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纸金
11810200000079

第79章 金融业前途未卜 (5)

杰米·迪蒙在2008年经济危机期间受到了广泛尊敬,现在他声称银行开展的信贷业务非常活跃(虽然净增贷款仍然很少),银行为了让抵押贷款持有人免于违约的风险,正在努力地实施抵押贷款修正和协助计划。尽管摩根大通仍然需要对华盛顿互惠银行进行整合,同时也感受到了自身信用卡和其他消费者金融业务的沉重负担,这些业务要经历严酷的衰退期考验,才能声称已再次处于安全的境地,但显而易见,摩根大通现在看起来,在大型银行控股公司中俨然是市场领袖。它没有需要改变业务模式的压力,也没有为生存下去而让自己有巨大的压力。收购华盛顿互惠银行,以及2004年收购美一银行,是两个非常清晰的信号,表明摩根大通要把自己的将来主要与零售和消费者业务紧密相连,而不是拴在批发或投资银行业务上,尽管它也伺机收购了贝尔斯登。

与此同时,现在身为美国第4大银行控股公司的富国银行,正忙于把2008年12月31日关闭的美联银行整合到自己的平台上来。这涉及美联银行第4季度又出现的112亿美元亏损(也包括大量合并前的减记)、在美联银行已隔离开的贷款组合中的939亿美元高风险贷款上做372亿美元的信贷减记,还涉及各种“去风险”的措施。富国银行也承认从合并交易中获得了109亿美元的税收好处,合并使得富国银行即使在吸收美联银行抵押贷款和其他贷款损失减记之后,仍然留有1.3万亿美元的资产,而那些减记数额可是比世界上其他任何银行都要大。尽管美联银行拥有规模可观的证券经纪和资产管理业务,但它在投资银行领域并不是一个重要参与者——富国银行也不是,这是富国银行自愿如此的,但2009年春,首席执行官约翰·斯坦普夫开始谈论加强美联银行的证券业务,要在投资银行领域争夺市场份额。

到2009年中,按市值排名,世界上最大的10家投资银行是:摩根大通(1 300亿美元)、富国银行(1 100亿美元)、美洲银行(1 010亿美元)、高盛(730亿美元)、巴黎银行(680亿美元)、瑞士信贷(520亿美元)、德意志银行(370亿美元)、摩根士丹利(360亿美元)、瑞银集团(350亿美元)和花旗集团(150亿美元)。所有这些银行的股价已从年初的水平有了很大回升,因为赢利已报告为正数,市场对系统性崩溃和政府实施的国有化担忧减少了。

就新生的银行控股公司高盛和摩根士丹利来说,2009年1月初,它们的未来不确定性尤其大。它们因2008年第4季度遭遇残酷的交易形势而痛苦不堪,以收费为基础的主要收入来源几近干涸,同时它们又由于行业可能出现重新规范的前景而受到困扰,因为若是这样,会使它们历时已久的业务战略变得过时。很多分析师预测,它们将被迫在杠杆程度小得多的条件下运营,即使它们的收入来源又恢复正常,也会使它们的增长率和收益率大大减少。它们的投资者和监管者现在会期望它们通过收购零售存款分支机构,使业务和融资来源多样化吗?它们能保留同样素质的人才和同样的动力,在风险较小、利润流较不丰沛的情况下,使自己与其他银行相比显得与众不同吗?

2008年对于摩根士丹利和高盛都是赢利年,虽然利润远远低于一年前。两者都筹集了100亿美元的新资本,外加100亿美元的问题资产救助资金。到2008年11月30日(两家公司会计年度结束时),它们在压力之下都已显示了相当大的灵活性,迅速削减了资产和风险敞口。摩根士丹利年终资产总值为6 580亿美元,2007年的年终资产总值是1.07万亿美元;高盛年终资产总值为8 840亿美元,上一年的年终资产总值是1.12万亿美元。摩根士丹利宣布一级资本充足率为17.9%,高盛的一级资本充足率是15.6%,两家公司都大大高于大型批发银行的平均水平,2008年第4季度期间,该平均值升至约10%(因为问题资产救助资金注入的缘故),前一年则是8.5%。

这两家公司40年来一直是激烈竞争的对手,都将对方视为自己的主要竞争者。两者都致力于服务所有的机构客户和资本提供者,无论机构客户和资本提供者在世界的何处。然而,经过多年的变化,它们的业务已有所不同,因为最初的摩根士丹利曾卖给添惠证券,与一家大型零售经纪业务名牌公司合二为一,而高盛也开发了自营交易和另类资产管理业务,并且这两类业务都成了高盛的主要收入来源。

约翰·麦克于2005年重返摩根士丹利之后,开始奋力将摩根士丹利引向一条自营风险敞口更大的道路,不过从后来发生金融危机的角度看,这证明是不合时宜的举措。摩根士丹利本已拥有坚实的零售基础,作为银行控股公司获得新生之后,它表示可能会收购一家拥有厚实基础的吸收存款的银行,然后沿着零售业务线拓展业务,当然,同时也无意减少在批发银行业务领域保持领先地位的兴趣。

2009年1月,摩根士丹利宣布将零售证券经纪业务划归与花旗美邦成立的合资公司,这个决策似乎表明了摩根士丹利的战略方向。建立合资公司的交易提前在2009年6月完毕,对于摩根士丹利来说,这似乎是大有前途和时机适宜的行动;之所以能达成这样的交易,摩根士丹利从政府那里得益不少,也因为花旗集团董事会敦促管理层要降低公司的规模。摩根士丹利付出27亿美元现金给花旗集团,实际上购买到了合资公司的控股权,而合资公司中的美邦证券部分被认为更有价值。随着该合资公司的成立,世界上诞生了规模最大的证券经纪业务机构,销售队伍比美林证券还要大1/3。

与此同时,美林证券正进入一个痛苦的过程,被纳入身处困境而出手小气的美洲银行之中,或许它与美洲银行广大的零售分支网络会产生协同效应,会遵循和接受美洲银行的文化、领导风格和薪酬规定。这种将零售金融服务业务融合在一起的做法已有很长一段历史——罗斯·佩罗特与杜邦–格罗尔–福刚公司、美国运通与雷曼兄弟、西尔斯百货与添惠证券、保诚保险与巴赫公司、公平人寿保险与帝杰证券等公司之间都付出这种努力——但却没有获得多少成功。

一个明显的问题是,其他公司未能成功地实现整合,美洲银行(已忙于对全美金融公司进行复杂的整合)能做到这一点吗?到2009年年中,约翰·赛因和其他好几位美林证券级别较高的管理人员已离开公司,包括来到美洲银行的约300位重要的资深投资银行家中的18人也已离开,这给人留下了这样一个印象:无论是事业有成的华尔街投资银行家,还是传统守旧的“美林妈妈”那群人,在一个处境困难、心怀愤懑的南方零售银行机构的文化中,都感到不自在或不受赏识。从另一方面看,很多美林证券老员工因为没有更好的工作机会,只好听天由命,在这个不久将会大变样的公司里找到一席容身之地。然而,人们估计美洲银行将没有能力对竞争更强而有风险的投资银行业务进行扩展,因而会将注意力集中在吸收更安全、更稳健的零售分支机构上。

如果美洲银行自身的命运不能得到进一步改善,它可能会无奈地得出结论认为,美林证券如果重新出售或分拆出去的话,在不同的人手里,在市场更好的时候,对于美洲银行股东和政府来说,也许会价值更大。现在如果认为美林作为独立投行已永远消失,是一件确定无疑的事情,还为时尚早,但是眼下,它是被锁定在美洲银行的业务构架之中了,在这个环境里,美林证券无疑会挣扎一年以上,直到最后被驯服,或是被放走。无论从长期看美林证券会有什么样的遭遇,它现在都将要进入一个管理层心神不定的时期,在此期间,内部纷争会不亚于,甚至超过公司外部竞争,对手公司会利用这种机会,一点点地削减美林证券的市场份额,而它的份额在2009年一开始便下降了。

摩根士丹利收购花旗美邦零售经纪业务,对于美林证券和美洲银行来说也是一个相当大的威胁;对瑞银集团而言同样如此,而它这时仍然惊魂未定,因为在抵押债务危机中有了痛苦的经历,因为美国客户逃税而受到牵连,与美国司法部达成了7.8亿美元的和解协议,又因为4月份奥斯瓦尔德·格鲁贝尔出人意料地被任命为首席执行官,瑞士前财政部长卡斯博·威利杰被任命为董事长。格鲁贝尔作风务实,直截了当,曾任瑞士信贷首席执行官,他立即开始裁撤7 500个工作岗位,并对银行所有“高风险”业务进行核查。后来,格鲁贝尔宣称,曾考虑出售瑞银集团在美国的普惠证券,但又决定改组管理层,或许等更好的时机出现时再出售普惠证券。瑞银集团将世界上最大私人业务银行的位置,让给了合并后的美洲银行和美林证券,客户资产不断外流,总体而言,瑞银集团正在为生存而苦苦挣扎。在可以预见的将来,瑞银集团在任何投资银行领域都不会是很强劲的竞争者。

尽管有了与花旗美邦建立零售经纪合资公司的举措,摩根士丹利在基本的投资银行业务领域,即证券承销和公司融资服务领域——这是摩根银行遗留下来的业务,摩根银行自1933年创始以来,便在此领域保持着领袖地位——对于竞争对手,仍是一个强有力的威胁。2008年对于投行业务来说是痛苦不堪的一年,即使在这一年,摩根士丹利的多数市场都干涸了,作为主承销商,它也负责了9 380亿美元的交易,在全球行业中排名第5位,紧随花旗集团之后(花旗从第一位滑了下来)。尽管摩根士丹利报告2009年第一季度亏损很少,并通过裁减雇员以适应收入的不足,但摩根士丹利裁员的比例也只占10%左右。之所以裁员比例不高,是为了当市场复苏,企业和其他机构能完成因市场条件不好而已耽搁近两年的交易时,公司随时可以有交易执行力。花旗集团和瑞银集团出现问题,美林证券又心神不定,雷曼兄弟和贝尔斯登已经消失,摩根士丹利期待在投资银行业务上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

高盛也是如此。2008年结束时,高盛在股权、资产管理和证券服务业务上取得了创纪录的净收入(尽管市场下跌,削减了所管理资产的价值)。投资银行收入全年下降30%,但交易收入下跌70%,这本是公司的一个主要利润引擎。交易业绩包含主要投资减值造成的36亿美元损失。然而,2009年第一季度,高盛报告赢利18亿美元,比分析师的预测高一倍,不久之后,又通过出售股票,筹集了50亿美元新资本。高盛大约有200亿美元的银行存款,正考虑通过销售存单和其他产品的网上银行业务增加银行存款,但高盛拒绝建议,认为不必收购一家零售银行企业,来减少对货币市场为业务提供融资的依赖。2009年年初,高盛首席财务官戴维·维尼尔说,公司对于收购问题“非常谨慎”,因为金融业长期以来很少有并购成功的案例:“我不会每天早晨拿起《华尔街日报》,寻找高盛的重大收购新闻,因为我想你会大失所望的。我们并不真的喜欢零售业务,对此也不了解,我想这不会有太大的变化。”

虽然对未来战略有一些疑问,但2009年年初,在投资银行业务领域,从任何方面看,高盛几乎都是市场公认的领袖。它安然度过金融危机,状况相当良好,有了两个新股东,沃伦·巴菲特和以问题资产救助计划为代表的政府,2009年6月初,与摩根大通和摩根士丹利,以及其他一些银行一道,获准从问题资产救助计划赎回优先股股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