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是一项复杂的认知、情感工作。写作者要界定文本的性质、目标和交流的功能,要准确表征读者个性特征和期望。此外,有时还要阐明一些信息,重新组织、改变并表述一些观点,同时监控全文的一致性。文章内容的概括、界定和修改是写作的一个重要阶段,同时,还要在大脑中将观点转换成文字,这些都贯穿于整个写作程序中。总之,文章的写作涉及几个重要方面:
(1)为每个思想观点选择“合适的文字”。
(2)运用严谨的句法、语法和文字规则。
(3)观念到文字的转换要运用正确的标点和连接词,这涉及到语义学和语言学的知识。
上述这些认知活动仍不足以写出一篇文章,一篇好文章很难一蹴而就,它是大量草稿、修改、草稿、再修改……的结果。这些不断的转换可确保文章表层修改(如文字错误)和深层修改(如文章结构的重组)。修改文章有利于作者评价自己作品的质量和合适性。在整个写作过程中,写作者要阅读所写的内容,以保证在修改前文之后继续写作。
一、写作的基本规范和模型
为了写出一篇好文章,写作者须考虑来自于写作背景、设置的目标、写作状况、已写出的文本等等的大量线索。为了监控好写作中必需的心理活动并控制它们的效率,这些线索代表了作者要理解和使用的那些规范。换言之,作者要构建一种有效的写作策略。但这些线索不能构成用于策略选择的完美规范,写作者需要同时操作和协调各种有重要作用的心理活动,如对大脑中有限认知加工容量的协调。
(一)写作规范
从大量的写作实践中,人们发现,写作是一个缓慢发展的过程。一个成熟写作者的形成需要进行大量的练习、训练和运用一些技术,主要包括:
(1)运用写作规范,并进行大量的写作练习。
(2)有好的写作策略。
(3)达到文字规则或文章撰写的自动化。
写作过程与人类大脑的活动息息相关。如文章的产生与认知心理学有关,因为它假设在大脑中可激活许多程序,不仅仅涉及言语产生,还有阅读和理解。因此,文章产生的研究提供了大量心理机制功能分析的可能性、研究观念激活过程及交互作用的条件,如:内容的提取和计划;工作记忆信息编码和保持;在特定背景下文本阅读和理解。根据认知观点,可将文本的产生看成是一种逐步的复杂的活动,因为这一过程是执行多个大脑程序,并有一个总体目标,如为交流而写作——需许多知识,因此,写作可看成是问题解决情境,包含了复杂的认知活动和能力。在这样一种问题解决的背景下,最后的结果是“写出文章”至少要求使用四种知识:
(1)某领域知识(在文章中表达出的基础知识)。
(2)语言知识(文章中包含语法规则和词汇术语)。
(3)实用知识(有利于写作者适应读者的内容要求,如文章的语言形式)。
(4)程序性知识(为使用前三种并有策略的运用它们)。
通常,写作过程都要运用到以上几种知识。将某领域的知识转换成语言连贯的作品,且要符合特定的交流目标,根据认知体系有限的加工容量,整个转换过程是逐步的,可分出许多子目标(如想、写、修改等)。由程序性知识(操纵过程的知识)控制的各个子目标需由一系列特定的程序(如排列大脑活动的结果)来实现。但问题在于,在这样一个复杂的认知加工中,不借助一些模型很难去理清不同写作过程的脑机制,为此,写作研究者为了研究的便利,提出了一些写作研究模型。
(二)写作模型
写作模型有利于研究者关注写作任务的范围,这些模型提供了较为精确的和解析化的写作活动的概念,涉及了这个过程的结构(涉及模型中过程的安排及组成,过程的子过程及操作的界定)和功能(工作记忆中过程操作规则、控制和激活)。这些模型引发了许多写作实验研究,但未达到能运用计算机进行分析的水平。1980年-1996年是认知心理学家关注文本产生活动的重要年份。1980年Hayes和Flower提出了第一个文本写作模型。1987年,Bereiter和Scardamalia提出了第一个发展性写作模型。1989年,Levelt提出了对写作模型和研究有较大影响的口语活动模型。1996年,Hayes修改了Hayes &; Flower模型。Kellogg提出了文本写作过程和工作记忆的模型。
二、写作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模型
(一)Hayes &; Flower模型(1980)
在《写作的认知过程》一书中(Gregg和Steinberg编,以认知方法研究写作的第一本专着集),出现了Hayes &; Flower模型。这一模型在该书中占据了两章的内容。第一章题目为“写作过程组织的区分”,提出了写作的过程和结构;第二章题目为“各成分的动力:制定计划和操纵规划,更多产生模型的功能,涉及到程序激活的规则”。该模型主要由三大部分组成,包括:写作环境、写作者的长时工作记忆和写作过程。
1.写作环境
写作环境包括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有关写作指导方面的,主要有写作的主题(Topic)、表达的目标(读者)等;第二部分是“文章的已完成部分”,即逐步写成的文章为写作者提供参考,并修改已写成的文本。
2.写作者的长时记忆
写作者长时记忆包括三方面的内容:文本主题(某领域知识——主题知识)、表达行为(实用知识——读者知识)和写作计划的语言知识(如文本语法,隐含在写作计划之中)。
3.写作过程
写作过程有三个阶段:计划(包括“内容产生”、“内容组织”和“目标形成”)、转换和回顾(包括“阅读”和“修改”两个子过程),并受“监控”的调控。
计划阶段主要从以下两方面来确立写作计划:
第一,从写作者的长时记忆中提取某方面知识,它由三个子过程构成:提取(产生)存储于长时记忆中的各种知识;组织写作计划;叙述和评价写作文本与期望(目标)之间匹配性的标准。
第二,从任务条件中获取信息,通过确定主要目标和子目标来指导文本写作。
“转换”阶段就是以正确的句子转换提取的命题(通过词汇和语法加工)。
回顾阶段是评价写作目标与所写文本间的语言、语义、实用特征等方面的匹配性。这一阶段有两个子阶段:对已写出的文本进行阅读分析;进行可能的修改。
这三个阶段由“监控”进行控制,其主要功能是调整它们的运转,也是对三阶段的激活规则的一种调节。写作的三个阶段有利于以语言作品的方式转换某领域知识,以及对写作的控制。
1980年,Hayes和Flower提出的上述模型,其主要研究方法采用了口语报告法,它是建立在对单一被试(口述解释文本写作)调查的基础上。
这一模型主要在于区分出不同写作过程的结构框架,而非解释写作过程之间的关系与功能。这也是人们第一次精确地阐述写作过程和表征,大量的实验也证实了他们提出的不同写作过程存在的有效性。
这一模型最吸引人之处,是在技术上表明了写作活动值得认知心理学家去研究,揭开了写作认知研究的序幕,对后来的写作研究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如1987年Bereiter和Scardamalia提出的文本写作特长的发展性期望(如何培养的问题)研究等。
(二)Bereiter和Scardamaliar的发展模型(1987)
Bereiter在《写作心理》(1980-1987)一书中,提出了写作发展的两大策略。第一,“知识叙述策略”(初学者策略):从长时记忆中提取观点来构成文本,而不是重组内容观念或言语来构成文本。第二,“知识转换策略”(青少年与成人更为普遍使用):此策略更为专业,根据修辞学和语用学目标来重新调整文本概念内容,最终产生文本。换言之,这一策略有利于重新叙述内容概念和语言文本形式,直至符合了作者的意图和表达目标。当然,这两个策略并不是写作能力发展的两个步骤,而是一个连续体。1985年,Bereiter,Burtis和Scardamalia认为,写作专长发展需要经历从“知识叙述”到“知识转换”的中间策略。
1.知识叙述策略
知识叙述策略由三个部分组成。
首先,指导说明的心理表征(任务的心理表征)有利于写作者界定文本主题和功能,这一表征的建立是为理解任务和指导整个写作活动。
第二个部分包括长时记忆中的两类知识,是写作活动所必须的:主题知识和文本知识。主题知识(Content Knowledge)有利于写作者叙述文章内容——文章中要求的写作者需要知道的主题。文本知识(Discourse Knowledge)主要包括语言知识(如词法和句法信息)和文本类型与性质知识(叙事、议论、说明等等)。文本纲要(如记叙文框架)属于写作者的文本知识。
第三个部分是写作过程,名为“知识叙述过程”,与其他两个部分关系密切,由七个阶段组成。前两个阶段是“命题鉴别”和“类型鉴别”,可区分文本主题(第一个)和类型(第二个)。这两个操作依靠写作指导的心理表征由写作者进行详细叙述(任务的大脑表征)。他们指导第三个操作“建构记忆探究器”的功能。这一步通过许多的记忆探究器来提取相关的内容知识和文本性质知识,这就是第四步“用探究器从长时记忆中提取内容”“合适度探究”检测提取的文本主题和性质的合适性,若这些内容不合适,记忆探究器就重新检测,这由“主题鉴别器”和“类型鉴别器”操控。若提取的知识与文本主题和性质相一致,则向“写”的阶段转换。
最后的手写稿阶段,“最新的文本心理表征”通过让写作者区分什么是已经写出的和必须写出的内容来控制写作活动。这是建立在对新记忆探究器检测分析的基础上,由“建构记忆探究器”的操作来实现。
最后,知识叙述策略,就如Hayes &; Flower(1980)所描述的“照你想的做”,在写作中可运用口头和交流技术(Best,1989)。文本的叙述并非是对文本内容的重组,而是将知识引入到叙述中。知识叙述策略比较经济,但只能给两个知识组块提供局部的一致性。
2.知识转换策略
“知识转换策略”与“知识叙述策略”不同,它更侧重于专长化写作,是加工文本内容的一种重要计划,依据文本修辞、交流和语用规范来进行。
“知识转换策略”包含了知识叙述策略的三个主要成分:
(1)任务心理表征成分,有利于写作者理解写作要求。
(2)长时记忆的两类知识组成:内容知识和文本知识。
(3)知识叙述加工,其功能类似于知识叙述策略是依据文本的主题和类型进行文本知识提取和语言转变的。
这两个策略的重要差异在于“知识转换策略”中的复杂问题解决系统在任务的心理表征成分和知识叙述加工之间进行操作,“知识转换策略”的三个成分的交互作用构成了问题解决系统。
“问题分析和目标设定成分”有利于培养写作专长者。根据写作要求分析:(a)需完成的任务,(b)达到的目标,(c)达到目标的途径。任务计划有利于控制“子问题”解决,它与内容(叙述什么)和用修辞加工计划来表达这些内容(让谁来如何叙述)有关。这两类计划有自己的操作空间,与内容知识有关的“内容问题空间”,转换和修改知识域。修辞问题空间与文法知识有关,提取和修改语用和修辞操作。知识转换策略的主要功能性原则在于内容和修辞问题解决操作间的交互作用。“问题转换”是将某一空间的规则或目标转述到另一空间。通过考虑修辞问题空间目标、修辞和语用规范,让写作者能在内容问题空间转换知识域(如需要向读者详细说明这些内容),根据内容规则在修辞问题空间内进行修改。
在知识策略中,“知识转换策略”的问题解决体系主要是在形成前运用知识叙述加工来详细阐述内容。在“知识叙述策略”中,这些内容主要运用文本知识和话语知识,而不进行任何的转换或初步的编写。在“知识转换策略”中,文本内容的组织不反映直接的知识领域组织,不涉及知识叙述策略中的前叙述文本计划的实现。相反,对写作任务所有的修辞和文本规则的叙述的考虑是较慎重的。
文本转换是通过操控两大因素来实现的。第一,题目的心理表征监控问题解决的活动。第二个因素是涉及知识表达加工后有效的写出语言产品。通过反馈将文本写作的分析提供给问题解决的活动,已经写出的文本,通过来自知识表达加工和回到问题解决因素的箭头在模型中表现出来。问题解决加工的反馈作用十分重要,通过这个反馈可以使写作者在分析了已写出的文本与写作意图之间的差异来进一步写作。
Bereiter &; Scardamalia(1987)认为,用“知识转换策略”写作有利于培养专业写作者,理由是:第一,在构思时,能建立内容计划和修辞计划;第二,所有的规则都是文本和修辞空间所固有的。而新手写作者是在较长时间后才掌握这一策略与构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