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策,是领导工作的核心内容。可以说,领导工作的重心就是围绕着决策来进行的。 决辇的方法代表着领导者的能力和水平,决策的正误决定着领导工作的成败得失。 领导者的工作实践证明:不握科学的决策方法,领导者就很难作出正确的决策。 而决策失误的后果很可能会导致领导生涯的终结。 领导决策的方法通市是根据决策过程而分阶段、有侧重地来进行选择的。 比如决策前的审时皮势、深思熟虑,决策过程中的轻重把握、当机立断,决策后的布置落实、监督执行。 本章所介绍的主要是决策前与决策过程中的领导工作方法。
###一、审时度势:决策必须科学化、民主化
1.什么是决策?什么是领导决策
决策是领导的基本职能。领导者的作用和地位很大程度是通过决策体现出来的。有的管理学家提出一个观点,所谓领导,其基本职能就是两项:一是决策;二是用人。领导者要对自己所属组织、单位、部门、群体内的各种问题进行处理,作出决定,这就是领导科学需要研究的领导决策力的问题。
决策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决策,是指决策者为实现组织目标,判定、选择、实施方案的整个过程。狭义的决策,专指决策者对行动方案的最终选择即通常所说的“拍板”。就整个决策过程来说,决策方案的最终选择只是整个决策过程中的一个具体环节,虽然它是决策过程中的关键环节,但是如果没有最终选择前的一系列活动,就无法作出正确的、科学的决策。决策方案的最终选择,以选择前的各项工作为前提,它是决策活动全过程的标志性成果。由此,一名领导者不仅要懂得如何选择决策方案,而且要把握决策活动的整个过程。
领导决策与其他决策的不同之处在于,领导决策行为和决策结果将对组织的全局产生重大影响。一个重大的领导决策可以决定一个组织乃至社会的命运,因而决策成了领导者最常规、最重大的领导内容。正是由于领导决策如此重要,因而领导者的决策活动比其他任何领导行为都更加依赖于领导者的素质,与领导者的思想素质、智慧和能力密切相关。
高素质的领导者在决策中会倾向于组织的大局利益、组织的长远利益和群众的利益,反之,则会使大局利益受损,给未来留下隐患,使百姓利益得不到保障。
为了更好地帮助领导者慎重决策,全面深入理解领导决策的含义是十分必要的。根据领导决策的操作过程和实际表现,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领导决策的含义。
(1)领导决策是引发集体行动的特殊行为
领导者以自己的权威作出某种决策,实际上也就给组织群体指出了行动的方向和依据,组织群体就会在这种决策的指引下开展相应的活动。
(2)领导决策是领导者必须履行的职责和承担的责任
从某种程度上讲,没有决策也就没有领导,决策是领导者的重要职责。但由于领导决策体现着一个组织的愿望和要求,为了对组织负责,领导者作决策不得有丝毫马虎。
(3)领导决策将会产生现实结果甚至重大后果
领导者要以自己的决策来推动工作,因而就要产生现实的结果,甚至有些决策还将产生重大的后果。因为一项决策一旦作出以后,就会引起各种矛盾和利益冲突。正确的决策会在人们的理解支持下,在各种矛盾逐步解决的过程中推动组织的变革与发展:而错误的决策会导致一系列的错误行为,激发更大的矛盾,甚至产生不堪设想的后果。
一般来说,领导者所作的重大决策都是有针对性的,都是为了解决组织所面临的重大战略问题。这些大决策的思想充分体现了什么才是真正的、有效的决策:解决问题时都着眼于最高层次的战略性的认识。领导决策只能透彻地思考该决定的是什么,然后研究制订决策应采用的原则。换句话说,领导者决策不是为了适应当时的临时需要,而是战略性的考虑。
(4)领导决策带有明显的价值色彩
无论什么组织的领导者,都是站在一定的角度、一定的立场上思考问题的,在决策中常常以自己的价值取向为标准来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案和确定组织的发展方向,因而领导决策体现着领导者的价值取向。
(5)领导决策是一种综合信息的处理过程
在领导决策过程中有多种信息流存在,首先是关于决策对象的信息,没有充分的此类信息就无法决策;其次是来自领导者意志和权威方面的信息,这些信息对决策具有导向作用;第三是来自社会环境的其他信息。
领导者要综合处理这些信息后,再行决策。
(6)领导决策以“抉择”为主要环节
决策是一个从问题提出、调查研究,直至最后组织实施的完整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有大量的工作要做,领导者可能关注每一个环节,但未必每一个环节都要参加,但最关键、最困难的一个环节--抉择,必须由领导者直接进行。往往在工作进展到两难甚至多难的交叉路口时,总是面临着许多矛盾,总是需要领导者根据有关原则和价值判断作出更加有利的选择,这个时候就到了考验领导者的关键时刻。
(7)领导决策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相统一的领导行为
正确的决策必须以科学的态度、按科学的原理来进行,同时也必须充分发挥经验和技艺的作用。事实上,任何正确的决策都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主观与客观相结合的结果,没有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统一,就很难作出高水平的决策。
2.领导者科学决策的基本要求
领导决策方法的基本要求表现在四个方面,即“众谋、独断、详虑、执行”,它是领导者素质的综合反映和集中体现。
(1)以“众谋”为上
以“众谋”为上体现着决策的民主化原则。民主化是领导决策的首要原则。这一原则,不仅保证领导决策的正确性、有效性,也是让下属参政议政、发挥其积极性和创造性的重要途径。在现代社会活动高度群体化的今天,“多谋善断”不能只靠一个人去完成,而要靠组织成员集思广益、专家“智囊”参与的过程来完成。
“众谋”的过程也就是众人思维碰撞的过程。实践证明,任何决策,都不是在“众口一调”的求同思维中得到的,而是在众说纷纭的思维碰撞中作出正确判断和选择的。因此,凡是重大决策,应建立决策对抗程序,有意寻找否定决策方案的材料,把潜在的矛盾和可能产生的矛盾充分地揭发出来,使决策方案在作肯定证明的同时,也作否定证明。
(2)实行民主基础上的“独断”
“独断”,是领导决策的集中原则。一个目标决策的过程,要伴随着“民主”和“独断”的交替进行,而领导者的“独断”力在决策中起着“一锤定音”的关键作用。如果一个领导者只知道“谋在于众”,而不懂得“断在于独”,即只知道实施民主程序的重要,而不懂得发挥领导决断权威的重要,那将是一个不清醒的领导者。
领导者的“独断”能力,不光表现于一种风格和作风,而是一种胆识和求实的勇气。在现代领导工作中,“谋”是专家智囊、组织成员智慧的群体活动;“断”是领导者本身的主要职能,也是决策的责任原则。因此要求领导决策要从“奏议式”决策转变为“审议式”决策。
①奏议式决策。奏议式决策即所谓的领导集体决策。这种决策方式可以用来处理眼前的、比较单纯的问题。但是,用它来处理性质复杂、联系广泛、具有战略意义的问题,就会出现很多弊端,如:
?由于决策成败与决策参与者没有直接的利害关系,要做到人人竭尽全力追求最佳效应很困难:
?由于决策成员对自己的表决结果不承担风险,因此谁都不负实在的责任;?由于领导核心“集体把关”,参与谋划的职能机构被闲置。
②审议式决策。审议式决策就是议题确定之后,责令专人或职能机构进行调查论证,准备议案,并在会前将议案通报决策参与者进行酝酿,然后正式提交会议讨论审查,作出决策。讨论和表决情况均须记录在案,决议案应成文、归档。责任原则是“审议式”的灵魂。在追究个人责任时,应注意三个方面:
?因调查和提供的情况有误,导致决策错误、造成工作失误和偏差的,应追究议案准备人的责任;?因盲目赞成或反对某项议案而导致决策错误和工作失误的,应追究决策成员的个人责任:
?在执行过程中,因背离决策精神造成工作失误的,应追究执行人的责任。
在落实责任的同时,要对在正确决策中起重要作用、使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决策、参谋人员的个人功绩给以肯定和鼓励。
要将“审议”付诸实践,必须正确处理集体领导与个人负责的关系。
领导者既要对全局负责,又不能擅自处理应由集体决定的重大问题;既要服从集体意志,又不能不负责任地把自己职责范围内的事推给集体讨论。在来不及实施提案审议程序的非常情况下,领导者要以对领导集体负责的主动精神,临机果断地处理问题。
(3)以大局为重的“详虑”
每一项决策都可能会“牵一发而动全身”,都可能引发利害得失上的此消彼长,这是不可避免的。作为领导者,要把决策放在长远的目标上,进行全方位的考虑,也就是要详虑。
现代决策是在各种方案中的优化选择。为此,领导者要重视专家在决策中的作用,并采取正确的态度。
详虑,也是决策的利害原则、求利原则,是决策者的价值取向。详虑,需要大智大勇,需要放弃眼前利益,以求长远的发展;需要牺牲局部利益,以求全局的发展。领导者的成功,来自利害的取舍和对机会选择的智慧和勇气。
(4)决定决策效果的“执行”
经过“众谋”、“独断”、详虑之后的决策,能否达到预期的效果和目标,重在执行。再好的纲领或政策,只有切实执行才能产生效益。
执行是科学决策全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决策一旦作出,就要坚决执行。它要求领导者要有气魄和胆略,此时的任何犹豫和动摇,都会产生严重的不良后果,甚至导致全局的失败。作出决策不容易,执行和实施决策则更难。
3.优秀决策者的基本素质
善作决策的优秀领导者,需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素质
(1)统筹全局,环境趋势的掌握者
领导者进行决策时,最重要的就是掌握整个环境大趋势的发展,看看大环境怎么发展,发展之后,应该怎样采取相关的定位和相关的思维。
领导者还必须胸怀全局,不以局部利益为重点,而是以整个全局为重点。
比如全球性金融危机发生后,环境发生巨大变化,对此领导者应该从全局的角度对组织决策作出一定的修正,这就是环境大趋势的掌握者。
总体把握、掌控全局时,领导者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①把握大局,顾全大局。大局观是领导者决策时必须具备的思维原则。在领导者决策时把握大局和顾全大局有三层意思:一是要从长远利益考虑,不图一时之利;二是要从全局利益考虑,不被一叶障目;三是要从各方面关联及决策后的影响、可能产生的种种后果考虑,不被表面现象所局限。
②具有预见性,一叶落而知秋。通常决策者必备的一个优秀素质就是有预见性,能够见一叶落而知秋,这种预知性非常重要,善于预见未来的发展趋势,从而作出正确的抉择。
③系统思考,统筹局部。领导决策中的全局观强调的是一种“整体”
的、“动态”的统筹决策能力,各个局部就像人身体的各个器官一样,必须互相调和,才能成为一个健康的整体;车子各部分的零件不依一定的方式紧密结合,就无法发挥整体的功能--日行千里。所以,作为决策者不但要有全局系统的思考,也必须加强对局部的统筹。
(2)乐观、自信,坚定自己的信念
作为一个领导者,无论在何种危急的困境中,都要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领导者的自信有时会直接影响事情的成败与否,也会感染身边的人。
拿破仑在一次与敌军作战时遭遇了顽强的抵抗,队伍损失惨重,形势非常危险。拿破仑也因一时不慎掉入泥潭中,被弄得满身泥巴,狼狈不堪。
可此时的拿破仑浑然不顾,内心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无论如何也要打赢这场战斗。只听他大吼一声,“冲啊!”
他手下的士兵见到他那副滑稽模样,刚开始时忍不住都哈哈大笑了起来,但紧接着就被拿破仑的乐观自信所鼓舞。
一时间,战士们群情激昂,奋勇当先,最后取得了战斗的胜利。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决策者不仅仅是告诉别人怎么干的领导者,也是能激发出队伍所有的潜能,并朝着目标勇往直前的领导者。
行为有时比语言更重要,领导者的力量,很多往往不是由语言而是由行为动作体现出来的,聪明的领导者尤其如此。
不仅军队领导者遇事需要果断决策,而且组织领导者更需如此。
(3)勇于开拓,敢于冒险
优秀的决策者总是勇于开拓、敢于冒险的领导者。因为决策是一种面向未来的抉择,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因此,也就存在着很大的风险。
只有敢于冒一定的风险的领导者才能敢于果断决策,才能成为优秀的决策者;那种前怕狼、后怕虎的领导者是干不了一番大事的。
4.领导者怎样把握决策时机
对于领导者而言,作出决策的时机极为重要。决策正确,但机会错过了,会使决策效果大打折扣。延误的决策有时不仅起不到正面作用,反而会给全局带来不利影响。果断的性格,可以帮助领导者在形势突变的情况下迅速分析形势,当机立断,不失时机地作出正确决策以适应变化了的情况。
领导者要想把握好决策的时机,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1)因时而动
时间一去不复返,而机会稍纵即逝。正如“子在川上日:‘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解决问题的最好时机通常只有一次,因此,领导者在作决策时只有当机立断,才有可能抓住最好的时机,利用一切有利的因素,取得最大的成功。
《孙子?虚实篇》说:“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原意是说,凡是先到战场等待敌人的,就从容、主动,后到达战场的只能仓促应战’,一定会疲劳、被动。
所以,善于指挥作战的人,总是调动敌人,而决不会被敌人调动。
三国时,吴国杀了关羽,刘备怒不可遏,亲自率领70万大军伐吴。
蜀军从长江上游顺流进击,居高临下,势如破竹。举兵东下,连胜十余阵,锐气正盛,直至彝陵一带,深入吴国腹地五六百里。孙权命青年将领陆逊为大都督,率5万人迎战。
陆逊深谙兵法,正确地分析了形势,认为刘备锐气始盛,并且居高临下,吴军难以进攻。于是决定实行战略退却,以观其变。吴军完全撤出山地,这样,蜀军在五六百里的山地一带难以展开,反而处于被动地位,欲战不能,兵疲意阻。相持半年,蜀军斗志松懈。
陆逊看到蜀军战线绵延数百里,首尾难顾,又在山林安营扎寨,犯了兵家之忌。眼见得时机成熟,陆逊立即下令全面反攻,打得蜀军措手不及。陆逊一把火,烧毁蜀军700里连营,使蜀军大乱,伤亡惨重,慌忙撤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