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20几岁懂经济30几岁不受穷
11606700000005

第5章 恋爱经济学,让你享受爱情高“产出”

(第一节 “巧妇常伴拙夫眠”引发的思考)

那些才貌双全、无可挑剔的优质男女,身边总是陪伴着一个一般的异性。于是有人叹息并疑惑:难道帅哥与美女有仇?

生活百态

有个长得十分漂亮的女孩子,金发碧眼,开朗大方,但一直没有男朋友,为什么?

很多男人这样想:这么漂亮的女孩怎么会轮到我来追呢?肯定有那些比我更有钱的男人,比如巴菲特去追求她。于是,长叹一声,转而追求其他女孩去了。

巴菲特在华尔街巧遇来纽约观光的漂亮女孩之后,也颇为动心,但是巴菲特转念一想:这么漂亮的女孩,怎么会轮到我来追呢?肯定有比我年轻又有钱的小伙子,比如比尔·盖茨去追求她。于是巴菲特长叹一声,转而与结发老妇相伴而去。

漂亮女孩去微软公司面试时,巧遇比尔·盖茨。面对如此佳人,比尔·盖茨心中一阵激动,但他转念一想:这么漂亮的女孩,怎么会轮到我来追呢?肯定有比我更强壮的有钱人,比如乔丹去追求她,于是比尔·盖茨长叹一声,埋头继续与司法部周旋。

漂亮女孩去观看篮球比赛时,邂逅飞人乔丹。面对如此佳人,乔丹岂能不动心?但乔丹冷静下来一想:这么漂亮的女孩,怎么会轮到我来追呢?肯定有比我英俊的小伙子,比如她的同学或同事,早就已经把她追到手了。于是乔丹长叹一声,转身来个空中走步。

经济学一点通

“好汉无好妻”、“丑男配靓女”,这是什么原因?有人说生活中,那些金童玉女总是被平庸的拥趸簇拥、赞美并崇拜着,这些金童玉女忘情地享受着这种尊荣,而忽略了之外的世界。于是最后到了结婚年龄,勉强选了一个还算顺眼的做生活拍档。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追求者相互之间都不通信息,也不了解被追求者的尴尬处境和真实想法,结果每个想追求她(他)的人都根据自己的预期来决定是否要去追求。由于大家都预期追求者一定有个极高的门槛,最后造成大家都退缩不前的局面。

也就是说,在这个过程中,大家只观察到了被追求者的优秀,只专注于自己的不足之处,而根本不知道其他任何信息,最后每个人都相信追求金童玉女的代价将是很大的,因而大家都不采取行动。反而是那些考虑问题简单的普通人没有如此顾虑,大胆行事,结果往往都成功了。

这是经济学中“劣币驱逐良币”的另一种“市场表现”,只不过这里的劣币驱逐良币不是劣币的“势力”有多么嚣张,而是良币主动让步,把机会留给劣币了。

这在经济学中被称为逆向选择。造成“鲜花总是插在牛粪上”的原因就是信息不对称下的逆向选择。爱情的市场也是一个“劣币”与“良币”共存的市场,我们在逆向选择的作用下,或许不免阴差阳错地和自己心目中的梦中情人擦肩而过。为了最大化地避免遗憾,要么你在遇到心仪对象时好好把握,敢于追求,要么收起自己的“非分之想”。

曾经热播的电视剧《王贵与安娜》打动了很多普通百姓。安娜和王贵婚姻的幸福,就是双方的“买卖市场”达到了一种平衡。双方的需求更多的是两人在一起的协同效应,即生活中的互补依赖,王贵用自己的努力满足了安娜和孩子生活上的需要,安娜则利用自己在家庭上的付出来支持王贵的教学工作。

在传统意义上,爱情只讲奉献,不讲索取,但在经济学中,爱情不管出于怎样的动机,都会对经济行为作出反应。没有任何爱在付出后是完全不求取回报的,婚姻只是一个买卖市场——每个人都希望能从婚姻中得到快乐和幸福,但这种快乐是需要用一定的物质和情感投入交换得来的。

你或许会觉得经济学家们的“婚姻市场”观点太过于势利,且一点儿也不浪漫,然而,这也是经济学独有的理性。在浪漫、温馨的感情外衣的包装之下,婚姻其实也是赤裸裸的“交易”。早一点儿认清婚姻中的现实关系,会有利于我们经营好婚姻,使婚姻幸福、持久。

经济学关键词

逆向选择,所谓“逆向选择”为信息不对称所造成市场资源配置扭曲的现象。

趣味解读

恋爱就像是经营一门生意,有的人高投入,低产出;有的则能实现低投入,高产出。要想在恋爱中获得浪漫与幸福,享受爱情的高“产出”,就需要学会敢于“投入”,摆脱逆向选择的束缚。

(第二节 爱情真的是唯“物”主义吗)

有面包不一定有爱情,但没有面包就很难有爱情,至少这时的爱情是难以维持的。美满的爱情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的,就像一朵美丽的花朵需要阳光和雨露一样。

生活百态

鲁迅先生的《伤逝》讲述的是五四时期两个年轻知识分子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故事。他们冲破封建礼教、追求恋爱自由和个性解放,最后却以悲剧收场。

涓生和子君之间的感情深厚,但是到最后他们那朵美丽的爱情花朵却悄然凋零。除了社会压迫和他们个人性格缺陷之外,生活的困顿拮据、衣食问题、住房问题等,不时击打着他们爱情的幻梦,使他们失去了斗志。

因经济困顿,涓生和子君那轻松自如的心境没有了,当涓生被局里开除了的时候,子君的第一反应是:“无畏的子君也变了颜色。”涓生也只有忙碌在那求生的道路上,以前的那些轻松心情没有了,他忙碌在那抄抄写写的工作中,由此也和子君产生了矛盾。涓生需要一个安静的环境工作,子君为了生活中一点儿琐碎的事情和生活上的拮据而同邻居争论不休,致使涓生有了那样一种感觉:“天气的冷和神情的冷,逼迫我不能在家庭中安身。”

试问在窘迫的生活状态下,爱情还会长久吗?

经济学一点通

爱情的基础是物质,尤其在经济学家的眼里,爱情必须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从经济学上来说,涓生和子君都是实实在在的经济人,他们并非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他们的爱情是建立在物质基础上的。作为理性经济人,他们首先要满足个人物质需求。

爱情是一种感觉,而这种感觉不能建立在“空中楼阁”上,它需要物质来支撑。这种支撑会使爱情变得更实在,更牢固,也更持久;相反,如果爱情只讲浪漫的话,一旦遇到现实问题,可能就会不堪一击。因此,在爱情中注入经济元素,是无可厚非的。

时代在变化,人们对爱情的观念也在悄然地发生着改变。在经济意识已经深入骨髓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相信,没有面包的爱情难以幸福,爱情和浪漫也要有坚实的物质基础。

当然,现实是复杂的,决定爱情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物质并不是唯一的标准,但我们应该从经济学的角度对爱情与物质的关系有一定的认识与了解,这样才有利于找到更适合自己的爱情。

经济学关键词

理性经济人假定,是西方经济学家在作经济分析时关于人类经济行为的一个基本假定,意思是作为经济决策的主体都是充满理性的,即所追求的目标都是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趣味解读

只要爱情的人是理想主义者,他们为了爱情可以放弃一切。我们不能说他们幼稚,他们只是在追求心中的完美世界,追求完美有什么错呢?选择面包的人是一个现实主义者,他们把经济放在第一位。我们不能说他们势利,他们只是选择了对他们更重要的东西。

(第三节 为什么完美的恋情多以悲剧结束)

爱情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每个人都对其充满了期待和向往。但令人惊奇的是,生活中那些被人推为经典并传颂千秋的完美爱情往往以悲剧结束……

生活百态

《呼啸山庄》里的希斯克利夫,他的爱是那么的狂暴、激烈和蛮横。他将刻骨铭心的爱,化为了满腔的恨。恨,因爱而变得疯狂;爱,在恨中得到了升华!他就像那只把自己钉在了荆棘上的荆棘鸟,不顾一切地扑向了“地狱式”的爱情。他因爱生恨,迁怒并憎恨每一个曾经阻挠了他和凯瑟琳相爱的人(尽管这一切他也有责任),整日带着凶恶而狰狞的面孔。他对凯瑟琳的呼喊,他对凯瑟琳的爱永远都是那么的强烈和任性。直到他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他的脸上才挂着让人无法理解的微笑——他在幻觉中看到了心爱的凯瑟琳露出了舒心的微笑。

是否每一段完美而炙热的爱情都会以悲剧而结束呢?还是因为这本书的作者艾米利·勃朗特至死都尚未得到爱情?米利·勃朗特三十多岁就死了,每次看到她的诗“世上唯独我,活着无人关心,死后也无人哀悼;自从出生,就没有人为我生一丝忧愁,露一丝微笑!”都会有种莫名的心痛。有些人会让你甘愿为其放弃一切,当遇到这个人时,你的生命也会顷刻猛烈地燃烧起来。也许正因如此,祝英台才义无反顾地与梁山伯化蝶双飞;《泰坦尼克号》里的杰克才心甘情愿地让他对露西的爱随同他自己的身体一起永远埋藏在2500米以下冰冷的大西洋海底……

经济学一点通

为什么相爱的人不能相守终生呢?为什么唯美的爱情最终总是以悲剧结束呢?是悲剧更能激荡我们的灵魂,还是另有原因?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这涉及到一个经济学名词——吉芬商品。

英国统计学家罗伯特·吉芬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1845年爱尔兰发生灾荒,土豆价格上升,但是土豆需求量反而增加了。这一现象在当时被称为“吉芬难题”。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在其著名的《经济学原理》一书中详细讨论了这个问题,并在分析中提及罗伯特·吉芬的看法,从而使得“吉芬商品”这一名词流传下来。

吉芬商品指的是,价格上升引起需求量增加的物品。根据需求法则,消费者对商品或劳务的购买数量一般会随着价格的上升(下降)而减少(增加)。吉芬商品所表现出来的特性显然有悖于这一法则。

那么吉芬商品到底跟爱情有什么关系呢?

这个世界上有什么东西可以同时满足极低的替代效应和极高的收入效应呢?那就是凄美的爱情。

在祝英台的心目中,梁山伯绝对是无可替代的,多少金银财宝都无法替代她对梁山伯的一片真情,所以在祝英台的心中,梁山伯的替代效应极弱。再看祝英台竟然愿意离开富裕的家族和梁山伯私奔,可见梁山伯占据了他无穷大的收入,显然收入效应极高。

梁山伯和祝英台所在的两个家族越是阻止他们,梁山伯和祝英台在一起的难度就越大,对于梁山伯来说,祝英台的价格就越高。所以梁山伯不但没有减弱对祝英台的爱意,反而激起了他更加强大的爱意,需求反而增加了。当他们所在的两个家族对他们施加的阻力越来越大,大到无法逾越的时候,梁山伯只能以他的全部收入,也就是他的生命来换取他所需要的最唯美的爱情,祝英台也一样,所以他们的结局就只能是悲剧,他们都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有没有办法使悲剧不再重演呢?有,那就是尽量不要去追求所谓的“完美的爱情”,完美的东西往往是要付出非常昂贵的代价的,甚至包括生命;再就是奉劝那些企图阻止一场真挚爱情的人们,如果你是出于善意,那么你要知道你的强力阻挠只会提高这对恋人在对方心目中的“价格”,你的阻挠只会使他们付出更高的成本——生命。

经济学关键词

吉芬商品,是一种在价格上升时需求量本应下降,却反而出现增加的商品。

趣味解读

人往往具有逆反心理,认为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正如白玫瑰和红玫瑰的故事,若总是这样念念不忘,最后苦恼的总是自己。不妨学会潇洒一笑,将那些不能得到的都留在昨天,好好收拾一下自己的心情,轻松寻找替代品。

(第四节 爱情卸下浪漫的光环后还剩什么)

我们不可能永远活在“一见钟情”里,因为一切美好的曾经都可能随着时间的流逝,渐渐地被微不足道的小事所吞噬。

生活百态

冯楠:“赵刚,我见过你。”

赵刚:“冯楠,我也是。我正在想,我们是在什么地方……”

冯楠:“你不用想了,那样只会白白耽误时间的。爱因斯坦说过时空也能多维存在,我想,也许咱们可能在另一个时空里见过,或是……梦中?”

赵刚:“有可能。佛教认为人有六轮之回,人死后过奈何桥时被灌了迷魂汤,把前世忘得精光,但也有个别被漏过的,这种人能清楚地记得前世。有可能咱们前世见过,又凑巧都躲过了迷魂汤。”

——电视剧《亮剑》

梅兰妮是一个漂亮、聪明、做事干练、惹人爱怜的女孩,她住在纽约。没有什么人知道她的来历,只知道她清纯可爱、气质脱俗。一天,梅兰妮在酒吧邂逅了风流潇洒、年轻有为的单身贵族彼克。二人一见倾心,相互钟情,而后成为一对恋人,一下子成为让周围人羡慕的情侣。可是就在彼克提出结婚要求时,梅兰妮却支吾推辞,这让彼克很困惑。

原来,梅兰妮出生在美国南部的阿拉巴马,从小就向往都市生活,所以她来到纽约寻找自己的未来。上帝真是偏袒她,她不仅在事业上顺风顺水,还被全纽约“万人迷”的单身贵族彼克疯狂地爱上。其实梅兰妮并不是一个单身女郎,她已经在家乡和一个名叫杰克的小伙子结婚一段时间了,如今她与彼克到了谈婚论嫁的地步,随着幸福的一步步靠近,梅兰妮心里的不安和焦急却一天比一天猛烈。丈夫始终拒绝在离婚协议上签字,不得已,梅兰妮亲自回到阿拉巴马,劝其离开自己……

经济学一点通

场景一是电视剧《亮剑》里冯楠与赵刚一见钟情的对话,也是许多电视剧中经常会出现的场景。我们通常认为爱情是一种男女间最美好的感情,因为数不清的文艺作品都是这样证明爱情的。我们也愿意这样定义爱情,因为我们需要这种给身心带来美妙感受的情感。

不过可惜的是,我们不可能永远活在“一见钟情”里,因为一切美好的曾经都可能随着时间的流逝,渐渐地被微不足道的小事所吞噬。就像鲁迅笔下的美人“豆腐西施”变成了细脚伶仃的“圆规”一样,最初的激情也逐渐变得平淡无味。于是,有的人开始寻找新的“一见钟情”,有的人希望用新的面孔来面对旧的“一见钟情”。

场景二是电影《情归阿拉巴马》的剧情,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个问题,每个人总会刻意隐瞒一些对自己不利的信息,为了获得对方而有意表现好的方面,从而达到“讨好”的目的。

从经济学角度来看,恋爱或婚姻则有另一层含义。大多数人都想通过恋爱或者婚姻来保障或提升自己的权势、财富、地位、名声甚至是知识总量,因此,爱情也就被蒙上了一层温情脉脉的面纱。当我们揭开面纱后,才发现对方原本不是当初遇见的那个人。

也许每一个男子全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两个。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的一粒饭粘子,红的却是心口上的一颗朱砂痣。”

——电影《情归阿拉巴马》

张爱玲的这段话描述了爱情中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就像使用商品一样,初次消费带来的满足,随着消费量、消费次数的增加,每增加一个单位的消费,满足感就会降低一分,直到最后边际效用变得很少很少。不可否认的是,跟所有恋情相比,初恋的边际效用是最高的。

所以,爱情中的男女,请放弃脑海中一见钟情的完美,揭开心里那层遮遮掩掩的面纱,彼此坦诚相待,为对方提供自己足够而准确的信息,以便对方对我们更加了解。虚假信息的提供只会让你们的爱情打折扣,只有对真实而可靠的信息进行判断后,双方的最终决策才能是最好的抉择。

红尘浮世,人间冷暖,成败得失,背后都有一股利益暗流的涌动。每一对相爱的情人,当走进现实生活,卸下了爱情头上浪漫的光环,走出那说不清、道不明的精神圣殿后,就会发现柴米油盐的平淡和利益纷争的无休止,这时,尚能保持生命中的纯真、可爱,便会让爱情的边际效用递增,反之则如置身不可挡的逆流中,无边“痛苦”萧萧下,不尽“悔恨滚滚来”。

经济学关键词

虚假信息,是指不真实的信息,它给人们带来很多负面效应。因此,虚假信息应该引起每一个人的重视。

趣味解读

有很多人,包括时下的一些男人,都过度地依赖化妆师的笔和整容师的手术刀。让自己更加自信没有错,但有时候这却给人留下虚假的信息。

(第五节 “爱情交易”谨慎而行)

著名作家龙应台在《爱情》一文中这样写道:“爱情能持久,多半是因为两人有一种‘互利’的基础。没有‘互利’的关系,爱情是难以持久的。”

生活百态

欧·亨利在其著名的小说《麦琪的礼物》中曾描述过这样一对情侣,他们生活贫穷,却非常恩爱。在一次圣诞节前夕,这对恋人尽管身无分文,却都想给对方悄悄准备一份礼物。

可是,这对穷困的恋人能买得起什么呢?

男孩身上最值钱的家当就是他仅有的一块怀表,他想来想去,决定狠下心把这块心爱的表卖掉,为自己心爱的人买一把梳子,配心上人那一头美丽的金色长发。然而,女孩为了能够给男孩买他需要的礼物,却剪掉了自己心爱的长发,拿去卖钱,为男孩买了一条表链,因为她早就发现男孩那珍贵的怀表一直缺一条表链……

经济学一点通

两个相爱的人各自用自己最心爱的东西为对方换来礼物,却都无法使用,这从经济学角度来看是一种悲哀。经济学家认为,爱情本身是建立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之上的,如果在爱情中单纯地为对方着想并不见得是明智之举,就像上面那个故事的结果一样。

不管现代人如何粉饰自己的爱情珍贵而无价,其实大家心里都明白,许多人还是把爱情看作改变人生的一个重要手段,因而婚姻不容置疑地承载了更多的需求和期望。在爱情中,双方本着“公平合作,等价交换,互利互惠”的原则,不管是“老男人”娶美貌如花的妙龄女子,还是小帅哥情归大龄富豪女,双方都进行了利益上的比较。

当男女双方走过热烈甜蜜的恋爱期走入婚姻的殿堂时,说明双方在对方那里可得到某种利益的满足,也许是被对方的美貌所吸引,即满足了精神利益;如果是看中了对方的品位、谈吐、气质,则满足了感情利益;如果你能以财富、地位取胜,则表明对方需要的是物质利益的满足……于是,层出不穷的爱情怪象也纷沓而来:“老夫少妻”、“老妇少男”、“小明星嫁大豪门”、“丑女攀高枝”、“宁可做有钱人二奶也不嫁普通男”……

这些现象,涉及到现代社会背景下的价值观变化。

网上曾疯狂流传一个帖子,名为“白毛女为什么不能嫁黄世仁”,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起因是,某大学一位90后女大学生提出:“如果黄世仁生活在现代,家庭环境优越,可能是个外表潇洒、很风雅的人,为什么不能嫁给他呢?即便是年纪大一点儿也不要紧。”因此,很多人士总结:由此看来,白毛女应该嫁黄世仁的观点近年来在年轻人当中很流行,这表明人们越来越看重婚姻中的物质条件。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价值观也向多元化发展,传统观念里女性对黄世仁这种为非作歹的恶霸向来是深恶痛绝的,而如今,黄世仁成了众多女性的择偶标准。

华中师大文学院教授许祖华则认为,“白毛女为什么不嫁给黄世仁”的观点,是在后现代语境下提出来的。如果仅仅从文学角度看,是对特定历史时期下价值观的颠覆,是不可取的。如果仅仅从当代的生活来说,现代“白毛女”嫁给“黄世仁”是个人的选择,是自由的;至于做了这种选择是否能够幸福,谁也说不清。但他不认为大学生应该这样选择婚姻对象,人的生命价值和尊严主要还是靠自己创造。

尽管经济学认为爱情是男女双方各取所需的一场交易,但是我们在爱情的选择上也不能过度追求某一方面的利益。既然爱情也是一种“交易”,不可避免地会有交易条件不对等的情况出现,这时就可能带来爱情的失败。

在传统婚姻观中,男人的资本是事业、金钱,其次才是身高、相貌、人品、学历;女人的资本是年轻漂亮,其次才是家庭背景、学历。总之,双方都有其选择的目的性。所以,如果你不愿以失败为代价,就应在美貌、青春、金钱之间谨慎地权衡一下利弊,作出理智的选择吧。

经济学关键词

互惠,是一种礼尚往来,是一种利益的共赢,如果只是一方得利,长此以往,关系就会破裂。

趣味解读

选择恋人,就意味着选择一种生活方式。要想拥有一个好的生活,那就要学会像“大宝”一样,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第六节 用经济学看同居)

同居就像一张信用卡,有的人想利用它进行婚姻的提前消费,就如“试婚”一样,他们通过同居来了解彼此,再进一步形成对夫妻生活的尝试;当然,也有些人属于恶意透支,他们只想到了取,而从未有还的念头。

生活百态

老张夫妇俩是出了名的实在人,待人厚道,处世周全。一次,他们上大学的儿子放暑假回来,竟带了个女孩回来。家中拥挤,老张夫妻正愁不知如何安顿,这时女孩却说:“我和他一起就行,不必麻烦了。”夫妻二人听了,觉得不妥,可也没说什么。第二天早上,母亲一起床就将儿子拉到一边说:“将来可要对人家女同学负责任啊!”然后又说了一大堆劝导的话。女孩从房间里出来,恰巧听到了,笑了起来,又回了房间。

第二年暑假,老张夫妻早早就为儿子和女孩准备好了衣食,想好好招待一下女孩,谁知,这回只是儿子一个人回来。

夫妻俩大吃一惊,问儿子那个女孩怎么没来,是不是换了女朋友,去年那个女孩不是挺好吗?都住在一起了,怎么这么不负责任?儿子说:“是她甩的我,她又找了比我更好的对象……”

老张夫妇愕然无言。

经济学一点通

而今,青年男女相恋,两情相悦,用不了多久就会像夫妻一样生活在一起。尽管这种现象在许多老人看来非常不可思议,但不可否认的是,同居者越来越多。

为什么人们要选择同居?西方经济学家对此解释说,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结婚成本太高。

这里我们不妨先看看下面这则小故事:

一天,某经济学家带着一名年轻女子到珠宝店买戒指。两人挑选得非常仔细,就像在为举行结婚庆典而挑选。在女子挑了一颗明亮的钻戒后,经济学家愉快地去付账了。

店员小姐微笑着对经济学家说:“您是同那位小姐来挑婚戒的吧?恭喜您了。”经济学家听了,摇了摇头,说:“不,我们不过是庆祝同居一周年。”店员小姐很疑惑,又问道:“可是,您既然愿意为她买戒指,为什么不同她结婚呢?”

经济学家苦笑着说:“因为,我不愿意为她花更多的钱,和她结婚的成本可要比同居的成本高多了。”

现在,人们的生活条件和过去截然不同了,购买房产要按揭贷款,布置新房要添置家具,结婚之后要赡养双方父母和养育孩子。林林总总,琐碎的事情让人们发觉,一结婚就要付出更多的精力和成本。尤其是过早结婚带给人们的难题越来越多,加之外部世界的诱惑也越来越多,夫妻在生活中面临的变数越来越大。

有很多人开始害怕结婚,但又想享受婚姻生活带来的一切乐趣与好处。于是,他们就想到了同居。

其次,离婚的成本也很高。不要以为两个人觉得不合适,就可以很轻松地离婚。结婚不单单是两个个体的联姻,还是两个家庭的结合。当夫妻感情破裂时,首先损失掉的就是几个家庭之前的感情投入——无私的关爱都等于白费。尤其是夫妻双方在投入了很长一段时间来熟悉和对待对方后,一旦离婚,过去的一切都成了竹篮打水。还有,离婚要涉及财产和抚养孩子的问题。一旦离婚,双方的共同财产被分割,财富就会少掉一半,而孩子的抚养费用也成为不可忽略的重要支出。况且,离婚带来的精神压力、健康压力亦需要人们掏腰包来解决。

从某种意义上看,同居很像一张信用卡。有的年轻人想利用它进行婚姻的提前消费,就如“试婚”一样。他们通过同居来了解彼此,再进一步形成对夫妻生活的尝试。

于是,同居就成了许多人眼中一个能规避婚姻重大责任和压力的“理性”选择。这些人相信,它使相爱的人能像夫妻一样照顾对方,从而避免了孤独。

尤其是对再婚的男女来说,他们之间本身就很难再轻易建立起对彼此的信任和对婚姻的依赖,遇到问题往往采取较为极端的方式来处理,因此,不成功的比例往往比初婚还高,此时选择同居就可以给彼此一个回旋的余地。

合则聚,不合则散,同居者的心态就是这样,他们以为就算哪天觉得不适合,也可以随时下“贼船”,甩甩衣袖一走了之,亦如徐志摩的那首诗:“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经济学关键词

成本,是商品经济的价值范畴,是商品价值的组成部分。人们要进行生产经营活动或达到一定的目的,就必须耗费一定的资源(人力、物力和财力),其所费资源的货币表现及其对象化称之为成本。

趣味解读

不要以为同居的成本低得可以忽略不记,只是同居的成本被人们主观隐藏了起来,也许同居的成本更像在海下面的冰山,海上面的只是我们看到的一角。

(第七节 男人为什么喜欢在爱情中撒谎)

澳大利亚知名两性心理学家亚伦·皮斯曾经写了一本书《为什么男人爱撒谎,女人爱哭泣》,书中专门讨论男人的谎言和女人的眼泪,可见说谎在很多人心目中已经成了男人天性的一部分,而脆弱成了女人的代名词。

生活百态

梅丽和老公一直很恩爱,可最近她总是觉得老公怪怪的,好像有事瞒着她。

一天晚上老公回到家,对梅丽说:“明天吃晚饭别等我了,我要去见个老客户,做系统维护,挺急的。”

“没事,明天刚好我也加班,等你晚上回来一起吃吧。”

“你先吃吧,我晚上不回来了。工程比较复杂,要在那呆一晚,后天才回来。”

“那也用不着一晚上不回家、不睡觉吧,你们那多大的工程我还不知道……”

“要等人家客户晚上到齐了一起研究解决,回来再去多麻烦。”

说完,老公倒头就睡了。

第二天晚上,老公果然没回家,梅丽给老公打过几次电话,老公总是不接。梅丽心里的猜疑更重了——他在外面有女人了。

梅丽索性打电话给老公的同事,证实单位当天没有什么紧急的维护工程,可为什么老公还要去两天呢?思来想去,她决定问个清楚。

“我都知道了,你们公司昨天根本没有什么紧急维护,说吧,你昨天到底去哪了?”

“你知道什么呀,紧急维护还得全公司通报吗?我累了一天,一晚上没合眼,你别闹了行不行!”

“昨晚上给你打电话为什么不接?”

“那不忙着吗!你又没什么重要的事。”

“行,我的事都不重要,你小情人的事最重要。”

“你别瞎猜,哪有什么小情人。”

“我瞎猜?我盯了你好久了,没有十足的把握,我也不会说这个话。你今天要不说实话,我跟你没完”梅丽说完便哭了起来。

经济学一点通

如今,谎言在生活中(尤其是爱情生活中)比比皆是,人们为什么要撒谎呢?

经济学家认为,一般情况下,撒谎的成本比说真话的成本要低得多,这是人们喜欢撒谎的一个主要原因。

小黄的爸爸是一名传染科医生,在“非典”发生时,因救治患者不幸殉职。而小黄即将参加高考,为了不影响她的学习和复习,她的妈妈没有对她说实话,谎称她爸爸一直战斗在抗击“非典”的最前线,希望她好好复习,以优异的成绩来迎接爸爸的归来。在妈妈的激励下,小黄学习比以往更加努力,成绩直线上升。

老公一回到家,梅丽就开始不停地盘问。

……

生活中有关撒谎的例子更是不胜枚举:

小黄爸爸殉职已成事实,“成本”损失已很大,如果此时妈妈将实情告知小黄,势必带来更大的成本——小黄的学业受到影响。相比较而言,撒谎成本就不会再增加了,这是生活中善意的谎言,人们对此可以理解并接受。事实上在生活中,我们之所以撒谎还有另一个原因,就是“说”比“做”更容易。

基于这个原因,在恋爱中撒谎更成了人们的家常便饭,很多男人常常把“我会爱你一辈子”、“你是我这一生中最爱的人”、“你放心,我一定做到”等很多类似的话挂在嘴边,而实际上他们不过是说说而已,根本做不到,也没想过要做到。

男人似乎总是喜欢掩饰,当他们在电影院看电影时,无论内心多么汹涌澎湃,表面上依然是一副老僧入定的模样。想想也是,如果一个男人声泪俱下地向女友表达他的感受,倘若一次还好,若出现几次,估计女友早想着如何坐上飞船逃到火星了。

曾经有这样一则美式漫画:

一对中年夫妻坐在沙发上,丈夫在看报纸,妻子则瞪着眼一直盯着报纸的背面,过了一会儿忍不住抱怨:“整个晚上你的眼里就只有报纸,我敢打赌,你甚至不知道我人在这里!”丈夫安抚道:“我当然知道你在这里,你是我的妻子,而且我非常爱你。”说这话时,丈夫的眼睛仍目不转睛地盯着报纸,一只手则轻拍着爱犬的爪子,那正是他妻子原来呆的地方。

有人说:“宁可相信世上有鬼,也不要相信男人那张嘴。”这句话虽然听起来有些刺耳,但大多数男人都不得不承认这一事实。男人爱说谎,甚至谎言可以贯穿一生。女人千万别指望男人句句是实话,更别天真地认为谎言被揭发之后,就意味着接近真理。很多时候,一个谎言的结束,就意味着另一个谎言的开始。

此外,关于爱情中的谎言,经济学家认为,可以按照需求原理来分析。正如在购买物品时,当你发现便宜时就多买,如果太贵或者超过你的购买能力时,你就少买或不买。因此,我们往往在“说”某件事的时候,实际上正是为了减少或拒绝“做”的几率,因为这样成本更低。

人们常说,在爱情中的人们的智商都会稍微低一些,总喜欢听甜言蜜语,习惯对方顺从自己,而不愿受到拒绝。有时候处在爱情中的人们只要心理上得到了满足,就已经获得很大的欣慰,而有没有做或做了多少,或许已经不重要了。

经济学关键词

诚信,是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之一。人无信不立,不讲信用,交易行为很难进行下去。

趣味解读

婚姻中,人们应当坦诚相待,但有时候人们会不得已撒谎,这时候聪明的女人要区别对待婚姻里的谎言。如果一方说谎是为了让另一方得到心理的满足,没有任何恶意,就不要穷追不舍。