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管理者而言,企业多设立一个职位,就得多配备一个秘书、一个助理、一个业务员或一个打字员等。无数事实都已经证明:无论是否真的有工作可做,如果下属只为消磨时间而扩展工作,那么,工作任务自然会成倍的增加,而新增的下属,为了保住职位也不会闲着,他们会一个个地制造“工作”,过去一个人就可以写成的报告,现在则可能要经过五个人的手,随着人员的不断增加,企业的资源也会无形中被不断消耗。
不要让“能者多劳”所误解
在企业管理的过程中,管理者往往会信奉“能者多劳”这句格言,于是,让那些有才干的下属,接下了一个又一个任务,而那些他们认为平庸的下属,则经常无所事事,殊不知,这才是管理上最大的失误,因为忙中总易出错,即便下属再能干,也有吃不消的时候,久而久之,就变成了越做越忙了,工作效率自然会随之降低了,平庸者自不必说,他们一直都处于一种工作效率底下的状态,因此,管理者一定要走出这个误区。
奥卡姆剃刀原理——不要将事情人为的复杂化
【法则释义】
奥卡姆剃刀定律又被称为“奥康的剃刀”,它是由14世纪逻辑学家、圣方济各会修士奥卡姆的威廉提出的,他主张唯名论,只承认确实存在的东西,并认为那些空洞无物的普遍性要领都是无用的累赘,应当被无情地“剃除”,既“如无必要,勿增实体”,这一理论后来被管理学家引入到了现代的企业管理中,进一步深化为简单与复杂定律:把事情变复杂很简单,把事情变简单很复杂。
这条管理界的黄金定律,旨在提醒管理者们在处理工作时,应看清事物的实质,准确把握住其中的主要流程,解决最根本的问题,决不能将事情人为地复杂化。管理的目的在于简化问题,也就是不能将简单的东西复杂化,而应该要把复杂的问题,用简单的办法去解决好。
其实,简单管理本身并不是简单,随着社会与经济不断的发展,时间和精力成为人们的稀缺资源,管理者的时间就更加有限,许多终日忙忙碌碌的管理者,却鲜有成效,究其原因,正是缺乏简单管理的思维和能力,分不清“重要的事”与“紧迫的事”,结果成为了低绩效或失败的管理者。
在企业管理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知行不一”的情况,即“理念在天上飘,行为在地上爬”的矛盾,要有效解决这一矛盾,管理者就必须实行简单管理,因为复杂容易使人迷失,只有简单化后,才利于下属们去理解和操作,要做到这一点,这就要求管理者们,必须具备较高的能力与知识水平,以对事物的发展规律,有深刻的认识与准确的把握!
【经典案例】
宝洁公司的前任总经理理查德?德普雷,他成功的最大秘诀就是“将事情简单化”!
理查德?德普雷是一个做事雷厉风行的人,从他进入宝洁公司初始,就极度厌恶任何超过一页的备忘录,他要求员工的报告在基于事实的同时,更要简单明了,在这种追求简单的理念之下,他逐渐形成了自己独有的一种习惯,那就是从来不接受超过一页的备忘录。
有一天,德普雷给一位新来的经理,下达了一项重要的工作任务,即让他提出公司存在的一些问题,面对总经理的信任,这位经理下定决心,一定要好好把握这个展现自己才能的机会,于是,他精心准备了一本备忘录,这份厚厚的备忘录上,事无巨细的介绍了他认为公司存在的问题与处理的建议。
然而,当这位经理将备忘录呈送到德普雷面前时,德普雷只是轻轻地瞟了一眼那本备忘录,根本连翻都没有翻过,并且,他还在备忘录的后面批示道:“我不理解复杂的问题,我只理解简单明了的!请把它简化成我所要的东西!”随后,他便吩咐秘书将这份备忘录退回。
当这件事发生后,有人问德普雷为何不明白下属的苦心,对此,他曾这样解释道:“我工作的一部分,就是教会他人如何把一个复杂的问题,简化为一系列简单的问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进行下面的工作。”
德普雷在管理宝洁公司时,一直都要求员工要不遗余力地将报告的精华浓缩到一页,把问题搞清楚,把事情讲透彻,这就是宝洁的风格——坚持只用一页便笺进行书面交流。这种化复杂为简单的管理方式,宝洁公司形成了“一页纸备忘录”的制度,这有效保证了企业办事效率的高效与快捷,从而造就了一家优秀企业的管理模式!
【智慧启迪】
生物学家常喜欢将旁逸斜出的枝桠都修剪掉,进而保证主干长的粗壮挺拔,其实,一名出色的管理者也应当如此,即大刀阔斧地砍掉一些不重要的细枝末节,而将自己全部的精力,都集中在更能产生价值的工作上,因此,管理者应该倡导简单的风气,并运用好化繁为简、以简驭繁的管理智慧!
精兵简政,不断简化企业结构
对于管理者而言,简化的企业结构,能够更加迅捷的传递信息。在简化的企业结构中,下属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分工合作关系,基层下属被赋予了更多的权力,他们有可能参与部门目标,甚至于企业目标的制定,企业内的信息,不再是上下级之间的单向传递,而是一种网络化的即时式双向沟通,在这种企业结构中,顾客们的需要,成为了下属行动的向导,行为也更具有明确的目标。
关注核心,将资源集中于专长
在企业管理的过程中,唯有关注企业的核心,才能获得更长足的发展,也就是说,管理者需要从众多可供选择的业务中,筛选出最重要的、拥有核心竞争能力的业务,在自己最具竞争优势的领域,确定企业的目标,进而确保企业可以集中全部的精力,以最少的代价,获得最丰厚的利润,反之,如果企业的目标业务数量过多,往往会使管理者因难以同时兼顾,而造成顾此失彼的惨痛局面。
简化流程,避免不必要的文书作业
对于任何一位管理者而言,决策是我们必不可少的工作流程,然而,由于个体受自身思维方式的限制,简单的信息,远比复杂的信息,更有利于人们的思考与决策,因此,一位优秀管理者的主要特征,就是必须知道,如何才能保持事情的简单化,并且,还要将复杂的事,都能变得简单易行。
范希尔定理——效率的核心是速度,效率的关键在增值
【法则释义】
美国著名的管理学家R?F?范希尔,通过多年的管理经验指出:一个企业如果要生存、赚钱和成长,它就必须既有效率又有效益。这就是被管理界称之为范希尔定理的黄金定律,其旨在提醒每一个管理者注重效益,因为效率的核心是速度,而效益的关键在于增值。
对于管理者而言,效率与效益一直都是企业追求的目标,但在企业管理的过程中,有效率却不一定就代表有效益,人们往往会因为追逐效率,而忽略了效益的重要性。在管理界始终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即“效率是工业社会的第一原则”,由此可见,管理者们常常将效率与效益直接划上了等号。
然而,管理学家们却在多年的管理实践中,得出了效率与效益的异样性,“效率”只是管理的一个方面,而“效益”才是管理与经营的基点,注重效益的工业社会,也不过是商业社会的一个特殊阶段罢了,一位优秀的管理者,应该将效率与效益进行有机结合,这才是真正的管理智慧!
【经典案例】
在如今的工业中,流水线被广泛应用,它将品种繁复、工艺复杂的生产流程,分成了一个个单一的工艺流程,工人间的分工也更为精细,这使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都得到了大幅提高,而流水线的发明者,就是著名福特汽车公司创始人亨利?福特。
福特的梦想是让汽车成为大众化的交通工具,但是在流水线未被发明之前,汽车工业完全是手工作坊型的,每装配一辆汽车要728个人工小时,当时,汽车的年产量大约只有12辆,毫无疑问,这一速度远不能满足巨大的消费市场需求,所以汽车绝对是富人的象征。若想将汽车普及,提高生产速度与生产效率就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只有降低成本,才能降低价格,才能使普通百姓也能买的起汽车。
1913年,福特应用创新理念与反向思维逻辑提出:在汽车组装中,汽车底盘在传送带上以一定速度从一端向另一端前行。前行中,逐步装上发动机、操控系统、车厢、方向盘、仪表、车灯、车窗玻璃、车轮——一辆完整的车就组装完成了,这样便形成了初步的流水线,再之后的生产实践中,福特不断把流水线进行改进,他不仅把汽车放在流水线上组装,也花费大量精力研究如何提高劳动生产率。
福特将装配汽车的零件装在敞口箱里,放在输送带上,送到技工面前,工人只需站在输送带两边,节省了来往取零件的时间,而且在装配底盘时,他让工人拖着底盘通过预先排列好的一堆零件,负责装配的工人只需安装,这样装配速度自然加快了。第一条流水线使每辆T型汽车的组装时间由原来的12小时28分钟缩短至10秒钟,生产效率提高了4488倍!
就这样,福特公司在一年之中就生产了几十万辆汽车,这个新的系统既有效又经济,与此同时,福特又将汽车的价格削减了一半,降至每辆260美元。1913年,美国人均收入为5301美元,1914年,一个工人工作不到四个月就可以买一辆T型车,福特也因此成功的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智慧启迪】
在一些企业中,不难发现这样一些现象,下属们的效率很高,但耗费很多资源所做的工作,却从根本上是错误的,其经济效益也就难以保证。由此可见,效率与效益不一定是同步的,效率通常是指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工作量,它强调的是数量、产量,而效益指的是,完成工作所取得的效益与结果,强调的是结果与产值,管理者要做的,就是实现最佳的经济效益,进而实现企业利益的最大化!
培养明确的工作目标
下属的工作目标,决定了他们的工作方向,如果他们没有紧跟企业的目标走,没有将企业的目标,当作自己的目标,随心所欲、没有计划的任由自己的想法去工作,那么,他们所做的工作,势必不能为企业的发展服务,只会造成人力和财力的浪费,长此以往,工作效率也会大打折扣。因此,管理者必须培养下属明确工作目标的态度,使个人的工作目标,与公司的发展目标相一致,这样才能更加事半功倍。
提高下属的工作能力
企业在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这就要求管理者应与时俱进,不能停滞不前,如果下属的工作能力不够,无法按照时间与质量的要求把工作做到位,如有些下属非常积极努力的想做好一件事,但由于个人能力有限,无法承担这项工作,那么,就会给其他人带来不必要的麻烦,进而拖累整个企业的工作进程,影响整体的工作效率。
培养高度的责任感
整个企业的高效运转,来源于每位下属的高效工作,这就要求下属们都具备高度的责任感,如果在工作中缺乏责任感,该做的工作没有按照时间与质量去完成,没有严格履行自己的责任,也没有与下属之间进行良好的沟通,而是一味想着从企业中谋求自己的利益,这样的工作态度必然导致效率的下降,此时,管理者应对这类下属给予否定,并积极地培养他们的责任感,以提高企业整体的工作效率。
普希尔定律——再好的决策,也经不起拖延
【法则释义】
A?J?S公司的副总裁普希尔,通过多年的管理经验提出:凡是在某些行业内的领跑者,都具有迅速做出一项正确决策的能力;思虑太多,会阻碍迅速做出决策;任何一项正确的决策,都是现在做出来的。后来,管理学家们将这些至理名言,总结为了“普希尔定律”。
这条管理界的黄金定律,旨在告诉管理者们,在做出一项正确的决策之前,速度是关键,即便是一项好的决策,如果不能在企业中迅速形成共识,也等同于虚有,唯有将决策的效率提高,才能给企业带来更多的利益。一个好的决策,对于企业来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然而,对于管理者来说,怎样发挥这笔财富的效果,却更为关键,因为能否高策的执行决策,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利益。
在企业管理的过程中,无论管理者制定了怎样美好的未来战略规划,如果不能坚定、果断、有步骤、迅速地实施,就无法实现战略决策的目标,然而,不少管理者往往只是做到了其中的一点,那就是制定好一个决策的目标,积极而又快速的决策却没有做到,这就导致了企业在竞争中处于被动的处境,不仅浪费了企业的资源,也给企业的发展带来沉重一击。
因此,作为管理者的我们,必须学会快速有效的实行决策!
【经典案例】
IBM公司发展至今,已经成为行业内数一数二的大企业,但在它发展的道路上,也有过无数的教训,其中,在决策上受到的教训尤为深刻。托马斯?沃森是IBM的缔造者,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沃森的长子小沃森成为了IBM的执行副总裁助理,当时,正是“打孔卡计数器”与“电子计算机”这一老一新两大电子产品并存的时代。
小沃森敏锐地预见看电脑市场的前景,他认为,那种“电脑粗大笨重、运算不可靠、价格昂贵”的说法是缺乏远见的,于是,他向老沃森提出建议:迅速投入人力、物力,进行电脑的研究工作,将生产与销售电脑作为公司未来的发展战略。
然而,当时IBM公司的打孔卡计数器及打字机等主导产品仍热销市场,老沃森只看到了公司眼前的利益,却并没有考虑企业未来的发展,因此,老沃尔森对电脑的前景心存疑虑,思前想后之下,便没有实施小沃森提出的战略规划。
此后,随着科技的进步,电脑的发展势头逐渐变大,市场中的其他企业也加入到这个新的电子产品中来,这时的老沃森才看见电脑市场的火热,并逐渐接受了小沃森的建议,但老沃森却坚持依然将企业的主要资源投入到“打孔卡计数器”上,只是将部分资源投入在电脑上市场的开发之上,这样的投入必然导致公司无法真正打开电脑市场。
其实,老沃森只有自己的盘算,他想在电脑市场更加成熟时再进入,殊不知,这样的决策却严重阻碍了IBM公司的发展。就在IBM还在“打孔卡计数器”中挣扎时,电脑市场已经进入了白热化的发展。
与此同时,其他公司在电脑领域中却飞速进步,到20世纪50年代初期,IBM的主要竞争对手兰德公司光荣地确立了在电脑产业中的领先地位,而IBM只处于中等水平。随后,老沃森才了解自己的主导产品全面滞销的恶讯,而打败IBM打孔卡计数器的,正是不被他看好的“笨重”电脑。
这时的老沃森又气又悔,马上决定让小沃森出任公司的执行副总裁,实施他的战略规划,然而,电脑市场已经成为了各大企业的必争之地,这时的进入又谈何容易。最后,小沃森经过九年的不懈努力,才得以让IBM公司打入这个电脑这个密集的市场!
【智慧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