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怎样从男孩变成男人
12008900000028

第28章 天降大任于斯人(1)

成才:由男孩成长为男人的关键

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以青春之我,创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资以其无涯之生。

普天之下,芸芸众生,莫不渴望实现自身的价值,莫不渴望成才,为国家,为民族,为人类干一番事业。这就需要从现在做起,立志成才。

一、点燃希望之灯

1.树立目标是成才的基础早在2000多年以前,我国有识之士就对立志的重要性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

公元前480年战国时期出生的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墨家创始人墨翟就说过:“志不强者智不达。”

公元前369年战国时期出生的着名哲学家庄周也说过:“哀莫大于心死,愁莫大于无志。”

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实践经验的不断积累,人们对立志的重要性的认识也不断加深。

到了近代,“理想”一词被广泛应用,而且随着人们实践的深入,“理想”的重要性,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19世纪法国着名作家雨果说:“人类的心灵需要理想甚于需要物质。”

和雨果同时代的俄国伟大的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说得更加明确,他说:“理想是指路明灯。

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就没有生活。”其实,“理想”,在我国古代就叫做“立志”.现代,许多人又往往把“理想”和“目标”等同看待。不论古代人说的立志也罢,近代和现代人说的理想也好,都是启发人们去树立一个明确的奋斗目标,为社会和人类做出应有的贡献。

在全世界的芸芸众生中,有许多人成才了,然而也有不少人没有成才。其实成才与不成才之间的差距只是在于:成才的人,他们在成才之前,早就确立了自己的奋斗目标,他们的成才,只不过是长期地向着自己的目标坚持不懈地努力的结果。不成才的人,他们没有自己的奋斗目标,今天不知明天要干什么,更不知今后要干什么。他们混一天算一天,至死也没有成功。

从千千万万世界杰出人才的成长历程看,他们之所以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就是因为他们无一例外地都是先确立了奋斗目标,然后才获得成功的,可见,目标的确立,对于一个人一生的成才与否是多么重要。

朋友,当你初涉人生,迈步生活的时候,切记不可没有奋斗目标。

2.何时确立自己的奋斗目标何时确立自己的奋斗目标好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比较难。因为每个人的情况千差万别,根本不能作出统一的规定。但是,也不是没有一点规律可循。从众多世界杰出人才确立目标时的年龄来看,就很有参考价值。

世界杰出人才确立目标时的年龄分析表年龄百分比11~20岁19.6%21~30岁55.6%31~40岁20%41~50岁3.4%51~60岁1.4%从上述杰出人才确立目标时的年龄可以看出,21~30岁,特别是大学毕业时,是确立奋斗目标的最佳年龄阶段。但在20岁之前和31~40岁之间确立目标的,也占有一定的比例。

在杰出人才当中,为什么有19.6%的人在20岁之前就确立了自己的奋斗目标呢?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有些职业,如唱歌、跳舞、弹钢琴、拉提琴、搞体操等等,是必须在少年时就把目标定下来的。如果你30岁才决定在这些领域里确立奋斗目标,那恐怕就晚了,别的不说,单是身体条件就不允许了。第二种情况是,有的人他们从小就对某一个课题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决心在这个领域里干出一番事业。如法国着名物理学家纪尧姆,在他11岁时,他的母亲带他到国际度量衡局去参观。讲解员在讲解标准器如何精确、如何稳定以后,小纪尧姆却严肃地提问说:“在任何情况下,这公尺总是这么长吗?千百年来,这标准米尺连一丝一毫的变化也没有吗?”讲解员也回答不出来。打这时起,小纪尧姆就确立了自己的奋斗目标:

一定要解决这个问题。大学毕业之后,他就如痴如醉地整天忙碌在仪器桌旁。为了找到一种在外界温度下变化极小的物质,甚至把心爱的结婚戒子也投进炉中熔化了。经过几年的辛勤努力,他终于成功地研究出两种可作为标准量器材料的宝贵合金,为国际度量衡局解决了长期悬而未决的难题,从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奖。

科学巨匠的成就表明,要想早出成果,就必须早确立自己的奋斗目标,在确立自己的奋斗目标时,在条件已经具备的情况下,越早越好。据有人对世界各国从1500年~1990年涌现出的杰出的科学家和重大成果进行统计:杰出科学家中早出成果的占18%,而他们的科研成果又占当时全部科研成果的24.6%.早出成果的科学家一生平均做出3.9项重大成果,而一般科学家一生平均只有2.3项。

天下所有的父母,都“望子成龙”,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第一流的人才,这种愿望是好的。

但要使愿望成为现实,首先必须使孩子具有第一流的意识。这就是说,作父母的,要“望子成龙”,首先就要帮助孩子确立一个奋斗目标,使其志向专一,发奋进取。在幼年时,就让他们学会为一个目标去努力,这是早出人才的一条重要经验。英国着名作家利顿写道:“那些出类拔萃的人,正是在生活的早期就清楚地辨明了自己的方向,并且始终如一地把他的能力对准这一目标的人。”

在少年时就确立奋斗目标的人,毕竟是少数,青壮年时确立目标的是多数。因为这一时期,一般都已掌握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并逐渐走向成熟。心理学研究证明,青年是人生精力、体力、创造力最高的时期。据统计,创造力最高的时期,是25~40岁,世界上的重大发明有60%是40岁以前做出的。

美国人才学家莱曼,对数千名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的年龄与成就做了调查。根据他的调查,中青年时期是一个人的黄金时代,是出成果的高峰。

世界杰出人才成功时的年龄分析表成功时年龄百分比21岁~30岁12.6%31岁~40岁32.4%41岁~50岁32.8%51岁~60岁15.6%61岁~70岁5.2%71岁~80岁1%81岁以上0.4%秋天的丰收,离不开春天适时的播种。每个人要想获得成功,必须在青年时期就确立自己的奋斗目标。

3.订立目标不分先后如果你“少壮轻年月”,在你青年的时候没有确立奋斗目标,以致到了年近半百还一事无成的话,你也不要“老大徒伤悲”,而应该“迟暮惜光辉”,老当益壮,不坠青云之志。趁“微霞尚满天”的时候,抓紧确立自己的奋斗目标,真正做到老有所为,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点值得纪念的东西。

青年的时候,没有确立奋斗目标,到了中老年才来立志,实事求是讲,是晚了一些。但是,正因为晚了,我们更应该振奋精神,确立目标,把过去蹉跎岁月所造成的损失弥补起来。我国明朝冯梦龙,是《警世通言》的作者,他就鼓励中老年人立志。他说:“晚达者未必不成”,“不可以年老而自弃”.老有所为,不论在中国或外国都已被无数成功者的事实所证明。

据专家们研究,人到50岁智力仍在成长。脑力活动到60岁才达到顶峰,就是到了80岁时,智力还可以和30岁一样灵活。有的专家把60岁以后定为第二人生期,如果这种划分有一定道理的话,那么你就应该紧紧抓住你的第二次选择。只要你有信心,年过花甲的人,也是可以成功的。

人到了老年,特别是退休之后,往往会产生一种害怕孤独的心态。怕子女不尊重自己、在生活上不照顾自己;怕亲戚不关心自己;怕同事和朋友冷落自己等等。战胜孤独的最好办法,莫过于给自己确立一个奋斗目标。一个懂得自己活着是为了什么的人,是不会感到寂寞的。

同样,一个活着而有所爱、有所追求的人,也是不会寂寞的。

中老年人选择奋斗目标,要根据社会的需要和老年人生理和心理特点,以及自己的经验和特长。相对来说,中老年人的时间不如青年多了,因此,中老年人的奋斗目标,要具体明确,力所能及,不可贪大求全,以免劳而无功。

4.追求目标须专一追求目标必须坚定不移,要咬定青山不放松。一个人只要长期专注于某一事业,通常都能成为这方面的行家里手。

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意大利着名物理学家马可尼,终生不渝地追求一个目标:如何利用无线电波传送电报。经过不懈地努力,他成功了,取得了世界上第一项关于无线电通讯的专利。

荷兰着名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昂尼斯总结自己的成功经验时说:“只要一养成做学问的习惯,那就跟一日三餐那样,不吃不喝,就会感到饥渴难忍。有了做学问的习惯,还要牢记一点,那就是专和精。跟整个世界相比,个人所掌握的实在太渺小了。我认为,人可以在专和精中求广博。如果想懂得一切,那显然是不切实际的无稽之谈。”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弗兰克的成功经验同昂尼斯的不谋而合。弗兰克说:“要把握住一个学术心得,终生探究。”追求自己的奋斗目标,就像打井,虽然直径不大,但只要朝着你选定的地方,坚持不懈地打下去,最终定会打出水来,愚公移山靠的也是这股韧劲。

追求目标,贵在专一。古人说:“志于彼而又志于此,则不可名为志,而直谓之无志。”一个人的精力和生命是有限的,不可能在各个领域都取得成就,只有把全部精力,集中在一个确定的目标上,一往直前,毫不动摇,才能获得成功。追求目标不专一,等于是无的放矢,与空想没有什么两样。明朝宋应星的《怜愚诗》为这种人做出了结论:“一人浑身有几何,学书不成学兵戈。南思北想安无着,明镜催人白发多。”现代科学,门类十分广泛,不是一辈子学得了的。要想在事业上获得成功,只有集中精力,猛攻一个目标,方能奏效。

追求目标不专一的原因之一,就是容易受舆论的左右。今天“经济管理”很吃香,就去研究经济管理。明天研究“红学”很热闹,又去研读《红楼梦》。后天研究“工商管理学”又成了热门,于是又去研究工商管理学。功夫并没有少花,结果却是竹篮打水,一无所获。为了减少或杜绝无效的劳动,我们决不能受舆论的左右,必须专心致志于既定的目标,并拿出全部的智慧和力量去追求它。凡能这样做的,往往都能获得圆满的成功。

追求目标不能专一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不能控制自己的爱好和兴趣,让爱好和兴趣牵着自己的鼻子走。

法国有一个名叫拉马克的人,他是兄弟姐妹11人中最小的一个,最受父母宠爱。他的父亲希望他长大后当牧师,送他到神学院读书。可他却爱上了气象学,想当个气象学家,整天仰首望着多变的天空。没多久他又在银行里找到了工作,想当个金融家。后来他又爱上了音乐,整天拉小提琴,想成为一个音乐家。这时,他的一位哥哥劝他当医生,于是他又学医4年。

一天,拉马克在植物园散步时,遇到了法国着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卢梭。受卢梭的影响,“朝三暮四”的拉马克,固定了自己的奋斗目标,他用26年的时间,系统地研究了植物学,写出了名着《法国植物志》。后来,他又用35年的时间研究了动物学,成了一位着名的博物学家。拉马克的教训和经验说明,限制自己广泛的兴趣,使自己的目标专一,这是获得成功的重要经验。

二、成才的自我设计

1.走出思维的误区如果问:由两个阿拉伯数字“1”所能组成的最大的数是多少?大家都能很快回答:“11”.

又问:三个“1”所能组成的最大的数是多少?大家也都能很快回答:“111”.再问:由四个“1”所能组成的最大的数是多少?恐怕很多人也会很快回答说:“1111”.

请暂停阅读,思考一下:说由四个“1”所能组成的最大的数是“1111”,这对吗?如果不对,是什么妨碍了人们做出正确的回答呢?说“由四个‘1’所能组成的最大的数是1111”,即使只是稍有数学知识的人也能看出,这是不对的。正确的回答应当是:由四个“1”所能组成的最大的数是“1111”,即“11”的“11”次方。为什么很多人都会很快就回答说是“1111”呢?这是由于,将两个“1”并列起来是“11”,将三个“1”并列起来是“111”,这种“类推式”的解法将会在人们的思考过程中不断被强化而形成一种思考同类或相似问题的惯性轨道。

我们这里说的思考同类或相似问题的惯性轨道在思维科学上叫做“思维定势”.所谓思维定势,就是“过去的思维影响当前思维”.

思维定势对人们思考问题显然有很多好处。它能使思考者省去许多摸索、试探的思考步骤,不走或少走弯路,大大缩短思考的时间,提高思考的效率;还能使思考者在思考过程中感到驾轻就熟、轻松愉快。但思维定势却不利于创新思考。

进行创新思考,无论是思考如何解决新碰到的问题,还是思考如何对老一套的问题按某种新的方式解决,都需要有新的思考程序和新的思考步骤,而基于思考以往的同类问题所形成的思维定势必然会对创新思考产生一种妨碍作用、束缚作用,使人难以跳出思维定势的无形框框,难以进行新的尝试。

突破定势作为一种创新思考方法是指,在思考有待创新的问题时,要有意识地抛开头脑中以往思考类似问题所形成的思维程序和模式;要警惕和排除它对寻求新的设想所可能产生的束缚作用。

下面,我们通过几个事例来看看,突破思维定势对进行创新思考和创新活动是多么重要。

20世纪中期,美国和苏联都已具备了把火箭送上天的物质、技术条件。相比之下,当时美国在这方面的实力比苏联更强。但双方都存在一个卡脖子的问题:火箭的推动力不够,摆脱不了地心的引力,不能把人造卫星送入运行轨着。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当时大家都认为,办法只能是再增加所串联的火箭的数量,以进一步增强推动力。美苏两国的专家都各自尽力设法一个又一个地不断增加火箭的数量。尽管火箭增加了不少,但还是解决不了问题。

后来苏联的一位青年科学家,摆脱了不断增加串联火箭的思路。他突破这一思维定势而产生了一个新的设想:只串联上面的两个火箭,下面的火箭改为用20个发动机并联。经过严密的计算、论证和实践检验,这个办法终于获得成功。因为这样一来,火箭的初始动力的速度一下子就大大地增强了,就达到了足以摆脱地心引力的程度。于是,一个长时间使成百上千专家束手无策的技术难题,由于这样一个简单的新设想的提出,很快便得到了解决,从而使苏联的航天技术迅速领先于美国。1957年,苏联抢在美国之前,首先将人造卫星送上了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