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识人用人有学问
11607300000029

第29章 细节背后是真相

世界的复杂性在于,不光是难以发现事实的真相,而且面对同样一件事情,不同的人竟然可以得到完全相反的结论。究竟要如何判断事物,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呢?除了要有细致入微的观察能力,还要有对事实的解剖能力。

齐威王是战国时期的齐国君主,他的父亲是齐桓公。虽然这个齐桓公不是春秋五霸之一的那个齐桓公,但事实上,齐威王不像自己的父亲,而是更有霸主齐桓公的风采。齐威王也是一位精明能干的领导者,而且和春秋时的齐桓公一样,也是一名善于识别和起用人才的领导者。

齐威王成为国君的初期,齐国已经走向衰落,处于风雨飘摇的严重危机之中。齐威王听从平民邹忌的劝谏,决心励精图治,重振齐国声威。而齐威王的中兴措施,就是从整顿吏治、任用贤才开始的。

齐国有个地方叫即墨,管理那里的大夫到任以来,官场里上上下下对他的评价都非常不好。齐威王没有听信这些流言,而是派了专人悄悄去考察即墨。结果发现即墨被管理得井井有条,不但原来的荒地被开垦成了良田,老百姓生活可以自给自足,而且各种事务都得到了及时处理,整个即墨的社会非常安定和睦。

齐威王对即墨的大夫说:“因为你没有贿赂我的左右官员,求他们在我面前为你说好话,所以才会有那么多人诽谤你。”为了表彰这位大夫的政绩,齐威王赏赐给了他一万户的封邑。

另外一个管理阿城的大夫,自上任以来,有很多人在齐威王面前吹嘘他的功绩。齐威王同样悄悄派人去当地考察,结果看见那里土地荒芜,百姓很穷苦。赵国来进攻归属那里管理的甄城,那位大夫都没有去救援。卫国夺取了附近的薛陵,那位大夫甚至不知道。

齐威王对阿城的大夫说:“明显是因为你贿赂了我左右的官员,让他们在我面前说你的好话,才会有那么多人颠倒黑白。”当天,齐威王就把阿城的大夫放在大锅里活活煮死了。齐威王身边那几个接受了贿赂、帮着说好话的人,也都受到了刑罚。

自此以后,齐国大小官员全部兢兢业业,再也没有人敢文过饰非、混淆视听了,齐国的吏治得到了有力的改善,齐国重新成为一个强大的诸侯国。

以今天的角度看来,齐威王对待官员的处罚过于残酷。不过,值得肯定的是,齐威王不轻易听信人言,而是能够从事实考察、识别真正的人才。应该说,这不光是合理地体现了公平,而且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古人云

⊙齐国大治。诸侯闻之,莫敢致兵于齐二十馀年。

⊙齐最强于诸侯,自称为王,以令天下。

——司马迁《史记·田敬仲完世家》

【点悟】齐威王引导齐国走向强盛,固然是因为他的精明强干。但是,不能否认的是,齐威王善于辨别人才、使用人才,无疑也是齐国强大的重要因素。

当代案例

齐威王能够超越事情的表象,通过自己的调查和分析判断,以自己的独特视角深入事件的本质,从而成功地认清了部下。可以说,这是一种异于常人的特殊能力。不过,古今中外类似的情况不止一起,一些出色的领导者,都能够比平常人有更深刻的认识能力。

在日本,松下电器这样的大企业无疑是绝大部分年轻人向往的公司,每年松下的招聘都会引来无数的应聘者。在一次基层管理人员的招聘过程中,经过笔试、面试等层层考核,众多应聘者中终于有十来个人脱颖而出,幸运地成为松下公司的新员工。

然而,松下公司的老板、被称为日本“经营之神”的松下幸之助心细如发,在录取名单上发现了问题。原来,一个叫做神田三郎的应聘者成绩优异,在面试时候给松下幸之助留下了深刻印象,但名单上却没有这个人的名字。

松下幸之助感觉很意外,就叫人去核查应聘者考试的最后成绩。结果发现这个神田三郎其实是第二名,因为电脑出现了问题,把他的名次和成绩弄错了。公司马上纠正了这个错误,给神田三郎补发了录用通知。

但是,这份通知补发得太晚了。不久,松下幸之助得知那个神田三郎因为应聘失败的打击,竟然已经自杀身亡了。录用通知送到的时候,他已经不在人世了。

松下幸之助的助理听到这个情况,觉得非常惋惜,因为这么出色的一个青年人,竟然没有能够被公司录用,可以说松下失去了一个难得的人才。松下幸之助听了,沉默很长时间之后说:“不对,他意志这么不坚定,不能够承担失败的打击,恐怕就算非常有才华,也成不了大事。公司没有录用他,也许并不是损失。”

能够在松下公司的严格招聘考试中取得第二名的优秀成绩,应该说,神田三郎是一个出色的青年。但是,因为招聘没有成功就经受不了打击,即使是在自杀率比较高的日本,这也是非常不可思议的事情。

因此,松下幸之助的思路肯定有他的道理。不过,换一个角度说,如果通知书及时送到神田三郎手中,他也许会成为给松下带来出色业绩的员工,因为他的能力显然是没有问题的。毕竟各种假设都是合理的,也都有可能性。所以值得探讨的,不是松下幸之助异常惊人的结论,而是他这种多角度考察人才的方式。

非常解读

齐威王和松下幸之助的独特之处,都在于能够超越表面的假象,找到事情的实质,从而识别真正的人才和庸才。当然,具体的方法和最后的处理方式,都可以再进行探讨。

不过,这两个案例告诉我们,有时候眼前能看见的事实,往往并非是真相,或者只是真相的一部分。虽然所谓“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但有的时候,眼见也不一定是事实。

事情真相难以了解,复杂的人性更是难以琢磨。一个人有着多重的内涵,判断他是不是人才,还需要从各方面来考量。作为领导者,不但要善于寻找不易觉察的冰山一角,而且更要能够从一角准确地估计出冰山的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