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对未来职业都有美好的理想,特别是那些尚未走入社会的青年,它们的职业理想常常凌驾于现实之上、带有浓重的幻想色彩。其实,这也无可厚非,志存高远的七尺男儿,谁没有用重彩描绘过自己的将来呢?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人们对未来职业有远大理想,并不是什么坏事,因为它常常是一个人勇于肩负重任、对未来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的表现。加里宁曾说:“怀抱着各种理想和幻想,这并不是什么毛病,而是一种宝贵的品质。”
但是,我们也不要忘记,无论是谁,他的职业理想都不能脱离现实而存在,正如一个人不能靠画饼来充饥一样。因此,职业理想必须要以现实的可能性为基础,否则,就是永无实现之期的空想。
职业理想与人们对职业的认识,即职业观紧密相联。职业观一般是指人们对职业的本质、起源、形成、发展和职业的社会意义的基本看法,以及在这一基础上所形成的劳动观、幸福观、道德观、未来观等等。对职业认识的正确与否,经常影响到人们的职业理想是否具有正确的方向。因此,能否树立起正确的职业观,对一个人的职业理想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个人的职业理想与人生观也有着密切的关系。倘若一个人的人生观是建立在贪图安逸、寻求享受的基础上,那他必然以钱多一点儿、工作舒适一点儿、体面一点儿为其职业理想,而这种理想,就如爱因斯坦说的,是一种“猪栏的理想。”如果说职业理想是一条船,那么,人生观就是它的舵,只有积极的人生观,才能使职业理想的航船,到达光辉的彼岸。
每个人对未来职业都有着各自不同的理想,但不管怎样,这理想首先应以社会的需要为前提。我们都知道,鲁迅先生曾把当一名医生作为其职业理想,并为此东渡日本求学。但在一次看幻灯片时,他为中国人在被砍头时的“麻木的神情”、以及围观者赏鉴的心态所深深震动。并由此认识到:医学之于中国“并非一件要紧的事”,重要的是“改变他们的精神”.于是,他毅然弃医从文,拿起“匕首”、“投枪”,为唤醒民众,疾声“呐喊”,成为中国现代文坛上的一员猛将。从鲁迅的经历中不难看出,一个人如果能把他对职业的理想深深地扎根在祖国和社会需要的沃土中,这理想就能充满生机,熠熠生辉。
职业理想有高低之分,有的远大、高尚,有的浅近、渺小。那么,要树立起远大、高尚的职业理想,应该以什么为指针呢?无疑,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就是“人类幸福”.正如马克思曾经指出的: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我们就不会为它的重负所压倒,因为它是为全人类所做的牺牲;那时我们想到的将不是一点点自私而可怜的欢乐,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万人,我们的事业并不显赫一时,但将永远存在;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2.职业理想的形成职业理想,一般在人们少年时代就产生了。从小学到中学,从中学到大学,到准备步入社会,其间要经历相当一段时间,这段时间正是一个人职业理想形成的阶段。
一个人职业理想的形成,并不像一些人想象的那样简单。它是随着人们的身体、心理、思想的一步步成熟,而逐渐形成的。它经常要受到社会客观条件和个人主观意愿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高低,是第一个制约因素。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越高,生产方式越先进,社会分工就越精细,职业与行业的种类就越繁多,人们就业的机会也就越多。就我国目前情况而言,虽然与世界上许多先进国家相比,经济还比较落后,但改革开放,却为人们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提供了较为广阔的天地。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改革的进一步深入,这天地必将更加宽广。
职业理想是社会意识的一个组成部分,因而它必然要受其影响和制约。当然,这影响有好的、进步的一面,也有不好的、落后的一面。一般说来,那些以脑力劳动为主的职业,往往是大多数人职业理想的目标;而以体力劳动为主的职业,多数人连想也不想。这恐怕与“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封建等级观念不无关系。可喜的是,近几年来,这种观念正在为一些人,特别是青年人所打破:有些大学毕业生自愿到街道办的小厂去工作,还有不少的大学毕业生、硕士生和博士生自己开公司,甚至加入到个体户的行列,这就是最好的例证。
一个人职业理想的形成,与其接受的学校教育密切相关。在学校里,人们可以获得将来就业所需要的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在老师的引导和周围环境的熏陶下,培养出优良的个人素质,从社会需要出发,去发展自己的特长和优势。
家庭对一个人的职业理想,通常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许多家庭在孩子才几岁时,就开始对他们施加影响。培养他们在某一方面的兴趣、爱好,教他们学一技之长等等。
除以上这些因素之外,一个人的兴趣、爱好、性格、以及自身的身体状况对其职业理想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对职业理想的形成,有一个比较全面、比较客观的了解,是十分必要的。它可以使人们对职业理想将受到的主观条件和客观要求等多方面因素综合考虑,有一个大致的认识和把握,从而面对现实和自身条件,排除外界不良因素的干扰,使职业理想朝着有利于国家、社会,有利于自身事业的方向发展。3.男人职业理想的特点青年时期,是一个人职业理想形成的重要阶段。在这个时期,尽管每个人职业理想的具体内容不同,但是,却有着一些共同的特点。因此,了解、并且把握住这些特点,使理想与现实紧密结合在一起,这对于日后正确地选择职业,当是十分有益和非常必要的。
过于理想化,是青年人职业理想的第一个特点。在他们走入社会前,对未来职业的设想,往往带有一层美丽的玫瑰色。有一位中学老师,曾给一个高中班的学生出了一道《我的理想和志愿》的作文题,结果,全班四十多个学生,都希望“上大学”、“当医生”、“做工程师”、“成为科学家”、“当演员”、“当运动员”.那么,他们中间有多少人能够真正实现自己的愿望呢?恐怕不会是百分之百。
心胸高,抱负远大,想干一番大事业,对青年人来说是常有的事,也可以看做是他们的一大优势。然而,这只是事物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人们都会明白,一个人想抓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地球是办不到的。不管一个人的理想有多么高远,特别是职业理想,一定要以社会现实为基础,说具体些,就是要以社会需要、现实条件为前提。否则,就将变成一种空想,而空想能给人们带来的,只能是理想破灭后的悲观和失望。
浅近性和盲目性是青年人职业理想的第二个特点。青年人在各方面都不如成年人那样成熟,因此,认识事物主要是凭直观感觉,而不是凭理性,这就使他们的认识常常留于表面,而看不到事物的本质,以及实在意义。所以他们往往只注重某些职业的“实惠”、“体面”,而忽略了对其社会意义的本质认识。他们的理想经常以那些最受人们尊敬、能够“出人头地”
的职业为目标,诸如记者、演员、作家等等。另一方面,他们也常常以个人兴趣为出发点,毫不考虑其它自身条件是否适合于理想中的职业。结果,当他们走入社会后,或曰国家不关心他们,或哀叹自己时运不济,怀“才”不遇,有些人甚至一再碰壁。
朝三暮四,频繁转换目标,是青年人职业理想的第三个特点。我们在生活中,经常可以遇到这样一些青年:看了一部电影,便突然产生了当演员的念头,并且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模仿电影中的主人公;过了几天,他又读了一本世界名着,马上又萌发了当作家的想法;没过几天,看到许多人办公司赚了大钱,于是又想去开公司,当经理……他们的职业理想不可谓不高远,只是没有一个能持久的。青年人思想活跃、接受新东西快,这本是他们的优点。但由于青年人生活环境、个人经历、社会阅历的局限,以及思想毕竟尚未完全成熟起来。因此,在职业理想的确立上,往往存在着盲目性,缺乏主见,容易受到外界干扰,以至理想的兴奋点一变再变,忽左忽右。甚至有些人在走上工作岗位后,仍然不知道自己理想的目标究竟在哪里。
对青年人来说,职业理想目标的不断转换,实属正常现象。但是,不管怎么变,它总是要有一个归宿,即有一个比较长久的目标。各种各样的目标转换应以自身条件的改变、提高为前提。一旦对自身条件有了正确了解,对客观需求有了正确认识,选好了目标,就要矢志不渝,为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而努力开拓出一条宽广的人生之路。好高鹜远、三心二意,只能是蹉跎岁月,最后一事无成。4.当职业理想不能如愿时许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验,未进入社会前,对未来充满了美好的憧憬,梦想着将来成为一个作家、演员、大学教授、发明家……并且,不少人为了实现自己的愿望,也曾努力过,甚至还付出了很高的代价。但是,当他们走入社会后,很快就会发现,自己的职业理想与现实竟相差得那么遥远,以致于想当作家的进了工厂;或演员没当上,倒成了服务员。
十九世纪法国着名女作家乔治·桑有一句名言:理想包含着时间和空间。就是说,理想总要受到一定时间、空间的制约,它不能脱离历史和现实而独立存在。
马克思也曾说过:我们总是不能选择我们自己认为合适的那种职业的。
无论哪一个人,都是生活在一定的,由历史和现实的多种复杂因素构成的具体社会环境中,因此,其职业理想必然要受到社会历史和现实中诸条件的限制和制约,既不能随心所欲,也不能超然世外。罗曼·罗兰说:人是不能为所欲为的,志愿与生活是两回事。
希望得到一个受人尊敬,令人羡慕的好职业,这是人们共同的愿望。便在现实生活中,除极少数人以外,绝大多数人都将事与愿违,初衷难遂。
当身陷此种境地时,请不要悲观失望,要想到,此时正是面对现实、重新认识自己的好时机。
有些人,因为职业理想未能实现,就悲观失望,怨天尤人,发出“理想理想,不由你想”的叹息;也有些人从此一蹶不振,随波逐流,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然而,还有另外一种人,他们虽然也有过悲观失望的时候,但能很快地从痛苦中挣脱出来,对职业理想进行实事求是地调整,以求向新的目标努力。不少人这样做了之后,不仅工作得很出色,而且有的还获得了很高的成就。例如曹禺,年轻时,曾一心想当个医生,可是,三次投考北京医学院都未被录取。在这种情况下,他及时扭转自己职业理想的方向,积极参加进步戏剧活动,同时,阅读了大量古今中外的优秀戏剧作品,最后终于写出了《雷雨》、《日出》等着名作品,成为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着名剧作家。
由于大多数人都不能按自己最初的愿望去实现其职业理想,所以及时地调整职业理想的目标,“就变得异常重要”.那么,应该怎样调整呢?
首先,要抛弃所有不切实际的幻想,正视现实,正视自己,把自己放在一个比较适当的位置上,这是调整职业理想的前提。其次,要通过不断地了解,熟悉掌握自己本职工作,逐渐地培养起自己的职业兴趣和职业感情,一旦对它们产生了兴趣和感情,人们则不难发现,这些工作的价值并不见得就比自己当初幻想过的职业低。我们之所以在过去对这些价值视而不见,只不过是没有加以正视罢了。这样,你自会通过努力在目前实际的职业工作中取得一定的成就,从而会使你受到周围人的赞赏,肯定自己的价值,更加热爱本职工作,使创造力得到充分的发挥。
另外,职业理想无法实现时,还可以通过业余爱好的形式来求得补偿。利用业余时间搞些发明、创造,不仅会为生活增添绚丽的色彩,从中得到无限的乐趣,也会获得成功的快乐和欣慰。有这样一个小伙子,他本来很喜欢无线电技术,可命运却把他放到了宾馆服务员的位置上。他管理的楼层有二十五个房间,住客进进出出,当班的服务员为拿钥匙开门,跑来跑去,辛苦不说,工作效率也低。这个小伙子从一位老华侨的话中得到启发,利用业余时间,潜心钻研,最后终于设计、制成了电子门锁。他的有关论文,受到了不少专家的赞许。他的职业也变成为他的理想职业。
由此可见,职业理想和理想职业是辩证统一的。职业理想的破灭,并非理想职业的终结。只要能从实际出发,在日常工作中善于调整自己理想的目标,并进行辛勤的耕耘,人们将会发现,理想的职业就在你的身边,请张开双臂拥抱它吧!
三、善待你的职业
1.适应职业工作参加工作之前,人们往往对未来怀有远大的报负和许多美好的梦想,希望事业获得成功,渴望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但是,踏上工作岗位后,许多人很快就发现,自己对未来考虑得过多,却忽视了眼前最重要的事情。因为,他们都明显地感到:自己对职业工作在很多方面都不适应。于是,有的人开始烦躁不安,有的人忧心忡忡,甚至还有一些人完全失去了自信心,精神上十分痛苦。
一般说来,人们对职业工作的不适应,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所从事职业的意义、重要性不认识,对各种严格的职业要求不适应。
2.对工作时间、劳动强度以及紧张程度不适应。
3.对工作中各种信息引起的诸如感觉、知觉、注意、情绪、情感等心理反应不适应。
4.工作需要的知识、技能与自己原有的知识、技能不平衡而引起的不适应。
那么,面临这种境况时,应该怎么办呢?
1.合理安排本职工作与业余生活。比如,医科大学的毕业生到工作岗位以后,按照住院医师的规定,每天必须从早到晚守在病房工作。过去自己掌握课余时间、灵活安排学习和娱乐活动的生活,被严格的一分不差的坐班制取代。这时,人们难免会感到时间紧张、工作繁重。
但是,如果能把工作置于首位,一切以本职工作为中心,合理地安排工作和业余生活,经过一段时间,人们是完全可以习惯的。
2.尽快熟悉本职工作,并使之系统化。刚参加工作时,人们由于刚刚进入一个陌生的环境,常常出现手忙脚乱、不知所措的感觉。要解决这个问题,除了尽快地熟悉工作内容以外,还要能够把握正常的工作程序,使工作变得系统化,应清楚哪些工作要先做,哪些需要后做,然后进行统筹安排。
3.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提高工作技能。有些人不能适应职业工作,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自己所具备的知识和技能与工作要求不相符。解决办法,就是在本职工作中丰富自己的知识,提高工作技能。在这里,除了要有坚强的毅力外,还须掌握科学的方法和具有足够的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