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30多名恐怖分子中,有两人竟是来自车臣的亲兄弟。这之前,他们住在车臣一个叫做斯塔里·安吉诺伊的小村庄。他们的父亲——一位70岁的老人阿布格哈迪·库拉耶夫看电视新闻时,居然看见了自己的两个儿子——24岁的努帕萨和31岁的罕帕萨,两兄弟竟然都是参加别斯兰中学人质事件的恐怖分子。老人露出一脸困惑和恐怖的表情,嗫嚅道:“这太令我震惊了。”努帕萨曾是俄罗斯军队的一名前军士,有一个两岁大的儿子和4周大的女儿。后来,他和兄长罕帕萨一起干建筑工。1994年,罕帕萨与车臣叛军匪首巴萨耶夫建立联系,曾是他手下的一名战地指挥官。数年前,努帕萨和罕帕萨兄弟俩去了印古什。库拉耶夫老人痛苦地说:“我从电视上认出了他们俩。我们是这么地感到羞耻,我们甚至再也不敢走出家门,面对村民和邻居。我无法相信我的两个儿子竟会做出这样的事。他们不应该杀死孩子。”
调查人员指出,参与别斯兰学校人质事件的恐怖分子无一例外都曾参与过早些时候(2004年6月)造成90人死亡的印古什袭击事件。印古什内政部副部长穆萨·阿皮耶夫说:“袭击印古什的就是这些人。他们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四处流窜作案。”
此外,恐怖分子中有10名阿拉伯人,其中一些来自约旦和叙利亚。
32名恐怖分子在前往学校的途中曾设法躲避检查,而且他们在沿途找了好几个警察帮助他们通过关卡,这些警察很可能是被迫的。
同2002年莫斯科人质事件一样,制造别斯兰中学事件的恐怖分子也事先把武器运进了这座城市、这所学校,而且,他们干得更加“出色”。
暑假期间,学校对一些设施进行修缮,施工人员中有一些印古什人,把炸药隐藏在学校,或许就是他们干的。他们把爆炸物藏在体育馆地下室里,这是最安全的储藏室,因为义务替恐怖分子保管爆炸物的,就是学校的教职员工和学生,整整两个月,他们一无所知,而后来,他们又成了恐怖分子的人质。这对俄罗斯安全部门而言,真是一个绝妙的讽刺。
恐怖分子冲进学校体育馆后,当着众多人质的面,从地下室取出了大量爆炸物。直到整个恐怖事件结束后,清理现场的工兵还在那里发现了大约50公斤未来得及使用的炸药。
警方对此事的解释是:学校里可能藏有内奸,因为恐怖分子不可能把爆炸物放在学校几十天而不加照管,如果他们并不知道爆炸物是否还安全地保存在原地,是否能使用,他们是不会轻易进入学校的。
此外,当众多人质被赶进体育馆后,恐怖分子毫不费力就知道了其中的几名高级干部子女,而且很快就将他们找了出来。例如北奥塞梯议长马姆苏罗夫的两个孩子都是在这种情况下被恐怖分子从人群里揪出来的,他们逼着议长11岁的儿子和15岁的女儿与这位议长通话,以此要挟。十分幸运的是,马姆苏罗夫议长的两个孩子最后都奇迹般逃出了体育馆。
上述两件事表明,别斯兰中学里确实藏有内奸,为恐怖分子干事和通风报信,当然,也许内奸不在学校工作。但是,谁是内奸,最终也没能发现、清除。
落网的恐怖分子均受到法律的制裁。9月6日,首名参与制造北奥塞梯共和国别斯兰中学人质事件的嫌疑人被送上法庭,受到正式起诉。这名男子没有刮脸、双手反铐在背后,他的俄语带有浓重的北高加索地区口音。他情绪激动,高声喊叫:“我没有开枪!”“我没有杀人!”
10月17日,俄罗斯副总检察长舍佩尔宣布,在别斯兰人质事件中,32名恐怖分子都是吸毒者。他们在毒瘾的控制之下,劫持了人质,制造了这起震惊世界的惨剧。舍佩尔说,对这匪徒的尸体进行的化验表明,他们全是长期吸毒者,其中22人定期注射海洛因和吗啡。在劫持人质后期,有的匪徒毒品用完,症状发作,失去理智,行为开始失控。在2002年莫斯科剧院人质事件中,绑匪也服用了毒品,以在较长时间里不睡觉,保持神经兴奋。
(2)全力以赴抢救伤员。
至9月4日清晨,已有700多名伤员在医院接受紧急治疗。俄总理弗拉德科夫责成卫生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财政部、紧急状况部等相关部门,与北奥塞梯共和国共同制定方案:向遇难者家属和伤员提供帮助,恢复校舍等,以消除人质事件所造成的后果。普京离开别斯兰之后,紧急状况部长绍伊古留守事发地,处理相关事宜。卫生部长和教育部长也于5日前来参与事件的处理。俄紧急状况部的飞机还将数名伤势严重的学生运往莫斯科,进行抢救。
(3)积极做好心理疏导工作。
俄红十字会委员会在北奥塞梯设立了心理咨询工作站,并派出36名心理学专家向此次恐怖事件中的受害者及其亲人提供心理帮助,对事件中受到伤害的孩子进行一对一的工作。
别斯兰中学人质事件对俄罗斯造成灾难性的影响,从某种角度而言,它甚至比美国的“9·11”影响更深。且不说此次的受害者几乎全是祖国的花朵,更为重要的是,此前俄罗斯已经遭受过诸如莫斯科轴承厂文化宫等恐怖袭击,俄罗斯政府应当具有高度的警惕性和较为有效的防范措施,这种惨剧似乎是不应当发生的。
对于一座只有3.5万人的小城,竟有335名人质遇难,悼念那一天,300多个家庭同时点燃了追悼亡灵的蜡烛。几千人奔走于医院和墓地之间,找寻失踪的亲人。惨淡的烛光,母亲的呼号,学校的断垣残壁,一排排崭新的十字架和木桩,写下了一首让人心碎的悲歌。
俄联邦政府对每位遇难者给予50万卢布的抚恤金,并且表示要长期关注被害人的情况。学校也组织学生和家长到黑海之滨去疗养。但是,当这些幸存者重新回到别斯兰和学校,重新回到现实生活中之后,依然难以摆脱笼罩在心头的阴影和伤痛,难以忘记那身心被凌辱的时刻。据俄罗斯媒体透露,在别斯兰事件之后的一年里,相继有几位遇难孩子的母亲自杀。一名俄罗斯记者阿列克谢·什维托夫在其文章中指出,这是一种“大规模心理变态”,他提醒有关方面应高度关注,“此类情况还可能发生”。
恐怖事件对那些劫后余生的孩子的心灵伤害最为严重。2004年10月18日,别斯兰市第一中学重新举行开学典礼,操场冷清,盛况不再,死亡者且不说,不少幸存者也选择了离开这所学校。即使到校的孩子,很多也不敢再看自己曾经那么喜爱的校园,不再像昔日那样学习、玩耍,他们不敢面对孤独和黑暗。有的学生两个月来总是不停地喊叫,直到声音嘶哑,才勉强停下;有的则像个“小老头”,整天面对墙壁,不言不语。开学几天后,校长办公室的墙上、门窗上都被孩子们写上“滚开”、“我要杀了你”这类恐怖语言,校长家里也常常传来这样的声音。俄罗斯卫生部门的官员和专家为孩子们进行了心理诊治,他们认为,这是因恐惧、焦虑引发的精神分裂症,其中相当一部分患者需要送往精神病院治疗。
事件上,与所有的孩子们一样,校长林达·亚历山德罗娜·恰利耶娃同样经历了那惊心动魄的52小时。她在校勤勤恳恳地工作了50多年,和她一起遭受劫难的还有她的妹妹、一个外甥、两个孙子。在向校外奔逃时,恰利耶娃被炸伤了左腿,她妹妹失去了一只眼睛。
别斯兰的男人也疯狂得几近失去理智,事发之时,他们怒火中烧,拿起刀枪冲进学校,与恐怖分子拼命。事后,他们把心中的仇恨一起倾泻在“可恨”的印古什人身上。恐怖分子中至少有9名印古什人,加上奥塞梯人与印古什人是世仇,几年前又刚发生过领土争端,故他们之间的矛盾更加不可调和。北奥塞梯的男人们表示,等到40天祭日一过,他们就要把居住在别斯兰的印古什人一个一个全都杀死。这绝非是一种恫吓,而是失去了妻儿的奥塞梯男人疯狂复仇的前奏,他们说得到做得到。为此,普京向北奥塞梯增派了大批部队,防止发生混乱,同时,他严肃地指出:“谁发动复仇,谁就与制造别斯兰事件的恐怖分子站到了一起。”印古什共和国前总统奥舍夫也向北奥塞梯当局发出呼吁,希望政府能以北高加索稳定的大局为重,制止民族之间恐怖事件的发生。不过,居住在别斯兰附近的印古什族的年轻人都已撤离,他们害怕遭到奥塞梯人的报复。
恐怖主义造成的这累累伤痕,何时才能抚平?
(4)采取各种预防措施,防止类似事件发生。
俄罗斯教育部门积极加强同护法机关的联系与合作,商讨如何加强校园安全保卫问题。他们设计了一种个人“安全证”,该证是一个硬皮小本子,里面贴有持证人的照片,并记载持证人的有关情况:家庭情况、电话、健康状况等。此外,该证件中还将印出一些应急备用电话号码和“安全须知”,它告诉孩子们在危急关头如何应对。此外,内务总局的安全人员将于10月份进驻各中小学校,当局还将加强对负责学校安全保卫工作的私人保安公司的审查。教育局特别强调,他们只同那些获得了内务总局颁发的许可证的保安公司进行合作,并继续在中小学校园内安装报警装置和录像监控系统。目前,在莫斯科的1500所中小学校中,已有400所学校安装了此类设备。
国家杜马也召开紧急会议,讨论对刑法、刑事诉讼法和打击激进主义法律进行修改的问题。俄国家杜马民事、刑事、仲裁和诉讼法律委员会主席巴辛尔·克拉舍宁尼科夫表示,上述修改方案已经制定完成。她指出,对法律的修改需要一个系统的过程,杜马委员没有权力对法律进行修改,而是提出对刑法、恐怖主义和安全法律的修改建议。克拉舍宁尼科夫指出,这些修改建议包括加强对公共场所的安全,如地铁、火车站和广场等,同时也要加强飞机上的安保措施。俄联邦委员会国防和安全委员会主席维克托·奥杰洛夫表示,联邦委员会建议对恐怖分子恢复死刑。奥杰洛夫称:“恐怖分子应该知道,他们将受到应有的惩罚,我相信许多议员会支持这一对刑事诉讼法的修改。”根据俄罗斯第一任总统叶利钦1996年签署的命令,俄罗斯从当年起开始暂缓执行死刑。而后宪法法院支持这一禁令,但是俄罗斯目前并没有通过完全取消死刑的法令。目前俄罗斯对犯人的最严厉惩处就是无期徒刑。
别斯兰事件发生后,普京的民众支持率大幅度下降。据英国《金融时报》发表的“尤里—列瓦达分析中心”研究资料显示,对普京总统的民众支持率已经跌至4年来的最低点,仅高于2000年“库尔斯克”号核潜艇发生事故时的支持率。当时,普京总统的民众支持率为60%,而现在为66%,而此前(2004年3月大选时),其民众支持率为80%。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在“9·11”之后,布什的支持率却明显上升。
事实上,普京总统在别斯兰中学恐怖事件中已经“尽心焉耳矣”,据国外媒体透露,别斯兰事件发生后,普京总统曾经委托北奥塞梯共和国总统扎索霍夫与一直流亡在伦敦的马斯哈多夫的代表扎卡耶夫取得联系,希望他能在解救人质过程中发挥作用。有消息证实,9月2日晚和9月3日上午,扎索霍夫曾两次与扎卡耶夫通话,但从而后事件的发展来看,这条途径未能发挥作用。但重要的是,如果此事属实,则可证明在反恐问题上一贯持强硬态度的普京,在上千名儿童、妇女生死攸关的紧急时刻,他首先考虑到的不是自己的声誉,而是人民的生命安危,这是非常令人感动的。
还有一条类似的消息可作旁证,2004年9月17日,俄罗斯新闻网发布了一条消息,称俄罗斯总统助理亚历山大·阿斯拉汉诺夫在接受法新社记者采访时透露,为了使别斯兰市第一中学的人质不受伤害,普京总统曾准备向恐怖分子妥协,答应他们的某些条件。阿斯拉汉诺夫说,普京总统首先答应释放在6月份进攻印古什时被俘的非法武装分子。随后,一条未经证实的消息说:9月8日,“儿童与青年反对恐怖及极端主义”慈善基金会主席尼古拉·莫辛采夫曾向媒体透露,普京总统在别斯兰事件危机时刻,甚至准备答应恐怖分子的要求,把联邦军队撤出车臣。尼古拉·莫辛采夫说,在扎索霍夫与扎卡耶夫通电话时,他也在场,而且,他直接听到了普京在这个问题上肯定的答复。他说,普京当时的原话是:“只要能够把孩子们救出来,可以接受他们提出的任何条件。”这是非常人性化的描述,但是,却未必是明智的选择。
如果普京真的对恐怖分子作了上述让步,别斯兰中学的孩子、孩子们的母亲或许不会有如此大的伤亡,民众对普京总统的支持率或许不会下降到如此之低,但是,这就像当年叶利钦总统在布琼诺夫斯克所作的让步一样,接受恐怖分子的敲诈,向恐怖分子低头屈服,其付出的代价将是国家的混乱和分裂。为了国家的利益,为了更多人的生命能得到安全和保障,普京总统作了痛苦的、冷静的,因而也是明智的选择。这就是:对恐怖主义决不能妥协,更不能姑息,而且,最重要的是:决不能信任!
试问,如果一个民族的独立要以残杀其他民族为必要手段,尤其是以残杀普通民众,残杀妇女和儿童为前提,那么,这种独立还有什么意义?雨果在《九三年》中沉重而严肃地表示过:如果革命是最高的原则,那么,在革命的原则上,还有一个更高的原则,那就是人道主义。
恐怖主义从本质上是反人道主义的。车臣恐怖分子甚至违背了他们自己的伊斯兰信仰,没有信仰,谈何道义?没有道义,谈何信义?没有信义,谈有何用?
普京总统应当明白这个道理,因而,在莫斯科,在别斯兰,他对恐怖分子的强硬态度,他对恐怖活动的认真处理,最终会得到民众的理解,赢得民众的信任。
尽管这次恐怖事件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但不仅是俄罗斯官方,还是民间,都在总结、反思,这说明,俄罗斯反恐已经深入人心。
据俄罗斯《新消息报》9月6日报道,就在一连串恐怖事件发生不久前,“舆论”基金会开展的一项问卷调查表明,63%的俄罗斯国民害怕成为恐怖分子手中的牺牲品。58%的人确信,恐怖事件可能在他们的城市上演。只有35%的人认为,当局确实采取了防范措施。而持相反观点的人占受访者的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