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体育运动围棋心理学
11949400000007

第7章 知觉篇(3)

其次,“第一感”也有先天不足的一面。在复杂形势下的决策优化关键在于比较鉴别,而“第一感”是排他的。一旦形成第一感,就会可能对其他更好的选择视而不见,或者对已有的直觉过于自信,想方设法证实它,而忽视它的弱点或其他更好的选择。许多我们认为是“随手棋”其实都是第一感迟钝,或出现了错觉,其实在重大比赛谁会“随手”下棋呢?再次,围棋(或所有棋类游戏)的博弈互动属于相继发生(轮流下子),和商业或军事博弈有别,因为后者很多是同时性的(比如两个对手同时在确定销售策略或作战方案)。相继互动的特点是次序和时机,无论是布局,中盘战斗,还是侵分收官,都涉及“如果对手A,就X;如果对手B,则Y”的多个回合。图一所示的实战中李昌镐有两套方案,如黑棋“挡”忍让,白可先手便宜,若黑反击,白则弃子攻杀。这种富有弹性的高级博弈策略有赖于分析理性,光靠感觉是不够的。我们说高手“第一感”的感性是浓缩了理性的感性,但也有很多情形,棋手的感性违背了理性,或者感觉上是一步很不错的棋,经过验证后证明是错误的。

由于围棋的高度复杂性和多变性,从精确的角度看,“第一感”总有模糊性,有时甚至是错觉,需要计算和验证、比较和评估。金成龙八段对图一以后探讨的种种变化竟有十几种之多。由于围棋的高度复杂和选择结果的不确定性,也许我们可以作一项围棋与国际象棋的比较研究,我们预测围棋在快棋条件下失着、缓着、漏着比国际象棋更多。这一规律对于李、曹这样的超一流棋手也不例外。卡斯帕洛夫认为人下国际象棋主要依赖的是直觉,而不是计算。他可能只说对了一半。尤其像围棋这样辽原广阔、异常复杂的游戏来说,我们也可以说,直觉有它根本的限度,一个证据是围棋的快棋和慢棋质量上依然是有差异的。围棋中的长考更说明围棋从根本上不是那种可以在大多场合迅速判断和决策的领域。在许多情形下,分析、计算、比较、判断、评价、选择,是不可替代的。即使是一个登峰造极的棋手,如李昌镐或曹薰铉,也会在每盘棋中碰到新的问题,他如果不去面对这些问题,就会犯经验主义的错误(参见下一篇)。这也是围棋的博大精深,不可穷尽之处。

总之,直觉是围棋智慧的触角,分析性思考无法取代(剪不断理还乱是也)。在茫无头绪中,理性思考常常需要感性的牵引。然而,没有深思熟虑的运筹,感觉不可能尽善尽美。

)第三节 超越思维惯性

退一步海阔天空。——中国谚语

这幅图上你看到是什么呢?你可能根据头饰和发型,看到一个少妇的倩影。那么,你能不能换一个角度,看出一个垂暮的老妇呢?也许你首先看到的是没有牙齿的嘴,于是你的意念固着于“老妇”而对“少妇”视而不见……从对这幅画的反应,我们可以看到日常习惯性思维的一些基本特点:

第一,我们判断现实情境常常根据“先入为主”的原则。我们在前面已经谈了“第一感”的优劣,而第一感有时依据的正是思维定势和思维惯性。

第二,我们的先入之见根据的是先前的经验。更科学地说,它依据的是我们头脑中已经形成的心理图式或构架。

第三,先入之见具有排他性,你先看到的内容(老妇或是少妇)会抑制其他的意念。

第四,在日常思维中,我们依赖常识和信念,而很少对常识和信念进行检验和批判;也就是说,我们经常想当然地看待事物,而不追问这种看法的来源和根据。

一个与围棋可能更为切近的心理学实验是“水罐问题”,研究者让“被试”用三个容积不同的水罐,找到获得一定水量的方法。想象你有9夸特、42夸特、6夸特三个容量的水罐。现在,你的任务是要取得21夸特的水,花一分钟,想一想你怎么完成这个任务?你大概会想到,从42夸特的罐里倒出9夸特,然后再倒出6夸特两次,即能得到21夸特水,即42%-%9-%6%-6%=%21。研究者让“被试”做过好几道相同的题后,又给“被试”这样的题:如果三个罐分别是15夸特、39夸特、3夸特,你怎样得到18夸特?你是怎样算的?大部分“实验组”的人就会习惯成自然地按照先前办法,39-15-3-3%=%18,而“控制组”由于没有因为做前面的题而形成“做减法,三个罐都要用”的思维惯性,很自然地采用了最简单的方法:15%+%3%=%18。

显然,后者的解决方法更简明、直接。

一、围棋中的思维定势

“思维定势”既指我们根据经验对现实情境的习惯性的知觉反应,也指由于“先入之见”而不能跳脱出已形成的概念或思维框架。在日常生活中形成“思维定势”是有用的,它可以使我们对熟悉的情形不假思考地作出迅速反应和决定。在棋盘上,“思维定势”也会帮助我们对棋局作出迅速判断。但是,定势有封闭性,一旦形成,妨碍思路的灵活和开阔。图二是王磊对曹薰铉在第七届三星杯决赛的第一局对杀局面。王磊对曹薰铉的白1的打劫,“理所当然”地应了黑2。但正是这步棋,丧失了一举获胜的绝好良机,按曹大元的分析,这时走在A位,吃住白两子和全歼右边带三角的白棋。这样一来,虽然白B,黑C,白D,黑E,白左下角可活棋,而使得左边带三角的大块黑棋成劫活;但是,因为黑棋有足够自身劫,大龙可轻松化险为夷。那么,王磊为什么没有想到A这步棋呢?根源就在 “思维定势”,想必王磊的心理预设(棋手未必一定意识到)是,必须应劫,因为不能让白左下角净活;对方活棋意味着自己大龙的被歼。这显然是想当然了。而时间的压力(如进入读秒)也会加剧对“思维定势”的影响。被曹薰铉机警地走到白3,白棋突现生机。

这个例子有一定的典型意义,即棋手对局部是处于攻还是防,会形成思维定势而影响决策。自己感觉处于攻击一方还是防守一方往往会突出一些因素,而忽略另一些因素,对决策有关键影响。

比如王磊这盘棋,他的意识中突出了这一局部你死我活的特征,却忽略了你活我也可以活的变通。又比如,棋手攻击时,更多注意如何利用对方的弱点和缺陷,而对自身弱点考虑较少,有时被反击而导致被动,甚至攻守易势。

二、思维定势种种

思维定势有不同的类型,有的是认知原因造成的,如上述分析的例子。有的则是情绪造成的,如对于得失的过于执著,有些则和技艺水平有关。

“功能固着”可以看成是“认知性的”思维定势的一个特例。心理学研究发现人们在解决问题时常常固着于物件的最常见功用,而不能灵活地用来解决问题,比如皮球掉进阴沟只想到用钩子去掏,却没有意识到用水将它浮起来,因为日常生活中水是用来喝,用来洗东西的,而钩子是用来掏东西的。运用在围棋上,“功能固着”的最基本含义是对盘面上的子的功用、效率和价值只有单一、静止、僵化的理解。比如“厚”和“重”有时只有一纸之隔。而本来“重”的也会因为对手投入的子力而变“轻”。这种价值的微妙变化不易把握,进而产生功能固着。再如考虑打入后能否做活,却不会想到即使做不活也可利用。“功能固着”的反面,是功能的灵活性。我们常常能看见高手打入后又别处落子,如果对手想吃住它,则已有先手之利,且仍留有余味。如对手不动,则见机出动或就地做活,即使做不活也能乘势筑起外势。人们称马晓春的棋“轻灵飘逸”,其中就有他善于把棋下得充满弹性,能屈能伸,能进能退,埋伏下种种可能性,但又不囿于任何一种。这是一种很高的境界。

将“功能固着”的含义作进一步引申,则指即刻思维受到先前思考的限制。也就是说,前面的思考(局部如何定型,战斗的要点和方向,等等)将已经下在棋盘上的棋的“功能”固着化了,而不能随着形势的变化而对局部棋的价值、弃取、趋向作重新判断、估价。

情绪性的思维定势,是指由于强烈的动机所产生的情绪固着而产生的“思维定势”。比如恋子,不舍得放弃既得利益,或一厢情愿地拼命想吃对方;愿意为局部利益拼命,却看不到为全局忍让的价值,等等。这样的思维定势都说明眼光不够深远,胸怀不够开阔。一个极端例子是“隧洞视界”(tunnel%vision)。顾名思义,它指的是视野狭窄(医学上指“视野狭窄症”,视野的覆盖面只有正常人的70%以下)。围棋竞技异常激烈,难免出现互相厮杀,你死我活的局面。有时,棋手杀性一起,穷追猛打,逐渐忘了全局;也有棋手一遇到凶猛进攻就急于招架或仓皇出逃,以致忽略了对手的棋形弱点,加以反击或利用。我曾旁观过一盘职业高手和业余5段的少年下的一盘指导棋。少年中盘死死纠缠对手的一块棋,结果棋没吃到,自己边上一块棋已经无疾而终。这样的棋和他的棋力是不相称的,说明临阵时冷静的重要。“隧洞视界”与需求、情绪有关。心理学研究发现,当老鼠处在饥饿状态时,其觅食的搜寻域变得狭窄,饥不择食,慌不择路,横竖一条路走到头,在棋盘上不也经常出现吗?改变这些陋习的方法是在情形危急时提醒自己,退一步海阔天空,局部得势时也不要乐不思蜀,失去了大局观。

这方面,职业高手往往值得我们学习。记得常昊有一局棋在边上形成绞杀对手一块棋的局面,使研究室棋手困惑不已,怀疑常昊是不是误算了,因为对手的棋是吃不住的,没想到常昊突然网开一面,放对方出头,而将战场的重点转移到旁边。显然,研究者被“思维定势”所囿,没有想到常昊的机智应变和开阔的大局观。在观战时,我常惊叹有些高手(如聂卫平)为赢得全局主动不惜弃掉已经成活的大块棋的气魄。而最为经典的例子,莫过于罗洗河与崔哲翰第十届三星杯决胜局的对局。

局面至此,《围棋天地》的天才写手张大勇这样写道:

“黑1提,世界上正在关注本局的所有的棋迷,以及所有的职业棋手包括对局者崔哲瀚在内,都已相信本局必然会形成三劫循环的结局”。

这时罗洗河只要下在A位,崔B位接,罗C位打,即成三劫循环(X,Y,Z),无法决出胜负。此时的罗洗河却下出了白2这步惊天之着,孔杰在电脑上看到这步棋时惊呼“洗河要干什么?!”,片刻后又恍然大悟,赞道:“洗河真是艺术家!”

事实上,由于战斗太激烈了,这里生死攸关,以致所有人都落入了三劫循环这一“思维定势”的桎梏,除了罗洗河。崔哲瀚假如明白“白2”的意图,应对无误,还可能挽回败局,可是他太专注中央死活了。对白2一时无法反应过来,走了“扳”的败着。反观罗洗河,在棋盘上书写了永垂史册的传奇。他先是“始终没有想到中央会死”,而后却又悉数弃掉!战罢293手,最后还能大胜7目半,岂不神奇,让人击节赞叹?!

这是一种怎样的境界呢?在这些高手的眼里,一盘棋就是一个完整的、流动的“格式塔”(完形),已经落在盘上的棋没有固定不变的资质,根据全局形势随时可扩张、可利用、可放弃,可导向复杂的战斗,也可作简化局面的处理。唯有这种见地,才会显现大开大合的气度和胸怀。上图特地标出第260手(三角标记的白子),是因为高手在激战中依然是全局在胸。当选择放弃三劫循环时,谁能获得先机占得这一手,想必也在罗洗河的考量之中吧。

有趣的是,在这局棋中,罗洗河也不能摆脱思维定势的影响,没有走出“压断”的治孤好手,而是走了强烈的“扳”(186手),错过了一个胜机。原因是罗洗河先前考虑的在“断”了之后的“跳”不成立,而没有想到断了之后还有“压”的好手。这就是被先前“跳”的定势所囿(详见张大勇《青铜剑谱》一文)。有些思维定势与棋力相关。业余棋手的思维往往是过于简单化,直线型,顾此失彼,策略单一,缺乏变通的应对,容易“一根筋”到底,一厢情愿,知识的乏匮也是原因之一。

三、克服思维定势的途径

围棋中思维定势对棋艺的限制,多于其他棋类,如象棋。这是由于围棋有更大的不确定性造成的。以确定的、狭隘的、静止的思路,应付一个充满不确定性,充满多种可能,局面每走一步都在发生微妙变化的世界,其结果是犯各种各样的经验主义错误,或是被思维惯性所误。武宫正树说自己记忆不好,记不住以前下的棋,反而能用新鲜的眼光看待每一盘棋,可能不完全是谦辞,还包含着他对围棋的见地:围棋永远呈现新的问题和挑战,现成的答案虽然是可行的,但未必是优化的。固然,只有真正进入化境的高手可以说真正进入了庄子所说的“无碍”的境界,才真正不为思维定势、功能固着所囿。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无法有意识地突破思维定势。

(1)建立开阔的视野。

患得患失是围棋的大忌。一个小肚鸡肠的人要学好围棋可能是很困难的。虽然我们也知道职业高手也有喜欢捞地的“财迷”。但他们都知道有度,懂得均衡。患得患失时应该想一想有所失时是否也有所得,反之亦然。在面对得失的权衡、攻防的较量中,保持思维心态的某种平衡和超然是必要的。不受一时情绪的控制,方能保持开阔的胸怀,开放的视野。

(2)多用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是指从相反的角度思考问题。比如,由于我们的习惯是考虑自己的策略多于考虑对手的策略和可能的反击,因此,棋手应多换位思考,考虑如果对手处于这个局面会怎样动作。这有利于达到思维和信息的对称,而不至于知其一,而不知其二,陷于被动局面。

(3)保持认知弹性。

能屈能伸,能进能退,可能是围棋棋手必备的素质。攻还是守,弃还是取,侵消还是打入,都随每一步棋带来的棋局变化而变化。要做到这一点,该执著时就要执著和坚持,该放弃时就应该果断放弃。随着棋局的变化随时改变应对的策略,是围棋的精髓所在。

(4)加强批判性思维。

避免想当然,被思维惯性所控制。运用批判的思维,就是对每一步棋的价值进行理性的分析判断,而不是人云亦云。这样的思维才是真正自律的,而不是非理性地“跟着感觉走”,酿成大错,或错失良机。

总之,棋艺的提高有赖于摆脱日常思维的惯性和积习,提高对棋的本质的理解,方能超越“思维定势”,提高灵活应变的能力。围棋是如此,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交友、经商、股市投机、作文、择业等等)不也是一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