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我朋友送给我两张电影票,是《泰坦尼克号》,我就带女儿去看了。当电影放到船要沉下去,女主人公冻成冰人时,我听到她在悲悲戚戚地哭。回去的路上,她好像话特别多,问得最多的一句话是:“妈妈,为啥她(女主角)冻成冰人了,人家都死了,她却活了下来?”我告诉她,这是一种爱的力量,就像有一次我发40℃的高烧,你爸爸又不在家,我就硬撑着起来帮你烧饭,因为我是你妈妈呀,我怕你饿着,这也是一种爱呀!她听了我的话,似懂非懂,一副很激动的样子,一下子依偎到我的怀里。
本来,我以为孩子内向,我们话少很正常,但经过那件事,我才发现她原来话蛮多的,只是我们没有引导她,没有找到她感兴趣的话题。后来,她每天放学回家,我就有意识地让她讲讲学校里的事和学习上的困难等等,或在每晚睡觉前,给她讲讲故事,讨论讨论故事里的内容等。时间一长,女儿每天回来就与我说个不停,碰到原先她根本不会讲的事,她也会凑在我的耳旁讲给我听。我真的很开心,女儿好像跟我越来越亲,人也活泼多了,连老师也讲她好像变了一个人似的。
现在想想,那次带她去看了场电影,无意中让我掌握了教育孩子的方法。要不然,这孩子一直这么内向、拘谨,将来怎么闯荡世界呢?
怎样纠正孩子不肯主动讲话的坏习惯呢?下面是几种具体的方法:
(1)找准孩子不肯讲话的原因,对症下药一些心理专家认为,造成孩子不肯主动讲话的原因主要有这样几个方面:天生性格孤僻,好独处,不喜与人交往;父母、孩子之间存在着观念上的巨大差异,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代沟”。父母经常看不惯孩子的言行,动不动就横加干涉,孩子很反感,因而用沉默表示反抗;孩子学习竞争压力大,紧张学习之后,需要独处,自我调整,而不愿说过多的话。因此,父母应该仔细了解孩子的内心状态,和孩子进行深入沟通。家长千万不要用粗鲁、蛮横的态度对待孩子,而要和颜悦色地引导孩子主动说出心里的真实想法和感受。
(2)为孩子挑选一些特别有趣的玩具许多惯性玩具和声控玩具,可以改变孩子过分内向的性格。这些玩具一般很好玩儿,孩子会情不自禁地追逐这些玩具,或者被这些玩具弄得捧腹大笑。久而久之,他们的性格就会变得乐观、开朗和自信。
(3)让孩子自然地融入公众场合有意识地带孩子参加一些集体活动或社交活动,让孩子能适应陌生的环境。指导孩子在公开场合应该注意什么礼节,怎样和他人打招呼,和他人聊天等。当然,孩子毕竟阅历比较浅,很难像大人那样在公开场合应付自如,相反,孩子们大都害怕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自己身上,尤其是对于那些性格内向的孩子来说,那样他们会感到很不自在。因此,家长应该尽量让孩子在公开场合感到很轻松、很自在。
自闭性格必然会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因此父母不可忽视这一问题。
5.正确引导,让孩子由不合群到融入团体
不合群的孩子内心中常常是极其痛苦的,父母对此绝不可视而不见,而应从小就教育孩子融入社会、融入团体,这对孩子的一生都有积极的影响。
在某小学的校园内,有一群孩子在跳皮筋,他们蹦蹦跳跳,可开心啦,但是旁边却站了一个好像与他们不认识的小朋友。他在一旁很认真地看着那些孩子尽情玩乐,从他的眼神中可以看出,他很想加入那些孩子的队伍中,可是那些孩子却没接纳他。
在孩子们的交往过程中,总会有孩子因性格等原因而被同伴排斥。被同伴排斥是一种痛苦的经历,这些不合群的孩子由于失去了与同龄孩子交往的机会,久而久之会形成心理上的孤独与寂寞。而且,因为缺乏与同龄人的交流和沟通,不合群的孩子常常有着更多的困惑和迷茫,容易形成对社会和自己的不合理看法,产生自负或自卑心理,或者患得患失,情绪的波动比较大,心理的承受力差,甚至走向极端。
在人际关系上,不合群的孩子更表现出明显的障碍。由于缺乏正常的人际交往,他们往往不懂得理解和尊重别人,不知道宽容和谦让,有的甚至不会应酬平常的人际往来,不仅给自己带来许多麻烦,还会造成社会适应困难。
为什么孩子会遭到同伴的排斥呢?一般来说,孩子在加入同伴团体时遇到的拒绝有两种类型:
一类是因某种原因暂时被拒绝,一段时间内会被接受;另一类因为“性格不同”,而在长时间内被拒绝。
那么,怎样让孩子合群,顺利融入团体中呢?以下是一些有效的方法:
(1)引导孩子改掉以自我为中心的想法,培养合群的意识首先父母应让孩子懂得社会是个大课堂,个人的行为应该符合社会的准则,不能总是以自我为中心,应该把自己视为群体中的普通一员。
(2)为孩子提供各种交往的机会父母可以邀请邻居或朋友家的孩子来玩,买一些孩子们喜欢的玩具和活动用品,供他们一起享用。带孩子去参观、游览等,让孩子有意识地接触其他人,同时,应该交给孩子一些必要的待人处事的方法。
(3)培养孩子关心他人的美德如果孩子不合群,父母更应注意培养他同情他人、关心他人的美德,让孩子身上所具有的这些美德能被其他孩子所喜欢,进而被接纳为团体中的一员。
不合群养成习惯将使孩子性格异化,这对孩子的成长非常有害。
6.纠正孩子“在家像老虎,在外像豆腐”的现象
在不正常的教育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只能形成不正常的人格心理。每个家长都要用正确的方法教育并帮助孩子融入到社会中与人和睦相处,别让孩子在家像老虎,在外像豆腐。
亲戚家的孩子龙龙今年9岁了,小学三年级,在家里十分任性,称王称霸。可是,出了门却判若两人,在学校胆小如鼠,别的孩子欺负他,他只会忍受,不敢告诉老师,上课从来不举手发言,更别说在大家面前表演节目了。亲戚不明白,为什么孩子在家那么横,在外却那么窝囊?
这种孩子在家像老虎,在外像豆腐,俗称“窝里斗”。这是父母溺爱的结果。
父母把孩子视为“心肝宝贝”,衔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碎了,由此形成“三怕”心理。
一怕长不大。既然怕孩子长不大,就在吃、穿、用上尽量满足孩子的要求,哪怕是无理的要求。如此对孩子百依百顺,使孩子成为家庭的中心,父母成了“奴仆”,孩子便形成“霸气”。
二怕长不好。生怕孩子生病,给孩子穿得过多过暖,深怕有啥“闪失”,这就使孩子变得弱不禁风。奔跑怕摔着,登高怕跌着,用刀剪怕伤着,自己盛饭怕烫着……形成“少爷(小姐)”习气。
三怕被人欺。怕孩子被人欺负,只好整天关在家里,即使让孩子与同伴玩,也只让与比孩子年龄小的玩……温室里的花,经不住风雨,形成娇气。
这样的孩子,走出家门,进入学校,在陌生的伙伴、陌生的老师、陌生的环境下,再不能为所欲为了,他就会感到不习惯、不舒服,进而产生压抑感、孤独感,再加上看到不少同学比自己强,就产生自卑感,表现出怯懦,成了别人嘲弄与欺负的对象。
对于孩子的“窝里斗”现象的纠正,专家给家长的建议是:
(1)必须停止溺爱,让孩子成为家庭中平等的一员,既要让孩子充分享受家庭的权利,亦应尽家庭的义务在生活中,不搞特殊化,孩子除了应自理,还须尽其所能帮父母做家务,长幼有序。把家庭视为小社会,让孩子在家庭生活中学习社会行为准则,明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2)帮助孩子从封闭的小家庭步入开放的大社会,与同龄伙伴友好相处,共同学习,共同嬉戏让孩子在同龄伙伴的镜子里照见自己,学习待人接物,学习做人。有些父母怕孩子受欺负,不让孩子出门与同龄伙伴为伍,这是错误的。越是如此,孩子越“窝里斗”。孩子迟早要走向社会,成为社会的独立一员,所以,早一天让他们适应社会生活比迟一天要好得多。
在家不要以孩子为主,在外要让孩子多接触朋友。
7.帮助孩子克服不敢与老师交往的缺点
孩子不敢与老师交往,对孩子的学习和成长都极为不利。发生这样的问题,家长首先应从正确的引导入手,耐心地教育,让孩子走出偏见的误区。
一位刘先生对朋友说:“我的孩子刘丰不知怎的,就是怕老师,不敢与老师交往。孩子的语文老师就住在我家隔壁,我们本是相处很好的邻居。在孩子还小、未上学时,我们互相来往密切,孩子常去他家玩,可当刘丰上学之后,他便不愿再到老师家去玩,甚至有时候,孩子的作业有疑难,我劝孩子到隔壁问老师,他都不肯去。”
老师是一个人生活路上的师长和启蒙者。一个人从小学到大学十几年的学习生活,一刻也离不开老师的帮助和教诲。如果孩子能协调好与老师的关系,主动与老师交往,对于孩子的学习、成长都有重要的意义。
因此,父母有必要教育孩子,使他善于与老师沟通与交往。
怎样教育孩子与老师交往呢?下面是家长应该采取的方法:
(1)教育孩子尊敬老师赞可夫说:“教师毫无保留地献出自己的精力、才能和知识,以便在对自己学生的教学和教育上,在他们精神成长上取得好的成果。”教师甘做人梯,这种奉献精神是伟大的。每个孩子的成长和每一次进步,都凝聚着老师的汗水和心血。所以孩子应该尊敬老师,爱戴自己的老师。
父母应从小教育孩子,做到:①见到老师要主动打招呼,主动问好,要有礼貌;②尊重教师的劳动,诚恳、谦虚地听取老师的教导,以优异的成绩和全面发展的良好素质来回报老师付出的辛勤劳动。
(2)教育孩子以主动、热情、诚恳的态度与教师交往一位教师要面对许多的孩子,他有时可能应接不暇,因此难免对孩子照顾不周,体察不到某个孩子想与老师沟通的需要。如果孩子主动向老师“进攻”,把埋在心里头的事情坦露出来,有困难向老师求助,学习上遇到难题向老师请教,主动与老师探讨人生哲理……是能够得到老师的帮助、理解和信任的。切记,千万要督促孩子争取主动,别错过与老师交谈、探讨和向老师请教的机会!这样孩子才能真正与老师交朋友,才能更快地进步,迅速地成熟起来。
(3)教育孩子要以正确的态度接受教师的善意批评现在,有些孩子对老师的批评感到反感,甚至有抵触情绪。他们认为老师管得太严,态度苛刻,觉得在学校不自由。严,正是老师爱孩子的表现。
没有哪位老师不爱自己的学生,不希望自己的学生成才的。家长应该教育孩子理解老师的苦心,正确对待老师的批评,诚恳接受老师的指导和严格要求,从而确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4)教育孩子正确认识和对待错怪自己的教师在学习中,孩子常常会遇到被老师错怪或误解的事情,这时孩子会感到委屈、生气。孩子认为老师错怪自己,会影响自己的进步,这种心情可以理解。但是,一旦真的发生这种情况,应该采取什么态度去对待呢?这就需要家长正确引导。
任何人一生都会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老师也难免有错的时候,作为孩子应该正确对待,不能因老师错怪自己就因此而产生嫉恨心理,以为老师偏心眼,更不能采取消极态度与老师对抗。有时,可能因为老师对情况了解得不够全面,而对孩子做不切实际的批评。但希望自己教的学生上进、有所作为,是所有老师的共同愿望和出发点。教师本身的愿望决不会是把自己的学生推向反面。一旦老师真的错怪了孩子,教育孩子不要采取当场顶撞和抗拒的态度,头脑应冷静,努力克制自己,不冲动。根据当时的环境和条件,能解释就解释清楚,一时不便解释的暂时放一放,以后找适当的时机再解释,也可以请同学或班干部代替自己去解释。通过和缓的方式解除互相间的误解,缩短心理的距离,扭转老师对自己的印象,师生关系会更融洽。总之,在同老师交往时,教育孩子应持主动、诚恳的态度。
当然,与老师建立良好的交往关系,在于师生双方的共同努力。家长应该正确教育孩子要打开心灵之门,用尊重、热情、真诚、理解和爱去架设沟通师生心灵的桥梁。
教会孩子善于和老师交往,是家长对孩子学习、成长的最大的帮助。
8.下气力矫正孩子爱说谎的坏毛病
孩子说谎,常常伴随着某种企图。为此,家长对待孩子说谎既不能听之任之,也不能过分指责。父母应以榜样作用和及时的教育,来帮助孩子克服这一坏毛病。
凯丽爱画画,多次要求妈妈给她买盒蜡笔,可是妈妈没把此事放在心上,一直没给她买。为了得到这盼望已久的蜡笔,凯丽开始骗妈妈:“我们幼儿园的老师说,明天每人要带一盒蜡笔去幼儿园画画。”妈妈不好违背老师的要求,赶紧去买了盒蜡笔。凯丽终于以说谎达到了目的。
幼儿期孩子说谎是较为普遍的,但说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可以分为有意识说谎和无意识说谎。
对待孩子的无意说谎,家长要加强教育,增强孩子是非观念,使孩子能自觉遵守道德规范。
对错把想像当现实的无意说谎,只要帮助幼儿区别愿望和事实,培养幼儿细心观察,以符合语言表达的实际情况就可以了。
有意说谎大致有以下几种原因:
第一,为了得到某种东西,或者喜欢做某种事情,渴望得到又怕得不到而说谎。如爸爸答应给买心爱的玩具手枪,并要求孩子保持衣服的整洁,结果他在游戏中弄脏了衣服。但为了得到手枪,他说谎说是别人弄脏了他的衣服。
第二,做错了事,由于怕受惩罚而推诿责任,为逃避而说谎。
第三,为了取得成人的赞扬而弄虚作假。在听老师表扬了衣着朴素的孩子以后,有的孩子故意用剪刀剪破新衣服,再让妈妈补上补丁,然后穿着这个打了补丁的新衣服去幼儿园,以取得老师的表扬。
对待孩子的有意说谎,要认真分析原因,根据具体情况区别对待。如果是家长要求过高、孩子过分严厉造成的,家长要先纠正自己的做法。如果是孩子本人的坏习惯,应该及时给他讲清道理,经常鼓励和督促他改正不良行为。
父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孩子进行诚实教育,纠正孩子说谎的缺点:
(1)要满足孩子合理的愿望和要求对孩子提出的合理要求要尽量满足。如一时无法满足,必须向孩子说明理由。如果对孩子的愿望与要求不分青红皂白地不予理睬,或一味拒绝,容易使孩子说谎或背着家长干坏事。
(2)正确对待孩子的过错家长要本着关心、爱护孩子的原则,态度温和地鼓励孩子承认错误,帮助他改正错误。
如果用训斥、讥讽或体罚来对待孩子的过失,就可能使他为了逃避过错而说谎。
例如,小梅自己喝水时不小心打破了茶杯,她主动告诉妈妈,没想到挨了妈妈一巴掌外加一顿骂。事隔不久,小梅失手把妈妈心爱的花瓶打破了,她记住了上回的教训,在妈妈面前编谎话:“隔壁的小猫碰翻了花瓶,在地上打碎了。”妈妈信以为真,事情就这样搪塞过去了,小梅也由此学会了用谎话来逃避责任。
可见,本来诚实的孩子也会因家长不当教育变得虚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