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超速发展模式之二
一、收购兼并对企业发展的特殊作用
企业收购兼并的兴起和发展,被认为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手段之一。收购兼并对于调整我国产业结构,盘活存量资产,具有特殊的作用,而对增大企业资本来说,更是一条捷径。
(一)收购兼并有力地冲击了传统观念
我们尽管已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但在一些具体问题上,传统观念仍然是根深蒂固的。如在国有企业改革方面,一直把全民所有制当作一个既定前提,当作一个不可变化的公理来对待,企业改革只能在经营方式、管理权限、利益分配上绕圈子。企业收购兼并的出现,特别是全民所有制企业之间也开始了兼并,显然有点不可思议,但它至少表明了这样一个事实,即既然生产要素可以成为商品,那么为什么生产要素的集合——企业就不能成为商品呢?收购兼并的前提要先明确界定产权,才可以进行收购兼并价格的谈判,为此就必须改革现存的产权制度。
企业收购兼并的发生还使许多被收购兼并企业的上级主管部门难受,似乎本部门企业被收购兼并就大失脸面,证明其工作成绩不大,为此设置各种障碍。这样的情况在各地企业收购兼并中均存在。因为这些部门还习惯于把企业看作行政部门的附属机构,宁可在本部门内贴钱,也不愿让其到其他能发挥作用的地方。其根子就在于长期以来形成的“条”“块”分割及部门、地方所有制在作怪。企业收购兼并的展开势必要改变这种现象及观念。
(二)优化所有制结构,努力实现企业规模
扩张企业收购兼并的深层涵义就在于把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成分向能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成分的资产转移,包括由非国有经济向国有经济的资产转移,国有经济向非国有经济的资产转移,国有经济之间及非国有经济之间的资产转移。其结果必然是优化了所有制的社会结构,使资产在更能包容它的巨大发展的经济有机体内运动,创造出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即使在国有经济之间的资产转移,由于资产的法人所有权的转移,使资产从效率较低的经济组织转向效率较高的经济组织。
企业收购兼并,无论是发生在不同所有制企业之间还是发生在不同部门、不同地区的企业之间,其共同点是生产资料由相对分散转向相对集中,企业经营向规模经济经营转向。这一过程,从经营方式看,将会提高经营的集约程度。从企业组织结构看,则有利于改善企业组织结构。
(三)盘活资产存量,使国有资产保值和增值
我国的企业改革,基本上是从资产增量部分适当放开开始的,通过在增量部分给予企业及其职工较大的利益获得权来刺激他们的积极性。随着改革的深入,这种单纯的增量搞活越来越暴露出局限性。一方面,在存量资产缺乏流动性的情况下,其经营效益势必低下;另一方面,增量改革先行,势必引致存量向增量的潜转,以致国有资产存量大量流失。
据国务院有关部门提供的资料,全国国有资产中约30%的生产能力闲置,至少有1万多个亿的资产需要盘活。
庞大的国有资产存量长期处于凝固状态之下,不仅不会自行产生资本价值的增值,反而还会因为社会生产技术进步而导致贬值,资产不流动,就会慢慢从价值形态上流失。资产只有当它们作为资本的一种形态运用到物质生产领域时,才会实现其价值的转移与保全,并为其产生价值增值创造条件。所以,产权不流动,资产存量就盘不活。只有通过产权的有偿转让,才能实现企业资产存量的优化重组。收购兼并则是产权转让中最常用、最主要的一个手段。
通过企业收购兼并,一方面将闲置的资产存量转移到更可以使其发挥作用的高效企业与优势产业,使原有企业卸掉包袱,新的企业减少资本再投入,制止浪费,实现节约;另一方面将存量资产变现,让灵活性强的货币资金投入到更好的资产运作方式上去,从而多方面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与增值。
(四)有利于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
企业收构兼并作为产权转让的一种形式,使资产由效率低的企业流向效率高的企业,这一过程的结果不但能提高企业规模经济效益,而且能促使产业布局的部门结构和地区结构优化。收购兼并使资源配置在社会结构的层面上得到改善。
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不合理,是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采取企业兼并方式,可以把有限的资源转移到优势部门,发挥优势部门的比较利益,从而淘汰落后产品,淘汰落后产业,从而达到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
(五)为国有企业引入了市场竞争的新机制
在原有国有企业运行机制不适应时代需要,成为企业发展桎梏的时候,企业必须积极努力地寻求新的存在方式,勇于求变,才能逐步走出低谷。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局面已逐步形成,企业财产的组织形式日益多样化,包括国家在内的出资者共同投资设立的企业已成为国有经济的一种新的实现方式。利用企业兼并手段,可以把非国有经济成分引入到国有企业中,随之引入了适应市场经济竞争的运行机制。一旦国有企业能与这些优势机制结合,必将重塑国有企业经营机制,改善经营方式,改变劳动者观念,增强约束机制,使企业产生强大的生命力。
(六)带来了国有企业融资新概念
资金是企业机体内的流动血液,是一个企业得以进行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的必要条件。而长期以来,资金短缺一直是困扰国有企业生存发展的严重问题。
我国的国有经济增长一度确实很快,新的国有企业不断涌现,国有经济规模迅速膨胀,这种超常规发展是有代价的。代价之一就是,对现存的、已有的国有企业实行分光取净,竭泽而渔的积累政策,即将折旧和利润统统拿去,以便去铺新的摊子,建新厂,牺牲的是原有的企业,由于多年再投入不足,导致企业严重老化。这一做法的影响实际上涉及几乎所有的国有企业,因为大约有99%的国有企业近10年来几乎没有任何资金注入,按照市场经济的正常规律,如果每个企业都维持正常的自我发展能力,我们绝不可能达到目前这样大的规模。但是,在规模宏大的外表下面,我们的国有企业确有一大批难于存活。
据辽宁省调查,全省国有企业中有市场竞争力的占12%,转换机制可以活下来的占18%,难以生存下去的占14%,其余的56%则处于十字路口,有资金注入,改善经营管理则能峰回路转,无新的资金注入,则出路渺茫。其他地方的国有企业状况也大体如此。可以说,所有这些国有企业现在都需要一笔资金注入,即使好企业也不例外。
在目前条件下,大量资金来源何在?国家的资金能力已经不堪重负,无法弥补历史的欠帐,只能相对缩小国有经济战线,让出一部分国有企业的产权供其他企业收购兼并。这样,既引入了资本金,缓解了资金短缺之急,又可以腾出手来,集中力量搞好其余部分。现在国际上大量游资正看好中国市场,对于缺乏新的资本金注入来源的中国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无疑是一个难得的机遇。
所以,国有企业完全不必把希望只寄托于银行身上,而是转移目光,采取多渠道融资方式,解决企业资金紧张。其中有效渠道即是兼并。采取兼并手段,出让一部分国有产权,融入生产启动资金,国有企业可以不必百分之百地由国家资本金构成,在国有资本保持控股的前提下,以变动资本金结构的方式换取资金,还可以缓解负债的压力。
二、以收购兼并方式实现资本扩张是企业发展的普遍规律
企业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就从近两百年企业发展的历史来看,企业发展的历史,也就是一部资本不断扩张的历史。从马克思在《资本论》上论述的资本原始积累到现在最具代表性的跨国公司,无一不是走的资本扩张的道路。
(一)初级形态的资本扩张
从世界上资本扩张的历史来看,初级形态的资本扩张是与股份制企业的产生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此,资本大规模扩张可以追溯到15世纪,即在地中海沿岸城市发达的航海贸易中,为适应竞争的需要,组成超过血缘家庭关系所要求承担的贸易的资本规模。资本合约组织的应运而生,是由资本集中走向扩张的开端。在英国,从1553年到1680年,率先成立了一批当时叫做特许的资本规模庞大的贸易公司。荷兰、法国等也相继成立了这类资本规模巨大的公司。
这类公司本质上就是进行资本扩张,谋求资本更大规模的发展,在竞争中居于更加有利的地位。
18世纪初,资本扩张已在更大的范围内开展起来,股份制的融资功能是资本扩张的有效形式之一。为此,民间就出现了由特许贸易公司发展为股东只负有限责任的合股公司。从1720年股票开始转让,资本经营通过证券形态表现出来,人们才发现,股份制还有其他功能。这就是,通过资本形态的转换,可以使之得到增值,人们看到了这一点。所以,它就不仅仅是作为一种资本扩张的手段,而是个人也可以由此而进行资本经营。尤其是使那些小资本也可以迅速地实现价值的增值。至此,无论从哪一个角度看,资本扩张已经是不可抗御的历史潮流。
(二)资本扩张以收购兼并的形式出现
1893年到1904年,发生在美国的第一次资本兼并浪潮,引起了人们对资本兼并的空前重视。
为此,列宁曾经对兼并有过一系列精彩的论述,尤其是在他着名的《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一书中,把兼并作为资本主义发展的新特点。
在我们国家,过去长时期最通俗的说法,就是把兼并看作是“大鱼吃小鱼”,并认为这是一种万恶的行为。但是,实践证明,本世纪的企业发展史,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一部企业资本兼并的历史。这在美国最为典型,近100年就发生了从1893到1904年、1915到1929年、1954到1969年、1975到1992年、1994至今的五次大规模的兼并浪潮。这五次大规模的兼并浪潮对美国经济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三)资本扩张必然带来技术进步
市场竞争促使企业要提高技术,要提高产品质量,要增加花色品种,要扩大生产规模,从而获取高额的利润。因此,资本扩张的最基本的原理在本质上是将技术投入与企业的规模效益内在地、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资本在它200多年来的卓越表现充分地证明,资本扩张不仅并不排斥依靠科技的进步,反而促进了科技的进步。
近现代市场经济是规模不断扩大的经济,是资本不断扩大的经济。资本的扩张,其直接的结果就是生产规模的扩大。由生产规模的扩大必然引起进一步的分工与协作。科技的进步,正是由于生产规模的扩大而带来的分工与协作才发生的。分工使人们在某一方面的技能得到突出提高,技能的更加精湛和设备的改进,带来了科技的进步。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认为,没有资本的扩张,也就不可能有企业的科技进步。
(四)资本扩张是现代企业发展的要求
资本的扩张,对任何一个现代企业的发展来说,都是带决定性的。在近代企业制度中的资本原始积累时代,资本的扩张曾经包括了许多野蛮的手段,而在现代企业制度之中,文明度空前地提高了。企业要不断地进行资本的扩张,就必须千方百计地增强自身的资金吸纳能力。
这里包含丰富的内容:即塑造良好的自身形象,要有优质的产品去占领市场,企业要用好的资本回报去获得投资者的信任,争取投资者把更多的资本投向企业;企业要采用各种措施和通过多种渠道,包括采用集资的办法,股份制的办法,产权转让的办法,借贷的办法,兼并的办法,扩大自己的资本,使其在市场上更具竞争能力;企业就得增强自我积累的能力,不断地进行资本的再投入,同时,大力增加发展生产所需要的其他资金。
总之,企业要通过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办法,壮大自身的资本实力。进行资本的扩张,即要有董事会和经营者敏锐的战略目光和精明的能力,去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在于企业内部要有科学的管理,充分调动起企业内部的积极性,使企业自身更具吸引力。
(五)企业收购兼并的目的
资本扩张有多种形式,包括用货币的再投入、借入资本等多种手段。但任何一个资本所有者要有效地实现资本的扩张,必须考虑扩张行为所带来的成本问题。
从世界各国的经验来看,一般都首先选择那些不需要新建厂房,不用更多地去购置设备,不必新追加更多的劳动力,资本的交易成本比较低,而资本所能够带来的技术含量比较高,附加值比较高,市场占有面比较大的方式。就是说,低成本、高质量地扩张,是资本最一般的要求。从世界各国已经走过的道路来看,要实现资本的低成本扩张,最通常的方式就是收购兼并。为了掌握低成本扩张的方法,我们首先需要了解资本购并的相关理论。
企业收购兼并是一种通过资本形态的转化而实现产权转让,并以控制目标企业为目的的经济行为。从19世纪末美国发生历史上第一次购并热潮后,购并就成为西方企业在资本扩张中的一个重要途径。实际上,发生购并行为的动机是不一样的。
1.收购兼并是为了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
通过收购兼并提高企业经营效益的途径在两个方面:
(1)形成规模经济效益。规模经济效益是通过专业化的分工与协作实现的。企业通过扩大经营规模可以降低平均成本,提高利润。通过扩大规模效益,降低平均成本包含了两个层次的意思:一是企业只有在一定规模的基础上才能实现专业化的分工与协作,二是只有在一定的规模上才能使包括研究开发、行政管理、经营管理和财务方面的经济效益得到提高。即创造1+1>2的效益。这里包括互补效益。当然,也有的经济学家不这样认为。纽博尔德在1970年调查发现,只有18%的公司承认其合并动机与规模经济相关。1980年,考林、卡宾和霍尔调查研究后认为,“很难从他们调查的公司看出合并的规模经济效益”。惠廷顿调查后竟发现获利能力与企业规模大小不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