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十字传奇
11915900000133

第133章 拜占庭的覆灭与第三罗马(5) 围困与救赎

在拜占庭那幽深的皇宫里,曼纽尔二世皇帝跪在耶稣的圣像前祈祷:“请不要让这座神圣的城市,和它悠久的文明在我执政时毁于异教徒之手。”此刻城外已是大兵压境,尽管土耳其人对那道城墙依然一筹莫展,但是长时间的围困已经使城内陷入饥荒。

1399年末,曼纽尔皇帝决定去完成父亲的遗愿,求助西方。这位皇帝的西欧之行受到了最高级别的待遇,法王查理六世在卢浮宫中腾出套房供其居住,英王亨利四世为之举行骑士比武表演和化妆舞会。意大利各个城市的市民像追星族一样仰慕曼纽尔二世的高贵仪表,其服饰风格甚至成为时尚。但是,与其父亲的遭遇一样,承诺和誓言都说的天花乱坠,可是都经不起时间检验。皇帝本打算与西方的援军一同返回君士坦丁堡,可是足足等待了三年时间,也没看到一兵一卒。最后和他父亲一样悻悻而归。

1402年,君士坦丁堡已被围困了整整8年,每天都有饥饿难忍的人们翻越城墙投奔敌营,看来这座城市已经坚守不了多少日子了。一天早上,绝望的人们爬上城头,惊奇的发现土耳其大军已经在一夜之间全部消失了,难道真的是神意使然?

当然不是,事实是一个比魔鬼还要可怕的人,自称为成吉思汗后裔的一个瘸子——帖木儿,在30年中通过恐怖的征服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帝国。他的军队开进安纳托利亚高原,抄袭土耳其人的后翼,迫使巴雅泽从欧洲撤军。与帖木儿大帝的残暴相比,巴雅泽只能是小巫见大巫。这一年的夏天,土耳其主力全军覆没于安卡拉之战,巴雅泽也被俘虏,像个玩具一样被囚禁在铁笼中,屈辱的度过余生。瘸子帖木儿对西方没有太大兴趣,转而准备东征中国的大明王朝,为刚刚被赶出中原的蒙古人复仇。不过随着他的死去,他的帝国也像风一样消散了。

土耳其人的锋芒被无情的削去大半,在争夺王位的内战中,曼纽尔二世成功的介入其中,最终扶植穆罕默德成为土耳其苏丹,而拜占庭获得了期待已久的和平。不过仅仅维系了20年之后,穆拉德二世继位,便宣布废除与拜占庭的合约,继续向欧洲扩张,君士坦丁堡再度成为一座孤城。曼纽尔二世的执政轨迹与其父亲如出一辙,最终也无奈的抱憾而去,约翰八世继任。

此时的拜占庭人,包括东正教神职人员都一致认为,获得拯救的唯一出路就是得到西方的援助。约翰八世再度来到意大利,这次他压上了最后的赌注,请求罗马教廷考虑东、西方教会合并,为此,东正教的牧首以及各地区主教纷纷来到意大利。在长达16个月的时间里,东、西方教士围绕圣餐饼、和子句等这些老话题喋喋不休的争论。在皇帝的压制下,东正教的领袖们决定忍辱求生,接受被兼并的命运。

1439年,双方在佛罗伦萨签署了一份名为《普天同庆》的文件,确定天主教会和东正教会正式合并。

不过合并的执行却举步维艰,1000年的分隔,和400年的敌对,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敉平的。极端的反对者甚至扬言:“宁要穆斯林的头巾,也不要红衣主教的法冠。”

1448年,约翰八世病故,其弟弟君士坦丁十一世继任。登基之前,他一直驻守在希腊伯罗奔尼撒半岛上的米斯特拉斯城堡,这里曾是斯巴达人的故乡。已经45岁的君士坦丁十一世不幸成为了拜占庭的末代皇帝,同样是与来自亚洲的强大敌人对抗,他人生中的最后一战,也颇具当年斯巴达国王李奥尼达的英雄气概。

三年后,年仅19岁的穆罕默德二世登基土耳其苏丹宝座,这位年轻帝王有幸成为了拜占庭帝国的终结者。

第二十五章 拜占庭的覆灭与第三罗马(6) 最后目标:君士坦丁堡

穆罕默德二世同匈牙利和塞尔维亚人签订了为期三年的中立协定,希望在三年中攻下君士坦丁堡,而不受任何干扰。他还为此组建了十几万人的军队,和庞大的舰队,力图水路并进,毕其功于一役。

面对那坚固的城墙,只有大威力的火炮可以一点点的将其摧毁。于是,一名叫做奥尔巴斯的匈牙利人自告奋勇来到苏丹面前,他是当世公认的最有经验的铸炮能手,而且还是一名基督徒。但是金钱比信仰更具吸引力,所以他拒绝了拜占庭皇帝的邀请,转投土耳其大军。

奥尔巴斯对穆罕默德承诺,只要在经费上给予他无限的支持,他就能够造出世界上威力最大的火炮。苏丹满足了他的所有要求,条件是务必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攻城利器造出来。经过三个月的连续工作,无数次试验,大炮终于在亚德里亚堡问世。第一次试射时,穆罕默德派传令兵走遍全城去提醒那些怀孕的妇女,以免被惊吓流产。随后是将这些庞然大物,在60头牛的拖拽下,以及数以万计的苦力和军人,逢山劈路,遇水架桥,足足耗费了两个月时间,运往君士坦丁堡城下。

君士坦丁十一世皇帝积极的展开防御,他清楚只有困守城池,才能逼迫久攻不下的土耳其人退兵,如果西方的援军能够及时赶到,则仍有胜算。在焦虑的等待中,只有零星的船只和士兵增援这座孤城,现在制海权已被土耳其人掌控,只有经过苦战才能将粮食和人员运送过来。

罗马教皇的特使在卫兵的保护下来到君士坦丁堡,并在索菲亚大教堂中公布了东、西方教会的合并宣言。

1453年4月6日,巨炮轰出的石弹重重的砸在城墙上,进攻君士坦丁堡的战斗打响了。城内7000名守军将抵抗他们周围土地和海面上,十几万土耳其大军的进攻。战斗异常的胶着,高大的城墙阻碍了苏丹士兵的冲击。巨炮尽管威力巨大,但是每天只能点火几次,否则将有爆膛的危险。土耳其将领们寻找任何一点城墙的薄弱之处,然后挥舞战刀,令士兵向其突击,这里渐成拉锯战的局势,死伤极大。在危难之中,君士坦丁堡城中的人们放弃以往的隔阂,团结一致,共御外敌,男女老少不论民族和信仰,皆成为战士。

君士坦丁堡北侧有一处狭窄的海湾,名叫金角湾,这里是都城码头所在地。海湾的出口处,一条碗口粗的铁链横悬两岸,遇到外敌入侵,铁链悬起,任何船只休想驶进金角湾。在战事相持中,穆罕默德二世想出了一个只有东方的帝王们才有能力去施行的办法,水路不通,那就让舰队在陆地上碾过。

土耳其的工兵们连夜在铁链的另一侧陆地后方,伐光所有植被,削掉山头,使之呈平顺的斜坡状。然后铺上木板,上面再涂抹一层油脂,在牛骡和兵丁的牵引下,70艘战船就这样翻山越岭,驶进了金角湾。君士坦丁堡最薄弱的城防,已经暴露在土耳其大军面前。

5月28日,这天没有任何战事,异常的平静,因为穆罕默德二世决定明天发起总攻,今日全军休整。入夜后,决战前的寂静,令人瑟瑟发抖。

君士坦丁皇帝下令敲响教堂的大钟,沉闷的钟声响遍全城,疲惫的人们纷纷走出家门,参加最后一次宗教游行。大家沉默不语,齐声吟唱着圣歌,祈祷这座辉煌的城市不要被打入万劫不复之地。

此刻,一支威尼斯的增援船队正向这里驶来,不过即使他们及时赶到,也解决不了实际问题。拜占庭的遗民们,只有在悲伤中等待血色黎明的到来。

凌晨一过,土耳其大军便已整装待发,苏丹向士兵们宣布:“当君士坦丁堡被攻下之时,你们将可以尽情劫掠三天,城中一切财富和生命都将是你们的战利品。即使整个城市被夷为平地也没什么可惜的,我个人将放弃上述所有,而尽享征服东罗马帝国最后堡垒的无尚荣誉。”

随即,海陆总攻开始。

土耳其的火炮轰鸣,坚固的城墙在一个多月的摧残下已是伤痕累累,到处是崩落的残墙断瓦。奥斯曼的士兵们一波一波的向城墙缺口发起冲锋,而里面的守军已经全部上阵,根本无人可换,战斗再度陷入胶着。

但是拜占庭士兵的一个失误改变了形势,一小队士兵出击敌人返回后,忘记了将一面小城门紧锁。恰好被一支土耳其士兵发现,于是他们鱼贯而入,拜占庭数千名守军的心理防线也随之被突破了。君士坦丁皇帝匆匆赶来这里,却发现最精锐的土耳其禁卫军士兵也已杀入城来,大势已去了。皇帝绝望的将帝国徽章抛向空中,然后挥剑冲向气势汹汹的敌阵,以身殉国。

接下来是无序的抵抗和溃败,以及入侵者疯狂的屠杀,数以万计的士兵和百姓倒伏在都城的大街小巷上。妇女遭到野蛮士兵的强暴,修女亦不能幸免。所有被认为值钱的东西都被抢劫一空,土耳其人被压抑了几代之久的欲望,在这一刻彻底的释放了。

只有极少一部分人在最后时刻趁乱逃了出去,教皇特使将自己的红色圣衣与一位乞丐的破旧衣裳交换,希望蒙混出城。结果乞丐被杀死,特使也被抓住并以低廉的价格卖给******商人做奴隶,最后辗转回到罗马。

下午时分,战斗基本结束,海湾里的水面已被鲜血染红。穆罕默德二世骑在战马上,踏过被层叠的尸体所覆盖的街道,以征服者的姿态来到被称为“自亚当以来空前绝后”的圣索菲亚大教堂。这座辉煌的建筑完工于查士丁尼时代,据说全部建造费用折合黄金达18吨,是那个时代人类献给神灵的最伟大工程。

年轻的穆罕默德为其宏伟的姿态所震撼,不禁对拜占庭人增添几分敬佩,他传令立刻停止抢劫和杀人,恢复城市的秩序。然后要求他的工程师们,在不破坏大教堂主体结构的前提下,将之改建成最恢弘的清真寺。最终,四座伊斯兰宣礼塔在圣索菲亚大教堂的四角耸立起来,至今这里依然飘荡着穆斯林的礼拜声音。君士坦丁堡更名为伊斯坦布尔,并成为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首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