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径依赖法则——摆脱依赖,跳出思维定势
【法则释义】
1993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道格拉斯?诺思,通过多年的实践提出了路径依赖法则:路径依赖类似于物理学中的惯性,事物一旦进入某一路径,就可能对这种路径产生依赖,这是因为经济生活与物理世界一样,存在着报酬递增和自我强化的机制。一名优秀的管理者,绝不会受路径依赖的影响,他会选择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根据市场的需要而不断进行改革。
针对这条管理中的黄金定律,专家曾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他们将5只猴子放在一只笼子里,并在笼子中间吊上一串香蕉,只要有猴子伸手去拿香蕉,就用高压水教训所有的猴子,直到没有一只猴子再敢动手。然后,他们用一只新猴子替换出笼子里的一只猴子,新来的猴子不知这里的“规矩”,自然会伸出上肢去拿香蕉,结果却触怒了原来笼子里的4只猴子,于是,它们代替人执行惩罚任务,把新来的猴子暴打一顿,直到它服从这里的“规矩”为止。
对管理者而言,一种新的制度形成以后,会变成某个既得利益的固定模式,管理者对该制度的强烈需求,只有巩固和强化这一制度,才能保障企业继续获得利益,哪怕另一个新制度对全局更有效率。如此一来,企业的发展势必会受到阻碍,甚至还会由于跟市场脱节,而导致企业面临诸多的危机。
很多时候,一旦管理者做出选择以后,就会不断地投入精力、金钱及各种物资,如果哪天管理者发现,自己选择的道路不合适,也不会轻易去改变,因为这样会使得自己前期的巨大投入,从此变得一文不值,殊不知,这种思维方式,只会让企业陷入一种巨大的困境。
由此可见,虽然固定的行为模式比较安全,但跳出思维定势却更加重要!
【经典案例】
在彩色电扇还没有问世之前,世界上所有的电扇都是黑色的,并且,各大电扇厂商都彼此仿效,渐渐形成了一种惯例、一种传统,似乎电扇只能是黑色的,不是黑色的就不成其为电扇。直到东芝公司的一位小职员,提出了自己大胆的想法后,电扇才一改昔日的单调,变成了现在的多姿多彩。
1952年,日本东芝公司受行业下滑趋势的影响,积压了大量卖不出去的电扇,这给原本资金就并不宽裕的企业,带来了一个沉重的打击。这一天,无奈的东芝公司管理者,不得不发动群众的力量,召集全体员工来销售这批电扇,全公司七万名职工为了打开销路,费尽心机地想尽了办法,却依然无法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为此,东芝公司上下都一筹莫展,作为公司董事长的石坂更是心急如焚。
为了解决公司的难题,石坂与其他管理者在会议室研究,怎样才能售出这些积压的电扇,但各种方案都没有通过,最后,他们一致决定向全体员工征集好的建议,并给予实际的奖励。于是,大家都积极地提出了自己的建议,而其中有一位小职员,提出了改变电扇颜色的大胆设想。要知道,当时,全世界的电扇都是黑色的,东芝公司生产的电扇自然也不会例外。
小职员将黑色改为浅色的建议,引起了石坂董事长的重视,然而,究竟是大胆的进行改革,还是保持原有的颜色,他一时间拿不定主意,毕竟电扇都一直是黑色的,如果突然改变了颜色,会不会引起消费者的不满,谁都无法预测。经过董事会长达一个下午的研究,终于决定采纳小职员的这个建议。
第二年夏天,东芝公司推出了一批浅蓝色电扇,新产品一上市,便立刻受到了消费者的热烈欢迎,甚至还欣起了一阵抢购热潮。随后,东芝公司再接再厉,又推出了几种不同颜色的电扇,多姿多彩的电扇让消费者们爱不释手,有的家庭还一口气买了好几台回去。短短几个月之内,东芝公司就卖出几十万台电扇,不仅将去年积压的电扇全部售出,还促进了整个夏季的惊人销量。
从此以后,在日本乃至全世界,电扇就不再是一副黑色的面孔了。
【智慧启迪】
不少管理者都在长期的经营文化中,形成了一种盲目的思维定势,认为以前的经营策略现在还可以适用,如此依葫芦画瓢般照做,结果导致企业难逃被淘汰的厄运。一位精明的管理者,绝不会让自己的思维,影响企业与时俱进、积极创新的风气,相反,他还会打破一切不适应市场经济的旧有行为路径,突破传统思雏的束缚,主动进行创新思考,以维持企业旺盛的生机与活力!
绝不沉没在惯性思维中
在现代企业的管理过程中,不乏“碌碌无为”的管理者,以及“事不关己”的下属,他们墨守成规的态度,决定了企业无法取得更大发展的前景。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作为管理者的我们,必须以身作则,首先跳出这种惯性思维,才能带领下属摆脱束缚,避免企业遭受被市场淘汰的厄运。
扼杀惯性思维在摇篮里
任何一家企业,要想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获得更好的发展,就必须摒弃惯性思维的作风,一次空前的成功,只能说明这一次的决策是正确的,而下一次的成功,跟这一次的成功毫无关系。一位优秀的管理者,绝不会抱着一次的胜利成果而停滞不前,并让这种思维成为惯性,他会重新翻开新的一页,将这种思维留在过去,用崭新的心态去迎接明天。
培育一种创新的氛围
在现实生活中,不少管理者都想尽千方百计,到处聘请创新型的人才,却很少将目光,放在如何才能激发下属的创新思维,来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对于管理者而言,唯有将创新融入到企业的文化中,才能使其成为企业至关重要的竞争力,才能让企业不断的稳步发展,因此,管理者要制定一系列成熟、有效的机制,来培育下属的创新思维,进而在企业中形成一种创新的氛围。
巴菲特定律——另辟新径,去竞争对手少的地方
【法则释义】
美国股神巴菲特曾提出过一个著名的论断:“到其他人已投资过的地方去投资,你是不会发财的。”这一论断就是管理学中赫赫有名的“巴菲特定律”了。这一条黄巾定律,旨在教导管理者们学会另辟新径,竞争常常无处不在,唯有寻找竞争之外的空白之地,才能获得最大的收益。一位优秀的管理者,都具备创新的勇气与眼光,他们绝不会让形势固定自己的思维。
在企业发展的历史中,竞争一直都如影随形,这便是人们常说“商场如战场”的原因,在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中,为了获得最后的胜利,很多管理者都会想尽千方百计,做好有效的竞争措施,甚至不惜使出浑身解数,来挑战自己的竞争对手,殊不知,最容易获得成功的地方,就是没有竞争对手的地方。
在现实生活中,管理者往往都偏爱竞争,而忽略其他的企业策略,也许,是竞争能够激发斗志与激情的缘故,使得管理者将市场竞争愈演激烈,然而,若想让企业走在市场的最前沿,就必须勇敢地去另辟新径,与其耗费企业的时间与精力,不如适时的养精蓄锐,寻找一条没有竞争的市场。
相信,每一位管理者都希望看到的是:自己投资的项目既能保证收益,又能迅速扩大影响力。这就需要管理者拥有敏锐的眼光,以及敢于创新的思维,而不是让自己困在暂时的利益中,盲目跟风去投资,这种投资其实只是投机,作为一家企业的管理者,应从长远的利益考虑,到竞争对手少的地方去投资,唯有如此,才能减小自己的竞争压力,才能更好的发挥出自己的优势!
【经典案例】
40年前,在美国堪萨斯州的一个小镇上,一对夫妻小店开张了——这就是沃尔玛开创零售帝国的开始。40年后的今天,沃尔玛已经成为美国零售行业的龙头老大,旗下拥有传统连锁店1702家、超市952家、“山姆俱乐部”商店479家、“街区市场”杂货店20家,此外,在其他国家还有1088家连锁店,公司雇员多达114万人,就是这些组成了一个实力雄厚的“沃尔玛帝国”。
在山姆?沃尔顿创业之初,零售业市场上已经存在像凯玛特、吉布森等大批颇具规模的企业,这些企业都统一将目光瞄准了大城市,而对那些小城镇的市场不削一顾,并认为那里的利润太小,根本就不值得投资。面对前辈们的投资经验,沃尔顿却并不赞同,他反而认为,越是无人问津的小市场,也许越具有发展的潜力,更何况,初来乍到的他,根本就没有跟大企业竞争的实力。
经过数日的深思熟虑后,沃尔顿决定反其道而行,向小城镇进军。
首先,沃尔顿选定了美国小镇为服务的细分市场,因为这里从没有零售业进驻过;然后,他联合了多家厂商,并费了九年二虎之力,从厂商手中得到了最优惠的价格,为低价吸引顾客奠定坚实的基础;最后,他采取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让沃尔玛超市以州为单位,一县一县地设店,第一家、第二家……沃尔玛的店面很快覆盖了整个州,其市场也随之得到了饱和。
此时,沃尔玛快速推进的脚步并没有停下,因为它还有更宏大的目标。
当沃尔玛超市覆盖一个州后,便立刻再向另一个州扩展,由一个县到一个州,由一个州到一个地区,再由一个地区到全美国,再从美国扩展到全世界,就这样,沃尔玛稳扎稳打,逐步扩张。待其他零售商发觉这一点时,沃尔玛的连锁店已经占据了一大块市场份额,并在美国的零售业站稳了脚跟。
【智慧启迪】
俗语有云:“每一个成功的人都是一个梦想家”,同样,每一家企业的成功,也离不开一幅美好的蓝图,这就需要管理者具备另辟新径的胆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因创新而迈向成功的企业,他们的创新源自哪里呢?它蕴涵在每位管理者的心里,流淌在企业的每一滴血液中,只要我们将每一个大胆的想法,通过努力使之成为现实,那么,便能为企业开辟一条创新之路!
善于发现自身的优势
每一位成功的管理者,都善于发现自身的优势,并将这种优势在管理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出来。若想做到这一点,作为管理者的我们,首先要对自己所处的环境、行业、市场进行调查,然后再经过总结与分析,找出自身的优势与劣势,唯有如此,才能更准确地找出自己擅长的领域,进而对那些不了解或不熟悉的领域,暂时先选择回避。
善于挖掘市场上的商机
管理者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难觅商机,因为市场上的商机往往都转瞬即逝,当大家都发现了这个机遇时,也谈不上是什么商机了,要知道,真正的商机通常都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因此,这就需要管理者克服习惯性的思维,以及摆脱从众心理的束缚,学会对每一个新事物产生独立的见解,这样才能发现并抓住被别人忽视的商机。
善于减少不必要的竞争
一位聪明的管理者,会尽可能避免激烈的竞争,而将自己的目光,投向竞争较少的市场,他们明白竞争是残酷的,即使自己可以全身而退,但消耗的时间与精力却无法再挽回。因此,作为管理者的我们,必须培养勤于思考的好习惯,学会独辟蹊径,绕过那些不必要的竞争,寻找竞争中留下的空白之地,用自己敏锐的眼光,挖掘隐藏在竞争背后的潜在商机。
比伦定律——有时,失败也是一种机会
【法则释义】
比伦定律来源于美国考皮尔公司前总裁F?比伦的一段名言:“若是你在一年中不曾有过失败的记载,你就未曾勇于尝试各种应该把握的机会。”这条管理中的黄金定律,旨在告诉管理者们失败也是一种机会,越优秀的人犯错误越多,因为他愿意尝试更多新的事物,一个从没有犯过错的人,绝不能让企业的发展更上一层楼,因为他的能力一定非常平凡。
针对这条黄金定律,管理学家曾随机抽查过100名成功的企业家,抽查的结果显示:80%多的参与者承认,自己平均经过三十多次的失败,最后才迈向了成功,剩下不足20%的参与者表示,自己也曾经历过失败,并在失败中获得了不同程度的启示。由此可见,管理者要想获得最后的成功,就必须抱着跟失败做朋友的心态,不要被暂时的失败,约束了自己大展拳脚的创举。
很多时候,失败对于管理者而言,就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因为失败是另一种机遇。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机会常常无处不在,但机会又是稍纵即逝的,管理者不可能每一次,都能够在做好所有的准备后去把握,这就要求我们有一种试错精神,即使最后证明自己错了,也不会后悔,因为我们把握了机会,并知道了一种不能有效把握机会的方式。
因此,在进行一项没有前人开拓的投资时,管理者应该先要想到这是一次机会,当然,这里是指“深思熟虑”的投资冒险,而非盲目地一头扎入废弃的深渊之中,即便最后的结果是“不可行”,但知道了这个“不可行”,就是这次失败对企业的最大价值,知道了这些,也就是把握了后来的机会。
【经典案例】
在20世纪商战史上,没有比可口可乐与百事可乐更更扣人心弦的市场争夺战了,这两家占世界饮料绝对主导地位的美国企业,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拉锯战,可口可乐稳守反击,百事可乐则攻势如潮,本来有着绝对优势的可口可乐,由于自己的错误决策错失了良机,然而,正是由于这次失误,却让他占据了饮料市场的龙头老大地位,这一切都源于其可乐配方的改变。
在20世纪的80年代,正是两种可乐竞争最激烈的时候,当时,可口可乐被誉为美国的化身,这足以证明可口可乐在饮料界的地位,因为它代表着“最正”的可乐。但始终在自己身后面紧追不舍的百事可乐,却让可口可乐感到地位受到巨大的了冲击。在不知不觉中,百事可乐的销量上去了,但可口可乐的销售则显示出下滑的趋势。
1984年,美国可口可乐公司授权塞吉奥?齐曼,扭转公司因同百事可乐竞争引起销售下跌的不利局面。上任一段时间后的齐曼认为,可口可乐应该大胆创新,于是,他将百年以来备受欢迎的可口可乐重新配方,以“新可乐”取代旧的可口可乐,新可乐的制作耗费了公司1亿美元,在市场上的销售却只维持了79天,这都因为消费者对新可乐发起的一场声讨活动。
一年后,备受挫折的齐曼离开了可口可乐公司。然而,失败以及由此带来的中伤、蒙耻、破灭感,并没有打垮齐曼,他是一位有勇气面对解雇、降职,以及某种程度的失败后,依然能够东山再起的管理者。当面对外界提出新可乐的尝试是否是一个错误时,齐曼的回答是:“不!一点都不!”
的确,这并不是一个失败的决策,因为当传统可乐重回市场时,销量猛增,曾为旧的可口可乐而战斗的人们,瞬间都变成了可口可乐的忠实消费者,公司的业绩开始稳步上升。1993年,齐曼又重新回到了可口可乐公司。
【智慧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