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识人用人有学问
11607300000032

第32章 从表象发现实质

不能轻易相信事情的表面现象,也不要轻易相信那些看上去似乎是显而易见的事实。因为真正的事实,往往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实际上,极端的能人和极端的庸人,大概都是比较少的,更多的都是普通人。所以,一般情况下,表象下面最本质的问题大概是,这个人合适不合适,而不是说,这个人能耐是不是够大。

伯乐是春秋时期著名的相马专家。一次,伯乐教两个人学习怎么识别爱踢人的马。这两人一起来到马厩,其中一个人按照伯乐教的办法,找出了一匹爱踢人的马。另外一个人走到那匹马身后,用手去拍这匹马,但奇怪的是,这匹爱踢人的马并没有用脚踢他。

挑马的那个人不认为是自己挑错了,另一个人告诉他:“你没有挑错,这匹马确实爱踢人,但是,你没有发现它有其他的特点。”

原来,挑中的这匹马肩部有伤,而且膝盖肿大。而马在踢人的时候必须抬起后腿,这样所有重量就会压在前腿上。现在这匹马的膝盖和肩部都受到了损害,前腿已经没有力气来承担全身的重量了。所以刚才几次摸它,它都没有踢人。这位挑马的人学习到了伯乐挑踢人的马的要领,但是没有能够观察到马的其他方面。

本来是踢人的马,因为有伤就不能踢人了。很多情况下,原来的判断是正确的,但不能忽略一些新的情况,因为事情常常发生变化。只有明智的人,才能从多种表象出发,去深入事情的实质。同样的例子,还发生在中行文子身上。

中行文子是春秋时期晋国的著名大臣。因为晋国发生变故,中行文子从晋国逃出来了。到达一个县城的时候,中行文子的手下对他说:“这个县城的某某是您的老朋友了,您可以在他那里休息一下,等后面的车子到了再一起走。”

中行文子说:“过去我喜欢音乐,这个人就给我送好琴;我喜欢玉佩,这个人就给我送名贵的玉佩。这个人是那种投我所好的家伙,这样其实助长了我的过失。他用这个办法,来获得我对他的好感和照应。他既然能为了获得好处这样对我,那他也会为了好处而用我来达到目的的。”

中行文子因此没有停留,而是继续逃亡的路程。果然,那个人扣留了中行文子后面的两辆车子,用车子向搜捕中行文子的人报功。表面上,送礼物的人是为了对中行文子示好,但骨子里这种示好其实是为了个人的目的,中行文子正是能够看出这一点,才避免了灾祸。

古人云

⊙夫事有所必归,而以有所肿膝而不任,智者之所独知也。惠子曰:“置猿于柙中,则与豚同。”故势不便,非所以逞能也。

——韩非《韩非子·说林下》

【点悟】本来踢人的马,因为有伤反而不踢人了。本来对你示好的人,为了利益却想陷害你。只有真正明智的人,才能从表面现象看出背后的实质。

当代案例

事情经常不像表面看上去那个样子,人也是一样,中行文子深知这一点,所以能够作出正确的判断。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也遇到过相似的情况,不过,这次作出判断的是他的岳父。

一次乘船旅行的时候,马克·吐温偶然认识了同船的一位旅客,并且也由此认识了这位旅客的妹妹奥莉薇亚。几年之后,马克·吐温决定和奥莉薇亚结婚。但奥莉薇亚家教严格,必须获得家庭的同意,才能答应马克·吐温的求婚。马克·吐温找到了奥莉薇亚的父亲,请求他答应自己和奥莉薇亚的婚事。奥莉薇亚的父亲当时并不了解马克·吐温,而且因为据说马克·吐温的名声不好,因此要求马克·吐温拿出能够证明自己品行端正的材料,才能答应这门婚事。

马克·吐温找了六名当时的知名人士,请他们出具关于自己品格的材料。但是,马克·吐温树敌过多,这些知名人士对他印象不佳,出具的材料也对马克·吐温很不利。马克·吐温明知道这些材料对他的求婚没有正面作用,但还是如实把材料交给了奥莉薇亚的父亲。

老先生看完材料之后沉默了很久,然后问马克·吐温:“这些是什么人?难道世界上连一个给你讲好话的朋友都没有吗?”马克·吐温只能回答说:“从这些材料来看,是这样的。”然而出乎意料的是,奥莉薇亚的父亲同意了这桩婚事。因为在他看来,马克·吐温敢于拿着对自己不利的证明来求婚,说明他诚实而有勇气。虽然接触时间很短,从这件事情上,奥莉薇亚的父亲认为自己已经足够了解马克·吐温了。

事实上,马克·吐温和奥莉薇亚结婚后,没有辜负岳父的信任。正像老先生预料的那样,马克·吐温可靠的品行让他的女儿有了合适的归宿。在婚姻中,马克·吐温很专一,奥莉薇亚在写给她姐姐的信中说:“我们的生活是由明媚的阳光组成的,没有任何阴影。”

在岳父患病去世的时候,马克·吐温也和妻子忠实地随侍在岳父身边,以实际行动在岳父的最后一刻再次向他证明,当初他的决定是多么正确。

非常解读

马克·吐温以文字辛辣、眼光犀利闻名,应该说,目光同样犀利的还有他的岳父。在人们潜意识中,社会知名人士的话往往具有特别高的可信度。然而透过这些人的证明,马克·吐温的岳父却能发现一般人觉察不到的真相。表面上看,似乎作出这样的判断不无风险,但实际上,老先生正是剔除了不可靠的表面现象,认清了事情的本来面目。

很多情况下,表面的情形往往很迷惑人,也许一部分人确实是表里如一,但肯定不是所有人都内外一致。所以,有时候不能轻易相信那些表面现象,所谓“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有时候眼见的也不见得是实际情况。

当然,不论是中行文子也好,还是马克·吐温的岳父也好,要做到能够清理芜杂的表象而深入事情的本质,都必须经过细致地观察分析和长期地历炼。对大多数人来说,这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做到的。不过,至少我们应该可以想到,站在眼前的人可能有完全不同的另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