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东芝电气公司1952年前后曾一度积压了大量的电扇卖不出去,7万多名职工为了打开销路,费尽心机地想了不少办法,依然进展不大。有一天,一个小职员向当时的董事长石坂提出了改变电扇颜色的建议。在当时,全世界的电扇都是黑色的,东芝公司生产的电扇自然也不例外。这个小职员建议把黑色改为浅色。这一建议引起了石坂董事长的重视。经过研究,公司采纳了这个建议。第二年夏天东芝公司推出了一批浅蓝色的电扇,大受顾客欢迎,市场上还掀起了一阵抢购热潮,几个月之内就卖出了几十万台。从此以后,在日本,以及在全世界,电扇就不再都是一副统一的黑色面孔了。
此例具有很强的启发性。只是改变了一下颜色,大量积压滞销的电扇,几个月之内就销售了几十万台。这一改变颜色的设想,效益竟如此巨大。而提出它,既不需要有渊博的科技知识,也不需要有丰富的商业经验,为什么东芝公司其他的几万名职工就没人想到、没人提出来?为什么日本以及其他国家的成千上万的电气公司,以前都没人想到、没有提出来?这显然是因为,自有电扇以来都是黑色的。虽然谁也没有规定过电扇必须是黑色的,而彼此仿效,代代相袭,渐渐地就形成了一种惯例、一种传统,似乎电扇都只能是黑色的,不是黑色的就不成其为电扇。这样的惯例、常规、传统,反映在人们的头脑中,便形成一种心理定势、思维定势。时间越长,这种定势对人们的创新思维的束缚力就越强,要摆脱它的束缚也就越困难,越需要做出更大的努力。东芝公司这位小职员提出的建议,从思考方法的角度来看,其可贵之处就在于,他突破了“电扇只能漆成黑色”这一思维定势的束缚。
报载,在南京举办的一次全国洗涤化妆用品交易会上,千余家企业不惜代价展开促销战。珠海牙刷厂因迟到一步,每天出人民币500元也聘不到一位公关小姐,头天上午牙刷无人问津,销售境况窘迫。一位记者建议:“你们何不反其道而行,聘一位公关老太试试?”下午两点,细雨中,当身披红绶带的老太高举保健牙刷出现在万头攒动的会场上时,成千上万人的视线立即被吸引过来,保健牙刷一下子成了销售热点。该厂原打算会上能成交50万把,没料到仅一个下午就成交了180万把。
该厂的成功,就在于敢想敢试。
许多人是思想上的巨人,而却是行动上的落后者。再好的想法如果不去尝试,也毫无价值。
2.激发自己的创造力你是有创造意识的人吗?或许你跟大多数人一样,认为自己没有。我们从小就听人说,创造力是罕见的,神秘的,只有艺术家才有。其实创造力每个人都有,无人例外。
为了激发出你的创造潜力,必须掌握这些策略。借此,或许你也可以成为世界上最富创造力的人。
(1)捕捉灵感新点子稍纵即逝,如果不能很快抓住,可能一去不复返。那些懂得发掘创造力的人,都已学会如何捕捉和保留新点子。他们拥有“捕捉”的技能。
西班牙超现实主义绘画大师萨尔瓦多·达利从半睡眠状态的幻觉中捕捉绘画的灵感。他坐在扶手椅上,手拿着钥匙,地板上放一只盘子。他一入睡,钥匙落在盘子里的声音就会惊醒他。他便立刻粗略地画出刚才看到的怪异情景。
在我们完全入睡前,都会有一段令人难以置信的可视经历,达利只是找到了一个捕捉的方法而已。
画家的速写本从不离身,而发明家、作家习惯于携带便笺或手提电脑。有时甚至干脆写在餐巾纸或糖果纸上。
下面的一种简单练习,它可以帮助人们释放创造潜能。
闭上眼睛,让思维自由游荡几分钟。身体放松,让思想自由驰骋。离开房间?离开了地球?飘向星际?只要时间宽裕,不分神,每个人都能看到、听到或经历那些现实中不可能经历的事。
在特定的情况下、特定的时间中,捕捉灵感较为容易。对有些人来说,创造力的“三B”:
床(bed)、洗澡间(bath)和公共汽车(bus),是特别富有灵感的地方,尤其是如果你身边有要写的材料。而对另一些人来说,也许需要坐在池塘边或森林孤寂的小木屋中才可以实现。
(2)置身挑战使新点子快速出现的有效方法之一,就是把自己放在可能失败的困难环境中,奇怪的是,只要你处理得当,失败可以成为创造力的源泉。
一般来说,如果做某事失败,我们在沮丧之后,便开始尝试别的办法--这对创造力的培养非常重要。许多念头的互相竞争,可以大大加快创意的过程。
譬如你以往转动门把手都很容易,这次若转不动,你会拽上拽下,或者用力去摇。最后,你可能肩撞脚踏,甚至喊人来帮忙。这些努力源于已熟悉的行为--这可以有助于找到新方法。创造力并不神秘:它衍生于你已知的事情。
有些问题是难以解决的,那是些无止境的挑战,但它可以用来加大创造力。我们真地想使自己恪守在沮丧的境况里吗?当我们感到被妨碍,会本能地逃离,从而激发出各种灵感火花。
比如,每周抽15分钟与孩子、朋友或同事一起讨论一下,怎样在一周内成为百万富翁?当然,你找不到解决的办法,但是像这类不能解决的问题却可以激发出一些有趣的新点子。
(3)拓宽眼界知识越博越杂,你潜在的创造力就越丰富。
在40年代,瑞士工程师乔治·梅斯特拉从树林散步回来,发现裤子上沾了很多带刺的小果,经过用显微镜观察,他发现小果的芒刺上有许多小钩,钩住了布料纤维上的环。利用其渊博的学识,梅斯特拉研制了人造的“钩环扣”,最后成品被称做“拉链”.这是他多年做工程师的经验与对植物的浓厚兴趣相结合的产物。
无数的进步是源于创造者在不同的领域都拥有丰富的经验。所以,你应该强化你的创造力,弄清楚你一无所知的领域。如果你在读正式的传奇小说,不妨参阅相应历史;如果你想看电视转播的篮球赛,不妨先看一下相应教育频道。
(4)制造刺激在你周围放些可激发大脑的东西,并经常更换这些刺激源,借此增强创造力。
可以在办公桌上放些特别的东西,例如一顶米老鼠帽、一把钳子、一支蜡烛;或者重新布置一下你房中的东西。刺激多样化又不断改变,可以帮助你不断想出各种各样的点子。
与周围的人相互影响也是“制造刺激”的一种方式。例如,利用群体“大脑风暴”总有些收获,因为开会的人会面临各种不同的刺激。不过也可能因怕遭到反对而抑制了创造力。
研究中发现,既有独立思维又有群体讨论活动的小组的工作成效,要比始终处于群体讨论状态的小组的工作成效高两倍。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创造力毕竟是个人的思维过程。
凭借创造力不断增强,我们就能更好地解决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的小问题,新念头不断产生,新成就不断取得,也许会使文艺复兴时代的新念头和成就相形失色。
创造才能除了和发散思维密切相关外,和人的个性心理特征也是分不开的。具有高创造力的人总是有些“不可思议”的特殊行为表现。比如,大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喜欢对传统的理论提出疑问和挑战,敢于提出自己独特的观点。心理学研究也表明,高创造力的人,有许多不寻常的个性心理,在独立性、富于幻想、坚持性、自制力和经受失败的能力等方面特别强,超出一般人。
3.培养见识力有些人往往比较重视学习知识,忽视培养见识,这是片面的,不利于成才。清代着名文学家袁枚认为历史学家、文学家、哲学家、教育家、艺术家等都需要有“才、学、识”三方面的专长,尤其以“识最为先”,也就是说见识位于才能和知识之前,而才能和知识又是见识的基础,苏东坡在谈到自己的读书、人生及从政经验和体会时提出了一个深刻的观点,即“智术为后,识度为先”.意思是,智慧、策略、方法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见识、卓识、胆识。
(1)什么是“见识”
见识,是一个人知识与智力的统一体现。是指人才对客观世界的一种综合的认识能力,是综合地运用各种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去把握事物发展方向,掌握未来的能力。见识,既是一种判断能力,又是一种预测能力,没有与众不同的见解和判断力,就不可能高瞻远瞩,洞察底蕴。大凡事业上有成就者,他们不仅仅善于将自己所学得的知识和所掌握的能力运用于本学科知识所面向的实际,而且还具备了保证以上运用、以上结合能够进行、得以成功的智慧。这种智慧是书本上学不到的,是从“社会”这本无字之书中学得的。这种智慧就是指见识能力。见识包括政治生活领域的见识和业务领域内的见识。政治生活领域的见识,指的是能够看清并顺应时代前进的方向;业务领域的见识是指能够看得准专业领域里具有关键意义的攻关课题。有些人不是不具备成才的学问,而是缺乏见识。看不准方向就会迷途,抓不住关键性问题就难有实质性突破,没有辨别能力就不可能有创新。
(2)见识能力的重要性见识能力在成才中的作用,具体说有以下几点:
首先,能够确定和指明方向。众所周知,凡能在事业上有所成就者,无不始于志。志,亦称志向、意志,志靠什么来确定呢?这就是识。青年毛泽东曾说过:志者,吾有见夫宇宙之真理,照此以定吾人心之所之之谓也。又说:只有对哲学深下功夫,日新月进,才能不盲从他人是非,而有自己的独立的见解或主张。一个有见识能力的人,能够预见到未来的情形,这就为人的活动指明了方向。毛泽东之所以在抗战之初就预见到了战争发展的三个阶段,就在于他对客观事物有深刻的分析和全面的掌握,就在于他有超乎常人的见识能力。诸葛亮在未“出”之前就自比仲、毅,说明他有非凡之志,然而更显其高人之处则在于他有见识。志谁都可立,但识却未必人人皆有。不然为何只有他才提出了“三分天下”的谋略呢?
后来的事实也正是按照他的预见演化的。
其次,有助于选择关键性课题。一个人能否成功成才,与其能否抓住某个领域的关键性问题去研究和解决,关系极大。成功者的见识能力使他们站得高、看得远,善于在千头万绪中选择最有前途、最有价值的课题。毛泽东在大家都只注意攻打大城市的时候,却能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独辟蹊径,提出了中国革命要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抓住了最关键最本质的环节,从而引导革命从失败走向成功。二战期间,从科技和经济、军事发展的条件来看,能够研制原子弹的国家只有美国、德国和苏联。由于这三个国家首脑见识力的深浅不同,致使对其本国研制原子弹做出的决策也不同,并造成了不同的后果。德国当时拥有世界第一流的核物理学家和技术力量,研制原子弹的技术已有相当的进展。但当领导研制工作的一个部长向希特勒报告原子弹的威力可以炸掉一个城市,并要求动员更多的物力、财力投入这一工程时,缺乏见识力的希特勒竟然不相信这件事。他把这个部长训斥了一顿,说这是胡闹,并决定,凡是短期不能上战场的新武器研制工作,统统停止。希特勒的短视与偏见,使这个战争狂失去了掌握原子弹的机会,否则人类还会遭受更大的灾难。德国制造原子弹的消息传到美国科学家那里,着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费米、希拉德等人纷纷上书美国总统罗斯福,建议动员全国力量研制原子弹。罗斯福倾听了科学家的意见,意识到这件事的份量,于是连夜召开紧急会议,果断地做出决策,成立了研制原子弹的曼哈顿工程指挥部。经过三年奋战,投资10多亿美元,动员15万人,耗费全国三分之一的电力,造出了三颗原子弹。在苏联,斯大林是一位很有战略远见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当他处理文件时,发现一个军官写给司令部的关于欧洲和美国可能正在实验原子裂变的一封信,立即召集科学院士询问有关研制原子弹的情况,并下令从前线调回年轻的物理学家哥基托夫,由他组建指挥班子,着手进行原子弹的研制工作。因此,苏联取得研制成果早于美国,只是研制原子弹的威力很小,没有进行试验。从上述正反事例说明,一个人的见识力是十分重要的。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再次,见识有助于作出人生事业或道路上的正确判断和选择。人生道路上往往有许多重要的关口,选择不当就会有不同的命运,这就需要有见识,需要做出正确的判断。同样的遭贬,贾谊同司马迁的结局截然不同,其原因并不在于贾谊无才,而是无识,苏东坡为之感慨道,“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真正从肉体和精神上打倒贾谊的并不是权贵,而是贾谊自己缺乏肚量和见识。没有开阔的胸襟,没有高远的目光,任何人都是无所作为的。司马迁与贾谊不同,如果就遭受的迫害和痛苦来讲,司马迁远远大于贾谊,但司马迁有识,虽受辱而不殆,而贾谊因无识在挫折与冷落面前精神脆弱,33岁就郁闷而死。假如贾谊也像司马迁那样发愤着述,相信会做出不凡贡献的,重新得到赏识与器重的机会并非没有,即使永不能起用,在自己的着述事业中自得其乐,不也是很有意义的吗?
(3)怎样培养见识力首先,要刻苦读书,不断学习。见识一般有两个来源,一是来自书本,一是来自实践。不读书,头脑里没有相当的知识储备,思考和认识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就要受到限制。毛泽东看问题所以看得深、看得透,不能不说与他所掌握的丰富知识有关。毛泽东说过,读书是他最大的嗜好。读的书越广博,视野越开阔,知识面就越宽,见识也就相应提高。读书的用途之一是增长见识,只有人的知识和智慧增长了,才有益于见识的培养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