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十字传奇
11915900000144

第144章 大航海和教皇子午线(3) “向西走,去东方”

据说哥伦布的父亲是一名接受天主教洗礼的犹太人,这样看来,他幸运的出生在了商业繁荣的意大利,而不是浓烟滚滚的西班牙。人们说******的每条街道都通向海边,在这里出生长大的哥伦布,将航海作为毕生追求,不足为奇。

1476年,年已而立的哥伦布来到里斯本,因为这里的远洋探险活动是他梦寐以求的。哥伦布跟随葡萄牙船队参与过沿非洲海岸南下的探险,并在西非发现,永远有一股风从大陆吹向海洋,并一直向西,消失在大西洋深处。这就是信风带,帆船时代的航海发动机,但此时欧洲人对它还不甚了解。

两本书使哥伦布最终成为了一个另类的航海家,一本是《马可.波罗游记》,这本书已经在欧洲流行了一个多世纪,中国的富庶令西方人艳羡不已。还有一本书为一不知名作者所著的《世界的形象》,里面阐述地球的概念,并推算出圆周长度,不过比实际的要小很多。这一错误催生了哥伦布略带自负的大胆想象,如果世界是个球体,那么借助那股强劲的风,向西航行,穿越大西洋,也可以到达亚洲东部。哥伦布经过一番推算,认为欧洲与亚洲之间那片海洋的宽度,仅为2400英里,如果顺利,只需两个月,便可从葡萄牙抵达日本。

但是哥伦布的意识过于超前了,就好比郑和的船队绝不会绕过日本,驶向太平洋深处一样,基督徒水手也不会向西走,挑战幽深莫测的大西洋。哥伦布坚信自己的理论,1484年,他向国王若昂二世阐明了自己的计划,不过此刻葡萄牙航海家正在为发现绕过非洲南端通往印度的海路而进行着最后的冲刺,“向西走,去东方”的想法注定难觅知音。

哥伦布又辗转来到西班牙,看看有没有机会,此时基督徒军队正在向格拉纳达逼近。在一位主教的引荐下,哥伦布得以面见伊莎贝拉女王,不过他的计划还是被王室顾问们斥之为异想天开。

“什么!你竟然认为我们生活在一个球体上,那东方人岂不是头朝下的生活。”

可惜牛顿此刻不可能站在哥伦布的身边,帮他解释这个问题,在那个时代里,对这些问题的追问不止,只能让你坚信,上帝是存在的,他创造了一切人类不可知的东西。伊莎贝拉对哥伦布的执着倒是比较肯定,但是西班牙正处于战争状态,不可能有精力去资助船队远洋探险。无奈的哥伦布又回到葡萄牙寻找机会,正巧此时,迪亚士从好望角载誉而归,印度之路已经胜利在望。这也意味着,哥伦布“向西走,去东方”的航行计划彻底失去了机会。

1492年,西班牙军队开进格拉纳达,在欢庆的基督徒中,哥伦布也进入了这座城市,他要在伊比利亚做最后的努力。如不能如愿,他将北上法国,继续寻找能支持“向西走,去东方”的国王。哥伦布的计划再度以不切合实际为由被否定,他彻底的绝望了。不过国王的财政大臣,也是一位受洗的犹太人,向女王建议不妨采纳******人的计划,万一真的存在那条直通东方的海路呢,如果这是一个机会,那么将随着哥伦布的离去而永远与西班牙无缘,并属于法国。

伊莎贝拉犹豫片刻,随即做了一个改变历史的决定,“追回哥伦布!”在15世纪所有的重大事件,所有的豪言壮语中,这句话最有分量。

半年后,哥伦布的船队,圣玛莉亚号、平塔号和尼娜号三艘帆船驶离帕洛斯港,先向南航行一段时间,找到那股信风后,开始径直向西穿越大西洋。

1492年10月12日,哥伦布的水手们终于在几近绝望中看到了陆地。已年近五旬的哥伦布踏上这座现在被称作华特林的海岛,激动的跪倒在地,虔诚的向上帝祷告,不禁泪流满面。

这一时刻,永远的改变了历史。西方人凭借新航路的开辟得以走上掠夺和征服之路,最终促成资本主义的革命,美洲土著居民则在未来的几个世纪里被消灭殆尽。而此时这些不期而遇的基督徒水手和土著对此全然无知,只有兴奋和惊诧。

哥伦布以为到了东方亚洲,其实不是,但是他见到了亚洲猎人的后裔,曾经握着投枪追赶野兽,跨过白令陆桥,来到这块大陆,那是比亚伯拉罕还要久远的年代。近万年的独立发展,美洲人建立了自己的文明,白令陆桥的坚冰早已融化,美洲大陆与欧亚非大陆因大西洋的阻隔而不知你我。哥伦布为人类的最大贡献便是重新建立起这种联系,尽管他自己并不知情。

他以为自己到了印度,岛上皮肤黝黑的土著被哥伦布称为“印第安人”,这个错误一直延续了下来。不过哥伦布并非是第一个到达美洲的基督徒,早在500年前,北欧维京人的海盗船就已经沿着冰岛和格陵兰的南端,航行到美洲东北部海岸。但是这条冰海航线没有在欧洲引起任何反响,就如同火药和印刷术一样,第一个做到的人未必就一定能改变历史。

哥伦布在航海日志中对“东方”和“印第安人”的描述,渗透出他海洋探险的目的,“这些人不懂得使用铁制武器,对人友善,应该没有什么战斗力。他们好像也没有什么信仰,可以很容易使之皈依基督教。此外,他们身上佩戴的金饰表明,这里蕴藏着巨大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