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写作教学心理学
11785400000004

第4章 中国写作教学研究概论(4)

万云英(1987)对小学生作文特点和发展表现进行的系统追踪研究(小学一-六年级)表明:小学生作文存在不同发展水平的差异,以四-六年级更为显着,总的发展趋势是从不切题到切题;内容由空洞、套话到具体、充实(部分学生能达到生动、丰富);文字结构从病句、错别字多到基本通顺、略有层次(部分学生能达到语句流畅、段落分明和开头结尾好、佳句较多),由只会写简单句到会写复合句;写作字数以二-三年级增长较快,四年级下学期后出现停滞现象(高原期),三-五年级平均写300~400字,六年级一般只能写500~600字;作文用词日益丰富,语句逐渐完整、复杂化;从词类看,小年级学生作文用名词、动词最多,用代词、连词、语气词最少,年级越高,这种现象越明显,对名词、动词的运用,随年级增高有递减的趋势,而运用形容词、副词、量词、连词则有递增的趋势;写作内容由大同小异(千篇一律)到大异小同的发展,题材日益宽广,较多描述亲身经历的内容,具体而生动;写作能力的发展快慢不一,写作水平差距很大,呈常态曲线分布,而且差距有发展的趋势;提高写作能力的条件:范文模式+示范指导(含语文知识传授)+生活经验。

刘如平(1993)研究了初稿阶段不同要求(要求形式完善或不求形式完善)和不同支持(内容支持和非内容扶持)对小学生作文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小学生书面言语表达未达到熟练水平时,在其写作的初稿阶段,不求形式完善而求内容,可提高终稿的质量(特别是条理性);小学生对内容支持的依赖性主要表现在文章中心和质料方面;年龄差异是影响小学生写作质量的最主要原因。

刘淼、张必隐(1999)以小学五年级学生为被试,研究了“作文前计划的时间因素对前计划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前计划时间是影响前计划效应的重要因素,在既有前计划又有外部视觉表征的情况下,前计划本身在前计划时限与前计划形式的关系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戴健林(1999)以“写作构思过程的自我调控的研究”为题(博士学位论文),通过实证方式系统地研究了写作构思过程的自我调控策略对写作成绩的影响,试图揭示这些策略效应的作用机制,并认为写作构思的自我调控策略有可能通过教学设计有效地传授给学生。

范守纲等(1983)对中学生写作心理进行系统调查研究。黄煜烽(1986)对中学生进行作文态度倾向实验研究。

陈人雄等(1989)对初中学生写作思维进行了研究。

黄仁发(1990)进行写作特征实验,发现了中小学生作文发展的基本特征。

3.写作测评研究

如何控制作文评分误差,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从1912年英国希利格斯编制《儿童英语作文品质测评量表》和1918年俞子夷先生编制《小学缀法测验量表》,距今已近一个世纪,这个难题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国家教委考试中心于1987年组建了“高考作文评分误差控制课题组”,主要对高考作文评定进行研究,1992进行课题鉴定,同年出版了《高考作文能力要求及评分参照量表》(章熊主编)一书。全国许多专家学者也开始涉及这一研究领域,主要有:朱作仁(1989)主持研究和编写的《小学生作文量表》(参照量表),包括《小学生命题作文测验》、《小学生作文标准化测验》和《小学生作文自评、互评量表》三个部分,其中《小学生命题作文测验》又有三个评定量表,即《小学生作文五项评定量表》、《小学生作文六项评定量表》和《小学生作文整体评定量表》,该量表于1990年由陕西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

另外,还有赵保纬等(1984)《小学作文参照量表》,孙小荣、任顺元的《小学五年级看图作文量表》,林良夫(1986)的《小学六年级命题作文量表》,祝新华(1988)《儿童作文标准化测验》。台湾地区有:唐守谦(1955)《国民中学、中等学校作文量表》(参照量表),林天明(1984)的《多段短文写作测验(甲)》,台湾儿童教育社的《作文基本测验》。

我国的现代写作教学研究,肇始于清末民初的写作载体变更,奠基于20世纪20、30年代,解放后也曾经走过一段曲折的道路,近20年得以普及和深化。当前是我国写作教学研究和实验的黄金时期,其重要贡献是写作研究在普及化、大众化方面迈出了一大步,同时,一大批专业学者开始介入研究,推动了理论研究的发展,为构建中国写作教学理论体系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但是,总体上看,写作研究的理论水平仍然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三)现状分析与思考

20世纪的“暮鼓”与21世纪的“晨钟”,仍依稀可闻。在这世纪之交,我们拟以开放的眼光、稳重的态度、科学与历史的研究方法,参与20世纪写作教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现代化是清末以降百年中国历史进程的主题,作为对席卷全球的现代化挑战的一种历史回应,中国的写作教学及其现代化进程是以先进知识分子对写作问题的认知、选择和规划为基础的,而这种现代化思想和实践的发展演化,构成了现代中国写作教学研究发展的主要脉络和内容。

清末民初勃兴的语言改革,以倡导白话文、国语和拼音为主旋律,突破了八股文的桎梏,写作教学得以新生。新中国成立后,写作教学随着语文教育改革的浪潮兴而复衰,至“文革”几近废弃。改革开放后,全国范围内掀起一浪高过一浪的教改实验,崛起了诸多“作文教学流派”,构成了百年来中国语文教育改革史上令人振奋的一幕,其特点是:从教和学两个方面对写作教学问题展开研究,大量教学一线的教师与教学研究人员共同进行教学研究,写作教学研究得到了普及。然而,有一些老问题依然存在,“变脸”一下,又成了“新八股”(陈至立语),并继续以一统化和标准化的模式禁锢着教学双方的创造力。许多年来,我们的作文教学和考试尤其偏重写实,而且总要与政治挂钩,仿佛只有这样才能体现语文的思想性。这样的写作看似神圣,其实恰恰偏离了培养学生创造力。历年高考中,考生任意拔高作文思想高度的情况屡见不鲜。于是,写套话、写假话在一部分学生中盛行。1998年高考作文《战胜脆弱》,就未能使一部分考生战胜“写假”。安徽省高考语文阅卷分析总结会上披露的信息表明,约有20%的安徽考生在作文中开了自己父母的玩笑,在一本30份的语文试卷册中,竟有6份试卷中写有“高考前夕父母双亡”的内容,阅卷教师说:“当第一个考生这样写时,我很同情,也很感动,接下去我便发现自己上当受骗了。”当学生创造力在正常途径中得不到很好发挥时,创造力的发展就有可能出现畸变。因为,“教育既有培养创造精神的力量,也有压抑创造精神的力量”,这是发人深思的。

20多年来,国内主流的教育和心理类学术期刊上所刊登的写作教学研究论文总量不少,据笔者的不完全统计:《教育研究》(1979-2004)有25篇,《课程·教材·教法》(1982-1999)有26篇,《心理学报》、《心理科学》、《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等杂志上也零星散布一些,但运用心理学研究方法探讨写作教学问题的只有廖廖数篇。笔者也曾想对国内的写作教学研究作一次元分析(Meta‐Analysis),然而,在查阅大量国内写作文献后发现,国内写作定量化实验研究个案远达不到元分析所需的最低样本数。在写作的定量化研究方面,我国与西方国家的差距是较为明显的。这些,至少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国写作教学研究与心理学的结合远远不够。

我国传统写作教学理论很关注对作者的世界观、生活阅历、气质等方面的“文本”研究上,较为忽视对写作主体内部认知过程的观照。单一化的“分格”、“分段”和“分途径”的写作序列训练研究,较难从整体上揭示写作主体内部的认知过程。近年来,各地的“教改实验”真可谓像雨后春笋般大量涌现,但过不了几年往往又大量地自然消亡。究其原因,就是缺乏有效的理论指导。因此,当实验时所具有的优良师资和生源、各种优惠条件和晕轮效应等一旦丧失,“实验”也就随之消亡。鉴于这种现状,写作教学更应加强理论研究。恩格斯曾说:“一个民族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科学就在于用理论性方法去整理感性材料。”写作教学实验应该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地验证理论假设的过程,在实验前就要对有关研究项目进行理论分析,然后再作出理论假设和实验设计。实验后,又要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从而得出科学的结论。同时,写作教学研究有必要导入新的研究视角,特别是现代认知心理学关于写作的研究方法和成果,这是弥补上述我国传统写作教学研究缺陷的有效途径之一。

当然,写作教学还要关注和研究“文本”的变化。社会、文化、科技、政治等变迁会直接影响写作的内容、方式及其教学,特别是某些应用性写作内容。目前中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某些实用写作内容将逐渐在现实生活中淡化,甚至消失,如电话、传真机、电子邮件的普及,已使人们对电报稿的书写感到陌生,而多媒体技术更是引起了语言组合的新变化,文字、图像和声音的组合,会使信息的传递方式焕然一新,而这种组合的优势在于能大大减轻语言的负荷。这种新组合更注重“意合”,即词语之间的跳跃性极强,不求语句完整,读者通过听、看等方式来获得某类信息的关键点,再以自己的联想加以补充,使之衔接为完整的信息,而“意合”正是汉语的传统特色和优势,“小桥/流水/人家”、“才子/佳人/美酒”等词组合的本身就会使人联想,若再配以图像和声音,更会产生一些奇妙的意境,这就是“意合”的魅力。影视广告等已大量运用这一手段。表面上看,古汉语中有极其丰富的“意合”材料,这种“意合”又返璞归真般地回归了传统。然而,这种“意合”又是与现代科学技术相融合的,同时又符合了现代社会生活的规范。“回归”是为了“创新”,这在世界文化发展史上亦是通例。意大利文艺复兴的伟大成就之一,乃是一批人文主义学者从被神职人员所垄断的“e拙的、累赘的”、“中世纪拉丁语的泥坑中摆脱出来”,从两方面开始了文化载体的转型:一是从古罗马的西塞罗、维吉尔等人的名作中寻找拉丁语最富活力和魅力的生命之源;二是大胆运用被教会所歧视的意大利俚语和方言进行写作。正是这两方面的突破,才导致了欧洲中世纪的文化转型和写作载体变更,开创了不朽的文艺复兴时代。

因此,写作教学上无论是“返璞归真”,还是“放眼世界”,并不能理解为一种简单的“回归”和“西化”,这是一种螺旋上升式的深化。当前,全国范围内有关写作教学改革的讨论方兴未艾,写作教学也正在酝酿着对旧模式的突破。这种突破是整体性的,涉及教育学、教学心理学、心理语言学、文学、文论、美学等方面。写作教学实践引导着理论的探讨,理论的成果使实践的经验系统化、科学化,科学理论的探讨永无止境。我们“没有最好的,只有更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