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十字传奇
11915900000232

第232章 从哥白尼到达尔文(7) 天才的贡献

伽利略在无奈中告别人世的那一年,他的继承者降生在遥远的英伦。伊萨克.牛顿,注定为科学而生,并以巨人的身姿,囊括了物理与天文学的所有成就,占据那个时代科学的最高峰。

在牛顿成长的时代,英国在逐渐摆脱王权与宗教的束缚,向君主立宪政体迈进,这为整个国家带来了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也为学术的活跃提供了宽松的氛围。天才,也要适逢其时。

牛顿与苹果的故事脍炙人口,甚至至今剑桥大学里还有一株据说是当年那颗苹果树的后代,接受人们的膜拜,不过这个著名典故已经被确定为杜撰。但是“万有引力”这个天文学的奠基理论,的确是出自牛顿的名下。人类可以安然自如的生活在一个不停旋转的星球这一事实,也终于得到了最为合理的解释。“万有引力”理论,犹如一把打开天文学大门的金钥匙,使更多的宇宙谜题得以迎刃而解。牛顿在《数学原理》中所阐述的运动三定律,也成为了力学的奠基石。

经过牛顿对物理和天文学的总结性发现,人们似乎已经洞悉了宇宙的玄机,分辨清楚了上帝创世的法则。同时代的学者不无羡慕的评价道:“牛顿是幸运的,因为宇宙只有一个,原理也只有一个,而牛顿发现了这个原理。”

果真如此吗?那么,两百年后,爱因斯坦的存在又有何意义呢?

牛顿将整个宇宙看做是一部精密的仪器,按照一套法则有规律的运行,与其说上帝是一个具有人类形象的全知全能者,莫不如说就是那个至尊的宇宙法则。但是,这无限宇宙中的一切,又是如何产生的呢?最初的那一刻是如何发生的呢?如泉涌般贡献出那些伟大发现后,牛顿受困于此,在这套机械理论框架内,牛顿也找不到答案。那只能理解为,是上帝创造了这一切,为宇宙赋予了“第一推动力”。

“在这个深邃的宇宙中,那些优美的行星系统,只有在一位睿智、有力的造物主控制下,才能有序运行。”牛顿在著作中写道。

牛顿开始转头钻研起《圣经》,视其中的语言代表神的旨意,希望可以从中得到答案,或是某种慰藉。牛顿在他晚年,撰写了大量的神学作品,甚至在数量上已经超过他的科学专著。

一个几乎已洞悉一切的巨人,最终却无法挣脱奥秘无穷的困惑,一代代科学家,也都难以释怀发现的越多,疑问越多的现实。正如牛顿自己所言:“我就像一个在海边玩耍的孩子,偶尔发现一颗圆滑的石子或漂亮的贝壳,并满心欢心,而那真理的浩瀚海洋,依然在我们眼前,未为世人知晓。”

核物理学还要再等待两百年才会问世,在那个时代里,牛顿不可能提出“大爆炸”这一解释宇宙之始的理论。而即使是在当代,“大爆炸”理论犹如16世纪哥白尼的“日心说”一样,基本属于假说范畴,科学家们正在不懈的寻找着证据。

牛顿困惑于自己的发现,而他的发现,对于那个时代而言,已经是超额的贡献。作为人类的整体而言,无法理解牛顿的困惑,也不必都要遵循科学巨人的思维。这些已经问世的科学,可以使人们更加理性的看待人生和世界,而不必像以前那样,事事听从教士或牧师的指令。

艰难摆脱宗教束缚的英国,造就了牛顿这一科学天才,也凭借他的伟大发现,逐渐走上强国之路。牛顿在世时,便已得到了无尚的荣誉,这与伽利略在意大利的遭遇呈天壤之别。

1727年,牛顿以85岁的高龄辞世,被安葬在伦敦的威斯敏斯特大教堂中,与帝王同列。诗人亚历山大.蒲伯为其撰写了墓志铭:“自然及自然的真理隐匿于黑暗之中,上帝说,让牛顿降生!于是一切清晰可见。”

从17世纪下半叶开始,西方的科学家与哲学家们在不断的拓宽人类的视野,《圣经》的权威性正接受着连续不断的挑战。苍茫宇宙和普天之下的芸芸众生,国家和社会的运行机理,都在理论的层面上,一点点的清晰起来。宗教意识涵盖一切,指挥一切的信仰时代,已经渐为翻过的历史,理性成为人们认知世界的最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