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十字传奇
11915900000017

第17章 使徒的故事(1)孤独的追随者

一个惧怕十字架之死的人,是不会传诵十字架的尊贵和荣耀的。

——使徒 安德烈

即使耶稣这个人是真实存在的,他在十字架上的受难,在当时也仅仅是一个影响半径不会超过耶路撒冷的小事件。公元30年之际,对于偌大的罗马帝国而言,耶稣之死不会在地中海引起任何涟漪。基督的使命已经完成,不过基督教这种日后统治欧洲的信仰,此时却连名字都还没有,因为耶稣临死之前被称为“拿撒勒人耶稣”,所以他的跟随者也被称为“拿撒勒派”。它的影响力还实在有限,只有犹太人中的一小部分知道关于“上帝之子”的一些事迹。

因此,接下来我们要介绍的这些人物,将完成传扬基督耶稣的美名和品德,并为此付出生命的代价。

耶稣第一代使徒的事迹,主要还是被记载于《福音书》中,因为这些著作部分可能出自使徒之手。所以,在《福音书》中,使徒的传道经历,更多的是一种有目的的编撰,肯定不可能保持完全的真实。因为在耶稣第一代使徒全部殉道之际,基督教的影响依然有限,所以他们的事迹难于出现在同时期的其它历史记录中。自耶稣受难到公元四世纪初叶,地中海沿岸无数人先后跟随基督和使徒的思想,遭受难以计数的迫害和毁灭,最终将这种信仰发扬光大,成为人类精神成长历程中一种重要的宗教。

应该说明的是,犹太人的《圣经》自此之后被称作“旧约”,而记载耶稣和使徒事迹的《福音书》被称作“新约”,包括《马太福音》、《马可福音》、《路加福音》和《约翰福音》。基督教将这“旧约”和“新约”都奉为经典,而传统的犹太教是不承认耶稣和“新约”的。

耶稣在传道过程中,遴选了12个弟子,跟随他传播天国思想,他们是:彼得、安德烈、大雅各、约翰、腓力、巴托罗买、多马、马太、小雅各、达太、西门和犹大。因犹大卖主求荣而被剥夺了使徒资格,并在其它跟随者中补选了马提亚作为了替补,史称基督教“十二使徒”。

大弟子原名西门,本是一个渔夫,耶稣赐名“彼得”。在希腊语中,“彼得”的意思是“磐石”,耶稣说:“你是彼得,我要把我的教会建立在这磐石之上。”并将天国的钥匙也赐予了彼得。《福音书》中记载,耶稣受难后,彼得召集众人,立誓继续完成基督的遗愿,建立教会,继续传播天国思想。他们在耶路撒冷圣殿周围向人们宣扬基督的美名和品德,告诫人们通过悔罪和接受洗礼,获得重生和超脱的机会。他们还变卖家产,鼓励一切财富公有,救济穷人和病患。还虔诚的号召信徒集体分食饼和酒,追慕耶稣的仁爱精神,纪念上帝之子为人类赎罪。

渐渐的,拿撒勒派的信徒达到了数千人,可是他还是一个犹太人群体中的一个很普通的小派别而已。耶稣的传道思想逐渐在犹太人底层民众中获得了认可和接受,因为这种信仰开始关注普通民众的生活疾苦和灵魂归宿,在那个困难的时代里,是具有很强的感染力的,所以拿撒勒派难免会遭到犹太社会统治阶层的打压和迫害。传统犹太信仰自摩西起,已经延续了千年之久,在犹太人思想中早已经根深蒂固。在犹太的祭司们眼中,拿撒勒派就是等同于摩西在出埃及过程中杀死的那些不信耶和华的异类,对他们的信仰自觉当然不能客气。据说,彼得们发展起来的教徒,几年内从120猛增到8000人,引起了犹太祭司们的担心。彼得和其他使徒都曾被捕过,不过被鞭挞一顿后就释放了。

第二代使徒司提反(或译作史蒂芬)是此时教会组织里的核心成员,因被控“对摩西和上帝有不敬之语”,被犹太上层逮捕,司提反大义凛然,没有丝毫畏惧,最后被判处石刑,即乱石砸死。这种可怕的刑罚在当今个别伊斯兰教地区依然存在。临死之际,司提反祷告上天:“我主耶稣,请接受我的灵魂吧!请赦免这些无罪的人。”

司提反成为基督教历史中的第一位殉道者,他的遗言也成为日后众多殉道者在火刑柱上的呼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