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森克认为人的性格可以从情绪的稳定与不稳定,内倾与外倾两方面加以描述。他通过测验和统计,找到这两方面特征相互制约的关系,从中得出内倾稳定型、内倾不稳定型、外倾稳定型、外倾不稳定型等性格类型。
)第四节 性格的形成和发展
人生来时不具有某种性格。一个人的性格是在他的生活实践的过程中形成的。影响性格形成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一般认为,性格的形成与发展受遗传、家庭、教育、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一、遗传的作用
一个人的性格,不是直接来自机体的因素。或勇敢或怯懦,或勤勉或懒惰,或诚实或虚伪,这些性格特征都不是生来就有的。4但是,人的神经系统类型在性格形成中有一定的作用,一个人的性格的发生和发展有着生物学的根源,人的气质影响着性格特征的外部表现。例如,在不利的客观条件下,抑郁质的人比胆汁质的人容易成为懦夫,而在顺利条件下,胆汁质的人比抑郁质的人容易成为勇士等。多血质的人善于与人交往,而粘液质的人难于与人相识等。此外,高级神经活动类型上的差异对儿童行为会产生更持久的影响。性格以个人的一定素质为前提,没有素质这个生物学前提,性格就无从产生。研究还表明,神经系统的某些遗传特性可能影响到某些性格的形成,加速或延缓某些行为方式的产生和发展。关于精神分裂症患者发病率的研究表明,父母均为精神分裂症患者,其子女的发病率为68.1%;父母一方为患者,其子女的发病率为16.4%,家族中无病史者,其子女的发病率为0.85%。可见,对性格变态的人来说,遗传的因素有着一定的作用。
但是,性格作为人对现实的态度及行为方式的系统,主要是由社会关系决定的。遗传对性格的形成有某些影响,但它不起主要作用。对同卵双生子的研究表明,在不同环境中长大的同卵双生子,气质特征非常相似,而性格却明显不同,而且随着他们年龄的增长,分开生活的时间越长,性格的差别也就越大。神经系统的遗传特性可以影响到一个人接受刺激的能力、动作反应的速度和灵活性,但不能决定一个人的性格特征。在一个家庭内,父母与子女之间,兄弟姐妹之间,可能有完全不同的生活道路,出现完全不同的性格,这显然不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
二、家庭的影响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和社会生活中各种道德观念的集合点,也是儿童出生后最先接触并长期生活的场所,因此,家庭被称为“制造人类性格的工厂”。家庭的各种因素,如家庭经济的收入水平,家长的职业,家庭结构的健全程度。家庭的教育态度和教育方式,家庭的气氛等都对儿童性格的形成与发展起着直接的影响作用。研究证明,父母教育方式不同儿童会形成不同的性格特征。
父母教育方式与儿童性格的关系
父母的
教育方式
儿童性格
支配性型
消极、顺从、依赖、缺乏独立性
溺爱型
任性、骄傲、自私、缺乏独立性、情绪不稳定过于保护型缺乏社会性、依赖、被动、胆怯、深思、沉默、亲切的过于严厉型顽固、冷酷、残忍、独立;或者怯懦、盲从、不诚实、缺乏自信心和自尊心忽视型妨忌、情绪不安、创造性差,甚至有厌世轻生情绪民主型独立、直爽、协作、亲切、善社交、机灵、安全、快乐、坚韧、大胆、有毅力和创造精神父母意见分歧型易生气、警惕性高;或有两面讨好、投机取巧、好说谎的作风家庭生活气氛和父母的性格特征对儿童的性格也有明显的影响,例如家庭成员互助互爱、民主团结、通情达理、和睦相处,则有助于儿童良好性格特征的形成。反之,家庭生活气氛紧张,家庭成员经常争吵、打斗,则导致儿童不良性格特征的形成。还有,家庭的政治经济地位、父母的文化素养、为人处事方式、儿童出生顺序等因素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儿童性格特征的形成与发展。
儿童在家庭中的地位和作用的不同,对儿童性格的发展也是不同的。科瓦列夫对一对孪生的女大学生的四年的观察发现,她们在同一家庭、同一小学和大学的历史系中接受教育,但性格有明显差异:姐姐比妹妹好交际,善谈吐,也比较果断、勇敢和主动,在谈话和回答问题时总是姐姐抢先回答,妹妹只是表示同意或做些补充。造成姐妹两在性格上差异的原因之一,是她们的祖母从小把她们中的一个定为姐姐,另一个是妹妹,并责成姐姐照顾妹妹,对她的行为负责,做她的榜样,首先执行长辈委托的任务。这样,姐姐就较早地形成了独立、主动、善交际、果断等特点,而妹妹则养成了追随姐姐,听从姐姐的习惯。
三、学校教育的作用
学校教育和教学对儿童性格的形成起主导作用。学校教育的方针、内容、方法,教师的榜样、态度,学校的校风、班风、传统、规章制度、师生关系、团队生活、课外活动等,都影响着学生性格的形成。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主要环节,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训练学生习惯于系统地、有明确目的地学习;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可以培养坚定、顽强等性格的意志特征。教师的榜样对形成学生的性格也有重要作用。学生常常把教师作为自己的楷模,教师的榜样有形无形地影响着学生性格的形成。学校中的集体组织及其活动,特别是班集体的特点、要求、舆论和评价等,对学生性格的形成与发展给予具体影响。班级中的气氛,学生在班级中的地位,对他们性格的形成,具有较大的作用。当然,并不是任何班集体都可以发挥积极作用,只有那些具有民主气氛的班集体,才能使其成员形成积极性、主动性、纪律性等优良的性格特征。
四、社会环境的影响
社会环境的影响是复杂的,对儿童性格形成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文化媒介传播进行的,书、报刊、影视制品、音像制品等。儿童都是在某种文化、某种社会和某种特定的经济地位中被教养起来的。文化媒介中的英雄榜样、典型人物常常是儿童学习和模仿的对象,激起他们强烈的情感和丰富的想象,成为他们前进的动力。而格调低下,恶劣的文化媒介则污染儿童的心灵,诱发不健康的联想和体验,甚至使他们走上错误和犯罪道路。所以要“扫黄打非”、净化社会风气,使社会环境对儿童性格的形成和发展起积极的作用。
五、社会实践活动的作用
家庭、学校教育、社会环境因素等都是性格形成的外部条件,虽然它们对于性格的形成和发展起着巨大的影响作用,但却不能直接形成人的性格。它必须通过人的内部因素才能起作用。性格形成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主体把其接受的外部社会要求,逐渐内化为自己内部要求的过程。在这个内化过程中,个人的理解和领悟,个人的需要、动机和态度起着调节和控制作用。如果外部要求与自己的态度相吻合,就可能转化为内部要求,并见之于行动,形成自己的态度体系和稳定的行为方式。如果外部要求不符合个人的需要和动机,那么客观的要求就很难转化为内部需要,当然,也就不能形成个人的性格特征。
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自我意识明显地影响着性格的形成。儿童的自我意识是与性格同步发展的。儿童把自己从客观环境中区分出来是性格形成的开始。从这以后,他们便开始了自己教育自己、自己塑造自己的努力。随着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这种自我教育,自我塑造的力量就会越来越强。归根到底,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即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对性格的形成起决定作用。因此,教育者要鼓励和指导孩子自我意识的发展,帮助他们在社会实践中正确地分析自己性格的优劣和不足,加强自身的性格锻炼和修养,使其沿着社会所需要的方向发展。
)第五节 性格的表现和评定
一、性格的表现
(一)性格在活动中的表现
儿童开始形成的性格特征,往往在游戏活动中表现出来。观察学前儿童在游戏中的表现可以发现,这种初具轮廓的性格特征,已经在对游戏的选择中显露出来:有的愿意做集体游戏,有的愿意做个人游戏;有的喜欢做安静的游戏,有的则喜欢做运动性游戏;有的爱好现成的玩具,有的则爱好独立制造玩具。此外,儿童怎样做游戏也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性格差异上的萌芽:有的在游戏中喜欢指挥别人充当“领袖”角色,有的愿意接受指挥;有的总是把游戏坚持到底,有的容易被其它事物吸引,使游戏半途而废等。
性格特征也在学生的学习中表现出来。上课时,学生的注意力是义务感和责任心的一个指标。在回答问题和考试时,学生的表情动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自制力和意志的品质。作业是否认真也能反映出性格的特点。
性格特征在劳动活动中,表现得更为明显。一个人怎样对待劳动,怎样对待困难,常给我们提供了是否勤劳,是否有坚持性的客观指标。一个人对待劳动资料和产品是节俭还是浪费,在劳动中是善于和人相处还是感到拘束,是遵守纪律还是违反纪律,也能反映出性格上的差异。
(二)性格在言语中的表现
一个人说话的多少,说话是否真诚,说话的方式是否因人而异,言语的风格怎样,所有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人性格的特点。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很容易把健谈的人和沉默寡言的人区分开来。同时,他们的不同也可能反映出不同的性格特征。例如,健谈可能表现着开朗、好交际的性格特征,也可能表现为自负、爱表现的性格特征。沉默寡言可能是对自己言谈的高度责任感,可能出于明哲保身,也可能是由于狡猾,想掩饰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也可能是由于孤僻、怯懦和疑心。一个人的言语可能是真诚的,也可能装模作样。言语真诚,表现性情直爽和诚恳。言语装模作样,可能出于谄媚,或与交谈者没有知心关系,也可能出于卖弄言辞,以掩饰内心的空虚。
(三)性格在外貌上的表现
面部表情、姿势,甚至衣着,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一个人的性格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