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方正集团的超速发展
北大方正集团是中国着名的计算机先驱企业。它的前身是1986年5月成立的北京大学理科技术公司,创始人是以张玉峰为代表的北大教师花文廷、楼宾龙、黄禄萍、黄晚菊等人。
1988年5月,北大理科技术公司正式更名为“新技术公司”,楼宾龙任总经理。
1988年7月,北大与佳能公司合作成立北佳合资公司,队伍发展至五十余人,机构由北达科技开发部、北佳公司、新技术公司组成。
随后,公司着力开发北大计算机所王选教授发明的汉字激光照排技术,并将公司取名“方正”集团。方正的激光照排系统一问世,立刻引起世界的赞叹。而后方正加大科研投入,促使产品不断更新换代。从方正91到方正Super汉卡、卫星远程传版、网络化系统、彩色照排系统、92OA办公自动化系统、93A、93B等,方正将几十种世界一流的产品迅速推向市场,并在中文排版领域一直保持世界领先水平。
经过十多年的艰苦创业,方正从一个作坊式的企业成长为一个跨国经营,产品涉及多媒体、工控产品、印刷机械、金融工程系统、机电产品、环保产品以及生化制品等多个领域的高科技集团。拥有30多家全资子公司,4个中外合资企业,在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分支机构。在国内各种类型的电子出版物中,至少有80%以上是通过北大方正的产品——方正电子出版系统送达读者手中的。在海外,“北大方正”的名字也广为人知,凡有中文出版物的地方,几乎都离不开北大方正系统的运作。
一、知识是巨大的生产力
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只有走在别人的前面,才能把握胜机。现代高科技突飞猛进,必须不断实现产品的更新换代。方正从开发激光照排先进技术入手,频频实现产品的升级,借助科技进步取得了跳跃式的增长成果。可见,知识作为有形的或无形的巨大生产力,已经成为世界进步的动力。
(一)走上高科技产业之路
北大方正的发展有一个得天独厚的条件,那就是以北京大学为依托。北京大学拥有全国最优秀的各类专家和科技人才,这为方正公司提供了一个能够瞄准国际先进水平的科技开发资源。
北大方正发展初期是北大的一个校办公司——北大新技术公司,此时的公司还不能算是一个高科技产业。1988年1月10日,一个决定使北大新技术公司改名为北大方正公司。
这个决定是由王选教授引起的。王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是当年国家“748工程”——汉字照排系统的技术负责人。他根据汉字字数多、笔划密的特点,采用“揭示信息”的方法,对字形进行参数描述,跳过日本、欧美流行的第二、三代照排机,经过近14年的研究,终于研制出第四代激光扫描输出照排机。研究成果屡次获奖,还参加了1983年的日本筑波博览会,但由于种种原因,这项技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能转变为商品。王选教授深知,国家为了这个项目前后共投资1000万元人民币,如果这项应用性成果不能成为商品进行推广,那么成果就等于零,国家的投资就要付之东流。
通过王选教授的努力,国家经委印刷装备协调小组作出决定:允许北大直接作为生产单位,参与王选教授发明的激光汉字照排系统的开发和生产。北大领导得知后,对此事非常重视,并表示大力支持。由谁来承担呢?北大新技术公司负责人张玉峰——一个有科学头脑的企业家适时地出现了。
张玉峰,原是北大物理系教师,曾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北京大学科技成果一等奖。
1985年从物理系调出,去学校办公司。一个是有市场意识的科学家,一个是有技术头脑的企业家;一个拥有技术、拥有有发展前途的产品,一个有资金、有经营经验,合作意向一拍即合。从此,北大方正真正走上了高新技术产业之路。
(二)以创新的高技术产品赢得市场
我国科研成果转化成商品的比例明显低于发达国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创新意识,有些成果基本上是在仿制国外已有的产品。
当然“独创”和“不模仿他人”绝不意味着闭门造车,而应该针对市场需要,大量吸收前人的好成果和分析已有系统的缺点。“需要”和已有技术的“不足”是创造的源泉。北京大学在开发华光和方正激光照排系统的过程证实了这一道理。20年前日本流行的是光机式第二代照排机,欧美流行的是阴极射线管第三代照排机。北京大学于1976年作出一个比美国、日本早许多年的决策,就是跳过第二代、第三代,直接发展第四代激光照排系统。
北大计算机所的王选教授经过4年时间就发明出第四代激光照排机,一步跨过外国人40年才能走完的现代化历程,这就是创新在起作用。
1988年10月,方正的激光照排系统在一些报社开始使用。同方正产品相比较,原来的那些外国品牌就相形见绌了。写研公司的设备只能在昂贵的照相纸上出“毛条”,靠人工拼贴版样,不能实行屏幕组排,整版传输。HTS公司的设备排版过时,效率低下,“死机”频出,外国专家修了数日,依然不能救活。使用HTS公司设备的印刷厂家焦急万分,怀着一线希望向方正求助,方正派技术精湛的工作人员前去维修,施行“心脏更换”大手术,很快救活了洋设备。并且,经方正技术人员改造后的设备,其工作效率比原先提高了20倍。至此,计算机用户的崇洋媚外的心理定式被方正人击得支离破碎。在一次订货会上,方正系统一下子就签订了120多个合同。两年之后,方正系统占领了大半个中国。
方正的激光照排系统也获得了世界的赞誉。HTS公司营销部主管比尔·沃特说:“中国不搞高科技则已,一搞起来真叫人望尘莫及。”但是,方正人没有陶醉在已经取得的胜利中,他们清楚地知道,世界高科技产业突飞猛进,更新更科学的产品层出不穷,随时都会涌向市场,自己若不求上进,刚占领的市场一夜间就可能成为别人的地盘。
于是,以宋再生为首的研发人员加快了步伐。仅1989至1990年一年多工夫,方正的产品不断更新换代,从方正91到方正Super汉卡、卫星远程传版、网络化系统、彩色照排系统、92OA办公自动化系统、93A、93B等几十种世界一流的产品很快推向市场,并一直在中文排版领域保持着世界领先水平。
1991~1992年,是方正走向成熟的一年。1991年6月,方正首先在《科技日报》采用远程传版、局域网络、光盘系统,实现了“五化”(即软件管理计算机化、电子出版系统网络化、黑白图文输入一体化、资料管理自动化和版面传输远程网络化)。一张小小的光盘能储存该报八年的文字信息内容,若想参考什么内容,可以通过计算机屏幕随意查找。1991年底,方正在《人民日报》实现了世界上第一例远距离传版,使全国22个城市的读者在当天即能看到版面效果逼真的报纸。其文字代码、版面位置描述以及压缩后的图片信息新技术,比国外流行的传真方式的远传效率高出许多,而且清晰度要高得多。
1992年1月21日,方正又掀起了一场划时代的技术革命,他们在《澳门日报》设计成功了世界上第一套彩色激光照排系统,它取代了传统繁复而又劳累的电子分色技术,而且具有省时、省力、成本低的特点,只需用彩色扫描仪对图片扫描分色,图文便完美地在屏幕上拼版而成。
当《科技日报》在国内首家采用这一彩版技术之后,其他海内外报社也纷纷采用,这样就出现了印刷技术的第三次飞跃。
方正的定位是一家高科技企业,因此,它始终把研究开发新技术放在首位。
张玉峰曾经说过:“要想保持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就必须不断地加大科技开发的投入,只有在技术上不断创新,保持技术上的领先地位,才能在市场上领先,占领市场的制高点。”也就是说:只有占领技术的制高点才能占领市场的制高点。
为了保证技术的优势,方正决定将刚刚竣工的方正大厦归研究院使用,并且每年都投入巨资从事科技开发。1996年,方正将营业额的3%投给研究院作为科研开发资金,1998年,又提高到4%~6%,这个比例在国内的IT(信息技术)企业中已经是很高的了。但方正自己说,“这一比例只是每年的投入预算,我们在研究开发方面的原则是要多少给多少,公司决不会因为经费问题影响研究开发。”十多年来,方正一直遵循着“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变”的创新之路在发展。1988年,北大方正起步于激光照排系统,它成功的根本原因就是技术上的绝对领先。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北大方正在激光照排市场上占据了绝对优势。这是一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技术成果,引发了印刷业的“第二次革命”,使印刷业告别了多年的“铅与火”,开创了印刷业“光与电”的时代,发展了我国的电子出版系统。这以后,方正的发展紧紧围绕着出版这条主线展开。10年来,公司在这一领域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仅1996年就达到1亿元,超过国家20年来对北大这一项目投资的10倍。为方正在这一领域十年来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与此同时,方正还紧紧围绕电子出版这个主业不断向纵深发展。1989年,在北大方正的激光照排系统领导市场潮流的时候,他们就已经开始着手进行新技术的研究和新产品的开发了。1990年,他们完成了报社印刷厂集录入、组版、发排、动态打印、新华社电讯稿接收为一体的网络管理系统;1991年和1992年,采用页面描述语言BDPDL实现了报纸远程传版,使我国报纸版面传输的信息量减少到通常传真的1/50,并通过卫星技术大大缩短了报纸传输时间(《人民日报》的一页对开版面,平均仅用两分钟时间,就可以传输到全国各省会);接着又推出了高档彩色照排,首次实现了彩色图片和中文的合一处理,而且速度是世界第一(“彩色”把方正产业推进了一大步,用户遍及海内外)。取得一系列的成果后,方正集团又推出了适用于报社的综合业务网络系统、包括集管理、记帐、排版和自动成页于一体的分类广告处理系统、使记者告别纸笔的采编管理系统和适用于出版社的综合业务网络、广告设计、包装装璜设计、地图出版、多媒体出版、日文出版、韩文出版系统等等。
现在,北大方正的电子出版系统已经形成了从专业版到普及版,从出版业到家庭的完整体系,在逐步占领中文市场的同时,正在进入东方语种市场,还准备进入西方语种市场。
方正不仅在出版领域的纵向上不断深入,而且开始横向创新,冲出出版领域,由比较单一的电子出版系统向计算机信息产业发展,力争以多元化的发展使方正走向世界。由于政府、银行大量使用方正系统编排和印刷公文,方正又进入政府和银行的网络化办公系统领域。
利用开发出版系统积累的彩色图像和图形处理软件的经验,促使方正进入活动影像处理、多媒体制作系统和动画制作工具新领域。方正还进入了商场管理和邮电管理系统的开发和进入金融领域,金融软件开发领域。另外,方正还利用自己在软件上的优势,发展计算机硬件,推出了自己的计算机品牌。此外,还吸收新成果,推出了指纹识别系统。
二、产学研相结合,知识转化为生产力
一个成功的高科技企业,必须是有科学头脑的企业家和有市场观念的科学家的结合,我国新倡导的产学研相结合的模式正是科学家与企业家相结合的实践。这种结合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捷径。北大方正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王选教授曾经列出一个公式:有市场意识的科学家+有科学头脑的企业家=未来方正集团的10位院士、100位百万富翁、一个世界500强的企业。这种结合不仅是王选和张玉峰个人的结合,更是北大计算机研究所与方正集团的科技人员的结合。
北大方正发展的早期,和中关村的其他公司一样,没有自己的研究所,只是和北大计算机研究所合作。研究所提供产品,方正负责技术服务、二次开发、销售和培训,公司向研究所交技术转让费,公司和研究所在形式上是分离的,在利益上是完全分开的。
1992年,随着方正的成功,公司和研究所面临着各起炉灶的危机。原因是研究所某些人说,公司靠着研究所开发的东西发家了,想自己办公司发展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省得钱让别人赚走了。而公司的人不仅认为自己养活了研究所,而且总是抱怨,自己在研究所早就是教授了,而现在,在业务上没有丝毫长进,只剩下了钱。
为解决两者之间的矛盾,1995年,张玉峰正式主持方正工作后,第一件事就是成立方正技术研究院,把公司和研究所合起来,由北大计算机研究所和方正集团的科技人员共同组成一个科技实体,作为方正集团的一部分方正技术研究院的成立第一次实现了科研市场一体化。
方正研究院的每个研究室、每个课题都与方正集团相应的市场销售部门组合在一起,开发人员要从市场人员那里获得需求信息,收集反馈意见,由此而设计和开发新产品,完善与提高旧产品。这样结合,为方正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不可摧的基础,带来了方正独特的一种经营之道——“顶天立地”,科技顶天,市场立地,方正为人,科技为本。“顶天”就是不断地追求技术上的新突破,“立地”就是商品化和大量推广、服务。只有“立地”才能“顶天”,而只有在“顶天”的基础上,产品才能大量推广。说到底,“顶天立地”就是把科研和生产结合起来。正因为有了“顶天立地”的结合,才使得市场刺激技术的创新,市场的成功又支持技术的发展。方正才能保证不断地更新技术,不断地开拓、占领市场,没有技术支持的高科技产业,如同空中楼阁,所以可以说方正技术研究院的成立是方正今天辉煌的基础。
北大方正,这个高科技产业集团,已经成为产学商结合的成功范例,知识经济的最好例证。
1997年8月,方正在香港的股票市价已经达到50亿港元,资产增值5000多倍,1997年销售产值近60亿元人民币,北大方正集团成为全国电子百强的第12位,中国500家最大工业企业的第198名,国家优先扶植的5家个人电脑企业之一。北大方正集团还入围国家120家大型试点企业集团,被选为全国首批6家技术创新试点企业,成为中国冲击世界500强的一支主力军。
三、人才是企业腾飞之本
方正背靠北大这棵大树,置身北大这片沃土,科研、教学、生产一条龙,这是方正迅速壮大的一个重要原因。方正成功的另一重要原因在于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