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投资进驻电影业,一定会给处于发展期、资金极度饥渴的中国电影产业带来积极的推动作用。当然,我们在看到中国电影投资潜力的同时,也要理性地认识到投资的现实语境,目前的中国电影产业还有很多不确定性因素,比如,整个产业的市场规模小,终端系统不完整;工业化程度、生产效率较低,电影的商业模型未建立等等。这种不确定因素意味着投资风险,也使得目前的风险投资商多选择富有竞争力的企业(如中国电影集团、华谊兄弟传媒集团、保利博纳电影发行公司)来进行投资,因此,电影企业首先必须注重自身的发展,提高核心竞争力,才能吸引投资商的资本注入。
8.其它融资方式
冯小刚的《天下无贼》,总投资3300万元,企业通过合伙投资的形式联系到香港寰亚公司,双方商定各出50%。为进一步降低商业风险,王中军仅仅通过植入式广告形式便为影片筹集资金2450万元。
影院的迅速崛起
为保证票房收益,必须选择合适的档期在多条院线同时上映,这就需要建立电影流通的畅销渠道,加快资本投资的回收速度。从图4我们可以看出,我国电影产业链中,有多家影视公司介入院线放映环节,掌握了相当数量的影院,在全国范围内形成密集的放映网络,并与大型购物广场合作,配置高级别的影院,这种“院线”不仅衍生出新的收入分成模式,在对影院实行统一管理的同时,还垄断了新版影片的的公映,院线间的良性竞争,从单纯的价格战,逐渐升级到高端影院、产品的竞争,进入了品牌营销时代,创造出更高的市场价值。
中国电影业的体制,是上个世纪50年代模仿前苏联建立的,其基本特点是电影生产和发行放映政企合一、按指令性计划指标生产和发行放映电影,由于中影公司是全国唯一的一家有独立发行权的公司,制片厂影片发行全部交由中影公司统购统销。当时全国16家电影制片厂生产的影片都由中影公司独家垄断发行,然后中影将购入的影片按照一定的“收入留成”比例交由各地省一级电影公司安排放映,形成中央到地方垂直管理的发行放映体制。这样行政化的纵向运营机制有利于实施计划经济年代的普及放映,却由于缺乏横向联合,在改革开放以后,逐渐显现出弊端,尤其是受到电视冲击后,还未能形成一个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电影市场,加上各地国营影院普遍偷漏瞒报票房收入,中国电影市场日趋萎靡,到2001年时年票房总额甚至不足9亿元。
在这种情况了,中央在1993年终止中影公司国产影片的全国垄断经营后,又于2002年明确规定了院线制改革,启动院线制改革,是当时中国电影业触底反弹的根本动力。现代电影院的一个基本标志是多厅放映,每个厅都有一流的数字立体声音响效果,高清晰度的大银幕,都有舒适的观看电影的环境。而我国电影院一般都建设于50、60年代,基本上都只有一个放映大厅,且年久失修,全国7000多家专业电影院中,数字立体声银幕到现在为止还不到200块,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精神文化要求有很大的差距。
2002年院线制改革,就是在原有的各省级市级电影公司的基础之上,创办旨在打破地域垄断的市场化运作的电影放映院线。电影院线是以若干家影院为依托,以资本和供片为纽带,由一个电影发行主体和若干电影院组合形成,实行统一品牌、统一排片、统一经营、统一管理的发行放映机制。院线制是电影发行放映与市场相结合的必然结果。不但改变了电影市场环境,使中国电影市场打破行政分割与封闭状态在国内地域间形成一个整体,减少了发行层次和发行时间、成本,而且加强了院线与发行公司之间的联系,扩大电影市场规模,促进电影资源的流动,建立起良性运转的电影市场机制。
时下多院线的竞争格局正在取代单一的发行渠道,以院线公司为主体的规模化经营正在取代以影院为单位的分散经营模式。中国现有的所有影院,都必须加盟某一院线才能获得放映资格,而片方需要直接与院线洽谈票房分成。多条跨省院线的陆续建立,逐渐让门可罗雀的旧式礼堂型单厅影院恢复了生气。但更重要的是,院线经营直接导致了中国大中城市商业中心区多厅化影院的快速建立,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中国银幕数由1000多块增加到了4000多块。
及至2009年,内地电影业持续发展,尤其是电影终端市场发展迅猛,产业复兴带动影院建设,统计数字显示,本年度我国内地新增城市影院142座,新增影厅626个,平均每天增长1.7块银幕,全国城市主流影院总数达到1680多座,银幕总数4723块,分别比去年新增影院90家,银幕386块,全年有2亿多的城市观众走进影院,产出票房62亿多元,同比增长幅度近43%,年票房过1亿元的院线公司已达14个。此外,我国2K银幕数已近1500块,位居世界第二。与此同时,中等规模院线在放映场次和票房上均增幅明显,城市院线的整体实力全面升级。尤其是主要面向中小城市和乡镇的广东大地院线等强势崛起,随着电影数字化放映进程的加快,中小城市影院建设迎来了新的机遇,一批中小城市的影院由于安装了2K数字放映设备,使当地观众与大城市同步看到国内外分账大片成为可能,二三线市场生机勃发。
正是由于银幕数量的激增吸引了消费群体走向影院,不断养成都市人群的观影习惯,最终保证了票房的递增。事实证明,院线制是减少发行层次,增加发行渠道,通过引入竞争机制活跃电影市场的有效手段。然后,落后地区、边远山区、中小城镇和农村地区的电影发行市场仍然欠缺重视。目前这些地区是发行公司触角所到达不了的区域,但对于电影发行业来说是不可忽视的重要一环,特别是农村地区,蕴涵着巨大的市场机会,如何将院线制的集中与电影放映队的流动相结合是摆在电影发行业面前的一个关键课题。
民营公司的崛起
可以说,如今内地电影市场的繁荣是与民营制片的兴起相伴而生的。早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明星”、“联华”、“天一”三大电影公司在上海与美国电影争夺市场,以不俗的业绩缔造了私营电影的辉煌时代。随着时代的变迁,民营制片沉寂数十年后,在当前中国电影产业陷入低潮时,再一次以睿智的思想、果敢的动作、丰硕的成绩给困境中的电影产业注入新的活力。
相对于国营电影制片厂关注主旋律电影的生存策略,民营企业对电影作为娱乐产品的商业化定位,决定了它们在项目策划与投资、影片制作班底的确立、产品潜在受众调查及票房预测等环节上的优势力量。再加之继1996年实行省级电影制片厂独立出品电影、1998年实行《故事电影单片摄制许可证》试行办法之后,电影制片再度放宽政策,对民营企业独立制片亮出绿灯:
自2002年2月1日起,凡中国境内地市级以上电影单位和电视台、电视剧制作单位,以及在地市级以上工商部门注册的各类文化影视法人单位(不含外资的独资企业)从事摄制电影业务,均可向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申请领取《摄制电影许可证单片》。
2003年《电影制片、发行、放映经营资格准入暂行规定》
第三条鼓励境内国有、非国有单位(不含外资)与现有国有电影制片单位合资、合作成立电影制片公司或单独成立制片公司;允许外资参股与境内现有国有电影制片单位合资、合作成立电影制片公司。
第四条按照本办法第三条规定取得《摄制电影许可证》的电影制片公司,依《电影管理条例》享有与现有国有电影制片单位同等的权利和义务。
……
第七条鼓励国有、非国有影视文化单位成立专营国产影片发行公司。
至此,民营影视公司终于获得了和国营制片厂一样的身份。民营制片公司也在2003年开始成为中国电影市场的票房主力,民营资本投资的电影达96部,占全年140部国产电影的68.5%,其中,新画面公司投拍的《英雄》创下2.5亿元票房,华谊兄弟公司制作的《天地英雄》票房4100万元,低成本小制作电影《卡拉是条狗》也收获1300多万票房。民营公司制作影片的的票房收入占当年国产片4亿总票房的80%。
2004年中国电影票房突破15亿元,国产影片票房收入占总额的55%,即8.25亿元。其中《十面埋伏》的票房1.5亿(新画面)、《功夫》1.3亿(华谊兄弟)、《天下无贼》1.2亿(华谊兄弟),仅仅这三部电影就创造了4亿票房,占国产电影票房的48%。
2003年与2004年的成功,不仅取决于民营公司对电影市场走向的准确把握,也得益于对名导演、名演员、名作家(编剧)的招募,这些人力资源作为商业电影制片人竭力集聚的无形资本和产品“卖点”,是扩大企业影响力最快捷的方式。民营企业在票房上取得的成功不仅仅使企业的利润大幅增长,积累了更多资金用来投资大制作电影,其更深意义在于:他们的努力开始扭转中国电影产业多年来的颓势,刺激了国产电影的消费,加速了电影产业的本土化进程。
由上表我们可以得知,近几年,为了增加中国电影的海外票房,民营企业在电影制作上开始走国际化路线,在集聚产品资源要素方面向纵深发展。许多大片充分挖掘潜在的票房资源,使用世界级的大导演、“多国部队”的演员阵容、跨国进行高科技的后期制作。这一切有利于中国电影在制作质量与水平上与国际电影接轨,有利于民族文化的对外传播,有利于提升国产电影的国际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