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财富骤增——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超速发展
11979900000045

第45章 企业超速发展成功案例剖析知识就是力量(2)

王选说:“北大计算机所、北大方正集团是一片肥沃土壤,人才这颗良种撒在这里就要叫它根深叶茂,开花结果。”方正给各类人才造就了一个宽松和谐的成才环境。

陈敦,1984年从北大力学系毕业,之后分配到福建省一家研究所。1987年陈敦来京出差,被张玉峰撞见。张玉峰劈头便说:“陈敦,咱们新技术公司缺人才呢,你来吧!”于是,陈敦被借用到方正旗下,一借就长达5年之久。“网络”、“远传”工程,是陈敦的拿手好戏,他把才华交给了方正,给公司创造了巨大的财富,却办不来户口。方正的头儿感到深深的内疚,于是送陈敦去香港方正任经理。

王海涛,北大地球物理系硕士研究生,毕业后留在北大。他觉得理科严重脱离实际,盼望能有机会在商海中一搏。于是,他选择了方正。王海涛到方正不久,他亲手调试的电子出版系统就广泛为人称道。他说:“在方正,我体会到了一种自我价值实现后的自豪感。”如今,年方28岁的他已经成为方正集团年轻有为的中层领导。

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于1988年访问中国时说:“中国要迎接第三次浪潮,需要成千成万受过良好教育的各种人才。如果中国不在经济上给予受教育的知识分子相应的经济报酬,中国永远不会进入第三次浪潮。”我们大力提倡奉献精神,却往往忽视了知识分子的价值。于是,在“奉献”的冠冕之下,却产生着有形或无形的人才成长的抗阻因素。历史的悲剧不能重演,北大方正有过教训,一位重要的业务骨干,因为一套三居室住房和爱人户口问题解决不了,眼睁睁被人挖走。当然,吸引人才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开明的领导、和谐宽松的工作环境、优厚的个人待遇、良好的工作条件等等。

就方正而言,吸引人才的因素最重要的莫过于工作条件的改善,这是每个有成就感、事业心的人所企盼的。北大计算机所把技术转让费的大部分用于更新研究设备,5年投资2000多万元。王选带的一位博士生,原系一家合资企业的职员,就个人待遇而言,远远超过方正,但这位博士生乐意到方正旗下,因为这里集中了一批宝贵的人才,有浓厚的学术氛围,也有上进的事业心。李安模副校长说:“我感动的是公司的中年人,能齐心协力干事业,这是兴旺的重要原因。”王选说,要像培养出一大批获诺贝尔奖的美国卡文迪实验室那样培养年轻人。

既然看上了你这个人,就把技术决策权交给你,给你施展才能创造充分的条件。

1993年以后,方正随着事业的发展,职工的生活条件已大为改善,虽够不上一流,但也比较可观。

晏懋洵说:“方正讲创业,讲印刷技术二次革命的意义,讲责任感,讲创造性,讲事业心,当然也讲物质条件。但若抱着挣大钱的目的来,那你就错了。”方正每年都要招贤纳士,考试绝对采用公平竞争,录取率仅5%。这个平均年龄在28岁左右,大专以上文化水平占80%以上的公司招揽了一大批积极进取、锐意开拓的优秀人才,从而保证了二次开发、生产、销售以及售后服务的顺利进展,使他们能在市场中具有灵活快速的应变能力和适应性。

人是知识的创造主体,也是知识运行的载体。因此,知识经济时代是以人为中心的时代,以人为中心的时代崛起的知识产业将大放异彩。

高科技,大智慧

——美国微软公司的超速发展

1973年,比尔·盖茨与其好友保罗联合成立了“交通数据处理公司”,这就是现在名震世界的微软公司的前身。比尔邀请了计算机工程师保罗的同学吉伯特入伙,开发他们自己的计算机产品——高速公路交通数据处理计算机。此外,还承接为他人开发软件的业务。

1974年12月,世界计算机产业的发展出现了重大进展,世界第一台微型电脑研制成功,并即将投放世界市场,其低廉的成本(只有400美元)预示着其应用的广泛前景。这件事极大地震动了在校求学的比尔,他立即与保罗紧急磋商对策。结果,他们决定各出一部分资本,组成了世界第一家微型电脑软件开发公司——微软,并立即着手开发世界第一台微型电脑驱动程序软件。

随后,他们开发出了BASIC语言的驱动软件,这一软件受到微型电脑生产厂家的热烈欢迎。1975年,微软公司光靠BASIC的版税收入就净赚了1.6万美元。

1986年,比尔为了通过加强和“蓝色巨人”IBM公司的联系,以达到提高微软在整个计算机行业中地位的目的,以92.5万美元的价格买下了总部位于西雅图的西雅图电脑产品公司。

1992年,比尔以1.7亿美元的高价买下了当时在DBASE数据库技术方面颇具实力的竞争对手——FoxSoftware公司,增强了微软在数据库技术开发研究方面的实力。

1994年,由于比尔积极推进“微软产品国际化”的战略,其海外市场贸易额和年净收入都超出微软贸易总额和年净收入的一半以上。现在,微软已在全世界4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销售机构,并在许多国家和地区设有软件开发中心和产品制造工厂,与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数百家大公司建立了合作关系,在世界49个国家和地区雇佣了1.64万名员工。现在的微软已成为享誉全球、名声显赫的大跨国公司了。年营业额从创业时仅仅10万多美元发展到400多亿美元;资产总价值从创业时的1516美元,发展到219亿美元。而这一切成就的获得只用了20多年的时间。

一、广开思路:以高科技开发“比别人更好的产品”

“使自己的产品比别人的更好”,是微软公司在激烈竞争中取胜的法宝,那么,怎样才能使自己的产品比别人的更好呢?微软是通过“高科技开发”,也就是根据市场现实的或潜在的需求信息,把握市场走向的大趋势,广开思路,多角度、多功能地完善其产品,千方百计地增加其产品的知识含量,力求使产品一面市,便以绝对的优势满足客户的多种需求,从而迅速占领市场。

(一)开放式的开发设计思路

在当代的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竞争的核心和焦点集中在技术的竞争上。通过垄断技术,达到垄断市场是一般企业考虑问题的出发点。从这种观念出发,这种企业在产品开发战略上往往采取封闭式的开发策略,几乎产品的所有组成内容都由本企业自行研究、设计、试制和生产,以确保独家对产品技术和产品市场的垄断。但是,这种开发思想和战略只适合在产品的复杂程度有限、时间要求不紧的情况下采用。

随着生产的高度社会化,产品的复杂程度和难度要求愈来愈高,产品更新的速度愈来愈快,对产品开发设计并生产出来的时间要求愈来愈短。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开发设计思想和战略已不适应新的形势发展要求,一种全新的开放式的开发设计思想和战略应运而生了。微软在其成长过程中,正是实施了这样的一种开发设计战略,结果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当初,为确保IBM个人计算机能按计划准时推出,IBM公司选择了三家公司的操作系统作为可能入选的方案,关键要看哪家能按时拿出,并且质好价优。比尔心里非常清楚,要想和“IBM”合作成功,就应使微软改进后的操作系统名列各家之首,才能取得这场竞争的成功。

为此,比尔为该产品的开发设计制定了三条基本的开发思路:一是使MS-DOS系统具备能适应多种机型运转的良好技术性能;二是尽量为别的公司开发以本操作系统为基础的应用软件提供尽可能多的透明环境;三是尽量降低该系统的开发成本,以便使新操作系统的价格尽可能便宜。比尔相信,只要这三条开发思路得到很好地贯彻落实,微软在这场竞争中一定能取胜。事实也的确如此。微软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最终IBM公司选择了微软。这为比尔的开放式开发设计战略的全面成功奠定了基础。

(二)面向用户的开发设计思路

比尔在计算机产业多年经营中学到的最重要的经验和教训就是计算机产品的好坏取决于其对用户的价值。在市场经济中,商品价值的实现要靠市场,靠消费者来买,企业生产的产品只有卖出去,它的价值才能实现。

微软的产品开发设计,是以满足用户的要求为自己开发设计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把用户是否满意作为衡量产品开发价值的首要标准。

当微软刚刚成立,比尔和保罗决定采用什么样的语言为世界第一台微型计算机设计驱动程序时,首先考虑的就是这个问题。

比尔和保罗考虑到个人计算机的大量用户是家庭、企事业单位和政府的非专业技术人员,他们对计算机语言的理解能力有限。个人计算机相对中大型机或小型机来说,又是较简单的电脑,内存容量有限。采用BASIC语言开发出的驱动程序虽运行速度较慢,但是,因为该语言是解释性的,带有与使用者对话性质,简单方便、易学易懂,对非专业技术人员使用非常合适。

比尔和保罗考虑到这些,认为用BASIC语言为世界第一台微型计算机开发BASIC语言驱动程序有不可替代的优越性,它的特点决定了它不会被时代的发展所淘汰。

1977年,这时微软的BASIC软件已经成为康懋达公司、RadioShack公司、苹果电脑公司等各主要生产微型计算机公司不可缺少的软件了。可比尔仍不敢大意,继续积极进行市场开拓。

一次,当NCR公司提出要将它的以录音带输入输出为主的终端机改进成以软盘驱动为主的电脑,其软件委托比尔的微软为其开发。微软手中当时就有现成的软件直接可用在改型的电脑上,但计算机用在该机上效率较低。比尔从用户的角度出发,决定重新为用户专门开发。最后开发出的BASIC专门软件显示出较高的运行效率,令用户非常满意。

把用户的需要作为微软开发产品的依据,并尽可能为用户提供最佳的服务,一直是微软长期坚持的基本方针。微软长期坚持这种基本方针,使微软开发出许多适应市场要求的用户价值高的产品,并使微软因此而赢得了用户的信任,其产品也获得了极高的市场占有率。

(三)超前的开发设计思路

精明的企业家在市场竞争中总是要抢先一步,开发出新颖而独具特色的产品,出奇不意地投放市场,才能不断取得竞争的主动权。谁在这方面做出优异成绩,谁就能在竞争中取胜。

1.永远抢先一步“永远抢先一步”,是微软产品开发思想中最核心的内容。比尔凭借自己对计算机产业未来发展的渊博知识和他的聪明智慧,准确地预见到计算机产业未来技术的发展趋势,抢先开发出新型的软件产品,推入市场。

(1)为6502型芯片开发

BASIC程序70年代中期,当时美国MOS科技公司的工程师曾开发出一种新型的微型处理芯片。该种芯片的价格很便宜,只有25美元一片,因此应用很广泛,市场前景非常之好。

当时微软的研究开发负责人鲍伯·魏兰德经过市场调查,确知了它的美好前景,立即组织有关人员为其开发BASIC程序。对这个项目的开发,开始在微软内部也是有争议的,但是,最终还是决定实施该项计划。当时,应用该种芯片生产的微型计算机还没有,可微软看好了它应用的良好前景,提前开发出了BASIC系统软件。结果,事实正如微软所料,当程序软件刚刚开发完毕,就被康懋达电脑公司新开发的最新型的微型处理机选为驱动程序软件。

从此,微软的BASIC程序逐渐跃居为行业通用的计算机软件,这项开发活动为微软70年代末取得良好的业绩铺平了道路。此后不久,苹果电脑公司也开始全面采用微软的BASIC程序。从而为微软在80年代起飞奠定了雄厚的技术基础。

(2)推行HomeBus计划

使计算机的应用扩展到社会、家庭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去,使它成为社会运作和家庭生活各个方面的中枢神经系统,这将极大地改变人类整个社会和家庭生活的面貌。而在这项宏伟的计划中,软件工程又相当于中枢神经的指挥系统。志在把整个信息世界掌握在自己手中的比尔,要使每台电脑,每个家庭都成为微软软件的使用者。也就是说,比尔的理想一贯是要使微软的软件成为所有计算机厂家共同搭乘的公共汽车。

为了推动这项计划的加速实施,比尔加紧与有关单位的会谈。他先后会见了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的董事和美国百货巨人西尔斯的高级董事,并和通用电气公司签订了具体合作协议,由通用电气公司开发各种各样的家用电器,而由微软为这些项目开发适宜的软件。这项计划的推动为微软事业的发展又开辟了一条成功的途径。

(3)开发16位机

1980年7月,IBM公司这个经营计算机产业多年,处于霸主地位的蓝色巨人,在看好微型计算机市场发展的大好前景后,也要推出自己的微处理机系列。但是,当时IBM公司的想法是求稳,初步的产品开发方案并未提出要开发16位微型个人计算机,而比尔认为:如果与IBM公司合作开发的不是市场现在还没有的16位微型机,而还是在8位机“原地踏步”,即使是“IBM”这样大的公司生产的,质量和性能保证比其他公司的优越,也很难把市场打开。只有IBM公司利用自己的技术开发优势,开发目前市场尚没有的,而市场又有大量潜在需求,反应时代潮流发展的16位微型个人计算机,这次合作开发才有意义,市场也才能迅速打开。

比尔反复向IBM公司的代表阐述这个思想,并一再强调IBM公司凭其雄厚的技术开发实力完全有能力开发出16位微型个人计算机,以领导微型个人计算机产业的发展。

结果,IBM公司接受了微软的意见,开发出了16位的IBMPC机,上市后,以不可阻挡之势冲击着微型个人计算机的市场,在短短两年的时间内,几乎独霸了整个微型个人计算机市场。这是比尔超前开发思想的又一次胜利。

2.把最新的技术成果融入微软的产品

把最新的技术成果纳入自己的产品中去,是微软实施超前开发设计产品的又一条重要经验。

微软开发的“Excel”这个软件是与莲花电脑公司已为IBMPC机开发出的莲花1-2-3电子制表软件类似软件。尽管莲花1-2-3已成为PC机上电子制表软件的通用标准,微软一时很难把它赶下台。但是,比尔想通过为苹果电脑公司的电脑开发类似的软件的机会,从技术和性能等方面超过莲花电脑公司的莲花1-2-3电子制表软件,从而提高微软在应用软件领域的声望,进而为在IBMPC机领域攻占莲花电脑公司莲花1-2-3的市场,并最终淘汰它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