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秦淮十里扬媚香:李香君
11649500000013

第13章 如何可得两全法(2)

人世间的事,就是这样,计划没有变化快,计划得再好,也比不上别人思想的变化,当侯方域知道自己拿来为李香君梳拢的巨资是出自阮大铖之手之时,一种莫名的耻辱涌上心头,曾经带头鄙视阮大铖,如今却在不经意间拿了阮大铖的钱,简直是现实给了自己狠狠的一记响亮耳光。无法接受,是侯方域最强烈的反应。

侯方域在李香君的支持与帮助下,借到了这笔梳拢用的巨资,他再次通过杨龙友将这笔钱还给了阮大铖,他以为这样一来大家各自心照不宣,你知、我知、天知、地知就好,可是他万万没想到,就因为这样他为自己找来了多大的麻烦。

他用这样强硬、直接的方式将这笔巨资还给了阮大铖,阮大铖心中自然一万个不高兴。侯方域做事就是这样,不会太多地考虑那些小人的想法,不知道该说他是单纯好一些,还是说他木讷确切一些,总之他是太过直言不讳了,这样的结果就只有一点,就是得罪人。而这次得罪的还是一个名垂史册的小人。

却奁巨资完璧归赵,对阮大铖来说是此生最大的侮辱,曾经几时,阮大铖也是红遍半边天的响当当的人物,他说一没人敢说二,他说树上生鸡蛋,众人只能附和说树上的鸡蛋还有枝叶。这就是过去的阮大铖,而今虽然阮大铖的大势已去,但心中为自己的定位始终停留在最初的位置,他怎么能咽下这样的气呢?

暂时的容忍不等于忘记,阮大铖虽然当时没有任何表情,可是心中的恨意已经悄悄升起,他一直在等待机遇,等待时机给予他一个他想要的翻身机会,这个小人,心狠手辣,怎么可能轻易就放过那个反驳过他,又将他颜面扫地的人呢?

因此,却奁的祸根就在那时深深地埋在了阮大铖的心中,慢慢地滋长、蔓延。他的恨意就像是即将要爆发的小宇宙一样,等待着那个一触即发的机会,一旦他再次崛起,这些心中的憎恨自会一一地报复,不由分说。

却奁成恨,经历者自是不知,如若知道,就不会让这样的恨意变为日后的悲剧,可是这世界最难测的人心,最难猜的本性,谁能看透一个小人的大志呢?

恍然不知

却奁留下千古恨,只是君子不知意。一笔巨资,一段怨恨,数不清的渊源,聊不尽的祸根,似乎在这一刻所有的一切都能与祸事连接在一起,让人目不暇接。

古人云,唯小人女人难养也。事实证明小人比女人更可怕,狭小的胸襟,处处想着复仇,被他提上日程的人选真是不幸中的不幸。

明朝已经变成了海市蜃楼,曾经的古都一去不返,举国的悲哀,只有那些唯利是图的小人还会在此时不断地计较自己的得失,弃国家的安危于不顾,算计自己的那些小事,让爱国之人遭受打击,被害,背井离乡,这是那个动荡时代的悲哀,也是国家的不幸。

只是没人会想到国家的变化,救国的举动,会为自己的未来带来改变,而对于侯方域和李香君来说,这样的改变却改变了他们一生的命运。

救国本应是仗义之举,是每一个有志气的爱国人士都会去做的努力,侯方域那样做了,只是他遇到了小人,阮大铖的形影不离让侯方域的救国壮举变成了自毁前程。那个年代是动荡的,那个年代的小人是猖狂的,那个年代的有志之士是难以容身的,因此,那个朝代灭亡了,而且灭得连丝毫的尊严都不剩。

彼时,宁南伯左良玉正在为自己的军队做着维护实力的准备,他想将自己的大军移至南京,这里临山近水,无论是军事还是地理,都是有助于安养精兵的宝地。可是左良玉曾经一直是大家公认的勇士,也可以说是英雄,他有勇有谋,多次立下显赫战功,也和李自成的军队交过手,并且大获全胜,可见他的能力无人能敌。

当风烟再起,战争连连,军心难安之时,为了维护自己的实力,左良玉只好选择将他的人马调整到南京,这是他保存一己之力的最好办法。

左良玉自幼习武,成年后参军,因为英勇善战,很快就被提升为将领,一直在辽东与清军抗衡。但左良玉这个人是个冲动的人,容易听信别人的谗言,如果在此时有奸人挑拨,让左良玉攻打南京自立门户,那南京就会成为左良玉的地盘,而弘光帝和那些明朝昏庸残余就会无处藏身,而更主要的是百姓会更加遭罪。

况且更重要的是,虽然左良玉拥有着那么多精兵,但是他带出的队伍口碑非常不好,恶事做尽,因此,大家都害怕左良玉的大军真的兵临南京城下,原本弘光帝就是到此避难的,如果再遇见个谋反之徒,那就更会加速明朝残余的灭亡了。因此,南京城知道这一消息的人均惶恐不安。

想到摇摇欲坠的南京城,想到无辜百姓流离失所的惨景,再想到那些强大的精兵将要侵袭南京城的一幕,每一个爱国志士都为此无比担忧,为此万分焦急,为国而忧,为百姓而痛。

对这一切的现状最为挠头的就是南京守备熊明遇了,他想到这一切,再想到自己肩负的责任,自知自己不是左良玉的对手,万一南京失手,他将会成为一个千古罪人,他不想成为国家的罪人,也不想被天下百姓称之为懦夫,可是他确实没有这个胜算的能力。他想过很多办法,要劝说左良玉不要将精兵调到南京,可是自己毕竟和左良玉没有过任何交情,贸然出现定会使左良玉不悦,也许左良玉原本没有攻城的心,却会被他的所谓劝说激怒。就这样在不断的左右衡量之中他还是没有任何的答案,为此踌躇不已,满目愁容。

就在熊明遇万般无奈之时,杨龙友恰巧赶来,与其商讨之后,分析了目前的种种战况,均认为要找出一个和左良玉能够有几分交情,能够说得上话的人出面劝说才好。思来想去,杨龙友灵光一现,想到了侯方域,因为,侯方域的父亲曾是左良玉的老师,曾经提携过左良玉,师生之情按理说足以让左良玉给几分面子,因此,在绝境之中只好想到侯方域,出此下策拼死一搏。

只是杨龙友没有想到就是这样的一个灵光一现,就是这样的一个下策,却将侯方域差点置于死地。而侯方域和李香君爱情的缠绵美好也因此停住了脚步。

侯方域自己也不会想到,他只不过是想在杨龙友的劝说下,为南京的百姓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并没有任何谋反之意,而且他也只是想救国,不曾想到阮大铖还在对他耿耿于怀,处处在给他设计陷阱,处心积虑地要搬倒他。

而侯方域的一生交友无数,可是遇上杨龙友真不知道该算做是幸运还是不幸。每次只要杨龙友出现,侯方域就会遇到麻烦,若不是杨龙友的引线,侯方域不会认识李香君;若不是杨龙友的友情资助,侯方域也不会埋下祸根;要不是杨龙友灵光一现想出的救国办法,侯方域也不至于背井离乡地逃窜活命;若不是杨龙友的同情,李香君也不会为了侯方域血溅桃花扇。

是是非非,哀哀怨怨,细数起来似乎每一件都与杨龙友有着间接的联系,他就像是一个冥冥中的魔鬼信差,不停地带动着侯方域走向深渊。而每一次他最初的出发点都是好的,都是想帮助别人,可是却害了别人。

杨龙友急匆匆地赶到了媚香楼,找到了侯方域,尔时,侯方域还在面带微笑地听着评书,全然不知天下之事。看着这样乐在其中的侯方域,杨龙友有点急了,他质问侯方域国家大难将至怎么还能有心在这里消遣,左良玉的大军马上就要赶往南京,未来的变故迫在眉睫,作为一个有志的爱国人才,怎么能在这里偷享安逸呢?

侯方域还没搞清情况,被质问得一头雾水。待杨龙友平静之后道出了来意,侯方域才恍然明白原来南京城正处在暴风骤雨来临前的宁静,心中不由得增添了几分惆怅。

应该说侯方域自从将梳拢的巨资归还给了阮大铖之后,每天几乎都是在媚香楼中和李香君守在一起,很少与外界接触,除了和那些复社的成员还有一些接触以外,就是喝茶听曲。对于那时候的侯方域来说,什么都比不上享受爱情更有意义,无论是什么事情都无法像爱情一样唤起他的兴趣。

只是侯方域也在犹豫,为什么南京将要面临危险,这么大的事情,自己竟然全然不知,就算自己和外界不太接触,可是复社的成员总该知道,总会向他透露一些,可是竟然没有一个人向他提起一句有关左良玉大军要兵临南京城的事情。可见当时的侯方域确实心中只有爱情,爱情早就成了他最为关注的话题,除此之外,十分闭塞,对外界的消息早已关上了心门,就算有人在他身边提起,他也不会留心,杨龙友的到来唤醒了侯方域,这一突如其来的噩耗他还需要时间去慢慢接受。

不过,杨龙友的到来还是让侯方域疑惑不解,他始终想不明白为什么杨龙友会选中自己,作为一介书生,国家有难定会出谋划策,可是他毕竟是个文人而非武将,让他上阵杀敌简直就是天大的笑话,可是不上阵杀敌他又能做什么呢?左良玉和他似乎毫无瓜葛,一点都搭不上边儿,思已至此,他只好再三询问杨龙友。

杨龙友这才把自己的真实想法都一一地说了出来,他一直知道侯方域的父亲侯恂是左良玉的恩师,而左良玉在升官之时也收到过侯方域父亲侯恂的提携,左良玉毕竟是一介武将,武将多多少少都会讲些义气,如果侯恂可以劝说左良玉放弃来南京休养生息,也许南京城还有一线生机。

杨龙友一一阐明了自己的想法之后,侯方域才彻底明白杨龙友找自己的目的,是希望能够请出自己的父亲,与左良玉面对面地交谈,这样毕竟是熟人,打过交道,好沟通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