后开始知天命的,对单位的职位晋升也看淡很多。

——某机关干部王仪新

一生善恶,俱时顿现

没有经历过类似亲人死去的人生重大事件,一个人很难会沉下心来思考生死和命运的问题,更不会去思考生死、命运和善恶有何关联的问题。

目睹亲人离去和火化,会让我们对人生放弃很多执著,而有过濒死经历的人则更多地发现人生积极的一面。2011年夏日,我读了1975年首印的国际畅销书《生命之后的生命》,此书销量达到1300万册,作者雷蒙·穆迪博士生于1944年,是世界著名的死亡研究专家,曾任教于美国拉斯维加斯的内华达大学。该书记载了对众多有过濒死经历的人的采访,他们都是被医生宣布死亡,又复活过来的,每个人对于“死”后奇妙感受的描述惊人一致。

穆迪博士最早在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学习哲学,1966年获得学士学位,1967年获得硕士学位,1969年获得博士学位。他还获得了西佐治亚大学心理学博士学位。1976年他获得了佐治亚医学院的医学博士学位。1998年穆迪博士被聘为拉斯维加斯的内华达大学知觉研究部的主席。他创造了濒死研究(NDE)这一概念,是这一研究领域的佼佼者。

穆迪博士多年的临床研究使这些案例排除了临终病人脑死亡后出现幻觉的可能。众多口述实录显示,病人被宣布死亡后,“灵魂”出窍,飘到天花板上,居然能够看到医护人员对他的抢救,甚至是家人的哭泣。复活后的描述引起医学专家的惊讶和好奇,这决非幻觉可以解释的。

穆迪教授也许没有读过佛经,也许不知道《楞严经》,但是他的研究成果为何和《楞严经》中所述如此雷同呢?佛陀禅定,施展宿命通、天眼通,看到世界万物来龙去脉,对弟子谆谆教诲,留下无数智慧财富。两三千年前的他,如何会拥有现代人才证实了的结论呢?

《楞严经》卷八说:“临命终时,未舍暖触,一生善恶,俱时顿现……”意思是说人在濒死时候,会对自己一生的善行恶行给予回顾。恰巧穆迪教授的濒死研究证实这一点。他接触了一百多个抢救无效,被医生宣布死亡但是后来又复活过来的人,几乎所有人都有相同的死亡过程的描述,其中一点就是每个人濒死时候会像放电影一样回顾一生中重大的事件,没有人回顾自己曾经有多少财富、房产、名气,而都是反思自己一生的善行恶行。

无独有偶,《地藏经》中描述人死后会看到自己已经过世的亲人来接引。这一点也恰恰被穆迪教授的濒死研究证实了。的确,人在死亡过程中都会几乎无一例外看到自己已经过世的亲人。这是为什么呢?

穆迪教授把这些临床案例进行了归纳,人的死亡过程基本上都会出现以下的状态:

1.会听到一种强烈的类似嗡嗡的声音(也有人听到铃声,或者风铃声);

2.会感到宁静、祥和,没有痛苦;

3.会出现神识离体的感觉;

4.会出现在隧道中穿梭的感觉;

5.会有升入天界的感觉;

6.会看到一些人,通常是自己已经去世了的家亲眷属;

7.会遇到一个神灵人物,比如耶稣、天使;

8.会对一生重大事件进行回顾;

9.不愿意再回到世间。

以上九点很值得我们研究!这些研究结果几乎都在佛经中有所阐述。不得不赞叹佛的智慧啊!神识离体的感觉,不仅出现在死亡过程中,还会出现在禅定中,这一点,修行精进到一定程度的居士都会有深刻体验,就不多说了。

穆迪博士在书中和媒体采访中说道,凡是经历过濒死的人在复活之后,人生观、世界观都发生巨大的变化,生活态度更加积极向上,更富有爱心,更珍爱家庭,对于死亡、分离更无所畏惧。我想,假如我们每个人都有过这么一次经历,恐怕这个世界会更加美好和谐。

雷蒙·穆迪博士(穆迪博士和图片所有者大卫·辛绍先生授权使用本图片)

附:我系(加拿大西门菲沙大学)特意邀我撰写有关生死的英文散文,刊登在我系通讯上。此文最初用英文写于2012年2月16日,当日我前往大温哥华地区的一所临终关怀医院参加因罹患癌症而去世的日本女子杉山摩里子的遗体告别仪式。

Death

ByH.B.Dhawa

死亡

H·B·达哇

从孩童时代起我就沉醉于对于死亡的思考和对于人生的着迷。我写过大量有关生死的文章,我渴望死,渴望那为我一生作为辩白的瞬间,但是又眷恋生,眷恋人生的活力、不确定性和真实性。目睹过很多匆匆萍水相逢之人,我总会琢磨有多少亡灵在地下长眠。他们在阴间真的都在安息吗?

随着时间流逝,我已经习惯听到越来越多的亲友去世的消息。2011年4月,我的父亲离开了我们。在火化的现场,我仍然无法相信那一幕是真实的,抑或是瞬间的幻觉。每每夜幕降临,开始了苦乐回忆的默声蒙太奇。过去的每一天都想到他。想到他阅读我最新出版的书,想到他与人分享我被录取读博的消息,想到我们最后一次年夜饭,那晚我准备了火锅晚宴,还送给他一对对讲机作为礼物。

几天前,一个朋友的妻子死于由乳腺癌发展成的肺癌。那一天我在“岔路口”临终关怀医院和朋友及其亲友度过,围绕在病床周围。他的妻子——一个年仅42岁的善良可爱的日本女人、富有才华的音乐家、一位贤妻良母,在这家临终关怀医院去世。她79岁的父亲和哥哥从日本飞到温哥华参加葬礼。

我经历了最亲的亲人的逝去,所以能够与他们分享情感,给予他们支持和力量,使得他们振作起来,让他们知道自己并不孤独。我还与他们分享我对于濒死体验及共有濒死体验的最新的发现,还分享了抢救后复活的人的种种叙述。我想我们经常忽视了死亡和出生一样值得庆贺,因为死亡是通向再生的必然过程,一条连接新生和新死的新陈代谢的通道。死亡本身没有什么值得悲伤的,悲伤只是体现在它对生者的作用中。

我自己的亲人的逝去多少使我焕然一新,开始把每天的首要任务放在思考人生的意义上去,在我有朝一日需要离开人间并被火化成灰之前,全景般地回顾我的过去,回顾我曾经给予这世界多少,而不是得到多少,回顾我曾经给予过多少爱心。我要尽早地对我触手可及和那些接触不到的人们有用,有帮助。这是让那些我们心爱的长眠者永恒、幸福地安息的唯一方式,也是在这段旅程尽头看见圣光的唯一渠道。

临终关怀医院(摄影:H·B·达哇)

归期

H·B·达哇

我感觉多么惬意——

静静地躺在坟墓里;

我听到的是黑暗的声音,

嗅到的是泥土的气息。

当我的生命尚存人间,

有个真理我从未发现:

在前往坟茔的路上,

我的故乡近在眼前。

我们的一生都被奴役,

而我却先行挥手离去。

肉身无须留恋,

听我的,莫担心将它遗弃!

学佛要学智慧,而不是迷信

一早和一位居士在电话中说起信佛而有求必应,改变命运之事,老人家绘声绘色描述她请来一本《一切如来新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陀罗尼经》,里面有很多居士念此经咒的感应记述。她对很多人自述的念了经咒以后大病痊愈、消灾解难等奇迹兴奋不已。我答复说,我虽然不怀疑他们所说的真实性,但是我不会迷信。对于我来说,一些老百姓,或疾病缠身,或时运不济,或多灾多难,特别爱相信这些感应记述,更爱传言,其中又不乏人为地添枝加叶,以讹传讹,这只不过是那些在命运面前无可奈何的人们在寻找一个心理寄托和慰藉,不是正信,是迷信。所谓“佛氏门中,有求必应”,使得很多人烧香拜佛,趋之若鹜,但怎可以违背因果定律?更有一句俗话是“命中没有莫强求”,怎不知“一饮一啄,莫非前定”的道理?

为何不见有人自述读了“凡所有相,皆为虚妄”后给自己带来的宇宙人生的哲理思考,而都迷恋于佛菩萨显灵和有求必应的传闻?念了经咒就会大病痊愈,如果迷信了,就会误导人们有病不去看医生。巴利文原始佛教经典记载,2500年前佛祖一样会因为吃了弟子化来的斋饭而腹泻,只要是肉身,怎么可能有金刚不坏之身?

迷信的案例还不少见。

曾有一位同修迷信藏传佛教火供,为了促成一笔生意,花了2000元请藏地喇嘛做火供,结果生意不仅没成,反而陷入官非之中,在这之前他甚至两去五台山。在我这个旁观者看来,他没有在生意本身上下工夫,有些掉以轻心,守株待兔,所以即便做一百遍火供,去一百次五台山也无济于事。

另一精进禅修的朋友来电话,说起一位女性朋友得了严重痔疮,天天便血,医生没有看好,但是自己每天坚持念《地藏经》,一个月以后好了。她信得不得了,赶紧千叮咛万嘱咐地告诉我,有病就念《地藏经》。我说自己有一段时间吃辛辣食物,大便不适,疑有痔疮,甚至便血、疼痛,于是看家庭医生,人家药都没有开,说三四天就好了,打发我回家。后来果然三四天以后自己恢复了。我想,如果我那三四天念了《地藏经》,这些迷信的朋友一定会说我是念《地藏经》念好的。

我跟这个朋友说,玄之又玄的事情切忌人云亦云。任何人的话,在没有科学验证前都不要轻信,当然也不能什么话都不信,轻信和不信都不是应当采取的态度,没有科学验证前,应当采取的是中立态度。我给这个朋友举了好几个例子。比如:某禅修中心的张三曾有哮喘,自称禅修之后哮喘好了,那么我们是否就马上信得一塌糊涂甚至奔走相告呢?我认为,善于思考与分析的人,不应当不加验证和辨别就相信,当然也不能不加验证和辨别就排斥不信,而是要采取中立态度。没有科学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也就无法表明自己的立场。

张三的哮喘好了,一定是禅修的结果吗?逻辑上分析,有下面几个可能:

张三的哮喘好了,是禅修而且也仅仅是禅修带来的结果;

张三的哮喘好了,可能是禅修前就医的结果,只不过他可感知到的治疗结果滞后了;

张三的哮喘好了,可能是因为他在禅修同时也在服药、治疗;

张三的哮喘好了,可能是因为自身原因或者外在环境、气候等原因不治而愈,和禅修无关。

退一万步讲,即便是张三的哮喘痊愈是禅修也仅仅是禅修带来的结果,也不能因此推断李四、王二麻子的哮喘一样能够通过,而且仅仅通过禅修就可以痊愈。科学实验需要具备可重复性和可测量性。

我告诫这个拥有硕士学位的迷信的朋友:“你是电子工程硕士,是大学老师,禅修是好事,但也应当具备科学的精神,不能人家说什么你就信什么。”我还跟她说,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她去积极禅修,却带有宗教情绪,这是大忌。她问我宗教情绪是什么,我回答说,宗教情绪的外在表现就是一种宗教狂热,这种狂热造成人容易轻信未加证实的传言,而忽视了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感性的人容易有非黑即白的思维,而我是理性的;我既没有不加验证就排斥,也没有跟风轻信或者传播未经证实的传闻。我认为轻易相信和轻易排斥,都是不可取的态度;我们既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更要有明辨是非的头脑。

学佛就是要追求佛学所带来的智慧和对人生的思考,而不是迷恋于老百姓传言的种种灵异现象——我不相信奇迹,只相信因果。我相信这世间有很多现代科学解释不了的超自然现象,但是目前为止没有一件“奇迹”可以复制,也没有一件“奇迹”是在实验室内完成的。所以如果遇到了什么“奇迹”,也完全没有必要欣喜若狂,添枝加叶奔走相告。传闻说玛雅人预言2012年将是世界末日,地球会有灭顶之灾。按理说,如果预言准确,这应当是纯属天机,为何却公之于众,让地球人都知道呢?如果人类灭顶之灾能够预测,那为何每次地震、海啸却无法预知,乃至数十万人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