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她是一个顽固的自由市场倡导者,认为公平交易局做得有理。她有一些宏大计划,要把英国很多国有企业私有化,这些国有企业是过去在工党政府的国有化浪潮中逐渐形成的。她明白,要做到私有化,需要得到资本市场的大力支持,而资本市场要给予支持,又必须改革,以发展世界级的竞争能力。她派一位副首相到伦敦证券交易所,带着指示要通过商谈达成改革协议,结果是主要产生了三个规则变化:交易佣金可以通过协商确定;交易所会员可以充当经纪商或交易商,也可以身兼两职(但不再仅限于以一种身份行动);会员资格将对任何想加入的合格者开放。这看起来似乎很简单,但事实证明绝不简单。
1980年,伦敦证券交易所在欧洲是规模最大、最活跃的交易所,当时欧洲有很多交易所。自白芝浩所处的时代以来,伦敦便一直是英国的金融之都,伦敦证券交易所则是最主要的证券市场。从那时起,英国也一直是市场经济的领头实践者,欧洲公开交易的公司多数位于英国。英国公司参与首次公开发行、其他的新股发行、收购兼并,数量之大远超过欧洲其他国家的公司。因为伦敦证券交易所在欧洲首开先河,转型为纳斯达克似的交易市场,它便能轻易地将这个市场向英国之外的其他大型欧洲公司延伸,英国和其他国际投资者都可以买卖这些公司的股票。这就扩大了法国、荷兰、德国和其他欧洲国家通过市场进行的股票交易。欧洲机构投资者通过市场所做的交易多数是在伦敦证券交易所系统上完成的,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越界资本管制的消除,交易量也在不断增加。英国自身已实行了65年的外汇管制,也被撒切尔夫人在1979年废除。
然而,伦敦证券交易所的古老规则,已把伦敦城变为一个野兔迷宫般的地下洞穴,这里有多种不同类型的玩家,这些玩家与其他玩家保持着隔离状态,大概这是为了保护自己的生计免遭过度竞争的威胁。经纪商只能做经纪商(不能做交易)、交易商只能做交易商(因此不能做经纪商)、商业银行(类似于投资银行)承销股票和债券,但既不能成为经纪商,也不能做交易商。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对这些业务都不能参与。与“五一”之后的华尔街相比较,这里的多数公司规模很小,持有很少的资本,雇用大量的薪酬相对较少的职员,赢利能力也都不太好。它们拥有根基稳固的传统客户,多年来与之交往,不十分关心业绩表现。伦敦城里的经纪人、交易员和商业银行家全都相互认识,或者有专业交往,或者有社交联系(来自相同的大学——通常是牛津大学或剑桥大学出身),都来自中上阶层家庭。有些有贵族和皇家血统。他们很少做营销,喜爱在长时间的午餐中大喝葡萄酒,热衷于看歌剧,星期五便早早离开公司,到乡间去度周末。但他们也挺精明、机智、富有个人魅力,在服务客户的过程中,也能有创新、不知疲倦、思考缜密,客户对他们都很忠诚。
但是,1983年伦敦证券交易所宣布了与公平交易局达成的协议,协议带有3年执行延缓期,它改变了伦敦证券交易所的运行,把整个交易所震得像散了架。
英国经纪商面临着不得不协商确定佣金比率的现实和更激烈的市场竞争,只要看一看美国,便可以了解接下来会发生的事情。佣金比率经过商定,会跌至比目前低得多的水平。市场竞争会变得狗咬狗般的激烈,有些客户会失去,必须通过竞争找到其他客户来取代。现金流的减少,会削弱公司在竞争更激烈的环境中支付研究、娱乐和其他必需品的能力。除非能找到其他业务,比如交易业务,来补充收入的不足,公司不太可能会生存下来。于是,经纪商不得不作出安排,变为交易商,或者交易商变为经纪商,尽管为市场服务的经纪商远远多于交易商。
合并或许有帮助,但是和谁合并呢?像它们这样的其他公司也许并不能提供足够的资本和专业技能,很快拼凑成一个提供全面服务的公司。加入一家商业银行或许是一条出路,但它们要吗?只有华宝证券在讨论建立一个新的综合性公司,成为英国的摩根士丹利或高盛。它已同意与一家重要经纪商和一家顶级交易商进行三方合并。其他商业银行似乎自信靠一己之力便能继续活下去,就像以前“靠自己的机智生活”一样。英国和其他国家有些大型商业银行在市场上想收购一些经纪商和交易商,获得有关方面的业务能力,可是,一旦放在一起,果真会是一个富有竞争力的平台吗?有一样很清楚:经纪商和交易商必须相结合才能生存下去,竞争会变得激烈得多,包括来自美国公司的竞争也在日以增强,而它们已经集经纪商、交易商、投资银行和承销商于一身,在“宇宙大爆炸”之前,至少已把协议佣金的问题解决10年了。
综合性的投资银行业务
如果我们想收购经纪商和交易商,会有大量的公司送上门来。我们并未收购任何一家,因为没有必要。伦敦证券交易所的规则变更对于像高盛这样的公司非常有利。交易所先前将我们排斥在外,现在我们可以成为会员了。我们可以成为英国股票做市商,与英国机构投资者一同进行股票大笔交易,为它们的指令建立仓位,向它们提供有关英国股票的高质量研究服务,这能让我们在英国开发出可与在美国相匹敌的市场份额。的确,在“宇宙大爆炸”发生之前的3年等待期中,我们已有很大优势。我们已在一段时间里与英国机构交易英国股票——通过在纽约交易的美国存托凭证来进行,在纽约,协议佣金比率更低,股票交易的英国印花税也可以避免。实际上,我们与这些机构在上午的时间交易日本股票,下午的时间交易美国和英国以及其他欧洲国家的股票,这是英国经纪商无法做到的。
在“宇宙大爆炸”实际发生前很久,我们的市场份额已在增长。从更长远的眼光看,“宇宙大爆炸”会摘掉我们的外国公司身份,使我们在伦敦市场获得包括经纪商和交易商在内的更多合法地位。如果我们能提供更佳“用户友好”的其他思想和服务,我们便能赢得大量业务,从而确立我们的声望。我们可以像别的任何公司一样,变成纯正的英国公司,一是通过雇用和提拔英国职员,一是通过成为伦敦证券交易所会员,交易英国股票。我们能逐渐变得无异于任何英国公司。这种身份转换需要费些时间经过努力才能做到,但这会让我们的业务策略及其经济意义发生巨大变化。随着时间的推移,类似于“宇宙大爆炸”的变革也因为必要而在法国、德国、日本,最终在世界多数地方发生了,世界证券市场变得更加一体化,竞争更加激烈,效率更高,赚钱更多,在此过程中,愿意付出财力、时间和努力成为全球玩家的我们和其他美国公司,发现自己不仅在客户的国际业务中受欢迎,在它们的本土业务中也受青睐。
国有公司私有化
1979年,玛格丽特·撒切尔成为英国首相,此时的英国经济正是混乱不堪。保守党最后一任首相是爱德华·希思,1974年的一场煤矿罢工致使经济陷入了滞胀的瘫痪状态,他在对罢工表示妥协之后离任。接替希思的是两届不同的工党政府,这两届政府继续推行把英国变成福利国家的工党政策,为达到这一目的,除了其他手段之外,主要是将一些高就业的产业国有化,涉及的产业有采煤、铁路、钢铁、造船、航空、航天、能源、通信,以及部分汽车工业。1975年,中央和地方政府支出达到了国内生产总值的50%。
保守党政府需要变革,为此,1975年便选择了撒切尔——一个年轻而自信好强的自由市场倡导者——放弃几个年龄较大、经验更丰富的男性人选,让她接替希思成为保守党领袖。4年之后,撒切尔成为英国第一位(也是迄今唯一的)女性首相。她行使首相职责一直到1990年,是100多年来连续担任首相时间最长的人。她是米尔顿·弗里德曼的信徒,在经济政策上,和美国与她职位对等的罗纳德·里根是挚友。她确定方向之后坚持不变,为了拯救英国经济,把它投入自由市场资本主义强劲而令人畏惧的虎口中,不断挑战工会、地方政府,甚至挑战金融中心伦敦城。
她对英国将来的宏大愿景包括减税、消除外汇管制、对众多已国有化的行业实行去国有化、改革旧有机构(从证券交易所到大专院校的各种机构)、让一切在充分竞争的公开环境中运行。她当选的时候,多数属于工薪阶层的英国广大选民,已对工党的政策和执政能力失去信心,他们相信,即便是保守党具有旧式保姆管理风格的女性首相,也比来自工党的男性首相好。撒切尔相信,如果在5~10年里给她的政策以发挥作用的空间,她的政策将会取得明显成功,再也不会有人想回到老路上去。她对了。
她的计划关键在于让英国产业去国有化。然而,执行这样的计划并非易事——是的,向人民宣传这一计划,获得必要的立法,都存在着政治问题,但即使这些解决了,资本市场的负担也是巨大的。“宇宙大爆炸”需要时间来实行,但即便有了这样的变革,众多大型、常常是经营不善的英国公司,还必须在市场上卖出海量的股票。
这些忧虑并未使撒切尔退缩。她的天性驱动着她要让国营大型工业企业不再有人浮于事、拿补贴、向工会妥协和普遍效率低下的状况,让它们转而变为赢利能力强、不断增长、缴纳税收、创造财富的属于私营部门的公司,引领英国进入又一次经济复兴。她知道,她的反对者会指责她把真正的英国王冠上的宝石卖给阔佬和外国人,迫使一波又一波的解雇和失业浪潮冲击王国的每个城镇和乡村。她想,推销这样的计划确实棘手,但他从来不会迟疑,只会加紧实施。这一过程不久便被称为私有化,要在英国和海外股票市场,在大规模的公开发行中,卖出实行去国有化公司的股票。
第一次这样的发行出现在1979年11月,2.8亿英镑的英国石油公司股票在全球协调的承销中卖出。英国石油本是经营良好的公众公司(多数股权由政府持有),所以不必为它的股票创造一个新市场。对于英国市场来说,这次发行尽管规模算是很大,但也轻易完成了,其中不是很大的一部分股票配置给了海外投资者。此次发行之后,出现了为数不少的规模较小的公司的类似股票发行,股票受到了相当大的超额认购,致使一上市股价便在发行价之上跳空高开。有些批评家抓住这一点,认为政府以低于市场的价格把股票送人了。接下来的一次发行雄心要大得多,为英国国家石油公司发行5.49亿英镑的股票——这是英国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股票发行。政府在发行价上向承销商施压,而开始发行时,市场疲弱,所以上市交易之后股价跌破了发行价,这说明定价过高,而不是定价过低。政府无视市场条件和其他一切,继续向前推进,1984年11月,又成功地卖出了39亿英镑的英国电信股票。
这是一次规模巨大的发行,倘若没有英国普通民众的积极参与,是不可能完成的,他们此前并没有什么投资股票的历史。在这次发行中,由电视广告支持的声势浩大的营销活动起了很大作用。散户投资者可以分期付款,持有所买股票还会得到股票奖励。大约有20%的股票配置给了美国、日本和欧洲的机构投资者,其余的则以散户投资者为认购目标。这次发行获得了超额认购,整个过程进展顺利。数以千计的英国家庭购买了这家公司的股票,为后代分享公司未来可能的成长而持有股份。1979年以后国有企业私有化过程中发行的所有股票,其交易价都在发行价之上,很多英国家庭第一次领略股票上涨带来的好处。的确,民众正乐于成为投资者,新的股票供给大大地增加了伦敦证券交易所的交易量,反对私有化的声音也开始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