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纸金
11810200000081

第81章 金融业前途未卜 (7)

结果,问题资产救助资金便在众多并不真正需要的银行中得以分配,从而使需要资本的银行难以得到,也使得支持资产支持证券市场所需的资金更少,而这个市场的恐慌性局面仍在继续,迫使银行进行更多的核销。最初一轮的问题资产救助资金分配时,也没有附带任何政府可以对银行实施控制的条件。不过,美国国会议员把所谓的保尔森计划看做财政救助,从来就没有真正喜欢过,不久便开始在涉及银行治理的多个方面坚持己见,尤其是在接收问题资产救助资金的银行的薪酬和业务费用方面不肯让步,这些涉及银行治理的意见成了对银行活动有追溯效力的约束,银行毫无疑问不喜欢,认为这是干涉过多,是不恰当的。然后,随着巴拉克·奥巴马宣誓就任总统,政府内阁发生变化,他任命纽约联储主席蒂莫西·盖特纳接替保尔森的职位。

盖特纳,48岁,原美国财政部一个晋升迅速的职业公务员,2003年被任命为纽约联储总裁。从达特茅斯大学毕业后,他曾在亨利·基辛格手下干过数年,在财政部涉及国际事务的多个岗位工作过,包括派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岗位。尽管他得到过鲍勃·鲁宾和拉里·萨默斯(被任命为奥巴马的首席经济顾问)的提携,但得到财政部长的任命,可能还是因为自金融危机开始以来,他一直与保尔森和伯南克一起应对危机,他们两位对他也很信任。他知道之前都发生了什么,为什么采取了那些做法,哪些起了作用,哪些没有成效,以及要在国会通过议案会遇到什么样的障碍。尽管他有一些很难解释清楚的个人税收问题,但他的任命还是获得了批准,因为在处理这样的混乱局面上,他被视为一个必要而有用的人选。他从保尔森手中接管财政部时,已有太多的问题资产救助资金投在定价不当的银行优先股上,也没有带来多少益处,剩下的资金既不足以支持真正需要的银行,也不足以在不良资产市场发挥作用,而设立问题资产救助资金的初衷却是后者。

2009年2月10日,盖特纳作为财政部长在记者招待会上首次亮相,他在财政部典雅的19世纪“现金厅”里,出现在记者面前,身后是五六面美国国旗。他在这儿宣布新政府制定的由4个部分组成的金融稳定计划。第一部分是在对规模最大、携带系统风险的银行实施“压力测试”,确认是否有充足资本承受经济恶化的形势之后,加强其中一些银行的资本实力。政府将确定这类银行是否资本充足,若非如此,又需要多少新资本。如果有必要,这类银行可以从问题资产救助资金里筹集新资本,但它们必须接受比先前更为严苛的条件:新发行的优先股必须按市场价购买,同时对股利支付、收购行动、游说活动、“奢侈消费”,以及管理人员薪酬进行严格限制。这些条件无疑也会让银行运营受到监管部门的更大控制,包括可能要求银行出售或分拆不良资产或不属于“好银行”核心业务的资产。这个计划的用意是迫使银行承认资产价值已严重削弱,需要相应地尽快调整资本(即使这意味着让政府购买某些银行的控股股份)。只有在这一点做到之后,银行才能回到正常的状态,也就是好银行的状态。

金融稳定计划的第二部分,是设立一家“金融稳定信托”,让它和私营部门一起,以折扣价直接从银行手中或市场上收购不良资产。财政部将为该信托公司投资500亿美元种子资金,并劝请私营资本再投资1万亿美元。盖特纳说,希望这样一家信托公司,会对资产支持证券和其他资产的价格起到支撑作用,而这些资产此时并没有一个现成可用的或流动性良好的市场。

金融稳定计划的第三部分,是将定期资产支持贷款设施的可用资金,由2 000亿美元增至1万亿美元。该设施由美联储于11月份组织,意在收购商业抵押贷款支持证券,以及由信用卡贷款、汽车贷款或学生贷款担保的其他贷款支持证券。

最后一部分是综合住房方案,财政部将投资500亿美元,通过修改现有抵押贷款条款,来遏制抵押品赎回权取消案,同时要求其他接收问题资产救助资金的银行参与这个计划。

市场对金融稳定计划非常失望。消息一出,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重挫380点。《华尔街日报》说这是计划中有计划,《经济学人》说这纯粹是浪费机会。很少有财经评论员不同意这些意见。有些人说,这个计划缺乏细节,行不通。如果认为私募股权基金的钱能被吸引来参与共同投资,实在是天真幼稚,除非那些资产以市场价格的深幅折扣定价,而在这样的价位上,银行又不愿出手。

然而,如果仔细阅读,对这个计划做更为积极的解读也是有可能的。资产达

1 000亿美元以上的19家银行将被强制实施压力测试。测试将“具有前瞻性、精确性和现实性”,“在所有相关金融监管部门的协调下进行”。这个说法里并没有声称压力测试需要对所有资产进行按市计价,但暗示了监管部门对于资产价格将会认真对待,并且在不同的银行间(包括高盛和摩根士丹利,它们在成为银行控股公司之后,继续虔诚地实行按市计价)保持资产价格的一致性。压力测试将会向监管部门揭示银行的资本状况(市场也将完全了解测试结果);被认为资本不足的银行,无论以什么样适合具体银行的办法——分拆、出售业务部门或其他业务线——都必须获得新资金以补足所需资本。

如果这些办法还不足以达到目的,银行可以从第二轮问题资产救助(现在称为资本协助计划)资金中获得新资本,但这一次,资本的价格要反映现实的市场价值。新发行的优先股将可以完全转换成普通股(不附带只能购买相当于优先股15%价值的普通股的认股权证),而转换价格也以“2009年2月9日该机构股票价格平均水平的适度折扣”来确定。

例如,如果花旗集团又需要200亿美元资本,它必须发行新的可转换优先股,这批优先股可按比方说每股3.75美元的价格(2009年2月9日的收盘价是3.95美元),转换成53亿股普通股,或49.5%的所有发行在外股票;当与先前所发行的优先股有关的认股权证被执行,那些优先股也转换成普通股之后,政府所持普通股将超过所有发行在外股票的80%。这将意味着该银行事实上已收为国有,即使只是注入了将近200亿美元的新资本。可以想象,会有好几家银行在压力测试之后,需要实行这样的国有化。同样也可以想象,如果银行以这样的方式实行国有化,它们的董事会和管理层也将发生变动,使它们的利益与公众的利益更加一致。与此同时,大型银行将被监管部门严格地控制在手中。它们因监管部门为它们的到期负债提供了担保才能维持生存,监管部门无论叫它们做什么,它们都得去做。为了缓和紧张局势,财政部将小心地(也慢慢地)实施压力测试,同时考虑还可以采取别的什么行动,让问题银行自行筹集资本。

为了协助银行“清洗”资产负债表上的“遗留”资产,金融稳定计划设想了一个富有想象力的做法,就是吸引私募股权投资者,通过“公私投资基金”与政府一道“共同投资”;该基金将由问题资产救助提供种子资金,“利用公共资金为私人资本提供杠杆,初始筹资规模达到5 000亿美元,筹资潜力有望增至1万亿美元”。此外,该计划还“允许私营部门买家通过拍卖竞价,确定当前问题资产的价格”。

这是否好得令人难以置信呢?私人投资者确定价格,政府为它们提供杠杆?对投资者来说,可是太好了(那也会保护财政部免遭指责,说它为所购证券确定了过于慷慨的价格),但批评者又问道,身处困境的银行,为何会愿意按低得足以让私募股权投资者高兴的价格出售资产呢?岂不是会带来更多的损失吗?

从该计划看,有两件事使得局面不同于以前。首先,政府已强行要求为进行压力测试而实行按市计价(或者做效果接近的事情,以便测试准确而真实),并强行要求根据这样的价格重新确定所需要的资本量;在此情形下,银行应该不会关心是否以资产当时记录在账簿上的价格出售资产。其次,如果银行已经拿了问题资产救助资金,政府可能既有意愿,也有能力强迫银行为了清理资产负债表而出售问题资产。

例如,政府可以宣布说,花旗集团打算通过拍卖出售遗留资产,想通过使用杠杆的公私投资基金购买这些资产的投资者,应该提交竞价。这样一来,不仅可以把不良资产从花旗集团的资产负债表上(这些资产已属于花旗控股)移走,而拍卖所确定的价格,也可以转化为普通的二级市场上的价格。有了多达上万亿美元的资金在购买问题资产,市场会围绕新确定的价格得到巩固,形成一个支撑,因此可以吸引其他投资者进场,这些投资者正力图以极低的价格买入此类资产,希望此类资产持有到期,会涨至违约调整后的预期价格。到那时,市场便会替政府行事,按政府的意愿运行,价格上涨会减去极低的资产估值上的压力。然而,对于市场是否这会如此运行还是有相当大的疑虑;投资者也担心(如果自己使用财政部融资来购买这类资产)政府会对自己实行薪酬和其他方面的限制;对于财政部发送给投资者让投资者接受的购买合同条款,也存在着争论。到7月初(也就是计划宣布6个月之后),实际上并没有多大动静,这个计划看上去已无人问津了,虽然财政部还在聚拢一批主要的投资者,并承诺一旦这些主要的投资者都聚齐了,市场就会很活跃。

盖特纳计划将定期资产支持贷款设施增至1万亿美元,这似乎也是迈向正确方向的一步,但也由于相同的原因,进行得非常缓慢。从两个涉及万亿美元资金的计划来看,财政部可能会给资产支持证券市场增加很大的支持,而自2007年贝尔斯登两只投资次级债的对冲基金崩盘以来,这个市场已完全不能正常运行。到2009年年初,除此之外的资本市场已开始回归正常状态,非金融类公司新发行的债券、商业票据和其他工具在发行量和利率上,都在恢复2008年年中的水平。如果财政部为问题资产制定的计划开始起作用,那么,随着资本市场的证券化功能得到恢复,资本市场便能回归常态,从而为整体经济注入所需要的资金,帮助结束经济衰退。从另一方面看,银行显然要历时更久,才能回到正常的信贷活跃状态。

但是,金融稳定计划被笨拙地引入,又需要从字里行间进行破解,并且推行起来速度缓慢,这都意味着市场不会相信该计划在短期内能有多大价值。很多人心里纳闷,如果说形势如此紧急,为何拖延许久才有计划出来?多数人认为这是因为计划细节尚未制定出来,而等到制定出来,谁也不能把它当回事。

这一切要明朗起来需要费些时间,盖特纳也已懂得在宣布计划的时候,不该一厢情愿地以为市场会相信他。的确,市场先前已从经验教训中领悟到,美国财政部的计划到头来常常是并非表面说的那样。大约一个月以后,盖特纳宣布了已作扩充的计划,加进了很多细节,明确规定私人投资公司如何从政府处借入低成本资金来购买问题资产,结果,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骤升489点。这一次,真有些人开始认为,该计划或许会产生作用了。

与此同时,压力测试必须在接下来的数月里实施完毕。金融稳定计划的这一部分收到了良好效果。没有一家银行在第四季度经历那种造成混乱局面的挤兑,多数银行都回归到赢利状态(部分原因是使用政府对它们的债务所做的担保,获得了成本非常低的融资),由于银行股价上涨,好几家银行又能在市场筹集新资本了。2008年5月初,压力测试结果公布于众,多数银行被认为无须新添资本(或者只需新添少量资本),只有美洲银行、富国银行、通用汽车金融服务公司和花旗集团总共需要筹集650亿美元新资本。第二个月,有10家接受问题资产救助资金救助的银行,获准从问题资产救助计划中赎回约600亿美元的优先股。

系统监管者

2008年3月底,金融监管系统的缺陷已显而易见,美国财政部长保尔森“越俎代庖”,提出了一个全新的监管构架。他认为,旧有系统已不能正常运行,必须予以调整,使之适应新的需要。他提出用一个新系统(他称为“一个蓝图”)代替目前的系统,因为在现有系统中,有好几个不同的协调不好的监管者,每个监管者只解决金融市场不同部分的问题,谁也不能对市场所有部分实施监督或拥有权威。保尔森的新计划会设置三个新的监管者:“市场稳定监管者”,将扩大使用美联储的部分权力,以检查和指导任何可能会对金融市场的稳定制造风险的机构(银行或非银行机构);“审慎金融监管者”,将监管所有类型的吸收存款的机构,确保这些机构安全、稳健、审慎经营;“商业行为监管者”,将在各种不同的金融产品上,提供消费者保护,由此扩大证交会的角色,或许让证交会与其他政府机构合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