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帝王将相家训
11664000000066

第66章 左宗棠家训(2)

尔年已渐长,读书最为要事。所贵读书者,为能明白事理。学作圣贤不在科名一路,如果是品端学优之君子,即不得科第亦自尊贵。若徒然写一笔时派字,作几句工致诗,摹几篇时下八股[1],骗一个秀才、举人、进士、翰林,究竟是甚么人物?尔父二十七岁以后即不赴会试[2],只想读书课子以绵世泽,守此耕读家风,作一个好人,留些榜样与后辈看而已。生尔等最迟,盼尔等最切。前因尔等不知好学,故尝以科名歆动尔[3],其实尔等能向学作好人,我岂望尔等科名哉!来书言每日作文一篇,三、六、九日作文两篇。虽见尔近来力学远胜从前,然但想赴小试做秀才,志趣尚非远大。且尔向来体气薄弱,自去春病后,形容憔悴,尚未复元,我与尔母每以为忧,尔亦知之矣。

读书能令人心旷神怡,聪明强固,盖义理悦心之效也。若徒然信口诵读而无得于心,如和尚念经一般,不但毫无意趣,且久坐伤血,久读伤气,于身体有损。徒然揣摩时尚腔调而不求之于理,如戏子演戏一般,上台是忠臣孝子,下台仍一贱汉。且描摹刻画,勾心斗角,徒耗心神,尤于身体有损。近来时事日坏,都由人才不佳。人才之少,由于专心做时下科名之学者多,留心本原之学者少。且人生精力有限,尽用之科名之学,到一旦大事当前,心神耗尽,胆气薄弱,反不如乡里粗才尚能集事,尚有担当。试看近时人才有一从八股出身者否?八股愈做得入格,人才愈见庸下。此我阅历有得之言,非好骂时下自命为文人学士者也。读书要循序渐进,熟读深思,务在从容涵泳,以博其义理之趣,不可只做苟且草率工夫。所以养心者在此,所以养身者在此。府试、院试如尚未过[4],即不必与试。我不望尔成个世俗之名,只要尔读书明理,将来做一个好秀才,即是大幸。

家中大小事件亦宜留意,家有长子曰“家督”[5],尔责非轻。长一岁年纪,须增一岁志气,须去尽童心为要。

——节录自咸丰十一年正月初二日《与孝威》

【注释】

[1]八股:明清科举考试的文体之一,也称制艺、制义、时艺、时文、八比文。

[2]会试:明清时每三年一次会集各省举人在京城举行的考试。

[3]歆(x侃n)动:谓动情。

[4]府试:又称府考。明清时考取生员(秀才)前的预备性考试之一。

由知府主持,报名手续、考试方法等皆与县试大同小异。府试通过者准续考院试。院试:又称郡试、道试。明清科举取得生员(秀才)资格的考试,在府城或直属省州治所举行。

[5]“家督”:此语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称长子督理家事。

【译文】

孝威你年纪已逐渐长大,读书学习是一件最为重要的事情。读书之所以重要,就在于它能使人明白世上许多事理。人们学习作圣贤豪杰,不在于科举成名一条道路,如果是一个品行端正、学问优异的正人君子,即使未取得科举名分也自然是至尊至贵的。如果徒然写得一笔时髦流行的字体,作得几句工整雅致的诗句,临摹几篇入时的酸臭八股文,骗取得一个什么秀才、举人、进士、翰林之类的虚名,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我在二十七岁以后就不再参加在京城举行的会试,一心只想一边读有用之书一边设馆教导子弟以延续祖先遗留下来的恩惠,守住这种半耕半读的良好家风,做一个有用的人,留一些好榜样给子孙后代看看而已。生你们的时候我的年纪已经较大了,因此盼望你们成人的心情最为迫切。以前因为你们不知道好好学习,所以曾经以科举成名来激励你们的兴趣,其实你们如果能够喜爱学习做好人,我怎么会一心指望你们去追逐科举成名啊!你在书信中说每天作文章一篇,逢三、逢六、逢九等日作文章两篇。虽然从这里可以看出你近来致力于学习远远胜过了从前,然而你仅仅想到经历一次小的考试取得一个秀才的名分,那你的志气兴趣并不远大。况且你一向体质和气质都很虚弱,自去年春天生病以后,形容憔悴,身体还没有恢复元气,我与你母亲每当想到此就为之深深忧虑不安,你自己也是知道这种情况的。

读书能够使人心旷神怡,聪明强壮,原因就在于其中的道理有能使人心情舒畅的效果。如果徒然凭一时心血来潮背诵朗读而不能融会于精神深处,像和尚念经一般,不但没有一点意趣,而且久坐会损害血液之循环,久读会损害自身的元气,对于身体是十分不利的。徒然追求摹仿那种时尚的怪腔调而不去求得其中的道理所在,就像那些演员在台上演戏一样,在台上是忠臣孝子,在台下仍是一个低贱无知的莽汉。况且,描摹刻画别人,与人勾心斗角,空费了心力精神,尤其对身体不利。近来局势一天天变坏,都是由于没有品学兼优的人才的缘故。品学兼优的人才之所以不多,是由于专心致力于追寻科举成名的学问的人太多,而留心于实际学问的人太少。而且一个人的生命有限,尽用于科举成名的学问,一旦到了大事当前,就会出现心力和精神均已耗尽的情况。胆气薄弱,反不如乡村中那些粗野之人还能应付事变,还能担当所尽之责。你试想想看,近时有用的人才中有一个是科举出身的吗?八股文章做得越合符规范,人才就会越来越显得庸俗低下。这是我从实践中得来的看法,并不是我喜欢咒骂当今那些自命为文人学士的人。读书要做到循序渐进,熟读深思,务必在从容涵泳上下功夫,以求得其精深要旨之趣味,不能只做苟且草率的功夫。所以说能养心的道理在于此,所以说能养身的道理在于此。准备考秀才和取得秀才资格的考试如果没有通过,你就不必再去赴考了。我不希望你取得不切实际的功名,只要你读书能够明白事理,将来做一个有用的秀才,那就感到很欣慰了。

家里的大大小小的事情你也应当时刻留意,家有长子叫“督理家事”,你的责任不轻。增长一岁年纪,就应当增长一岁志气,就应当做到去尽童稚之心为要。

【评析】

左宗棠三十五岁时得长子左孝威,希望其子成人的心情自然是很迫切的。他反复告诫其子不要刻意追逐虚名,做那两耳不闻窗外事的酸腐文人,重要的是要做到读书明理,读书做一个有用的人。

小时志气要远大,但不能徒尚空谈

【原文】

小时志趣要远大,高谈阔论固自不妨,但须时时反躬自问[1]:我口边是如此说话,我胸中究有者[2]般道理否?我说人家作得不是,我自己作事时又何如?即如看人家好文章,亦要仔细去寻他思路,摩他笔路,仿他腔调。看时就要着想:要是我做者篇文字必会是如何,他却不然,所以比我强。先看通篇,次则分起,节节看下去,一字一句都要细心体会,方晓得他的好处,方学得他的好处,亦是不容易的。心思能如此用惯,则以后遇大小事到手便不至粗浮苟且。我看尔喜看书,却不肯用心。我小来亦有此病,且曾自夸目力之捷,究竟未曾仔细,了无所得,尔当戒之。

子弟之资分各有不同,总是书气不可少。好读书之人自有书气,外面一切嗜好不能诱之。世之所贵读书寒士者,以其用心苦(读书),境遇苦(寒士),可观成材也。若读书不耐苦,则无所用心之人;境遇不耐苦,则无所成就之人。

我在军中,作一日是一日,作一事是一事,日日检点,总觉得自己多少不是,多少欠缺,方知陆清献公诗“老大始知气质驳”一句真是阅历后语。少年志高自大,我最喜欢。却愁心思一放,便难收束,以后恃才傲物,是己非人种种毛病都从此出。如学生荒疏之后,看人好文章总觉得不如我,渐成目高手低之病。人家背后讪笑,自己反得意也,尔当识之。

——节录自同治二年正月初六日《与孝威》

【注释】

[1]反躬:回过身来。

[2]者:此处意为“这”、“此”。

【译文】

一个人小时候志趣要远大,高谈阔论自然不会有什么问题,但须时刻回过头来问问自己:我嘴上是这么说的,我的心里究竟是不是也有这样的道理?我说别人做得不是,我自己做的事情又怎么样?即如看别人写的好文章,也要仔细去领会他的思路,揣摩他的笔路,模仿他的腔调。看别人写的好文章时就要想一想:要是我自己做这篇文字一定会怎样?他却不一样,所以比我强。先看别人这篇文章的全文,再看分段,一节一节地仔细看下去,一字一句都要细心体会,才晓得他写这篇文章的优点,才学得到他写这篇文章的优点,这也是不容易的。心思如能这样坚持不懈,那么你以后遇到什么大大小小的事情,就不至于粗浮苟且了。我发现你喜欢看书,但不肯用心思。我小的时候也有这种毛病,而且曾经自夸目力敏捷,到底未曾仔细,走马观花,收获不大,你应当引以为戒。

同胞兄弟中的天赋各有不同,然而读书学习的习气却不能少。好读书的人自然有读书学习的兴趣,外面一切具有吸引力的东西都不能动摇他的志向。世界上所重要的是那些用功读书的贫寒之士,他们以其用心苦读书,所处环境条件很差,这样的人就有可能成为有用的人。如果读书耐不得苦,则是无所用心的人;对恶劣的环境条件耐不得苦,则是无所成就的人。

我在军营里,待一天就认真待一天,做一件事就认真做一件事,每天加以检点,总觉得自己有不完满的地方,有不周到的地方,真正知道了陆清献在诗中说的“年纪大了才知道自己品性不纯静”一句,确是从实践中得来的至理名言。少年人志气高远,说话没有顾忌,我是最喜欢的。但忧虑的却是,这种人如果忘乎所以,便会难于收束自己,以后就会自恃才识过人而看不起人家,总认为自己的对别人的错,种种缺点都由这种忘乎所以的习气引发而来。正如一个学生久不读书学习之后,看别人写的好文章总以为不如自己,逐渐养成一种眼高手低的毛病。别人背后斥笑他,他自己反而自鸣得意,你应当看到这一点。

【评析】

左孝威十七岁考中秀才后,又考中湖南乡试第三十二名举人,左宗棠在高兴之余一再告诫他要正确看待自己的才识,时时看到自己的不足,绝不可恃才傲物,眼高手低,以至于不思上进,招人斥笑。

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原文】

自古功名振世之人,大都早年备尝辛苦,至晚岁事权到手乃有建树,未闻早达而能大有所成者。天道非翕聚不能发舒[1],人事非历练不能通晓。

《孟子》“孤臣孽子”一章[2],原其所以达之故,在于操心危、虑患深,正谓此也。儿但知吾频年事功之易,不知吾频年涉历之难;但知此日肃清之易,不知吾后此负荷之难。观儿上尔母书谓“闽事当易了办”一语,可见儿之易视天下事也。

《书》曰[3]:“思其艰以图其易。”又曰:“臣克艰厥臣。”古人建立丰功伟绩无不本其难其慎之心出之,事后尚不敢稍自放恣,则事前更可知矣。少年意气正盛,视天下无难事,及至事务盘错,一再无成,而后爽然自失,岂不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