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把孩子的缺点变为优点
11975600000019

第19章 让孩子学会做人(2)

和一切事物一样,任性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也有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意义。任性的孩子性格上确实存在着严重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如果不进行教育,它可能发展为自私、放纵、固执等不良性格。而有些孩子某些行为表面上看似是任性,实质上则是独立性和意志力坚强的表现,或是当孩子正当的要求受挫后所出现的一种合理的反抗情绪。在这种任性中当然包含着合理的心理因素,如果引导好就可以发展为独立性强、有创造性、有主见等良好的个性。

一个一岁的孩子每次吃饭都要抢着自己拿勺吃,不依他就又踢又闹,连吓带哄都不行。

一个两岁的孩子把哥哥的手抓伤,爷爷用竹鞭逼着他:“是向哥哥认错,还是伸出手来?”结果他死不认错,打完左手再打右手,始终不哭。

前一个孩子的任性中含有独立性的萌芽,后一个孩子的倔强中又包含着任性的成分。

任性和独立性、任性和倔强常常这样混在一起很难区分,它们之间相隔只是一步之遥。

独立性是孩子成长中的合理的心理需要,大人如果阻止他,就是低估了孩子的积极性和能力,不但对孩子成长不利,反而会助长他“你要他干他偏不干,你不让他干他偏干”的这一非理性意志。

任性不同于独立性,它是不分好歹的为所欲为,大人如果无原则地迁就孩子,不但不会促进孩子的独立性,反而会滋长任性。

倔强是明辨是非的坚韧和勇敢,其中蕴含着独立性的因素,它是一个人最可贵的性格品质。

心理学家在2~5岁学龄前儿童中挑选了100名反抗性较强的儿童以及100名几乎看不出反抗的儿童,对他们进行直到青春期的追踪调查。结果发现,反抗性强的儿童中,有84人意志较坚强、有主见、有独立分析和评判事物并做出决定的能力;在反抗性弱的儿童中,只有26人意志比较强,其余的遇事不能独立承担任务、做出决定。

可见孩子从小倔强、富有反抗性是很可贵的品质,有助于独立性发展。只要我们善于疏导,就能使任性的发展趋势转化为孕育独立性的良机。培养孩子坚强的意志品质,关键就在于我们的疏导和教育。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孩子个性的某些不良表现,同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密切相关。在训斥、打骂或溺爱气氛中成长的孩子,他们的性格不是优柔寡断、无所适从、逆来顺受,就是固执、任性、刚愎自用。而在民主气氛中成长的孩子,其性格表现为开朗、温和、活泼,很少形成任性。

怎样纠正孩子的任性行为呢?我们的建议是:

(1)建立一个和谐的民主型的家庭对少年期的孩子,一般说来并不要求放任,并不决然反对家长的干预,而是要在父母的关心与孩子的独立之间寻求某种可以接受的关系。

因此,父母对子女正确的教育方法就是“有计划地放任”。一方面,根据孩子的特点让其自然发展、充分发挥其特长,具有一定的宽容性。另一方面,绝不放任自流,娇惯孩子,使其随心所欲。宽容是对孩子的一种信任,承认他们是有各种感情愿望的独立人,纵容则是容许孩子有不良行为,它只会给孩子带来奢求,增加孩子对不合理权利的需求。

在民主型的家庭,父母对孩子的良好行为总是给予鼓励和支持,对他们正当的要求给予肯定和满足,对孩子不正当的要求,则耐心地作出解释,因势利导地加以制止。孩子想用剪刀,家长就教他怎样用,不会生硬地把剪刀夺过来,对他痛加呵斥。

(2)对孩子不良的行为进行必要的“惩罚”

“惩罚”不是责骂和殴打,而是对孩子的任性行为施行的一种心理对抗。不管在什么情况下,应该做的就一定要做,不行就是一定不行,绝不做出让步。孩子晚上想看电视,哭着闹着不去睡觉,父母对他的哭闹就不予理睬,把电视关掉,让他去哭,等到孩子感到哭闹的“武器”不灵的时候,他就会自动停止哭闹。这时再去跟他讲道理,他就容易接受了。

过分的任性容易使孩子形成自私和狂妄的性格,父母们必须予以注意。

5.切实改变孩子无责任心的毛病

孩子没有责任心,父母决不能掉以轻心。因为这如果养成习惯,对他们将来走上社会,从事工作和开创事业都是非常有害的。

玲玲今年已经读小学五年级了,可是却还像小孩子一样,凡事都要父母再三叮咛、嘱咐,否则就不会主动做好。例如早上,一定让父母多次喊叫才会起床;衣服不替她准备好,她就不知道该穿哪一件;早饭,父母不催促就吃得很慢,以致上学迟到;文具经常忘在家里,还要麻烦父母送到学校。最让父母生气的是,她做事没有责任感,不是经常推说忘了,就是虎头蛇尾。每次父母批评她,她都能接受,但依然如故,父母为此整天抱怨没有办法。

很多父母埋怨现在的孩子依赖心特别强,并且应变能力及处事能力也特别弱,不仅无法替父母分担许多事情,即使连日常生活如起床、上学、做功课等,都要父母催促督导,否则就会拖延、偷懒。

事实上,孩子做事没有责任感,主要是父母没有给孩子担负责任的机会,让他去承担不负责任的后果。例如孩子早上因赖床而上学迟到,那么他就应当承担被老师责罚的后果,而不能将责任推卸给父母。当然,在此之前,父母必须先教孩子如何主动早起,并给他一段学习与适应的时间。例如给孩子一个闹钟,并教他如何使用,然后告诉他主动起床的原因及必要性。或是和孩子约定,父母固定在几点钟叫醒他,如果他不愿意立即起床,父母将不会再继续催促他,后果将由他自己负责。

同样地,孩子因早餐吃得太慢而迟到,主要是孩子缺乏时间概念。

至于忘了带文具去学校这类事,虽然是很多孩子常犯的毛病,但是如果父母随时替孩子做“限时专送”的工作,久而久之,孩子也会养成依赖的心理。

那么,如何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呢?

(1)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可以训练孩子从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做起,当孩子对自己切身的种种事情都能负责到底的时候,才能要求孩子对其他的事情逐一负起责任。特别要提醒父母的是,想要训练孩子养成良好习惯,就不要替孩子做他们自己能做的事。

(2)想要让孩子有责任感,就要让孩子去承担他应承担的责任。每一位父母都是爱子女的,但是在慈爱的态度下,还必须有坚决的行动相配合,才能使教养的方法落实于生活中。

要培养孩子的责任心,父母必须戒除对孩子的娇惯和纵容。

6.决不要漠视孩子的残忍行为

残忍是善良的天敌。家长应教育孩子与人为善。帮助他人,其实就是帮助自己。竭尽全力去帮助他人,会使人变得慷慨;关心别人的痛苦和不幸,会使人变得高尚。

小强今年7岁半了,不知从什么地方学来了一些不良行为。去年暑假,爸爸带他到外婆家去玩,他见外婆家的小狗很可爱,便经常抱着小狗玩。可当他玩腻了之后便将小狗往地下一摔,甚至还拿小树枝抽打小狗。嘴里还骂个不停……有时抓到小鸟,玩一会儿腻了,便一把掐死扔掉。他的父母感到很可怕,并且百思不得其解。

善良是一种美德,它能帮助孩子关心别人的利益和感情。养成了这种美德,孩子将更加舍己为人,体恤他人,懂得和气待人是自己该做的事。他将更多地考虑别人的需要、关心别人,主动帮助有困难的人。如果一个孩子不够善良,那么他的聪明、勇敢、坚强等品质对社会来说将构成一种危险。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人应当在童年就上完情感的学校——进行善良情感教育的学校。”

但是,现实生活中有许多父母,他们认为善良会让孩子成为弱小的人,会被人欺负。于是,善良被忽视了,取而代之的是,教给孩子在生活中竭力为自己争取利益的各种方法和技巧,让孩子在心中记下:不能善良,不能被欺负。但是,为什么生活中还是有那么多不善的行为让孩子难过呢?原因是每个孩子都学会了以善待善,以恶待恶,你的孩子不善良,得到的必然也是不善的待遇。只有他付出了善良,他才能得到更多的友情、尊重、理解,才能更自信地生活。那么,怎样才能把善良植入孩子的心中呢?

熏陶孩子的善良的本性,需要父母从孩子小时开始,并且要积极地身体力行给孩子做出榜样。下面是改变孩子不善良性格的具体方法:

(1)要让孩子懂得善良的意义和价值让孩子明白善良的意义是很重要的。你可以说:“善良意味着你关怀其他的人。善良的人考虑别人的感情,而不仅仅考虑自己的感情,他们帮助有需要的人,他们为人和气,即使其他的人不和气。善良的人从不贪图回报。他们就是善待别人,因为他们希望帮助别人生活得更好。所以这是一个我想要你永远拥有的美德。”同时,你要有意识地做出善良的榜样,因为你的榜样是孩子模仿的对象。

有时候,我们往往很自然地做出善良的行为,结果孩子们也可能并没有注意到,所以要有意地强调这些行为。要达到强调的目的,每天都有许多机会:照看朋友的小孩、给情绪不佳的朋友打个电话、捡垃圾、安抚小孩、指路、向别人问好、为家人做饭。

在生活中,做父亲的要尊重并爱护孩子的妈妈。父母是孩子第一位“爱”的教师,孩子正是从父母彼此相爱、忠诚相待那里感受到家庭之爱,并且学会爱别人。

教育孩子热爱并尊重他的母亲,因为孩子正是从爱母亲开始扩大到爱老师、爱科学、爱他人、爱祖国的啊!父亲对母亲的一言一行都影响到孩子对母亲的态度。从父母恩爱、彼此尊重的家庭里走出来的孩子,他们对家人温和亲爱,对外人也谦让有礼。

时常,孩子会学着做出善良的举动。当孩子做出善良的举动后,你必须让孩子知道你对他很满意,如果孩子经常看到你在日常生活中善良可亲的言行,感到强调为人善良使你感觉良好,孩子就更可能模仿你树立的榜样。老话说:“父母做什么孩子学什么”很有道理。

(2)引导孩子改掉残忍的行为当你看到孩子做出不善良的举动时,叫他停下来注意自己的行为。你可以花点时间说明孩子哪里做得不善良,但是,你所说的话应针对孩子的行为,而不是天南地北乱说一通。

在孩子明确自己的不善良行为给别人造成的伤害以后,你应让孩子采取弥补措施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马丁·霍夫曼的研究发现,父母提醒孩子注意自己造成的伤害,鼓励他做出弥补能增强孩子体贴和帮助别人。很重要的是,要让孩子明白,一旦对人不善良的话,做出的行动是无法收回的,但是,还是可以通过赔不是来减轻别人的不适或伤害。当然,你不能把要说的话放进孩子的嘴巴,因此一定要让他自己来制订计划。

当你帮助孩子认识到他错误行为的后果,并让他找出改正的方法时,就等于给了孩子善良的指南,让他了解到以后应该怎样做。

父母应该在孩子小时尽早把善良的种子植入孩子的心灵。

7.矫正孩子做错事不肯承认的缺点

“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这是古人对待过错的看法。任何人都难免有过错和失误,重要的是勇于改正,如果有错肯承认、肯改正,那么就表现出了道德品质的优异。

余涛是某中学初中二年级的学生,他好运动,酷爱足球,连在放学回家的路上,也经常踢着足球。有一次,当他回到自家小区的院内,见时间尚早,便索性与同伴们在院内踢起球来,不料,他用力过猛,皮球直接飞入小区刘阿姨家的窗户,顿时,玻璃粉碎。碰巧,当时刘阿姨家没人,余涛抱着侥幸心理回家了。但此事却被别的孩子看到了,他将余涛踢球的事告诉了刘阿姨。第二天,刘阿姨问余涛:“我家玻璃是不是你踢碎的?”余涛却拒不承认。

唤醒孩子内心的责任心,才能让孩子在心理、思想上起深层次的变化。父母要有意识地教孩子学会认识自身的错误。在教育孩子时,父母要了解孩子的能力、爱好、性格及特有的心态,这样,才能对孩子循循善诱,使他们诚实,知错必改,少走弯路,早日成功。

怎样教会孩子正确对待过失,我们给父母们的建议是:

(1)父母应及时进行教育孩子做错了事应及时进行教育,事过境迁再进行教育,会使孩子失去真实感。

(2)父母应以理服人孩子做错了事,父母在进行教育时,必须“晓之以理”,使孩子明白所做的事情为什么不对。

(3)父母的批评不应重复孩子做错了事,应当避免多次重复教育。如父亲说过了,母亲又接着说;今天说过了,明天又接着说,这样容易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对感受性比较敏感的孩子更应特别注意。

(4)父母的教育应前后内外一致教育必须保持一贯性。切忌在自己心情好的时候,见孩子做了错事也不进行教育,心情不好时则进行责备、训斥。教育必须保持一致性。如果对一种行为表现,母亲说对,父亲说错;今天说错,明天又说对,这会使孩子无所适从,只有看父母的脸色行事。

(5)父母应注意家丑不外扬孩子做错了事,能在家里进行教育的,不必拿到外面去。有的父母常吓唬孩子说:“明天我到学校去告诉你的老师。”这样使孩子产生恐惧或不信任感,其结果不会理想。

(6)父母对孩子的抵赖行为应绝不客气父母必须从爱护孩子的角度出发,一语中的地严肃而又中肯地指出其错误所在、错误性质和危害,彻底揭穿其借口抵赖的心理,并帮助他找出今后改正的办法。这样做,就可以达到批评的目的。

父母应将勇于承担责任的教育纳入家教的重要内容之中。

8.化孩子的自私自利为助人为乐

自私自利是人类的通病,一个健康的人应不断地和自私作斗争。减少和克服自私是一种心灵的净化,克服自私帮助他人将会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如鱼得水,受益匪浅。

下面是一位母亲含泪的叙述:

“那是在夏天的一个正午,天特别热,孩子吵闹着要吃西瓜。我赶快到菜市场去给他买。当我顶着烈日、满头大汗地拎着西瓜走进家门时,孩子就冲我嚷嚷:“妈,你怎么这么慢啊?我都渴死了!”我赶忙走进厨房,洗净后切开西瓜,下意识地尝尝西瓜甜不甜。这时候,我突然听见孩子那刀子一样的吼声:“谁让你先吃啊,你赶快给我吐出来!”我目瞪口呆地站着,简直不相信这些话出自我一直疼爱的孩子之口,不免泪水盈眶。孩子可能发现我哭了,接着说:“算了,这次我原谅你,下一次可不允许你这样了啊!”他的语调俨然成年人般不容分说,我心如针扎。我没想到孩子会这样对待我,也不知道他怎么就会说出这样的话?”

这种现象已不值得惊奇,这都是父母为自己种下的苦果。现在许多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像掌上明珠那样供着,孩子自然渐渐地就形成了这种自私自利的思想。所以,做父母的一定不要让孩子觉得自己就是一个中心,家人都应该围着他转,从而助长了孩子的占有欲和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