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话说,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要是没有所谓看穿根底的慧眼,那么比较笨的办法就是让时间来说话了。但是,在录用人才的时候不能看出人的能力,等到用人做事情的时候也许就晚了。因此,也许有的时候,这个办法不具备可操作性。不过,这是比较有效的最终判别方法。
传说历代皇帝都有一块世代相传的传国玉玺,历代皇帝也极力号称获得传国玉玺是“天命所归”“祥瑞之兆”。因此,“传国玉玺”被想当皇帝的野心家视为至宝,成为他们极力争夺的对象。
据说,传国玉玺就是用著名的和氏璧雕刻成的。而和氏璧这样珍贵的玉石,在发现之初的很长时间里一直被当作是块普通的石头。
和氏璧出现得很早,在春秋时期就被发现了。发现和氏璧的是楚国人卞和,卞和在荆山里得到一块璞玉,就是带着石头外皮的玉。卞和捧着璞玉去献给楚厉王,厉王命玉工查看,玉工说这只不过是一块石头。厉王大怒,以欺君之罪砍下了卞和的左脚。
厉王死,武王即位,卞和再次捧着璞玉去见武王。武王又命玉工查看,玉工仍然说只是一块石头,卞和因此又失去了右脚。武王死,文王即位,卞和抱着璞玉在荆山下痛哭了三天三夜,哭干了眼泪,接着又哭出了血。
文王得知后派人前去询问,问道:“普天之下被砍去双脚的人很多,你为什么哭泣得如此悲痛?”卞和说:“我并不是哭我被砍去了双脚,而是哭宝玉被当成了石头,忠贞之人被当成了欺君之徒,无罪而受刑辱。这就是我所悲痛的原因。”于是,文王命人剖开这块璞玉,见真是块稀世之玉,就命名为和氏璧。
和氏璧是绝世之宝,后来辗转流落到了赵国。秦王听说了,愿意用十五座城池来和赵国交换和氏璧。虽然这是秦国的计谋,秦王也许并不真打算用城池来换和氏璧,只是为了把至宝骗到秦国,但也反映了和氏璧在当时人们心目中的价值。
这样的奇珍,却在很多年里一直被人们当作普通的顽石,可见识物之难。而识人之难也就更可以想象了,因为人性显然比玉还要复杂得多。
古人云
⊙夫珠玉,人主之所急也。和虽献璞而未美,未为主之害也,然犹两足斩而宝乃论,论宝若此其难也!今人主之于法术也,未必和璧之急也;而禁群臣士民之私邪。然则有道者之不戮也,特帝王之璞未献耳。
——韩非《韩非子·和氏》
【点悟】由和氏璧的曲折经历,韩非子不由得感叹世上成事之不易。所以后来的韩愈也说过,千里马是常有的,但伯乐是不常有的。
当代案例
日本企业家堤义明一度排名世界首富,他能把本来中等规模的一家企业——西武集团,发展成为世界著名的大集团,是因为他有许多独到的经营理念。在人才任用上,堤义明的思路也很独特,而且堤义明很善于从细微处发现人才。
堤义明很讨厌“聪明人”,对那些工作一上手便能干得十分出色的冒尖的员工,从不轻易给予重用。他的原则是“看人看三年”,不到三年不做评价。因为,他发现,一时干好并不难,难的是长期把工作干好。少数“聪明人”头一年的表现十分出色,第二年起就开始动脑筋偷懒。倒是那些起初成绩平平的人,一旦进入角色,便能坚持长久地埋头苦干。堤义明的这一主张源自他对公司员工工作性质的独到见解,即他们应做马拉松运动员,而非短跑选手。
堤义明觉得那些在刚开始动作迟钝的、缺乏表现力又其貌不扬的员工,也许领悟力较差,不容易掌握工作要领,但一旦他们掌握了,就绝不会偷懒。而且,这种人还担心如果自己不加紧努力就会被人赶上,所以努力不懈,即使别人不愿做的工作他们也做。
正是因为有了这种独特的思路,堤义明对经理和子公司的社长的提拔方法也别具一格。那些能言善道、思路敏捷而又自命不凡的人,基本上绝不会被安置在重要的岗位上的。
堤义明表示,一项工作如果不做上20年,就不会成为真正的专家。西武体系的旅馆和高尔夫球场的经理,多半在同一职位上持续工作了10年。
在堤义明的观念里,员工进公司三年以后才能对其做出评价,否则就不知道其真正的价值。堤义明对待员工的一项基本原则,就是绝对不开除员工。但他一直要求员工应该忠诚,员工在发挥才能的同时,更应该把重心放在如何忠实地依从公司的旨意来做事。所以,在堤义明的公司里工作的员工,就有足够的机会和时间来获得准确的评价。
非常解读
领导者有犀利的目光,能够一眼就从蛛丝马迹看出人的斤两,那当然最好。要是不能,那就需要长时间地观察之后,再来下结论。和氏璧的故事告诉我们,时间对于了解真相是多么的重要。迫不得已的卞和,最后实际上是用时间换取了真相,当然还不幸地失去了双腿。
堤义明考察人才的办法,同样也是用时间换机会,应该说,这是一个非常谨慎的原则。本质上,堤义明也许不是讨厌聪明人,聪明人并没有什么不好,可以更好地完成工作。只不过,堤义明要求的是人才的可靠性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