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企业超速发展中,“知识”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这里所说的知识有着丰富的内涵。我们的时代已进入了知识经济的时代,超速发展的企业无一不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弄潮儿。正因为如此,所以需要我们专门分析一下“知识”在企业超速发展中的特殊作用。
一、人类正在步入知识经济时代
(一)知识经济的概念及特点所谓知识经济,简单地说,是指以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以科学技术为主的知识的生产、分配和使用(消费)为重要因素的经济。
联合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认为,知识经济是建筑在知识和信息基础上的经济,以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为直接依据的经济,知识是提高生产率和实现经济增长的驱动器。显然,这是从经济发展的视角,按照知识和信息在经济活动中地位和作用的飞跃来界定的崭新经济形态。
我国学者卢继传在论述知识是经济增长的动力的时候,提出了主要取决于智力资源的智力经济的概念。最近,学者朱厚泽在探讨智能的无限性时,提出了智能经济的概念,认为“智力作为一种其威力难以胜数的能源,已成为现实社会中对经济具有驾驭使命的现实。”智力经济和智能经济是与知识经济相似的概念,前者的提出和阐释有助于人们从多种角度提示后者的内涵。国内外关于信息经济的研究已经有了较多的成果。
知识经济是在充分知识化的社会中发展的经济,其特点可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1.经济发展可持续化
知识经济是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在人与自然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下,工业技术发明的指导思想发生了变化。传统工业技术发明的指导思想都是单一地、尽可能多地利用自然资源,以获取最大利润,而不考虑或极少考虑环境效益、生态效益;建筑在自然资源取之不尽、环境容量用之不竭的基础上,甚至以向自然掠夺为目的,这不能不说是技术与科学分离的悲剧。而高技术产生在多种自然资源几近耗竭,环境危机日益加剧的时代,它把科学与技术融为一体,反映了人类对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科学全面的认识。因此高技术的指导思想是科学、合理、综合、高效地利用现有资源,同时开发尚未利用的自然资源来取代已近耗竭的稀缺自然资源。如信息科学技术的软件、生命科学技术的基因工程对资源的耗费与传统技术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2.资产投入无形化
知识经济是以无形资产投入为主的经济。传统工业经济需要大量资金、设备,有形资产起决定作用,而知识经济则是知识、智力,无形资产的投入起决定性作用。当然知识经济也需要资金投入,对于高技术产业甚至是风险资金投入,但是如果没有更多的信息、知识、智力的投入,它就不是高技术产业。目前美国许多高技术企业的无形资产已超过了总资产的60%。
无形资产的升值也将带来社会价值观的变化,拥有更多知识的人获得高报酬的工作增多,知识强国的产出增加。
3.世界经济一体化
知识经济是世界经济一体化条件下的经济。知识经济依靠无形资产的投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显然是依靠世界经济一体化。90年代以来的美国在自然资源消耗没有大量增加的情况下持续增长,世界大市场是主要因素之一。与此同时,高技术产业较之以前钢铁、机械和纺织等产业不同,产业技术领域十分广阔。仅以信息科学技术为例,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在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光电子技术、芯片技术、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光纤技术、激光技术、网络技术和软件技术以及层出不穷的高新技术中全面领先,任何一个国家都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智力资源,“有所为,有所不为”,在世界大市场中占一席之地,成为世界经济一体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4.经济决策知识化
知识经济是以知识决策为导向的经济。知识经济的决策和管理必须知识化,科学决策的宏观调控作用在知识经济中有日渐增强的趋势。美国政府自1992年就接连提出“全国信息基础设施”(“信息高速公路”)等一系列高技术经济导向政策,对美国经济的持续增长起了巨大作用。如汽车产业不是在世界市场的价格竞争中坐等被淘汰,而是由政府导向大公司向传统汽车注入高技术,又夺回了世界汽车王国的宝座。
(二)知识经济兴起的原因
自从1996年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其科学技术和产业发展展望报告中系统地提出了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概念以后,在世界各国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并成为许多国际会议的重要议题,世界银行把其1998年的经济世界报告命题为《知识促进发展》。我们可以从人类社会的演变、经济学理论的发展、社会学的预测等不同角度分析知识经济兴起的原因。
1.从人类社会的演变看知识经济
英国着名经济学家约翰·杜宁在分析生产的组织形式时,对以市场为基础的资本社会进行了划分,即:从17世纪初叶到19世纪是以土地为基础的农业经济(LandbasedAgribusiness)。这有别于农业社会,是工业社会的早期阶段。它的管理体制是封建封闭式或个体组织经营型,经济活动的地域形式是一地化或一个局部区域(Local/regional)。从19世纪到20世纪末叶,是以机器或金融为基础的工业或制造业经济,其管理体制是经营型或等级制度,地域的形式表现为局部区域性的或国家的范围;到了20世纪最后的若干年及未来,则要过渡到以金融或知识为基础的服务性经济,新的管理方式是一种联合式的非严格等级式管理关系,其地域特征为全球化或一地簇群化。
人类文明已经历了两个主要的经济时代,即以使用人力资源与自然资源为主的农业经济时代和以使用能源与机器为主的工业经济时代。这两个时代已经为人类的发展和社会财富的积累做出了巨大贡献。知识经济时代是人类将要进入的第三个经济时代。知识经济兴起的背景是:在工业文明中的物质生产和经济技术达到一定水平后,经济比以往任何时候都依赖于知识的生产、扩散和应用;知识密集型产业在社会中的地位与作用愈益突出,知识作为投入要素的重要性与日俱增。
我们知道: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动因,一是有生产力发展的推动,二是有人类自身发展的需要。在农业社会,种植业是生产的主要形式,人们的一切生产经营活动都是围绕土地而开展的,不论是耕种或是放牧或是养殖都离不开土地,而产品也是为了满足人们基本的温饱和生存繁衍的需要,分配形式是以土地的占有量为基础。在这个阶段的生产力表现为对劳动力资源的需求。这时的生产力水平是很低的。正由于此,人类自身发展的需求一般来说主要停留在满足生存的低层次上,还无从谈到精神上的消费,至多也只是有一些民俗文化而已。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极大发展,人们已经离开了土地,生产的对象转为对资源的开采和使用机器,而形成以制造业为中心的生产经营方式。其社会的产品已经是为了满足人们对物质财富和利润的追求。这时的分配是以对资本的占有量为基础的。工业社会已经大大地提高了社会的生产力。而这时的生产力需求表现为对资源和设备的依赖,即工业文明实现了人类社会的财富积累,推进了社会的现代化。也正是由于生产力极大发展,价值规律和社会分工更加清晰,使得物质与精神的分工达到极端化,形成了专门的纯粹的文化知识事业,从而奠定了文化与经济复归、统一的社会基础。
但是工业现代化并非是人类的理想化社会形态,尽管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但人们在满足了必要的物质需求后还有更高的精神需求;而工业文明所带来的一些副产品,则破坏了人类自身发展的条件,有些甚至在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如对资源的过度耗费以及对环境的破坏、所谓的现代文明疾病等。人类越来越多地关注生存空间和生活质量。
工业文明在促进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极大地激励了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反过来这种新技术革命和新技术的发展又为经济增长做出了难以估价的贡献,甚至显示出了传统经济学无法评定的作用。本世纪中叶发明的计算机和通信技术奠定了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特别是半导体的发明所导致的微电子技术的诞生,开始了现代数字化信息革命。这一系列变化引发了一场人类文明史上空前规模的新科技革命,使得人类的经济和社会生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信息技术有力地促进了生产的自动化,带动了其它产业的技术升级,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而计算机作为新经济结构中的工作母机也极大地改变了其它产业及其它学科的发展,生物技术、材料科学、航天科学、生命科学等等都相应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已经越来越得到充分的体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科技知识的创新与积累对技术进步从而促进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愈益显着。本世纪初,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只有5%依靠科技进步,现在发达国家这一比例已达70%~80%,1995年以高知识含量为特征的全球软件产业年产值达2000亿美元,年增长速度达到13%。
近5年来,美国的软件销售额增长了4倍,有2/3左右的国内生产总值与电子技术有关。主要发达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的50%以上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增长方式正在发生质的变化。
其次,传统产业的比重在下降,而高技术产业在迅速增长。在过去十年中,OECD成员国的高技术产业在制造业产值中和出口中的份额翻了一番多,达到20%~25%;据统计,1996年美国的信息产业产值已超过了制造业。预计到本世纪末,全球信息产业将超过石油工业,成为世界第一大产业。全球的产业结构和分工正在形成新的组合。
第三,技术密集、智力密集的产业就业比重显着上升。目前,发达国家从事服务业人员的总数在增加,自20世纪50年代美国的白领工人的比例超过了蓝领工人后,目前已占总就业人数的80%以上,这一比例的差距还在逐渐拉大。今天美国在信息业和服务部门工作的人员占就业劳动力的比重已超过70%,但信息技术职位的空缺仍高达19万个。当前的趋势是:受过更多教育掌握更多知识的劳动者能够得到更高的报酬。就业机会正倾向于智力密集的群体。
第四,知识消费的需求势头正在上升。如OECD国家中,人们对计算机软件的购置费用自80年代中期以来每年以12%的速度递增,现已超过了对硬件的购置费。不论是发达国家或是发展中国家,用于教育的经费都在不断增加。国际技术收支状况的数据表明,从1985年到1993年之间,专利和技术的贸易增加了20%,成为国际贸易中增长速度最快的贸易业务之一。软硬件产品、加工与服务的市场份额正在发生重大的变化。
最后,掌握先进知识的国家垄断着上游产业,从而占据着国际竞争的优势。据初步统计,全球高技术专利的70%以上被发达国家所掌握,每年高技术产业中约70%的巨额利润被发达国家分享。信息产业的产值中,发达国家与较发达国家所占的比重达98%,1990年,世界软件产业的产值中,仅美国就占有70%的份额。这种产业化的国际分工反差越来越大。
社会生产、分配和消费方式的这种结构性变迁,意味着以知识为基础的产业正上升为社会的主导产业,为人类指示着一个新的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2.从经济学角度看知识经济
最先发现知识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的经济学家亚当·史斯密指出:要在社会中形成一种有思想并能为生产出对经济有用的知识而做出贡献的专家人才阶层。他在着名的《国富论》
一书中提出对教育的投资是一种可获利的投资的思想。其后,弗里德里克·李斯特强调了社会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机构通过创造和传播知识对发展生产力起了重要的作用。他还进一步提出有物质资本和精神资本的区分。马克思在他的经济学思想中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经济的推动力量的论断。在本世纪初,英国经济学家熊彼特提出了创新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的思想,而他的思想被现代熊彼特派学者哥瑞斯、古德温和贺斯克爱等所推崇,使熊彼特的创新思想在世界经济学界被关注了近一个世纪。在本世纪50年代中期,索罗斯提出的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的全生产要素函数的理论,也是对于知识推动经济作用的进一步肯定。
一百多年的工业革命,使得世界经济取得了很大的增长,生产力水平有巨大的提高,社会财富急剧增加,但是在本世纪30年代发生的世界性经济危机而带来的大萧条景况,使得人们对工业发展产生了恐惧之感——生产停滞,工厂倒闭,工人失业,一切有如到了世界末日。经济学家在分析产生这种经济危机原因后认为,对如何能够保持经济持续增长的问题应持极为谨慎的态度。
危机过后,世界经济恢复缓慢,实现经济增长的要求变得强烈。虽然技术、知识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已开始显露出来,但由于资本仍然在经济增长中占据着主导地位,人们仍然愿意从资金投入的角度看待经济增长的问题,经典的经济理论成为政府制定宏观经济政策的理论依据。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国实施经济重建。尽管人们对大萧条仍记忆犹新,各国政府的经济政策多坚持传统经济学原则而采取在试图实现经济持续增长的同时,严格抑制通货膨胀和降低失业率的作法,但战后的世界经济仍有很快的增长,全球范围的经济危机及经济衰退并没有出现,而且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像日本这样的战败国家还出现了“经济奇迹”,呈现出“神奇般的持续增长”现象。人们开始对传统的经济学理论提出了质疑,而开始从生产能力的内在关系考察经济增长的实质。这一时期索罗斯提出的“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受到了经济学界的普遍关注,认为是对古典经济学做出的完善和补充。随后在20世纪60年代,经济学家丹尼尔森在对美国经济进行对比的基础上提出:保持单位投入产出持续长期增长,“知识进展是最大的最基本的原因”的结论。这无疑是对知识在经济增长中作用的更明确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