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金科玉律
11618000000006

第6章 用仕——手执权杖,统帅千军(2)

美国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阿希,通过多年的学术研究提出了首因效应,它是指首次认知客体,而在脑中留下的“第一印象”,即个体在社会认知过程中,通过“第一印象”最先输入的信息,对客体以后的认知产生的影响作用。这条被管理学纳入的黄金定律,旨在告诫管理者们不能只凭印象来用人。

一位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让两个学生都做对30道题中的一半,但是,让学生A做对的题目,尽量出现在前15题,而让学生B做对的题目,尽量出现在后15题,然后,让一些人对被试的两个学生进行评价,两者比较,看谁更聪明一些?结果发现,多数人都认为学生A更聪明。

由此可见,印象是一个巨大的误区,在企业管理的过程中,只凭第一印象来运用人才,往往会被某些表面现象所蒙蔽,使自己的判断力失之偏颇,进而埋没了那些有益于企业的优秀人才,当管理者在考察、考核与选拔人才时,既要听其言、观其貌,更要察其行、考其绩!

【经典案例】

克莱斯勒汽车公司是美国的三大汽车公司之一,早已扬名全球,然而,在公司发展的过程中却遭遇过不少危机,尤其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公司陷几乎入了破产的边缘,不但债台高筑、信誉下降,而且产品更是积压如山。为什么此前还兴旺发达的克莱斯勒公司,数年后却败落到如此地步呢?归根结底,是该公司当时误用了林恩?汤森,正是他将公司由兴盛引向了衰落。

当时,克莱斯勒汽车公司的管理者们,有一种求贤若渴的精神,当他们看见林恩?汤森是一位财会专家时,便将他吸纳到克莱斯勒公司工作,并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将公司的总经理职务授予他,随着汤森的良好表现,70年代初集团便被任命为公司的总裁。

一直以来,克莱斯勒公司都认定汤森有驾驭全局的能力,不可否认,他对财务的计算可谓是滴水不漏,绝不会出现一丝差错,然而,他却有着只算跟前数字与利益的思维习惯,因而缺乏长远的管理观念,他强调地只是要重视下一季度的利润,并将长远发展计划摆在了次要位置,尽管如此,克莱斯勒公司的管理者们,却凭借着他前期的财会表现,盲目地选择了依然相信他的管理能力。

殊不知,汤森的长处只有财务管理,企业管理却是他的弱处,他坐上总裁的位置后,做出诸多失误的决策,使公司一次又一次的失去了商机,并造成了一次又一次的企业亏损,直到1975年,公司就增亏就已经达到了2.59亿美元,这使克莱斯勒公司几乎迫近倒闭的边缘,这种局面的出现,才使得克莱斯勒公司终于觉醒,并下定决心辞掉了汤森。

然而,汤森走后,却给克莱斯勒公司留下了一个烂摊子,此时,管理者们才后悔自己仅凭印象用人的决策,从那以后,公司不再轻易对人才下定论,而是在实践的考核中,给予他们正确的评论。随后,克莱斯勒公司通过重新引进人才、调整公司的结构等,一系列的整改措施实施后,终于摆脱了这一次破产的危机,开始重新走上了正轨!

【智慧启迪】

在企业管理的过程中,工作节奏如同飞驰而过的列车在竞争市场穿梭,没有多少管理者,愿意花费时间去证实一个留给自己不良印象的下属,究竟具有怎样的能力与价值,于是,便造成了在管理上所出现的问题,都是由于我们没能对下属,有一个全面、客观的认识与了解,而让企业蒙受了经济上的损失。由此可见,我们若想管理好一家企业,就必须对身在其中的下属们,有一个公正、客观的认知!

走出自我,不以喜好为标准

大多数管理者在识别人才、选拔人才时,都会不由自主地倾向于那些跟自己类似的人,如性格爽直的管理者,常选拔豪爽的下属,并认为他们最能干;作风沉稳内敛的管理者,则常选拔沉稳的下属,并认为他们最值得信赖等,长此以往,便会造成管理层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气质结构、专业结构都不够合理,进而影响企业管理效能的提升。因此,管理者应走出自我,不能以自己的喜好为评价人才的标准。

打破常规,以做到知人善任

很多时候,管理者都会受到固有的传统思维,以及被人认可的观念影响,而错误的分配下属职位,殊不知,在这些根深蒂固的偏见束缚之下,往往会造成企业流失大批人才的现象。对于任何一位管理者而言,如果不能消除脑海中这种固有的思维与观念,势必会使得优秀的人才,跟自己擦肩而过,并将一些人才放在了不合适的位置,因此,我们应该敢于打破常规,重用有真材实料的下属,以做到知人善任。

重视实践,在工作中检验人才

无论管理者有多么睿智,要对自己下属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要做到这一点,管理者就必须让他们去做一些实际的工作,让他们在实践中将自我的品性,以及能力的优缺点,自然而然的流露出来。俗语有云:“是驴子是马,拉出来溜一溜”,只有在实际的操作中,我们才能得知下属真正的实力,进而为其安排相应的工作职位,切不可只凭自己的推测而妄下判断。

乔布斯法则——拥有一流人才,才能成就一流企业

【法则释义】

苹果计算机公司的CEO——乔布斯,在一次著名演讲中提出:我过去常常认为一位出色的人才能顶两名平庸的员工,现在我认为能顶50名!他的这一观点,就是被管理界称为乔布斯法则的黄金定律,其旨在揭示人才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归根结底,市场竞争其实就是人才的竞争。

在现代社会,尤其是在当今这个充满竞争的时代,人才更显得尤为珍贵,在企业管理的过程中,设备需要人才去操作,产品需要人才去开发,市场需要人才去开拓,企业的一系列成果,几乎都离不开人才,由此不难看出,人才就意味着高效率、高效益,他们就是企业兴旺发达的原动力。

一直以来,人才都是企业的根本,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能否拥有一些真正的人才,往往成为了企业能否走向成功的关键所在,而对于管理者而言,企业的成功,就在于是否能网罗一批最优秀的人才。

通用汽车的总经理斯隆,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把我的财产拿走,但只要把我的人才留下,五年以后,我将使被拿走的东西失而复得。”这句话充分表明了他对人才的信任,更表明了他的用人智慧。聪明的管理者都明白:唯有拥有最出色的的人才,企业才有获得更大发展的可能!

【经典案例】

作为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公司之一,微软公司总是在寻找最优秀的人才,作为微软公司的创始人,比尔?盖茨始终都将人才放在第一位,他在一次公开的演讲中,曾自豪的表示微软的成功就是人才济济,而他一再提起的惟一成就,就是帮助他的管理人员雇用了一大堆“聪明人”。

微软公司之所以能够从最初的两个人,发展到现在的三万多人,是因为该公司一直都将人员招聘制度作为最为重要的管理环节,公司每年可以接到12万人的求职申请,这些申请者来自世界各地,他们大多都拥有足够的自信与能力,否则也不敢向微软公司毛遂自荐,但盖茨却仍然认为,还有许多令人满意的人才没有注意到微软,忘了不漏掉任何一位优秀的人才,他往往煞费苦心去寻找。

周所众知,在有关盖茨的诸多传说中,寻找人才的故事,远比他的财产增长更加激动人心,据说,这个世界上不论任何角落,只要有哪个人才被他发现,他便不惜任何代价,必得之而后快。直到现在,盖茨依然会亲自打电话给微软看中的大学毕业生,并亲自问对方有没有兴趣来公司工作。

然而,微软公司网罗一流人才的重要秘诀,是高层主管必须参与招聘流程。

在微软公司成立初期,比尔?盖茨、保罗?艾伦以及其他的高级技术人员,要对每一位候选人进行阶梯式的面试,现在,微软公司仍然使用同样的面试方式,来招聘程序经理、软件开发、测试工程师、产品经理、客户支持工程师与客户培训人员,公司每年为招聘人才大约要走访50所美国大学。

年轻人进入微软公司工作之前,在校园内就要经受反复的考核,甚至有的应聘者要花费一整天时间,接受至少四位来自微软不同部门的面试,而且,在下一轮面试开始之前,前面一位主试人会将应试者的详细情况与建议,通过电子邮件传给下一位主试人,有希望的候选人还要到微软总部进行复试。

不仅如此,在对每一位被面试者做出严格要求的同时,微软公司还要求每一位面试官准备一份候选人的书面评估报告,由于许多人会阅读这些报告,所以面试官常常会感到来自同事之间的强大压力,因而他们必须对每一个候选人做一次彻底的面试,并写出一份详细高质量的书面报告,如此一来,能通过最后筛选的人员也就相对较少了。

例如,微软公司在大学招收开发员时,通常仅选参加面试人员中的10%~15%进行复试,而最后仅雇用复试人员的5%~10%,正是这样一套严格的筛选程序,使微软集中了比世界任何地方都要多的高级计算机人才,他们的才智、技能与商业头脑等能力,便是微软公司获得长足发展的原动力!

【智慧启迪】

在企业管理的过程中,尽管人才没有在企业资产上直接显示出来,但他们却是与公司的其他资产,如技术、资金、原材料……同等重要的财富,在其他资源相同的情况下,正是因为拥有独具创造性与奋斗精神的人才们,企业才能够获得期望的成功。因此,作为一名管理者而言,唯有善于引进人才,知人善任,并将人才当作最重要、最稀缺、最宝贵的资源去对待,才能使企业得以良性循环的发展!

充分重视人才

管理者不能将重视人才只挂在嘴上,而要拿出自己的实际行动,最好是参与到实际的人才招聘工作之中,我们的出现势必能吸引更多应聘者,进而增大企业的选择范围,有利于找到更优秀的人才,不仅如此,我们还必须事先做好搜罗人才的工作,然后才能为他们安排最合适的岗位。

不拘选择人才

很多时候,人才都有自己的个性与原则,管理者若想找到最优秀的人才,并且,还适合企业自身的发展,那么,我们就需要摒弃一些趋于表面的东西,应关注此人是否拥有上升的空间与潜力,是否能够跟企业进行有效的融合,而不是其现在的诸多缺点与毛病,最优秀的人才,往往都是在企业中锻炼出来的,因此,我们应学会不拘一格降人才。

不能浪费人才

对于管理者而言,并不一定要招聘最好的人才,而应该招聘最适合企业发展的人才,毕竟人才不是请回去摆设的,而是为企业解决实际需要的,人才也不在多少,而应与企业所需与岗位适合为标准。此外,即使是本行业公认的优秀人才,如果企业并不需要,就应该让其到用得着的地方,去发挥自己的才干,以免造成人才的浪费。

适才适所法则——知人善用,给人才最合适的位置

【法则释义】

所谓适才适所法则,是指管理者应该将恰当的人,放在最恰当的位置上,这条管理界的黄金定律,旨在告诉管理者们应学会知人善用,唯有给下属提供最合适的位置,他们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做好人力资源配置,是企业管理的基础,这就需要管理者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以及掌握合适的激励手法,这样才能爆发下属们的内在潜力,这些都是管理者的中心任务。

人才,就像企业生产产品所需要的材料一样,这种需要具有强烈的针对性,如果所选的人才不合适,就无法满足企业的需要,因此,作为企业管理者的我们,必须按照生产经营管理的要求,以及下属们的素质特长,合理地“用兵点将”,并根据他们的不同情况,给他们安排最适合的工作。

众所周知,任何一家企业都是由各种各样的人组成的,他们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优势,管理者的重要工作之一,就是要对这些人才的特点、能力与性格了如指掌,进而做到适才适所,唯有如此,才能做到既不埋没、浪费人才,又能使他们得心应手地开展工作,进而加强企业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

【经典案例】

在管理松下电器公司的过程中,松下幸之助认为,企业运用人才的原则主要是合适,小材大用,大材小用,都不是理想的用人准则,惟有适才专用,才能使人的作用发挥到极致,对于这一点,在松下公司刚刚起步时,便已经体现得淋淋尽致了。

1918年,松下幸之助刚开始做生意,当时,公司的规模非常小,所幸那时的他已经拥有了适合的人才。按照公司当时的规模,那些在学校排前三名的优秀学生,基本都不会去松下电器公司,即便他们来了,松下幸之助也会感到困扰,因为没有合适的工作给他们做,而来松下店里来工作的人,大部分都来自普通小学,那时,公司想要招中学毕业的人才都须费一番工夫,直到1927年,松下公司才开始网罗专业学校的人才。

在松下幸之助看来,雇用太优秀的人有时甚至还有些麻烦,虽然他们也是勤快的工作者,但大都会抱怨:“这么无聊的工作,一点乐趣也没有。”但如果公司聘用的不是这么自负的优秀员工,那么,他们就会常心存感谢,因满意自己担任的职务与工作环境而认真工作。所以,松下幸之助认为,有时雇用太优秀的人反而不好。

事实上,松下幸之助做了九年生意,才第一次雇用了两名从专业学校毕业的学生,九年来,这些学历不高的员工们始终努力工作着,在他们的不懈勤奋之下,松下公司获得了一次又一次业绩上的突破,这使松下幸之助感觉到,企业雇用的人才都要适合工作的需求,这样才能把生意做起来,因此,后来松下集团旗下的每一家分公司或事业部,都以寻求适合自己立场与经营状态的人才为原则。

松下幸之助非常信奉日本的一句管理谏言——适合身份,其意思是以公司经营政策为前提,雇用身份合适的人,因此,他在演讲中常说,世上没有十分圆满的事情,如果公司能雇用到七十分的中等人才,说不定反而是公司的福气,又何必一定要去找一百分的人才呢?在他这种知人善任的管理理念之下,松下公司现在正呈现一片人才济济的勃勃生机!

【智慧启迪】

作为管理者的我们必须明白,只有实施“分工放权”的制度,企业的管理才能“纲举目张”,我们的事业才能蒸蒸日上,因此,一个健全的、科学的用人制度,是每一家企业的生命,而给予下属以合适的发展空间,则是衡量一名管理者能力大小的尺子,聪明的管理者,绝不会造成企业人才的浪费,他们会知人善用,为下属提供一个最恰当的位置!

加深对下属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