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金科玉律
11618000000015

第15章 谋局——目标远大,执行在即(1)

吉德林法则——认识问题,就等于解决了一半

【法则释义】

在企业管理的过程中,总会不可避免地遇到一些难题,那么,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下,怎样才能最有效地解决难题呢?对此,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管理顾问查尔斯?吉德林提出:“把难题清清楚楚地写出来,便已经解决了一半。”这便是被管理界称为吉德林法则的黄金定律,它旨在道出在企业管理中,唯有积极主动的去正视问题,并及时了解发生问题的根源,才能有效的解决问题。

在现实生活中,动荡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常常会使企业的周遭危机四伏,一不留神就会走上下行的坡道。面对挫败,管理者是自暴自弃,让它成为不可逆转的事实,还是让它变成促使你重新奋发的动力?其实,命运一直藏匿在我们的思想里,打击究竟会对你产生怎样的影响,最终的决定权,始终都在管理者自己的手中。

出现危机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被危机冲昏了头脑,而选择了自暴自弃,对于管理者而言,危机也不一定就是坏事,它有时反而会成为企业发展的契机,只要我们能够树立一种忧患的意识,并在危机来临时快速作出反应,就一定能扭转危局、反败为胜。管理者必须牢记:所有的坏事情,只有在我们认为它是不好的情况下,才会真正成为不幸事件。

一个成功的企业管理者,绝不会将问题当成灾难,而是更积极的去寻找解决方法,因为他们明白,问题的发生固然可怕,但更可怕的是,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根源在哪里,只要能够从坏中看好,采取有效的措施扭转这个趋势,耐心地找准一个方向,就一定会别有洞天,这样不仅能解一时之围,更能找出企业的病症,并彻底消除隐患,使企业增强持久赢利的能力。

当企业遭受市场风暴的卷席时,作为管理者的我们,应第一时间去认识难题,不管暂时有没有解决它的方法,要想获得成功的前提,就必须先看清难题的主要症结,唯有找到了问题的所在之处,也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有效措施,那么,剩下的就是如何执行了!

【经典案例】

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宝马公司就已经从一个小型汽车厂,逐渐发展成为一家潜力雄厚的汽车公司,那时,该公司的总裁埃伯哈德,信心满满地提出了一个长远的计划,他决定要在未来十年,使宝马成为德国排名第一的汽车品牌,但这项目标的实现,却遇到了两个方面的阻力:第一,企业创新能力停滞不前;第二,企业面临“奔驰”汽车的有力竞争。

宝马公司在20世纪60年代,就开发出了三个系列的原型发动机,并借此项成果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可多年以来,它在创新能力方面却没有咀显的进步,而就在宝马公司开发创新停滞不前时,奔驰公司却推出了一种小型车,并且在市场上反应良好,这对宝马公司造成了相当大的威胁。为了同奔驰公司相抗衡,宝马公司推出了最新的得意之作——宝马5系列车型,但其在市场上的反应仍是不敌奔驰汽车。

面对市场失败的情况,埃伯哈德一改昔日的胸有成竹,渐渐正面认识企业所存在的问题,通过坚持不懈的调查与研究,他终于意识到了出现这种问题的关键,于是,他语气坚定地向各部门主管表示,公司业绩不振的最大原因,在于有太多的人因为害怕犯错误而不敢果断地放手去干,他开始一再强调,只有抛弃固步自封的心态,公司才能突破停滞不前的难关。

为了向奔驰展开全面的反击,埃伯哈德最后决定对宝马7系列车型进行改良,以便和奔驰S级车系一决雌雄,虽然,宝马7系列的新车一面世,便立刻获得了市场的全面胜利,但奔驰依然以领先者的姿态,站在汽车行业的最前沿,对此,埃伯哈德说:“和奔驰的较量就好似一场长期抗战!”

终于,在战斗了17年又五个月之后,宝马公司于1987年获得了反败为胜的战绩,一举成为德国国内高级轿车的销售冠军。尽管,在目前的世界汽车市场上,仍然流传着“开奔驰,坐宝马”的说法,但对于宝马而言,它生产的汽车性能之优越已经家喻户晓了!

【智慧启迪】

在企业管理的过程中,身为管理者的我们,应该具备直面危机的勇气,要知道,若想有效的解决难题,就必须先清楚问题究竟出现在哪里,唯有将问题的性质、内容与背景,弄得一清二楚,我们才能得到化解危机的具体措施,因此,当企业遇到难题后,我们首先要做的分析问题,唯有如此,才能在解决难题时,达到得心应手、事半功倍的效果!

要具有危机的意识

很多时候,企业所面临都是一触即发的问题,一旦难题出现,企业的前景便会一片渺茫,往往这些难题又隐藏的太深,管理者无法一眼看出其中的玄机,这就需要我们具有一种危机意识,不要等到问题发生时再去补救,也许,到那时,企业很可能会面临灾难性的打击,我们应建立起一种防范危机的有效机制,即使灾难真的发生了,我们也可以有步骤、有计划、有时间去解决它,而不是看着危机手足无措。

要将问题当成考验

在企业管理的过程中,不可能始终都一帆风顺,管理者必然会遭遇诸多不可避免的难题,此时,那些成功的管理者,会将问题当成企业成长必须的考验,而那些失败的管理者,则将问题看成是企业即将倒闭的征兆,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其结果也大不相同。但凡优秀的管理者,都是在问题中茁壮成长的,而平凡的管理者,则会在问题的冲击下销声匿迹,这就是成功与失败的差别之所在。

格瑞斯特定理——任何管理措施,都重在执行

【法则释义】

美国著名的企业家H?格瑞斯特,通过多年的管理经验,总结出了管理界的格瑞斯特定理,它是指杰出的策略,必须加上杰出的执行才能奏效,其旨在告诉管理者们:任何一种管理措施,至关重要的都是执行这个环节。很多时候,只有这一步的计划实现了,管理者才能进行下一步的企业计划。

针对这条管理界的黄金定律,有关专家在100家成功企业中,开展了一次专项调查,结果表明:在这些成功的企业中,只有20%的企业靠策略取胜,却有60%是靠企业各层管理者的执行力,而获得了现在的成功,剩下的20%的企业,则是依靠一些运气因素等。

在现实生活中,不少专业企业的战略实际、良好的蓝图规划,仅仅因为企业自身的不足和计划实施过程中的不当,而导致整个计划全盘借输的案例比比皆是,在遗憾之余,管理者应该想到的是为何计划失败,并分析不利因素,防止重蹈覆辙。棋盘上讲究“一着不慎,满盘借输”,每一步都必须按计划走好,其实,管理企业亦是如此,大成功都是由一个个小成功组成的。

不可否认,任何一家企业的成功,都离不开良好的执行力,尤其当企业的战略方向已经或基本确定时,执行力就显得尤为关键了,如果管理者不能将长期战略一步步落到实处,那么,成功便如纸上谈兵般滑稽、可笑。因此,作为管理者的我们,必须坚持将执行力放在工作的第一位!

【经典案例】

1995年2月26日,英国中央银行,即英格兰银行宣布了一条震惊世界的消息:巴林银行不得继续从事交易活动,并即将申请资产清理。10天之后,这家拥有233年历史的银行,以1英镑的象征性价格被荷兰国际集团收购,从此消失在银行业的历史舞台。

巴林银行集团创建于1763年,是英国伦敦城内历史最久、名声最显赫的商业银行集团,1803年,刚刚“诞生”的美国,从法国手中购买南部的路易斯安那州时,所有资金就出自巴林银行,其客户多为显贵阶层,甚至还包括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

由于巴林银行的卓越贡献,巴林家族先后获得了五个世袭的爵位,这可算得上是一个世界纪录,然而,正是这一具有233年历史、在全球范围内掌控270多亿英镑资产的巴林银行,最后却毁于一位28岁的年轻人之手,不得不走上一条破产清算的道路。

1989年,里森在伦敦受雇于巴林银行,成为一名从事清算工作的内勤人员,其职责是确保每笔交易的入账与付款,由于他富有耐心与毅力,以及善于逻辑的推理,能很快地解决以前未能解决的许多问题,使工作逐渐有了起色,随后,他更是被视为期货与期权结算方面的专家。

1992年,当新加坡国际货币交易所意图成为亚洲新兴金融业务的中心时,巴林总部决定派他去新加坡分行成立期货与期权交易部门,并出任总经理一职。里森到了新加坡之后,开始只是做他在伦敦干过的清算工作,其后,由于缺乏人手,他也开始自己做起交易来,然而,这更为他毁灭巴林银行埋下了一个隐患。

按照巴林总部的制度,期权与期货交易部门的工作,就是代客户买卖衍生产品,并从中抽取佣金,清算部门则每日清算,当客户账户里的钱低于一定标准时,他们就必须会向客户发出追加保证金的通知,所有的风险都由客户自己承担。事实上,巴林内部曾有一个内部报告,对里森一人身兼两职可能引起的灾难提出过关注。

但此关注却被忽略,以至于里森仍然继续兼任交易与清算部门的工作,这是第一个执行制度上的错误,这个错误使得里森后来不得不为其他交易员的失误行为瞒天过海,挪用公款,最后造成一系列的执行的漏洞,以至于导致了巴林银行不可挽回的局面。

交易员无论做什么交易,错误都在所难免。在出现错误之后,巴林银行必须迅速妥善处理,如果错误无法挽回,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将该项错误转入电脑中一个被称为“错误账户”的账户中,然后向银行总部报告,通过这个漏洞,里森盗走公款5000多万英镑,最后,里森的罪行也连累了巴林银行,迫使这家百年银行破产清盘!

【智慧启迪】

一直以来,管理思想都过分强调决策的重要意义,进而导致了许多企业空有好的策略,却因缺少执行力而最终导致了失败,在企业管理的过程中,无论管理者的决策再英明,归根结底还是要基层的执行到位,方可以看见成效,对于企业而言,执行力是获取成功的一个必要条件,因此,管理者必须紧紧抓住执行这根线,才能将远大的目标,变成现实的胜利!

建立重在执行的氛围

管理者的作用在于监督、考评、制定策略,归根结底,具体工作还是由基层的广大下属来完成,由此可见,下属的执行力,是企业总体执行力提高的关键。管理者应当试图营造出一种重在执行的企业文化氛围,现代企业都是由不同的部门和下属构成的,不同的个体在思考、行动时难免会产生差异,这就需要一种“执行力”的企业文化,在这种文化氛围中,下属才能对企业有很较强的责任心,每个人才能尽自己的最大能力,使策略的执行效果更好。

围绕管理者的执行

管理者在这个执行过程中的作用也不可忽视,即使是在“执行力”十分出众的企业里,由于策略实施的分散性,下属努力“拧绳子”的力度很强,但他们很可能方向不一,导致“执行分力”并没有形成一个最大的“执行合力”,这就造成了巨大的浪费。管理者在执行过程中,不仅起着监督、激励下属的作用,还起着宏观调控的作用,并且,管理者在制定策略后也应参与执行,只有在执行中,我们才能准确、及时的发现目标是否可以实现。

儒佛尔定律——有效预测,是英明决策的前提

【法则释义】

预测是决策的前提和依据,是管理者谋局中不可缺少的环节,预测能为我们提供,决策对象可能发展的方向与趋势,对此,法国未来学家H?儒佛尔提出:没有预测活动,就没有决策的自由。这就是被管理界熟知的儒佛尔定律,这条黄金定律旨在告诉管理者们,有效预测是英明决策的一项重要前提。

据相关专家统计,世界各地每天约有上百亿的信息量,在全球各地被人们争相传递着,然而,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管理者如何才能准确把握市场的动脉呢?只有大胆地进行预测!即在管理者们做决策之前,应先通过一系列的调查、反馈综合的评定,再结合自己的智慧,来谋划企业的未来。

信息被称之为第四类战略资源,它与自然资源、财物资源、人力资源,统称现代社会发展的四大资源,这四大资源被大量使用,并构成了当今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基础,任何一家企业若想迅速发展,获取综合最优化社会经济效益,就必须对这四类战略资源,进行系统综合的开发,如果偏废其中的一种资源,都会给企业的长远发展,带来严重制约和影响。

与此同时,这四类资源也是有效预测的重点,因此,一位明智的管理者,应该明白“没有预测活动,就没有决策自由”的真理,若想让企业从繁复的市场中,获得有利于企业发展的各种信息,就必须广泛、及时、准确地掌握国内外经济的动态,唯有如此,才能让企业立于一个不败之地!

【经典案例】

肯德基公司是世界上继麦当劳快餐店之后的第二大快餐连锁店,它以其独特的肯德基家乡鸡风味与方便迅捷的服务饮誉全球。然而,美国肯德基公司之所以能打入中国市场并获取成功,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它对中国市场进行了充分的预测,通过预测,公司广泛收集了信息,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科学的决策。

在肯德基公司策划打开中国市场之初,便派了一位执行董事来北京考察市场,他来到北京的街头,看到川流不息的车辆,熙熙攘攘的人群,非常兴奋地向总部汇报说:“中国的市场潜力很大。”当总部向其询问具体的数据资料时,他却张口结舌,说不上来,最终被总公司降职。紧接着,肯德基公司又派出了一位执行董事来考察,这位董事没有走马观花,而是实实在在地做了几件事情,精心地进行调查与实测。

首先,这位董事在北京的几个街道上,用秒表测出人流量,大致估算出每日每条街道上的客流量,他还利用暑期,临时招聘了一些经济类的大学生做临时职员,派他们在北京设置品尝点,请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人免费品尝肯德基炸鸡,并在游人众多的北海公园,广泛征求游人的各种意见,临时职员们详细询问品尝者对炸鸡味道、价格与店堂设计方面的建议。

不仅如此,这位董事还对北京的鸡源、油、盐、茶及北京鸡饲料行业一一进行了调查,并将样品数据都带回了美国,逐一进行详细的化学分析,这些信息经电脑汇总后,却得出了“肯德基”打人北京市场会有巨大的竞争力这一结论。肯德基为了能够在中国市场占据一席之地,开始针对自己的竞争对手,详细规划自己的经营策略。

1987年,肯德基公司终于在北京前门正式开业,他们靠着鲜嫩香酥的炸鸡,一尘不染的餐具,纯朴洁雅的美国乡村风格的店容,加上悦耳动听的钢琴曲,赢得了来往客人的声声赞许。就这样,肯德基炸鸡店在开张不到300天内,盈利就达到了250万元,这意味着原计划五年才能收回的投资,结果不到两年就已经收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