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80年代,海尔集团只是青岛的一家电冰箱厂,由于长期经营不善,该厂已经亏空高达147万元人民币,再加上生产条件落后、产品滞销、工人们人心涣散,这家电冰箱厂几乎面临濒临倒闭的危机。这时,张瑞敏带领着新的领导班子,于1984年12月接手了这个“烫手的山芋”。
这一天,海尔厂来了一位老客户,这位顾客想购买一台电冰箱,服务人员热情的将顾客带进了仓库里,让客户自己去挑选电冰箱的款式与颜色,然而,客户挑了很久,都没有发现一台令自己满意的产品,每一台冰箱都有着这样或那样的缺陷,不是电线没有焊牢固,就是表面有几道刮痕,在百般无奈之下,客户最后只能勉强拉走了几台电冰箱。
张瑞敏得知了这一情况后,便派人将库房里的400多台冰箱全部检查一遍,却发现竟然有76台冰箱都存在各种不同的质量问题,这个结果给他带来震惊之余,也带来了一个问题,那便是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他明白,这是自己当前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否则,企业永远都别想再翻身。
经过短暂的思考之后,张瑞敏把职工们都叫到了车间,并将所有存在质量问题的冰箱摆在大家面前,问道:这些次品应该怎样处理?多数人都认为,虽然这些冰箱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但并不影响使用,只要便宜点儿卖出去或低价处理给职工就行了,还有少数人没有说话,选择了保持沉默。
张瑞敏非常理解大家的心情,这些产品虽为残次品,但也是大家辛苦劳动的成果,就像自己的孩子一般,但企业要做强做大就必须对产品质量严格把关,于是,他严肃的说:“如果我允许把这76台冰箱卖了,就等于允许你们明天再生产760台这样的冰箱。有缺陷的产品就等于废品,今天不砸了这些废品,明天就会有人来砸我们的工厂!”
说完,张瑞敏抡起一把大锤,便朝着这些有缺陷的冰箱狠狠地砸了下去!面对老板的这个举动,员工们都惊呆了,然而,也正是他这么一砸,却唤醒了员工们的质量意识,使他们明白了质量的重要性。从那以后,员工们都牢牢记住了那惊心动魄的一幕,坚持以质量第一为生产原则来坚守自己的岗位。
经过不懈的努力,凭借着过硬的质量,海尔终于在1988年的全国冰箱评比中,以最高分捧回了我国冰箱行业的第一块国家质量金奖,并从此奠定了海尔冰箱在中国电冰箱行业的领头地位!
【智慧启迪】
在现实生活中,依靠优质质量占领市场的企业比比皆是,面对目前日益激烈的竞争,追求质量已经成为一种管理的艺术,一名聪明的管理者,会加强建立正确的观念,并执行有效的质量管理计划,与防止具有瑕疵的不良品产生,进而使企业能够在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
删去“难免”这两个字
在管理者的脑海中,总有“人难免会犯错误”的想法,于是,对于下属工作中的缺点与出现的不合格品,一度保持容忍的态度,殊不知,正是我们的这种态度,才会导致企业平频频出现次品,阻碍了企业不断发展的脚步。因此,管理者应指导下属删去“难免”这两字,时刻以最好的状态投入工作。
让下属也成为管理主角
在企业管理的过程中,管理者都是无需置疑的主角,我们规定了工作的标准与内容,下属只能照章办事。然而,聪明的管理者,会将下属也当作主角,让他们也参与到建立制度的讨论中来,想方设法的消除工作中的缺点,以自己的切身体会,来完善产品的质量,以正确的心态去完成工作。
树立起正确的工作观念
一般情况下,管理者都会偏重于产品技术的处理,以让下属掌握正确的工作方法,但聪明的管理则会与众不同,他会侧重于树立正确的工作观念,进而给下属以准确无误地工作的动机。要知道,人是具有复杂心理的动物,一个有杂念的下属,即使给予他再好的工作方法,都不可能将工作完成的完美元缺。
沉没成本效应——覆水难收不必收
【法则释义】
一般情况下,管理者在对未来的事情做决策时,通常都会考虑自己之前的投入,这一行为就是“沉没成本效应”。所谓“沉没成本”,是指已经承诺或发生无法回收的成本支出,如因失误而造成的不可收回投资,其实,它是一种历史成本,对目前的决策而言是不可控成本,不会影响现在或未来的决策,因此,管理者在进行投资决策时,应尽量排除沉没成本对自己的干扰。
在现实生活中,不少管理者都在明知项目前景黯淡的情况下,却依然苦苦维持着这个项目,因为他们在该项目上已经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即已经沉没的成本。殊不知,这种为了追回沉没成本而继续追加的投资,只能导致自己的损失更加惨重,一位精明的管理者,明白覆水难收的道理,绝不会将自己有限的资金,投进一个无法得到利润的无底洞。
当管理者对一个项目的累积投资,达到了企业资金的限制时,往往会认为应该继续和增加投资,原因仅仅是因为已经没有退路了,然而实际的情况,却是投入远远超出了当初的预算,这迫使管理者不得不在其他方面,来弥补资金上的空缺,如此的恶性循环之下,势必会导致企业面临资金不足的尴尬局面。
因此,管理者必须谨记:如果真的覆水难收,那就不必收了!
【经典案例】
目前,英特尔公司已经是全球最大的芯片生产商,然而,在公司发展的初始阶段,却并不像现在这样一帆风顺,它也曾经走过不少的弯路。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英特尔公司遭遇过一次“沉没成本”的考验,经历这场考验的英特尔公司,学会了“不收覆水”的智慧,凭借着这一智慧,它多次穿越“死亡之谷”,开始一步一步迈向了成功!
20世纪70年代,由于经营策略的正确以及技术上的创新,英特尔公司击败了众多竞争对手,逐步确立了自己的巨人地位。但在1976年3月,英特尔却受到了新的挑战,五家日本最大的电气公司,将他们的科研力量联合起来,组建了一个规模巨大的集成电路研究所,并在4年时间里取得了巨大成就,致使美国最好产品的次品率,比日本最差的产品高出了整整5倍。
到了80年代中期,随着日本制造技术的改进,日本的存储芯片大量涌入美国市场,迅速吞噬了存储器的市场份额。1978年美国生产的动态存储产品,还是日本存储器的3倍,以遥遥领先的优势完全掌握着市场,但到了1985年,情况已经截然相反了,日本生产的存储器——芯片,轻而易举地从英特尔公司的手中,夺取了美国市场龙头老大的地位。
面对日本的突然来袭,英特尔公司只能以持续降价来刺激市场,但效果却甚微,因为他们的产品已经不被认可了。时间一长,大量的产品积压,导致了英特尔公司连续亏损,业界纷纷开始怀疑它还能否坚持得下去。
就在英特尔陷入危机时,公司创始人戈登?摩尔与总裁安德鲁?葛洛夫都意识到:如果继续下去,只能将会司的全部资产,投入到一场没有希望的消耗战中,唯有从存储嚣业务的泥潭中撤退,寻求一个新的市场,才能度过这次企业危机。达成共识以后,两位管理者只能将自己辛苦创造的市场拱手相让。
无论从业务的角度,还是从感情的角度来看,这都是一项非常艰难的决策。要知道,在所有人的心目中,英特尔就等于存储器,如果没有了存储器业务,英特尔还称得上是一家公司吗?但葛洛夫却说做就做,他力排众议,顶住层层压力,坚决砍掉了存储器的生产,而将微处理器作为新的生产重点,不久,英特尔便在微处理器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危机终于过去了,英特尔不仅又站起来了,而且还站的更高了!
【智慧启迪】
面对骑虎难下的“沉没成本”,管理者往往会产生一种“鸡肋情结”:已投入的项目似乎食之无味,却又弃之不甘,于是,便违心地“将错误进行到底”,并抱着侥幸的“扳本心理”试图挽回投资。俗语有云:“当局者迷”,耿耿于怀的管理心态,只能使损失越来越惨重,唯有将前期投入视为不可挽回的“沉没成本”,才能看清企业未来的收益,进而当机立断的重新决策!
避开沉没成本的陷阱
通常管理者陷入沉没成本的误区,都是因为他们不愿意认输。聪明的管理者,会采取如下措施来避开沉没成本陷阱:如果只是为了维护自尊,那么,就应该勇敢地正面解决它;如果是担心别人不理解,那么,将这一可能也纳入决策过程,先考虑好如何向别人解释新决策;如果担心下属在工作中存在沉没成本的问题,可以选择一位没有参与过前期决策的人,来做这次的新决定。
减少沉没成本的投入
有时,沉没成本并非是管理者自身造成的,而是由合作方或供应链的上、下游方中断合作引起的,如在交易突然终止的情况下,管理者前期投入的资产,势必会有很大一部分无法收回,于是,便产生了所谓的“沉没成本”。如想避免这种状况的发生,我们必须在交易之前,签订一份合同或双边契约,以确保投入资金的安全或交易的连续性,这种保障可以大大降低交易费用与沉没成本。
降低沉没成本的风险
一位明智的管理者,会在投资前采用非市场的规制结构,进而增加企业自身的利益,因为这一结构能够为交易提供更有效的保障,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投资的风险。在现代企业管理中,技术合作、策略或战略联盟,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其实,这就已经包含了分散技术开发与市场拓展风险、减少沉没成本方面的考虑,作为管理者的我们不妨一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