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纸金
11810200000049

第49章 资产重组 (5)

到2007年中,在美国和欧洲经历一波持续半年、交易活动创纪录的杠杆收购热潮之后,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的账本上已持有了超过3 000亿美元的这类贷款。在这个时点上,因为害怕债务出现违约和抵押担保债务市场丧失流动性,信用市场开始闭合。抵押担保证券市场的流动性快速降低,问题又蔓延至债务担保证券、杠杆收购贷款和垃圾债券上。杠杆收购贷款无法在市场上出售,或者变成债务担保证券,也不能利用垃圾债券进行再融资。贷款利差急剧上涨,银行账簿上持有的贷款不得不按市价记值,需要核销大量贷款损失。总体而言,这类核销在风暴平息之前大约超过300亿美元,而且多数仅集中于少数几家大银行手中——也是它们在抵押贷款资产上进行了大量核销——导致这些银行股价出现崩盘走势,众多高层经理发生人事变动。在这样的信贷环境下,危机前已安排好的多宗杠杆收购交易尽管面临诉讼威胁,也只好取消了。新的交易无法吸引融资,杠杆收购业务(以及很大一部分非杠杆收购的并购业务)便突然停顿,几年内没有重新开张。

分析美国电话电报公司

美国电话电报公司于1887年创建,不久便成为垄断企业,整合了数十家本地或地区性电话公司,这些公司都使用亚历山大·格雷厄姆·贝尔于1877年发明的贝尔系统。起先,政府渴望看到贝尔系统扩大使用范围,但到1912年,却意识到需要对它已逐渐形成的“自然垄断”加以约束。政府要求该公司卖掉西部联合电报子公司,并约束自己:未经政府同意,不得再收购电话公司。过了一段时间,政府又增加了限制——美国电话电报公司不能从事除电话之外的任何业务,并且必须同意遵守联邦通信委员会的费率规定。然而,该公司通过大量投资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及其后极为重要的技术,已成功地树立起一个良性垄断企业的形象,这些技术使它得以继续扩大装机容量的同时,还能降低成本。“贝尔妈”便是“电话公司”逐渐获得的一个绰号,除了政府律师之外,似乎谁也不反对这家公司的垄断,数百万美国人持有该公司的股票。

到1974年,尼克松政府司法部代表政府,兴师动众地要让美国电话电报公司解体,这时该公司已有100多万名雇员,年收入3 000亿美元,在美国本地和长途电话业务中完全居于支配地位。政府希望该公司分拆成不相关的几块,相互展开竞争,同时也允许别的竞争对手进入电话业务领域。诉讼进展缓慢,历时8年,最后到1982年1月才由里根政府解决(同一天,针对IBM公司一场旷日持久的反托拉斯诉讼案被驳回)。政府与美国电话电报公司达成的协议规定:该公司继续保留长途业务、西电设备制造子公司和研发单位贝尔实验室——这两者合并为朗讯科技公司——但必须在8个月内撤出所有其他业务中的投资,包括22个全资本地电话运营公司和2个持有部分股份的电话运营公司。作为交换条件,美国电话电报公司不再受到限制,可自由进入非监管类电讯业务,如计算机化信息业务和有线电视系统业务。

这个协议宣布之后,华尔街骤然活跃起来,券商们开始考虑这一分拆对金融市场、未来的投行业务和它们自己都有什么样的意义。对美国电话电报公司股票的需求立即飞涨——因为买单海量涌入,纽约证券交易所不得不暂停交易。复盘之后,交易量激增,股价当日上涨3.5%,而这天市场总体下跌1%以上。购买这只股票的需求,有些来自对诉讼结果很满意的机构——这些机构知道美国电话电报公司将自由进入技术领域,为此只需放弃增长率低的运营公司,虽然这些业务约占到总收入的70%。有些人又认为这对美国电话电报公司而言是一桩好买卖。但当天宣布分拆之后,市场巨量买单涌入,大部分则是来自套利交易者,他们预期分拆后各个不同部分的市场价值会高于现在尚在一起的整体价值,1911年标准石油公司分拆的情形正是如此。在标准石油公司宣布分拆之后立即买入股票的人,卖出该公司被分拆成30个左右独立公司的股票时,都赚到了很多钱。套利交易者心想,当美国规模最大的一家公司分成一批独立经营、更具竞争力的单元时,同样的事很可能会重演。因为“老”美国电话电报公司和新的“届时发行股票”的公司在估值上存在差异,从理论上看,投资者可以赚到无风险利润。

但这次并非没有风险:至少过18个月,分拆才会真正发生——法律或其他问题可能会延迟分拆的到来——在此期间,市场可能会发生重大变化,出现新事件影响这些公司的价值,金融头寸上的利率也有可能上涨。再者,并不容易确定何时应买入第一批股票,一批又该买入多少。可以采用很多投资策略,这些策略在等待期间又会不断变换,直到运营公司的股票最终发行出来。高盛在首席套利交易员鲍勃·鲁宾的指挥下,建立了很大仓位,一直捂到卖出股票获利了结。

与此同时,美国电话电报公司有一个巨大的任务,就是决定如何让这些公司作好迎接分拆的准备。22个运营公司将分拆成7个独立经营的地区性贝尔系统运营公司,或称为“小贝尔”。除此之外,还得选定管理团队,每家运营公司该分派多少美国电话电报公司的债务也需要确定,有关所有公司的满足证交会标准的信息也得准备好。投资银行渴望从这场造富运动中抢得一杯羹,能对各运营公司提供发行建议,最终能要么代表“小贝尔”,要么代表美国电话电报公司,它们预计这些公司将来都是资本市场的重要使用者。以前,所有这类投行业务只属于摩根士丹利,现在,人人都可以争取。而且,还有其他公司将来的业务战略可以考虑;美国电话电报公司也会想收购计算机、有线电视或信息公司,进入新允许的领域发展业务;“小贝尔”也可能会希望在政府允许的限度内收购其他运营公司。所有这一切还会对独立的电话公司产生影响——它们在与“小贝尔”竞争的过程中,可能会受到羁绊,也可能不会。无论如何,美国电话电报公司的分拆会为争夺优质投行业务提供一个最大机会,这是市场从未见过的,所有投行都在争取。

这次分拆的确让长途电信市场的竞争急剧升温了,也导致美国电话电报公司广泛涉足多样化的新技术和业务领域。斯普林特和世通之类的公司在市场竞争中获得了成功,很多新的长途电话公司繁荣发展(在互联网出现时,也参与了互联网业务)。然而,美国电话电报公司因分拆而换来的对计算机系统、有线电视和高科技设备的战略介入并未取得成功,它在分拆了制造业务(朗讯科技)和帮了倒忙的已收购公司(美国电话电报公司宽带公司)之后,只剩下核心业务单元美国电话电报公司长途公司或该长途公司的后身美国电话电报公司通信公司。

在这个时点上,美国电话电报公司被自己分拆出去的一个“小贝尔”——西南贝尔通信公司——收购,这家公司最初叫“南方贝尔”,后来收购了另外三个“小贝尔”(1997年收购太平洋镭驰科技,1999年收购美瑞泰克,2006年收购西南贝尔)。其他“小贝尔”后来也都与其他公司合并了:大西洋贝尔于1996年收购NYNEX公司,2000年又收购非电信监管类企业GTE公司,然后更名为电信运营商威瑞森通信公司;美国西部2000年被Qwest公司收购。美国电话电报公司的分拆无论给促进竞争带来了什么益处——也确实有很大益处——毫无疑问,给华尔街创造了大量业务。

证券市场的速度

20世纪80年代出现了众多公司并购和重组,同时也给获得有关信息的人带来诱惑,他们设法利用那些信息从事证券交易。这属于违法行为,虽然涉及内幕交易的法律非常复杂,也仍在形成之中,各种诉讼案在联邦法院和证交会缓慢地通过。并购交易宣布之前一两天,目标公司的股价常常会有异常上涨。证交会对这种现象非常清楚,并在尽其所能地对违法者提起诉讼,但进展非常缓慢,对于遏制不当交易似乎成效不大。

内部人是指公司的经理、董事或重要股东,一般认为他们拥有市场所不了解的有关公司未来事件或业绩的信息。在这些信息向公众发布之前,内部人若利用这些信息进行证券交易,则属于违法行为。其他人利用直接来自内部人的信息进行交易,也是违法的,虽然有时这些信息通过第三方传递或被第三方发现并传递,使得信息的“内部性”已不清晰。1981年,赫顿证券精明的前副董事长约翰·夏德担任证交会主席,他公开表示决心制止内幕交易,据他说,内幕交易已成猖獗之势。那个时代,证交会和纽约证券交易所都缺乏它们今天所拥有的技术工具,来帮助它们发现可疑交易,并追根溯源。为了遏制内幕交易,它们付出了很多努力,很多新的交易被立案调查,但由于缺乏决定性证据,常常只是处以少量罚金便告结案,也没有多少宣传报道。然而,1985年,夏德先生接到一个花纸包装的礼品盒,这使他能够落实自己的决心了。礼品盒是一个形迹可疑的人送的,名叫丹尼斯·列文,32岁,是德崇证券的一个执行董事,关于内幕交易,他有很多话可以说。

列文出身于纽约皇后区,年少时就雄心勃勃,从伯纳德·巴鲁克学院毕业后,通过努力进入了投资银行业。换过两三个职位之后,在德崇证券成了一个中等水平的并购专家,每年大约能赚100万美元。他利用熟人和关系网四处打探并购业务,据说他擅长此道,只是有时让人觉得说话有些轻率。6年来,他一直在秘密地少量交易一些涉及并购题材的公司股票。这包括德崇证券熟悉的一些公司,但是此外,他还与其他投行共过事的年轻人形成一个团伙,他们会向他传递信息,告诉他即将出现的交易。他在巴哈马群岛Bank Leu银行开了一个账户,这是瑞士一家银行开设的分行,该银行通过加勒比海地区不同的经纪人为列文执行交易。列文从这些不法交易中共获利

1 260万美元。

1985年3月,一封匿名信寄至美林证券设于委内瑞拉加拉加斯的营业机构,信中说这儿有两位雇员一直在根据内幕信息买卖股票。美林证券做了调查,发现这两位是仿照另一位经纪人为Bank Leu银行所做的交易而为自己买卖股票,便将此事通知了证交会。证交会要求Bank Leu银行说出客户身份,但该银行拒绝透露,还声称《瑞士银行法》禁止它提供此类信息。美国证交会之前就注意到,自己所发现的很多可疑交易也是经由瑞士银行进行,于是就此事与瑞士政府交涉,瑞士政府也抗辩说法律就是这样规定的。这一问题不断升级,一年以后,瑞士人决定合作,免得美国吊销瑞士银行在美国持有的银行执照,Bank Leu银行被逼无奈,只好放弃客户:丹尼斯·列文。美国证交会(因只能提起民事诉讼)将此案移交纽约州南部地区检察官鲁道夫·朱利安尼,由他提起刑事诉讼。朱利安尼很不客气地问列文,是否想与政府合作,以减少可能会相当长的刑期。列文决定合作。

他供出了几位在其他公司工作、向他提供信息的倒霉雅皮士,他们很快便被缉拿归案。但朱利安尼并不满足,还要发现更多的东西。于是,丹尼斯又供出了伊万·鲍埃斯基,鲍埃斯基是纽约最爱炫耀的风险套利交易者,列文曾向他秘密透露过内幕信息。鲍埃斯基在纽约金融界是一个非常富有的知名人物,喜欢不知羞耻地自我吹捧,受到他人的注意便得意洋洋,并利用他人的关注给自己的基金吸引投资者。他来自底特律,曾多次辍学,几乎一无所成,后来到了纽约,开始为一个又一个小型券商做风险套利交易。20世纪70年代,他干得很不错,有时会创造90%以上的收益率,随着20世纪80年代并购业务再度兴起,知名度越来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