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电脑公司经营失败案例剖析
1976年,斯蒂文·P·乔布斯,年仅28岁的单身汉抓住了个人计算机的机遇,在自己家的车库中与合作者用卖计算机和桑塔纳所得的1300美元开始了在计算机领域的创业生涯。
谁也没有想到,创业仅仅5年,苹果公司就跃居全美500家最大公司之列。到1983年,年销售额竟高达10亿美元,成全了信息时代的第一个神话。不仅如此,苹果公司凭借其独特的高技术优势,频频地影响着整个电脑业界。就连里根总统也不得不激动地呼吁——“这是全美创业者的典范和楷模。他们在废弃的修车库里引发了电脑行业的巨大革命。我们希望,他们的精神、意志与毅力能在美国大地上弘扬。”然而乔布斯作为传奇式的创业者,在企业经营管理中,仅体现在“勇”上。他以大无畏的气概勇猛精进,打下“苹果”江山,但他“马上得天下不能马上治天下”,持续的兴旺发达,需要适应新的形势以“智”指导的“勇”去推动,当IBM参与个人电脑市场竞争,市场要求一种通用的兼容的电脑时,“苹果”却不审时度势开放其系统,仍然孤芳自赏,一意孤行,结果痛失良机,导致“苹果”落地。
一、苹果成长的奇迹
(一)开创微机时代的两个年轻人
在计算机行业的微型机时代,苹果公司的奇迹一直为人们所津津乐道。而苹果公司的奇迹是与乔布斯和沃兹尼克两个人的创造力分不开的。乔布斯在学校里是个性格孤僻的人。曾经一度不愿到原来的初中上学,父母不得已搬了家。后来,在加州洛斯阿多斯霍姆斯特读高中时,乔布斯迷上了高科技。放学后他常去惠普公司旁听报告。一天,他大胆地向公司的董事长威廉·休利特提出要一些自制电脑的零件。休利特被他感动了,送给了他需要的部件,并帮他安排了暑期打工。与此同时,乔布斯认识了也热爱科技的斯丹芬·沃兹尼克。
高中毕业以后,乔布斯进入俄勒冈的里德大学。但不到一年就中途退学了,乔布斯认为大学不适合自己。
而沃兹尼克已考入科罗拉多大学。在那里学习了一年软件设计后,他又进入了伯克利加州大学。1975年沃兹尼克退学到惠普公司任工程设计师。在业余时间,他终于成功研究制造出了一种小型计算机。
乔布斯经常去沃兹尼克制造电脑的地方参观。有一次,乔布斯觉得这种电脑可以进入市场。
正是这种毫不经意的想法使两个大学肄业生成了巨富。
1976年3月,乔布斯与沃兹尼克合伙组建他们的公司,到当年六月为止,他们一直出售小型元器件。他们寻找电器供应商作担保,两人甚至想得到阿塔利公司和惠普公司的担保,但没有成功,最后,乔布斯卖了自己的桑塔那轿车,沃兹尼克卖了自己的惠普计算机,共筹得1300美元。他们通过信用购到1万美元的零件。不久,购买他们产品的订货量就超过了生产能力。到了夏天,他们设计出一种更高级的个人计算机——苹果-Ⅱ型。到1976年底,苹果-Ⅱ型销售额达到20万美元,其中利润率为20%。1976年末和1977年初,乔布斯和沃兹尼克采取了几项有力措施来拓展业务。他们在一份知名的商业杂志上登了一篇科技文章,使公司产品赢得了较大的知名度,并与其他计算机零售商鉴定了销售合同。他们还说服了一名律师,通过法律保证制订了一项延期付款计划。但为了占领看似无限的市场,他们还需要大笔的资金,而且他们更急需市场方面的专家。
乔布斯想找一家为自己做广告的公司。起初,为了提高苹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乔布斯找到麦克肯那公司,由于乔布斯采取事后付款政策,他们起初不愿接受这一业务,但在乔布斯的再三劝说下,最后总算答应下来,并一直为苹果公司作广告,直到1986年。
在资金方面,乔布斯和沃兹尼克从A·C·马克库拉那里找到了获得对财政和市场需求的门路马克库拉是英特尔公司(一家领先的半导体生产商)的市场经理,在与乔布斯合作后,他以25万美元的个人投资成为苹果公司的合伙人。马克库拉帮助乔布斯与美利坚银行达成了贷款协议。在他们的努力下,苹果公司开始引起人们的注意,吸引了一些重要的金融投资商。其中主要有温洛克(洛克菲勒家族)以及阿瑟·洛克。为此可筹到300万美元资金,已具备了开始大规模生产的能力。
(二)苹果公司的崛起
1977年3月,苹果公司正式注册,公司由车库发展到厂房生产。苹果公司之所以选用“苹果”作自己产品的名字,是因为当时流传计算机会对外行造成伤害,取苹果之名给人一种友好、普通的印象,容易让公众接受。
1977年苹果公司的市场预算为162,419美元,接近前一年的总销售额。1977年销售额猛增到774,000美元。但是,超常规的发展却使公司的组织结构出现了问题。现在公司的领导应该正式化了,需要一个总经理和一个执行主席。乔布斯和沃兹尼克都深感自己不能胜任日常经营管理,他们任命马克库拉为执行主席,并从国家半导体公司挖来了他们的总经理麦克尔·斯格特担任苹果的总经理。斯格特看到了在苹果公司发展的前途,宁愿牺牲一半的薪水来苹果公司就职。乔布斯担任副董事长,沃兹尼克担任副总经理。苹果公司一直是老板和雇员私人投资。直到1980年11月12日,公司才发放了价值9680万美元的股票。股票的市场价格很快就上涨。公司成立三年以后,乔布斯和他的同事都成了百万富翁。
1978年,当苹果机被职业人员以及商人广泛接受时,公司发展再上新台阶,当IT&T同意为苹果公司作国际代理时,公司的国际市场也建立起来了。1978年的销售量将近800万美元。
为了满足不断增加的市场需求,并保证市场不被其它竞争者夺走,苹果公司将原来2.2万平方英尺的规模扩大到10万平方英尺。1979年公司的销量达到4800万美元,是前一年的六倍。公司还建立了五个独立的销售渠道来面向市场。
1980年,苹果-Ⅱ型机售价1435美元,销售市场仍然看好。这一年公司还增加了价格较贵的苹果-Ⅲ型,并做了大量广告。苹果-Ⅲ型主要面对职业与商业市场,而不是面向家庭。但这种机型却出现了一系列的技术问题,由于主线路板温度过高,产品不得不重新设计,使得公司850个销售商无货可卖。好在许多顾客可购买苹果-Ⅱ型。公司不得不通知把已售出的1400台苹果-Ⅲ型送回来返修。直到1981年12月,苹果-Ⅲ型才重新上市,如果不是苹果-Ⅱ型销售依然看好,那么苹果-Ⅲ型的问题也许将威胁到整个公司的生存。
1981年秋天,IBM公司进入了个人计算机市场。这时的苹果公司已超过汤迪公司,并成为IBM的主要竞争目标。为了增加对顾客以及销售商的服务,苹果公司又新增了三个供应中心,苹果-Ⅱ型得到进一步改进,被命名为苹果-Ⅱ型增强型。1981年公司平均每月能卖出1.5万台,当年销售额再次猛增到3.34亿美元。
苹果公司1982年的销量仍然保持快速增长的趋势。销售额增长了74%,达到5.83亿美元,利润增长率超过56%。虽然此时已有100家生产商进入个人计算机领域,但苹果公司仍以24%的市场占有率遥遥领先。公司加强了销售网络,增加了用于产品研究发展以及市场营销的资金。他们同时新建了两个服务中心,使服务中心的总数达到12个。
IBM的入侵还是给公司带来了一些阴影。苹果最主要的威胁是下有阿塔利、中校、汤迪公司,上有IBM、施乐、惠普以及其它公司产品的狂轰滥炸。
1983年,苹果公司推出了新产品——“利莎”,公司希望通过它吸引到更多的新客户。1983年末,公司针对家庭以及职业人员市场,又推出麦克塔什,虽然IBM公司的种种努力已造成了对上述新产品的压力,但不管怎样,苹果公司在1977~1982年取得的成功还是非常巨大的。
二、走入困境的苹果公司
苹果电脑的出现,与其说是信息技术的一次革新,毋宁说是电脑领域的一场文化革命。乔布斯给世人的贡献不仅是新型的个人化计算工具,而且是挑战权威,让每个人都充分享受到信息的“民权”,他的成功与其说是机器的成功,不如说是观念的凯旋。乔布斯给苹果留下的观念遗产使苹果赢得了最忠实的用户,同时也给公司留下动荡的种子。而这对一家企业而言,简直就是致命的。
在1985年和1986年,苹果公司的问题已经很明显了,不仅公司内部出现了主要矛盾,而且销售数字也反映出其它一些问题。1983年,百事集团的子公司百事公司的总经理约翰·斯库雷放弃了成为整个资产75亿美元的集团主席的机会,来到苹果公司出任总经理。他是因被计算机行业的强大挑战以及乔布斯的巨大成功吸引来的。
斯库雷很快就觉察到乔布斯不愿将公司放手给自己管理。1985年春,苹果公司开始出现困境,第一季度甚至有了亏损。另外,乔布斯亲自负责的麦克塔什部门也长期停滞不前。因此,斯库雷劝说公司的股东们把乔布斯的经营大权交给他管理。
因为被贬到有名无实的主席职位上,1985年9月12日,乔布斯宣布他要在大学周围成立一家新的公司,帮助他们发展以科研为目的的计算机系统,而且要求苹果公司的五个主要负责人一起参加。这一下惹恼了董事会,他们命令乔布斯立即退休。经过很长一段法庭上的较量之后,有传言说乔布斯放弃了主席的职务,带着商业秘密离开了公司。
1985年,苹果公司销售额达19亿美元,比上一年增加51%,利润达6900万美元,比起惨淡的1984年上升了86%,但市场上已出现了不祥之兆。公司在世界市场上1000美元至1万美元价格的计算机市场占有率在两年时间由19%降到了11%。在一个以飞速发展着称的行业中,一直为苹果公司提供65%的收入以及大部分利润的苹果-Ⅱ型计算机已经有九年的历史了。公司的利萨机与苹果-Ⅲ号一样失败了。而看好的麦克塔什销量只有公司预计的1/4。1983年高达63美元的股票在后来的股市萧条期曾跌至14美元,现在勉强在30多美元浮动。总经理斯库雷预计,1986年的销售额只能维持在1985年的水平,但是由于削减了成本,有可能提高利润率。
他努力想使自己的产品与已垄断市场的IBM-PC机相容。
整个1995年苹果都在探讨同IBM合并的可能,但终因价格争议和其它原因而没有结果。IBM本身刚刚从90年代前三年的不景气中摆脱出来不久,对英特尔和微软在PC市场上的强势似乎也表现出更现实的态度。1995年,IBM又提出明确的“网络中心”战略,PC在其中将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似乎还不十分肯定,在此情况下,IBM决不会贸然付巨资去兼并苹果这么一家处境微妙的公司。
1996年年初,业界又盛传苹果与太阳(SUN)公司洽谈合并事宜,最终又是不了了之。太阳的企业规模还不及苹果的一半,但在网络计算方面拥有雄厚实力,在电脑进入网络中心时代时,其前景被一致看好。然而太阳的综合实力毕竟有限,要它一口吃下这只大苹果,恐怕还是力所不及。
到1996年3月底,有关苹果将委身于他人的传言都终止了。阿梅利奥接任斯平德勒出任苹果公司总裁,但直到如今,苹果公司仍在一系列领域拥有技术优势,但其并未带来市场的扩大,反而越缩越小。面对数十家大小不等的PC厂商围攻,苹果到底用什么样的利器来披荆斩棘,现在还看不到明显迹象。阿梅利奥上台后传出的第一个坏消息是,苹果公司于7个月前创办的WORLD联机服务宣告终止。年初。苹果宣布向摩托罗拉开放其麦金托什系统,展现出它要走开放之路的决心,然而这一步仍然迈得很小,因为摩托罗拉在任何意义上都不是今天PC业界的领头羊,从而不会给苹果注入太大活力。
毫无疑问,这是一场不应发生的悲剧。自创办至今,苹果公司经历了4位掌门人,而离开的前三位对苹果的评价都是消极的。第二任斯卡利说:“我认为任何人都管不了苹果。”美国硅谷一位有影响的人物指出:“苹果有点像意大利,充满着创造力,也充满着混乱。”品尝“苹果”,其滋味真是又甜又苦……乔布斯与王安一样聪明,是位传奇式的创业者。以中国文化的视角看,不同于王安的是,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特立独行的乔布斯更多地体现在“勇”。
但是,“马上得天下不能马上治天下”。持续的兴旺发达,需要适应新的形势以“智”指导的“勇”去推动,而不是要浪漫激情,一意孤行的“匹夫之勇”。
当IBM参与个人电脑市场竞争,市场要求一种通用的兼容的电脑时,“苹果”不审时度势开放其系统,仍然孤芳自赏,自以为是,缺乏临机决断,因时而变的“丈夫之勇”,结果痛失良机。苹果终于落地。
从封闭走向没落
——王安电脑公司经营失败案例剖折
王安电脑公司的创始人王安,以其卓越的远见紧紧抓住美国联邦政府强迫IBM公司将软件与硬件分开这一机遇,开发出技术领先的CA类程序系统,并迅速在软件市场上打败IBM。乘着这一势头,王安终于在80年代初将自己的计算机成功地推向全球,并勇执市场牛耳。王安公司的成功,使王安先后荣获“总统自由勋章”和“美国发明家勋章”。
王安的成功在于他有胆有识,对计算机市场有深刻的洞察力和前瞻性,但可惜他未能将这些立身的法宝掌握终生,最终酿成了大错。
一、抓住机遇、创造成功
(一)执着的追求
王安于1920年2月7日生于上海,从小王安就对自然科学十分偏爱,并表现出这方面的天赋。
上小学时他特别擅长数学,在班上的成绩总是出类拔萃。王安16岁时考入上海交通大学。专业为学习电子工程,主攻电子通讯工程。
在大学时,王安就与同学合作设计了供中国军队使用的收音机和无线电发射机。1941年,王安从交通大学毕业,留校一年担任电子工程专业的助教。后来他又到广西柳州电子管厂工作,当一名计算机程序编制的实习生。在电子管厂的3年工作期间,他总是自己动手设计,编制程序。机会终于来了,中国政府决定选派一批高级技术人员到美国深造。王安通过了入选考试,取得总分第二的优异成绩。并入乔治城大学学习。1945年秋天,王安迈进了哈佛大学校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